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明天又到了賣紗買棉的日子了,這天正趕上是趕集的日子,李萬全李萬祥決定李家所有的人第二天都去集上玩,順便再買點家裏必須的東西。


    從正月開始,李青林下套子套了十五隻兔子,已經風幹透了的兔子皮一直擺在家裏。夏天快來了,如果不把這些皮子賣掉,要是被蟲蛀了就太可惜了,李青林頭天晚上就把這些兔子皮細心地捆紮好,準備明天賣個好價錢。


    莊戶人都要趕農時,特別在這一年的春天更是如此。第二天早上兩家人坐著騾車踏上趕集的大路上時,天剛麻麻亮。


    今天是個大晴天,又是長勝鎮的大集日子。雖然時間還早,路上已經有了三三兩兩的農人,他們有的擔著一些糧食蔬菜,有的拿著雞鴨、拎著籃子。


    農村的集市就是一個物資交流大會,農人到集上去賣農副產品,賣得的錢財又拿來購買生產必須的農具和生活必需的物資。此時的集市有著鮮明的季節特點,麥前的集市以鐮、鋤、杈、耙、大掃帚等農具為主,秋後的集市以牛馬驢騾大牲口和衣服用具等生活消費品為主。


    長勝鎮離小李莊九裏地,到達鎮上的時候天色已經大亮了。還未進入長勝鎮,熙熙攘攘的喧鬧聲已傳入耳中,看來今天的人很多。


    長勝鎮有一個十字形街街道,所有的交易市場主要按照東西南北方位分類,東街是騾馬市和山貨市,西街是糧食和蔬菜市,南街是百貨用品和布匹市,北街是木器雜貨和農具市。


    這種趕集的時機也是平時封閉的農村人獲得有用信息的重要渠道。趕集的人見到熟人或者親戚會熱情地打招唿,站在街道的旁邊互相打聽自己感興趣的消息。


    來得早的人將會占據一個有利的地方,可以盡快將自己手中的貨物出售,再盡快采購自己需要的物品,所以趕集的人都會起大早。


    李家今天要辦的事情很多,首先得賣紗買棉花,其次兩家都準備買一隻小豬仔。賣紗買棉花已經成了日常工作,自不必說,這要買小豬是李青林建議,兩家共同商議的結果。因為十畝紅薯種下去會有大量的紅薯藤,秋後還有大量的紅薯,這可都是喂豬的好材料,如果不喂豬那就太可惜了,李青林的這個提議得到了所有人的共同支持。


    家長們分頭去辦自己的事情去了,李青林也帶著李青奇和衛三丫辦自己的事情。


    他們來到收購皮貨的店鋪賣了十五張兔子皮。兔子皮麵積小,價格低廉。李青林的兔子都是套子套中的,不像**打的有洞眼,因此賣上了最高價-每張六個銅圓,十五張兔子皮共賣了九十個銅圓。


    李青林出了皮貨店,忽然見到一群人圍在那裏,不時還有叫好聲傳出來,他好奇心起,就想鑽進去看看。等擠進去一看,原來是一個說書人在說書。


    前世的快餐文化風行,一些流行歌曲、所謂電影大片如潮水一般迅速占領熒屏銀幕,然後唿啦啦又如潮水般退得一幹二淨,連一絲痕跡都留不下。到了新世紀,一些人將原本在山中田野、河畔地頭由勞動人民歌唱的山歌野調用所謂“原生態”加以包裝改編,然後搬上舞台,竟然獲得一片掌聲。李青林現在遇到了原滋原味的“原生態”,怎麽能錯過呢?


    本地說書有三種:鼓兒詞、三弦書和墜子。今天場地中間擺著一張桌子,兩把椅子,旁邊一人拉三弦,說書人是個麻臉,他居中而坐,敲鼓擊板帶說書,這兩個人應該是在唱三弦。


    今天說書的場子剛剛才拉開來,說書人剛才試說了一小段就引發剛才那陣叫好,接著下麵將開始正式說書。


    正式說書前,拉琴的先拉四十八板開頭曲,接著麻臉說書人敲鼓擊板,打一通響鼓俗稱三千六百鼓,隨之說書人來個三十六哼哼,七十二嗨嗨。這這拉琴擊鼓哼哼嗨嗨也是有說道的,它為的就是吸引聽眾,同時說書人也在觀察聽眾是什麽樣的人群,他們會喜歡聽什麽類型的書。


    李青奇來第一次集市,集市上人員貨物很多,很熱鬧,他早就想去逛逛了。這說書人一直在那裏哼哼嗨嗨讓他很不耐煩,李青奇想拉李青林帶他逛集市。


    前世的李青林所見過的場麵比這大得多,這農村小集市他還真不放在眼裏,於是從口袋裏掏出一把銅圓給衛三丫,讓她帯李青奇去玩,想吃什麽就自己買點。


    李青奇他們走後,這說書也正式開始了。這時說書人的哼哼嗨嗨已到了尾聲,旁邊聽書的正鴉雀無聲,聚精會神,隻見說書人重擊小銅鼓幾下,拉琴的奏出幾組濃音,隨後樂器聲猛然而止。說書人拿起醒木,用力往桌子上一拍道:“天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四十八弦也拉了。各位明公!各位先生!穩坐兩旁,不要吭聲,且聽我這吐字不清、道字不明,破喉嚨、爛嗓子,為您慢慢地道來……”


    今天聽書的以中年男人為多。麻臉說書人今天說的是一個不長不短的中篇《掏炕灰》,說的是一個老公公借著掏炕灰調戲媳婦且扒灰的故事,說書人說得是幽默風趣、逗人發笑,聽書人聽得是津津有味、眉飛色舞。


    這篇書說完,一些急著辦事或者迴家的人丟下一點錢走了,但是更多的人加入了進來。李青奇領著衛三丫也鑽了進來。


    李青奇拉著李青林的手說:“哥,我餓了!”


    李青林道:“不是給三丫錢了嗎?是不是太貴了買不起啊?”


    李青奇說:“才不是呢!三丫舍不得花錢。”


    李青林心裏笑了,他揣摩了一下衛三丫的心思,一可能是她真的不舍得花錢,二可能是她不知道該花多少錢,怕花多了李青林會生氣。


    李青林往場子裏丟了一個銅圓,帶著李青奇和衛三丫去買吃的。


    越是人群聚集的地方,各種小吃就越多。西街既是糧食蔬菜市場,也是各種小吃的聚集地。農人平時一般不會特地來鎮上花錢買這些東西吃,隻有在趕集的時候賣了農產品,兜裏有了幾個小錢,才可能花點錢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因此趕集的日子也是飯店小吃店生意最好的日子。


    遠遠地就能聞到空氣中油香、蔥薑蒜的香味,灶台下的爐火旺旺的,油鍋裏吱吱啦啦地炸著、煎著食物,蒸著饅頭包子的大蒸籠上熱氣衝天。旁邊一般都有一張或幾張桌子,幾條長凳,有幾個顧客坐在桌邊吃喝。


    李青林稍微注意了一下各小吃攤前顧客的情況,選擇了顧客最多的攤位點了皮渣、血糕、油餅、扁粉菜。


    這蔥油餅烤得外表焦黃,外酥裏嫩;這扁粉菜是用大骨頭加香料熬成濃湯,再加入扁粉條、豆腐、豬血、青菜等,吃時再拌入辣椒油。這扁粉菜就著油餅,又香又辣又鮮,算得上是民間美味。


    皮渣是用粉條、豬油、蔥花、蒜末、蝦皮和香料蒸製以後,再用溫油炸過,吃時蘸蒜汁;血糕是蕎麥麵加豬血、香料丄屜蒸製,再切成片油煎,吃時也蘸蒜汁;這兩樣小吃所用材料簡單,但經過精心製作,吃時香辣可口,味美鮮濃,都算是本地小吃一絕。


    李青奇他們平時的家常飯菜油水很少,現在這些小吃都是味濃油重,李青林怕他倆突然暴食對腸胃不好。這些小吃價格並不貴,李青林本著少吃多味的原則,點的品種不少,可數量並不是很多,除了扁粉菜每人一份外,其他每樣各點了一份。


    衛三丫第一次吃這麽美味的東西,顯得很珍惜。她小口小口地吃,慢嚼細咽,似乎在拉長品嚐時間,以便把所有的美好滋味留在心底。


    這李青奇就不痛了,他吃得很快。吃完他放下筷子,用手抹抹嘴,心滿意足的感概道:“我要是住在街上就好了,這樣天天都有這麽好吃的東西吃。”


    在旁邊一直不做聲的衛三丫接口道:“就算住在街上還得有錢才能天天吃,沒錢誰還讓你白吃啊?”


    李青奇點頭道:“對!我以後好好養雞,這樣以後才能天天吃好東西!”


    李青林不禁莞爾一笑,講大道理催人奮進往往被人當著耳邊風,許多時候一個小小的感觸就能讓人樹立雄心壯誌!


    吃完了飯,衛三丫搶著去會賬,李青林拉住了她,笑道:“那幾個錢算不了什麽,你還是先留著,看到什麽喜歡的東西就買一點。今後我再多套幾隻兔子,多賣點錢就是了。”


    結完了帳,天色已近晌午,李青林領著他倆準備去找李萬全他們,然後一起迴小李村。


    正東張西望時,李青林忽然看到錢多貴手拿一個包袱,順著街道鬼鬼祟祟地走過來。


    李青林一把拉住他,問道:“多貴,今天怎麽不挑銅匠擔子?你神神秘秘的在做什麽?”


    錢多貴嚇了一跳,見是李青林,笑了:“青林哥,我今天很忙,所以就沒有挑擔子來!”


    李青林笑道:“做銅匠不忙?那你還有什麽比這更忙的?”


    錢多貴道:“你們馬上迴村吧?我跟你們一道迴去。現在這裏說話不方便,等迴去了以後再和你細說,我有事求你幫忙。”


    (作者的話:本文已發到二十五章,點擊率雖然很不錯,但作為作者一直沒怎麽看到讀者在評價區留言。此文到底能不能讓您繼續看下去?作者心中惴惴不安!如果您實在不願意留言,並且還對本文還看得上眼的話,請投推薦票並收藏,這也是對作者的最大支持!謝謝各位書友)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抗戰之豫西北傳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枕石聽濤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枕石聽濤並收藏重生抗戰之豫西北傳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