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從嘉寫信請柴榮前來絕非無的放矢,你既然無時無刻不惦記著孤的江淮之地孤便要當麵看看你有多大的氣量,如果此次柴榮再把趙匡胤帶在身邊的話李從嘉絕不介意下一次黑手,前番他已然是多方打探,可自從那日遭到費司馬伏擊之後柴榮的行蹤卻是再難查詢。n∈,


    “黃先生說的是,孤料柴榮也是多半會來。”李從嘉頷首道,他所請的客人之中還有建武軍統領張從久,亦想看看這二人見麵會有什麽樣的效果,畢竟就算柴榮與建武軍有所聯係但也有張從久不知情的可能,雖然這種可能性比較小卻還是淮王願意看見的結果。


    “慎卻也想一見此子有無王爺這般的定力與耐心。”黃慎不失時機的奉承了李從嘉一句,知曉柴榮很有可能與建武軍勾結之後淮王沒有用他提醒就選擇了忍耐待機,表麵上絕不露出已知此事的痕跡的確令他頗為欣賞,掌握先機也要等到關鍵時刻才有最大的受益。


    “先生不要誇我了,從嘉這也是投鼠忌器,否則費司馬想要殺他我倒不介意助一臂之力了。”李從嘉喝了口香茶輕鬆的說道。


    黃慎聞言微微一笑,他倒是很享受如此與淮王相談的氣氛,無論何事李從嘉都能保持一份怡然的狀態,這可是很難得的素質,絕不像是個十五六歲的少年,怕是之前的歐陽詢都未必有這一份沉穩。隨後便拿出了第三份信件,此時麵上笑容隱去多了一份肅然。


    “王爺,皇上命楚王李景達為招討使領兵十萬以抗南漢。如今卻是三戰三敗。退守南潯。據說麾下將領對其領軍之能極有非議,這不還有個驍騎將軍林仁肇被他當作替罪羊言之輕敵冒進,撤職之後還要送往金陵問罪。”原來這第三封信中便是大唐與南漢的戰情。


    “嗬嗬,前番伐楚之戰從嘉就看出我這位皇叔並非領軍征戰沙場之輩,父皇讓他前往還不如派大皇兄,有此一敗也在意料之中。等等,你說他拿誰進京問罪?”李從嘉聞言倒是毫不在意,南唐的失敗亦在他預料之中。那李景達在伐楚一戰中已經暴露出了領軍的不足,根本難為三軍之帥,倒是吳王李弘冀著實有些領軍的才能,此處淮王到從來不加貶低,而出言之後方才想起那個名字,立刻又再問道。


    黃慎不可能知道李從嘉是從後世的史書了解南唐這一戰有敗無勝,見他仍能侃侃而談的批評李景達的用兵倒是心中暗暗佩服淮王的沉穩與見識,不過後來他問起那林仁肇的言語卻是與前大相徑庭。


    “驍騎將軍林仁肇,原本乃是閩國舊臣。”


    “林仁肇?”在南唐所有的武將之中,能一直被李從嘉惦記在心頭的就是這林虎子了。尤其是在後周內亂初步了解了趙匡胤的軍事才能之後。如今自己的文臣算是有了黃慎徐鉉李平等人,軍事統帥方麵卻一直缺少優秀的人才。如今楚王李景達此舉會否是給了他機會呢?


    “王爺對此人如此關切,看來應是人才不凡,隻是剛而犯上。”黃慎接著說道,他還很少見淮王如此關注一個人。


    “當日伐楚之戰孤曾被圍困杞縣,其時數萬大軍圍困,縣城幾欲被破,後前來增援之將正是這林仁肇,算是對本王有些恩情,且此人亦是頗能用兵,用人不能盡其才,上者之過也。我那皇叔向來有些剛愎自用,此次怕林將軍的處境亦是不妙,孤當設法助之,先生可有妙計?”李從嘉一臉的迴憶神情,將來的江淮大戰他也的確需要一員虎將為他統帥全軍,畢竟與劉仁贍將軍隻是合作,以他的資曆威望自己也未必使得動他,趙龍司徒剛等人則經驗不足,林仁肇正當其用。


    “用人不能盡其才,上者之過也,王爺之言果然精妙,如此觀之林仁肇定有非凡之能。既然王爺想用之,不如直接相求與皇上,理由嗎便是杞縣之戰,但如此一來卻恐會得罪楚王,當要慎之。”黃慎聞言是一派認可之色,稍稍沉吟才為淮王分析此中得失。


    李從嘉聞言也陷入了思考,林仁肇自己是一定要的,黃慎的方法也算不錯,大丈夫處世自當知恩圖報,以杞縣之戰為由倒也說得過去,至於得罪李景達雖然在他心中不會太過畏懼,可此時他也不宜多多樹敵,如此一來便頗是為難了,卻不知何為兩全其美之法。


    片刻之後淮王卻是忽然照著自己的腦門怕了一下,發出一聲清脆的響聲,看得一旁的黃慎啞然失笑,偶爾王爺也會露出一些與年齡相符的動作的。自己初次見到林仁肇是在哪兒?燕王府,很有可能林虎子與李景遂之間也有著某種聯係,帶著這個想法李景達的此舉也未必完全就是嫉賢妒能,站在李弘冀一邊的他是會把皇太弟當作敵人的。


    如果他的假設成立那麽此事就是一趟渾水,雖說為了這員大將即使是渾水李從嘉也要趟,但什麽時候趟如何去趟就是一件考驗技巧的事情了,再做了一番思考之後還是決定讓趙龍迴京城一趟,他是最能代表自己說話的人選,且出身鍾家的他亦能和舅舅說的上話,太師鍾雲將會是此次自己能否成功將林虎子帶來江淮的重要因素。


    看了看眼前的黃慎李從嘉不禁搖了搖頭,假如讓他和趙龍一塊前往倒是最為穩妥之計,可此時江淮卻也離不開他,徐鉉又在處理淮河河道修繕之時不得分身,看來自己身邊的人才還是太少了。


    “孤此時恨不得黃先生可以有分身之術。”在黃慎麵前李從嘉倒是毫不掩飾自己的情緒。


    “王爺,天下之大能人輩出,隻要王爺有求賢若渴之心今後必可匯聚群英所用。”原本以黃慎的自傲還真不會說出這樣的話。但李從嘉的感歎卻是十分真誠。亦是對自己的認可。當下正色言道。


    “嗯,方才既是說起那林虎子可以剛而直諫,孤希望先生日後也能如此,便如那魏征一般,孤亦絕不會因為先生的諫言而責之。”李從嘉點了點頭也是麵容一肅極為認真的說道,所謂“國有諍臣不亡其國。”自己手下多幾個剛而犯上的人物絕對不是什麽壞事。


    “是!”黃慎聞言卻是一震,李從嘉言中拿自己比作魏征,那豈不是……當下二人對視良久之後他方才很是少見的斷然應是。


    對李從嘉而言這句話是將自己的心思和誌向再度表露無遺亦算是一種有感而發。而黃慎也能從淮王堅定的眼神之中感受到那種堅定不移,對胸懷韜略的他而言這樣的抱負更是值得自己去加以追求的,有時候時機到了短短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交流就能使二人更為相知。


    今日的三封信件對於李從嘉而言隻不過是近日諸多事務中的一小部分,身為淮王下轄江淮五洲之地,他一旦進入狀態種種政事軍事人事等是極為繁雜的。李從嘉想來是一個有了想法決定便會立刻去實際執行的性格,而眼下以軍助民也得到了貫徹,在得到淮王親書之後老將軍劉仁贍對此表現出了很大的支持,三千清淮軍正在來此的路上,建武軍張從久亦是為此事調來了五千精壯,給後者取信也算是李從嘉上任之後和這位江淮重將的第一次交流。更算是一種試探。


    和黃慎在書房之中議事直到深夜,建武軍與清淮軍一到徐炫手上的力量便能得到大大的加強。但與之相對也會產生一定的問題,畢竟李從嘉的這個舉動沒有太多的先例,如何能夠發揮軍隊在此中的巨大作用還需要好生參詳並為之製定一係列詳細的規程。


    此外還有一點極為重要,經過這一段時間的了解和與李平的溝通,李從嘉也找到了一些江淮貧瘠糧食產量不高的原因,除了原本自然條件和科技因素之外最大的一點就是灌溉問題。有人會說江淮一帶水網縱橫絕不似北方那般缺水,農田的灌溉會是問題嗎?假如是後世的李從嘉也會有相同的想法,但如今當他親自參與到政事中之後他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問題或者說是能從其中發現巨大的發展空間。


    豐富的水資源如何能將之最為合理的運用在農業上?這一次讓徐炫主持修繕淮河河道隻是一個開始,眼前的目的看起來主要是加固堤壩用以防汛,但興修水利將會是接下來兩年之內都極為重要的一個課題!李平曾經給淮王分析過其中的影響,倘若能夠通過努力形成規模,那麽江淮農田的總產量就會有將近兩成的提升,已然是一個極為巨大的數字,還不算此時他正在進行的關於作業方麵的研究。


    招兵買馬聚草屯糧在很多小說之中隻是簡簡單單的八個字,但你隻有在實際操作之後才能感覺到內中具體行事的繁複程度,更何況李從嘉還想將他來自後世的先進想法引用到這個根本之中,以軍助民也隻是第一步,在他心中似後世清代八旗那種“出則為兵入則為民”的製度才是眼下江淮比較理想的一種狀態,僅僅依靠軍屯並不足夠,與此中還需要他投入巨大的精力與人力物力去加以改變。


    對淮王這種“出則為兵入則為民”的改善軍隊體係的想法黃慎給予了謹慎的支持,改革或者改良也是一把雙刃劍,尤其是在牽涉到農業這個基本和關係到守土安危的軍隊之時就更需要如履薄冰的態度事事小心,好的想法未必可以有好的結果,必須要有與之相適應的詳細製度與做法來保證得以實施,還要考慮到各個方麵的利益糾纏。


    假如說眼下的局麵對淮王頗為有利的話,那麽在這種有利的背後亦會隱藏著危機,徐炫主導淮河修繕一事必定會和各地各縣的政事及官員有著分割不開的聯係,此中也會體現出李從嘉“收政為己”的想法,可想而知隨著這項工作的開展和深入就肯定會出現一些阻力和不同的聲音,也許暫時還沒有顯露出來但必須也要做好這方麵的準備,淮王要收權就必定會影響一些人的利益,他們絕不會放棄權力。


    此外商事也是一般,以李從嘉鍾瑞年為首泗州三大世家加入的這個商業聯合已經初步形成,內中自然會有一些機緣巧合之處,接下來它們的觸角也將伸到江淮的各個領域,一農一商,李從嘉是要用兩條腿來走路的。將江淮行政逐步收到自己手中會遭到某些官員的阻撓,而商事的進一步發展也會麵對那些其餘世家的利益,比如說曲家,或者是眼前的孔家,當然也有可能是幾者之間的聯合。


    有拉就要有打,一團和氣可不是李從嘉希望看見的局麵,於是乎泗州四大世家之意最抱著觀望態度的孔家就成了淮王的第一個打擊目標,此時還隻是在商事上,一旦某些證據被查實之後李從嘉更不會介意在合適的時機將之徹底掀翻。


    江淮的大世家幾乎沒有一個是根底幹淨的,就算有別忘了還有那句“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買賣人口,偷稅漏稅,間有人命,這些都足夠成為淮王對付世家的理由,其實這些理由趙家有、林家有、鄭家有,哪怕就是李從嘉自己也在通過尤四買賣人口以為己用!可官場上權謀場上的鬥爭可不是慈善事業,正義亦要和力量同行才能宣揚,與達到目的相比手段絕不是問題,倘若糾結於此隻能說你不是這塊料子。


    李從嘉的心態已經在慢慢向著一個霸者所靠攏了,為民請願公正明法都隻是手段和說法,主要目的在於打擊敵人,此外一切都不應放在心上,而對於百姓而言他們可以享受一些實際的東西就行了,比如說淮河不會再泛濫的那麽頻繁或是今後不用再為灌溉發愁,這些才是是實實在在的。(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五代龍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淩夫(書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淩夫(書坊)並收藏五代龍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