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保大十一年展開的這一場與南漢之間的戰爭並沒有產生太多的波折與懸念,正月十八,唐軍先鋒周保的三萬大軍到達林縣與南漢劉從文所部對峙,在後續大軍到達之前雙方隻是進行了幾場規模的戰役。南漢軍數次示弱意欲誘敵深入聚而殲之,但周保用兵極為沉穩,甚至可以是保守,從未有任何的冒進,使得漢軍難覓機會。
待到正月二十三,上柱國龍虎大將軍,征南大元帥淮王李從嘉率領後續的七萬大軍也趕到林縣,此時在都虞侯邊鎬的統一指揮之下唐軍開始展開攻城作戰,鎮江軍秦天在左,揚州軍彭明在右,還是由周保所部擔當攻城的重任,神武將軍齊明遠則率領五千騎兵遊弋待機。
假如周保之前的戰略是穩字當頭的話,那麽在擔當起攻城主力的重任之後他就簡直是換了一個人,每一戰都是身在最前沿指揮作戰,有一次更是因為靠近護城河而被邊鎬叫迴一陣臭罵,但當時他是唯唯諾諾隨後卻是依然故我,有此統領士卒人人用命個個爭先,加上周保高明的陣前指揮和層出不窮的攻城戰法以及唐軍精良的攻城器械,唐軍竟在十日之內接連攻克五座縣城,大大激勵了全軍的士氣!
一旦處於戰時李從嘉這個“征南大元帥”有時候反而就成了個閑人,一路上他與都虞侯對於戰事是有著極為深入的溝通的,邊鎬此人在林虎子的口中都有善戰之名,更以韓信當年的名句“多多益善”加以形容,往往戰役規模越大,指揮的士卒越多此人便更是揮灑自如!而通過與邊鎬的交流,李從嘉可以給出四個字的判斷。名不虛傳!
戰地的地形,何處利於騎兵何處利於步兵,何處利於進攻何處利於防守,各個縣城的人口及是否容易攻擊,上到敵軍主帥劉從文,下到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遊擊將軍花虎邊鎬言來莫不是如數家珍。單隻是這一份周詳就令得李從嘉欽佩不已,此外各種戰術的配備以及敵軍可能會有的應對,戰場季節的天氣變化,可以李從嘉能夠想到的邊鎬絕不會不知,而很多他想不到的地方都虞侯也是了如指掌!
≥→≥→≥→≥→,
最讓李從嘉在意的就是邊鎬的心細如發,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用在戰爭中也是一樣,不但對安營紮寨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每次的攻擊戰術亦是精益求精,戰後則立刻召集眾將總結得失。軍紀更是嚴謹無比,他甚至可以從敵軍與其騾馬的排泄物上來判斷對方的戰力強弱,李從嘉可是聞所未聞,但邊將軍卻能從中出一大段道理來。
有著這樣一員戰將為自己的副帥李從嘉的確沒有什麽好擔心的地方,除了學習以及偶爾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見和問題之外他便是放手與之,便是邊鎬讓他兵派將他有時都會推讓,軍不可有二帥,既然信任對方就要放手讓他盡情的發揮。後世的李從嘉一直是這麽做得。
當然淮王的謙虛抑己勤學好問也贏得了都虞侯相當的好感,不但放權與自己。有時候他提出的意見還極有作用,比如攻打林縣之時的煙攻之法便是出自淮王之手。與這樣的一個上司合作對邊鎬而言也是極為舒暢,表現出來就是對李從嘉格外的尊敬,淮王越是放權他就越要事事與之協商,當然那些需要立刻決斷的事情是要排除在外的。
因此淮王在戰時就有了更多的時間去觀察唐軍的實際作戰,每一迴他比陣上瘋的周保其實也遠不了多少。在他眼中這十萬唐軍皆不負精銳之名,作戰勇敢,戰術動作極為熟練,且還是經驗豐富服從性極佳,尤其是周保的麾下士卒。似乎比起劉仁贍將軍的清淮軍還要略勝一籌,與之相比自己精煉的那一萬士卒就有著更大一些的差距了,如此一來李從嘉看的就更為細致了,他要吸取所有的長處以利練兵。
而每當戰鬥結束,淮王的身影總會第一個出現在陣亡士卒屍體所在的營地,第二便是傷病營,邊鎬與眾將最為讚賞的就是淮王的這一,雖然李從嘉不是醫者也不會醫術,可作為這支軍隊名義上的最高統帥,當受傷的士卒們看見王爺在第一時間前來對他們噓寒問暖之時,那種感激可想而知,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他還可以緩解傷兵們的痛苦。
邊鎬放著廬州城不攻,隻是不斷拿下周邊的縣城,而在應對劉從文不斷派兵的襲擾之中,齊明遠的五千精銳騎兵再度向李從嘉展示了這個兵種強大的戰力與機動性,在平坦地形的交鋒之中,這五千騎兵絕對是敵軍的噩夢,就是一萬步卒也難以與之相抗!
廬州城易守難攻,強行攻打不但會造成所部士卒的重大傷亡更會影響唐軍高昂的士氣,周圍縣城的防禦強度顯然與之不成比例,在兵力戰力裝備占優的情況下邊鎬選擇的戰術是逐步蠶食,殲敵主力,此處早在戰前他就對淮王有著詳細的解釋與分析,李從嘉對之業十分認可,戰術這個東西沒有百戰百勝的,都虞侯的選擇則極為實用。
在林仁肇為李從嘉描述廬州之戰時也曾提到過這一,但當時楚王李景達心氣正盛,伐楚之戰太過順利了,他的選擇是強攻,從戰術上而言也不能錯,對唐軍的優勢楚王還是看的清楚的。可他與都虞侯的不同之處就在事後的應對,邊鎬能夠算到劉從文的種種舉動提前做出安排製敵先機,而李景達則是朝令夕改處處落後,兩相對比優劣之勢極為明顯,也在戰局上體現出來,在邊鎬極為有力的側翼保障之下,加上周保強悍的攻擊能力,唐軍的進展顯得是秋風掃落葉。
“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在李從嘉眼中都虞侯邊鎬對孫子兵法的運用可謂深刻。之前他便過,劉從文最佳的應對便是以廬州城為根基與唐軍展開對耗,利用堅城的穩固加強漢軍的機動來抗衡,可也許是上一次廬州之戰太過順利讓劉從文也如同李景達一般犯上了猶疑的錯誤,麵對唐軍的攻勢他的應對始終過於呆板,一旦唐軍的攻堅戰能力體現出來之後。原本最強一的廬州城因為他患得患失的心理反而成了漢軍最大的抱負,四萬守軍龜縮其中毫無作為,這亦是邊鎬善兵之功。
到了大唐保大十一年三月初七,唐軍已然完成了對廬州周圍七處縣城的肅清,進而合圍廬州,到了此時邊鎬的戰術又變成了圍而不打,此處雖是兵法之中的雄城,但卻也是南漢從大唐手中奪取不久的,人心上絕不安定。很難做到眾誌成城。因此圍城的時間越長對城中守軍的信心打擊就越大,假如沒有援軍前來他們的士氣終有一天會被耗盡,但設若對方派援兵前來,邊鎬的戰術就立刻會演變為圍打援!
拿下七處縣城加上幾十場互相之間的攻守,唐軍的損失在一萬五千左右,但以此為代價邊鎬取得的成果是殲敵三萬,作為攻擊的一方戰損可以達到一比二足見他戰術運用的巧妙!如果此時將南漢換成後周不定還能依靠兵力的雄渾派出強有力的援軍來擊破唐軍外圍的圍困,但南漢的國力豈能與後周相比?戰局至此唐軍已然是必勝了。
戰前的準備細致。戰局中隨機應變、無論優勢劣勢皆能保持冷靜的思路,堅定的貫徹自己之前製定的戰略。廬州一戰,都虞侯邊鎬用他的指揮為李從嘉展現了一位名將應該具備的所有素質。也讓淮王對這個時代的戰爭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對他而言此處的收獲是極為巨大的,在之後的江淮之戰中他要麵對的柴榮與趙匡胤曹彬等人很可能就是邊鎬這樣的將領,想要與之對抗守住江淮絕不是輕易的事情,因為那是後周。一旦戰事開啟,李從嘉就會變成此時戰場上的劉從文。
因此在和邊鎬商討請教戰局之時李從嘉是經常會把自己代入到弱勢的一方去考慮問題,這一也讓都虞侯很是欣賞,假如能夠做到想敵之所想再提前做出針對性的安排便可百戰不殆。他也沒有吝嗇向淮王傳授自己的經驗與對戰局的把控,劉從文的敗局是敗在了戰略上。一開始太過重視廬州城的得失導致了整個戰局的走向,由此便可見開戰之前製定戰略的重要性,因為戰術方麵你有著豐富的經驗的話是可以隨時根據敵軍的調整而做出改變,而戰略一旦製定就很難調整了。
軍事上的問題最後不一定是要靠軍事手段來解決,但手段是必須的,又過了半個月廬州城之中的漢軍已然是士氣低落,按邊鎬的布置即使劉從文孤注一擲棄城而走也不可能突出重圍。此時李從嘉的老師高越與馮延巳卻到了廬州,他們是封李璟之命前來與南漢使臣談判的,戰局到此漢王也坐不住了,劉從文與數萬精銳是他損失不起的。
從三月二十二到三月二十九,談判桌成了廬州戰事延續的戰場,李從嘉身為主帥自然也會加入其中,不過比起之前的戰事這場談判對他而言就顯得有些乏味了,因為高越馮延巳二人前來之前李璟早就有了授意,淮王也沒有什麽發揮雄辯之才的餘地。而在他眼中如此大勝之下父皇的要求有些過於輕微了,怎麽連漫天要價坐地還錢都不會?
最後淮王這個後世的談判專家還是稍稍發揮了一作用,這一作用就是將南漢的賠償從黃金三萬糧食十萬石增加到了四萬與十五萬石,馮延巳與高越都在上書之中稱讚了王爺的應變之能,但在李從嘉眼中這隻不過是牛刀試罷了,倘若全權交給他,這個數字至少還要翻上一倍,就是談判他也會讓南漢在今後幾年之中無一戰之力!
至此廬州戰事順利結束,唐軍大獲全勝,事後論功行賞上柱國龍虎大將軍征南大元帥李從嘉乃是首功,此處得到了全軍上下的一致肯定,包括邊鎬周保等戰功赫赫的將軍在內,也許淮王並沒有表現出什麽出色的軍事能力,可他的信人用人卻是大家都能感受到得,而且淮王的放權絕不是一味的偏信,正是邊鎬對全局的完善謀劃與應變才會如此,李從嘉可以不幹預指揮,但你一定要能拿出過硬的安排。
有功必賞,李璟給李從嘉的賞賜正是他多要來物資的一半,對此淮王大筆一揮,自己分文不要,所有的賞金糧食都用來撫恤此次大戰中受傷陣亡的士卒,犒勞有功之臣,此舉一出全軍上下為之大振,大唐淮王再度聲名鵲起,第一才子之外又多了一個名將之姿的評價。
而李從嘉本人絕未因此而有任何的虧損,光是名聲與人心他就足夠收迴投資了,而且千萬別忘了南漢在這些所在的府庫,經過伐楚之戰的經曆,那些貪墨舞弊之事淮王行來亦是得心應手,而在此戰中都有很大收獲的眾將又豈會在此處與主帥過不去,自然是皆大歡喜!
三月二十八,江淮傳來喜訊,淮王妃周娥皇為李從嘉誕下一個麟兒,保大皇帝親自為這個皇孫起名為李仲寓,原本為兒子起名是李從嘉的事情,可他真的忘了曆史上自己的兒子叫什麽名字,交給父皇也是表達敬重之情,要知道這也是李璟的第一個皇孫,自然格外重視,當然李從嘉不知道的是他的這個兒子卻比曆史上早來了七年!
大唐保大十一年四月初八,李從嘉率領大軍自廬州凱旋而過,此次父皇之病加上意外所得廬州之戰讓淮王得到了諾大的名聲與實實在在的巨大好處,亦變向增加了他的實力以及在朝中的地位,李仲寓的到來更讓李從嘉兩世為人的人生變得完滿,在信心大增的同時他也不斷警醒自己運氣不會一直常伴的,接下來才是關鍵的所在。
五代龍騰第三卷,我可翻雲且覆雨終!(未完待續。)
待到正月二十三,上柱國龍虎大將軍,征南大元帥淮王李從嘉率領後續的七萬大軍也趕到林縣,此時在都虞侯邊鎬的統一指揮之下唐軍開始展開攻城作戰,鎮江軍秦天在左,揚州軍彭明在右,還是由周保所部擔當攻城的重任,神武將軍齊明遠則率領五千騎兵遊弋待機。
假如周保之前的戰略是穩字當頭的話,那麽在擔當起攻城主力的重任之後他就簡直是換了一個人,每一戰都是身在最前沿指揮作戰,有一次更是因為靠近護城河而被邊鎬叫迴一陣臭罵,但當時他是唯唯諾諾隨後卻是依然故我,有此統領士卒人人用命個個爭先,加上周保高明的陣前指揮和層出不窮的攻城戰法以及唐軍精良的攻城器械,唐軍竟在十日之內接連攻克五座縣城,大大激勵了全軍的士氣!
一旦處於戰時李從嘉這個“征南大元帥”有時候反而就成了個閑人,一路上他與都虞侯對於戰事是有著極為深入的溝通的,邊鎬此人在林虎子的口中都有善戰之名,更以韓信當年的名句“多多益善”加以形容,往往戰役規模越大,指揮的士卒越多此人便更是揮灑自如!而通過與邊鎬的交流,李從嘉可以給出四個字的判斷。名不虛傳!
戰地的地形,何處利於騎兵何處利於步兵,何處利於進攻何處利於防守,各個縣城的人口及是否容易攻擊,上到敵軍主帥劉從文,下到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遊擊將軍花虎邊鎬言來莫不是如數家珍。單隻是這一份周詳就令得李從嘉欽佩不已,此外各種戰術的配備以及敵軍可能會有的應對,戰場季節的天氣變化,可以李從嘉能夠想到的邊鎬絕不會不知,而很多他想不到的地方都虞侯也是了如指掌!
≥→≥→≥→≥→,
最讓李從嘉在意的就是邊鎬的心細如發,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用在戰爭中也是一樣,不但對安營紮寨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每次的攻擊戰術亦是精益求精,戰後則立刻召集眾將總結得失。軍紀更是嚴謹無比,他甚至可以從敵軍與其騾馬的排泄物上來判斷對方的戰力強弱,李從嘉可是聞所未聞,但邊將軍卻能從中出一大段道理來。
有著這樣一員戰將為自己的副帥李從嘉的確沒有什麽好擔心的地方,除了學習以及偶爾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見和問題之外他便是放手與之,便是邊鎬讓他兵派將他有時都會推讓,軍不可有二帥,既然信任對方就要放手讓他盡情的發揮。後世的李從嘉一直是這麽做得。
當然淮王的謙虛抑己勤學好問也贏得了都虞侯相當的好感,不但放權與自己。有時候他提出的意見還極有作用,比如攻打林縣之時的煙攻之法便是出自淮王之手。與這樣的一個上司合作對邊鎬而言也是極為舒暢,表現出來就是對李從嘉格外的尊敬,淮王越是放權他就越要事事與之協商,當然那些需要立刻決斷的事情是要排除在外的。
因此淮王在戰時就有了更多的時間去觀察唐軍的實際作戰,每一迴他比陣上瘋的周保其實也遠不了多少。在他眼中這十萬唐軍皆不負精銳之名,作戰勇敢,戰術動作極為熟練,且還是經驗豐富服從性極佳,尤其是周保的麾下士卒。似乎比起劉仁贍將軍的清淮軍還要略勝一籌,與之相比自己精煉的那一萬士卒就有著更大一些的差距了,如此一來李從嘉看的就更為細致了,他要吸取所有的長處以利練兵。
而每當戰鬥結束,淮王的身影總會第一個出現在陣亡士卒屍體所在的營地,第二便是傷病營,邊鎬與眾將最為讚賞的就是淮王的這一,雖然李從嘉不是醫者也不會醫術,可作為這支軍隊名義上的最高統帥,當受傷的士卒們看見王爺在第一時間前來對他們噓寒問暖之時,那種感激可想而知,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他還可以緩解傷兵們的痛苦。
邊鎬放著廬州城不攻,隻是不斷拿下周邊的縣城,而在應對劉從文不斷派兵的襲擾之中,齊明遠的五千精銳騎兵再度向李從嘉展示了這個兵種強大的戰力與機動性,在平坦地形的交鋒之中,這五千騎兵絕對是敵軍的噩夢,就是一萬步卒也難以與之相抗!
廬州城易守難攻,強行攻打不但會造成所部士卒的重大傷亡更會影響唐軍高昂的士氣,周圍縣城的防禦強度顯然與之不成比例,在兵力戰力裝備占優的情況下邊鎬選擇的戰術是逐步蠶食,殲敵主力,此處早在戰前他就對淮王有著詳細的解釋與分析,李從嘉對之業十分認可,戰術這個東西沒有百戰百勝的,都虞侯的選擇則極為實用。
在林仁肇為李從嘉描述廬州之戰時也曾提到過這一,但當時楚王李景達心氣正盛,伐楚之戰太過順利了,他的選擇是強攻,從戰術上而言也不能錯,對唐軍的優勢楚王還是看的清楚的。可他與都虞侯的不同之處就在事後的應對,邊鎬能夠算到劉從文的種種舉動提前做出安排製敵先機,而李景達則是朝令夕改處處落後,兩相對比優劣之勢極為明顯,也在戰局上體現出來,在邊鎬極為有力的側翼保障之下,加上周保強悍的攻擊能力,唐軍的進展顯得是秋風掃落葉。
“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在李從嘉眼中都虞侯邊鎬對孫子兵法的運用可謂深刻。之前他便過,劉從文最佳的應對便是以廬州城為根基與唐軍展開對耗,利用堅城的穩固加強漢軍的機動來抗衡,可也許是上一次廬州之戰太過順利讓劉從文也如同李景達一般犯上了猶疑的錯誤,麵對唐軍的攻勢他的應對始終過於呆板,一旦唐軍的攻堅戰能力體現出來之後。原本最強一的廬州城因為他患得患失的心理反而成了漢軍最大的抱負,四萬守軍龜縮其中毫無作為,這亦是邊鎬善兵之功。
到了大唐保大十一年三月初七,唐軍已然完成了對廬州周圍七處縣城的肅清,進而合圍廬州,到了此時邊鎬的戰術又變成了圍而不打,此處雖是兵法之中的雄城,但卻也是南漢從大唐手中奪取不久的,人心上絕不安定。很難做到眾誌成城。因此圍城的時間越長對城中守軍的信心打擊就越大,假如沒有援軍前來他們的士氣終有一天會被耗盡,但設若對方派援兵前來,邊鎬的戰術就立刻會演變為圍打援!
拿下七處縣城加上幾十場互相之間的攻守,唐軍的損失在一萬五千左右,但以此為代價邊鎬取得的成果是殲敵三萬,作為攻擊的一方戰損可以達到一比二足見他戰術運用的巧妙!如果此時將南漢換成後周不定還能依靠兵力的雄渾派出強有力的援軍來擊破唐軍外圍的圍困,但南漢的國力豈能與後周相比?戰局至此唐軍已然是必勝了。
戰前的準備細致。戰局中隨機應變、無論優勢劣勢皆能保持冷靜的思路,堅定的貫徹自己之前製定的戰略。廬州一戰,都虞侯邊鎬用他的指揮為李從嘉展現了一位名將應該具備的所有素質。也讓淮王對這個時代的戰爭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對他而言此處的收獲是極為巨大的,在之後的江淮之戰中他要麵對的柴榮與趙匡胤曹彬等人很可能就是邊鎬這樣的將領,想要與之對抗守住江淮絕不是輕易的事情,因為那是後周。一旦戰事開啟,李從嘉就會變成此時戰場上的劉從文。
因此在和邊鎬商討請教戰局之時李從嘉是經常會把自己代入到弱勢的一方去考慮問題,這一也讓都虞侯很是欣賞,假如能夠做到想敵之所想再提前做出針對性的安排便可百戰不殆。他也沒有吝嗇向淮王傳授自己的經驗與對戰局的把控,劉從文的敗局是敗在了戰略上。一開始太過重視廬州城的得失導致了整個戰局的走向,由此便可見開戰之前製定戰略的重要性,因為戰術方麵你有著豐富的經驗的話是可以隨時根據敵軍的調整而做出改變,而戰略一旦製定就很難調整了。
軍事上的問題最後不一定是要靠軍事手段來解決,但手段是必須的,又過了半個月廬州城之中的漢軍已然是士氣低落,按邊鎬的布置即使劉從文孤注一擲棄城而走也不可能突出重圍。此時李從嘉的老師高越與馮延巳卻到了廬州,他們是封李璟之命前來與南漢使臣談判的,戰局到此漢王也坐不住了,劉從文與數萬精銳是他損失不起的。
從三月二十二到三月二十九,談判桌成了廬州戰事延續的戰場,李從嘉身為主帥自然也會加入其中,不過比起之前的戰事這場談判對他而言就顯得有些乏味了,因為高越馮延巳二人前來之前李璟早就有了授意,淮王也沒有什麽發揮雄辯之才的餘地。而在他眼中如此大勝之下父皇的要求有些過於輕微了,怎麽連漫天要價坐地還錢都不會?
最後淮王這個後世的談判專家還是稍稍發揮了一作用,這一作用就是將南漢的賠償從黃金三萬糧食十萬石增加到了四萬與十五萬石,馮延巳與高越都在上書之中稱讚了王爺的應變之能,但在李從嘉眼中這隻不過是牛刀試罷了,倘若全權交給他,這個數字至少還要翻上一倍,就是談判他也會讓南漢在今後幾年之中無一戰之力!
至此廬州戰事順利結束,唐軍大獲全勝,事後論功行賞上柱國龍虎大將軍征南大元帥李從嘉乃是首功,此處得到了全軍上下的一致肯定,包括邊鎬周保等戰功赫赫的將軍在內,也許淮王並沒有表現出什麽出色的軍事能力,可他的信人用人卻是大家都能感受到得,而且淮王的放權絕不是一味的偏信,正是邊鎬對全局的完善謀劃與應變才會如此,李從嘉可以不幹預指揮,但你一定要能拿出過硬的安排。
有功必賞,李璟給李從嘉的賞賜正是他多要來物資的一半,對此淮王大筆一揮,自己分文不要,所有的賞金糧食都用來撫恤此次大戰中受傷陣亡的士卒,犒勞有功之臣,此舉一出全軍上下為之大振,大唐淮王再度聲名鵲起,第一才子之外又多了一個名將之姿的評價。
而李從嘉本人絕未因此而有任何的虧損,光是名聲與人心他就足夠收迴投資了,而且千萬別忘了南漢在這些所在的府庫,經過伐楚之戰的經曆,那些貪墨舞弊之事淮王行來亦是得心應手,而在此戰中都有很大收獲的眾將又豈會在此處與主帥過不去,自然是皆大歡喜!
三月二十八,江淮傳來喜訊,淮王妃周娥皇為李從嘉誕下一個麟兒,保大皇帝親自為這個皇孫起名為李仲寓,原本為兒子起名是李從嘉的事情,可他真的忘了曆史上自己的兒子叫什麽名字,交給父皇也是表達敬重之情,要知道這也是李璟的第一個皇孫,自然格外重視,當然李從嘉不知道的是他的這個兒子卻比曆史上早來了七年!
大唐保大十一年四月初八,李從嘉率領大軍自廬州凱旋而過,此次父皇之病加上意外所得廬州之戰讓淮王得到了諾大的名聲與實實在在的巨大好處,亦變向增加了他的實力以及在朝中的地位,李仲寓的到來更讓李從嘉兩世為人的人生變得完滿,在信心大增的同時他也不斷警醒自己運氣不會一直常伴的,接下來才是關鍵的所在。
五代龍騰第三卷,我可翻雲且覆雨終!(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