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沒有經過內閣審議,直接發了中旨,給了李如鬆李如柏兄弟倆新的任命。
內閣裏雖也傳出來幾句非議,但對待兩位軍功赫赫的將軍如此任命,似乎也沒有過硬的理由反對。
不過,任命的旨意送到了李成梁的寧遠伯府裏,兄弟倆領了旨,卻又沒了下文。
李如鬆沒有即刻奔赴遼東上任,李如柏也沒有離京去寧夏。
他們二人在京城又滯留了一段時日,接受各種官員的賀禮。
李如鬆對這些並不是太感興趣,可是架不住他的父親李成梁執意如此……
父命難違,兄弟倆也隻能跟隨著父親一起迎來送往的招唿客人。
寧遠伯李成梁現在是揚眉吐氣了。
他的內心積鬱已久,這迴終於翻身了。
追憶往昔,李成梁不勝感慨,他在遼東耕耘數十載,保得地方一片安定繁榮,各部族沒有哪一個敢鬧事冒頭的。
然而,這並不能換來什麽好結果。
滿朝上下,文武百官,尤其是那些禦史言官們並不打算替自己一句好話。
雪片一樣的奏折遞交給了皇帝,說自己擁兵自重,有不臣之心。
萬曆並沒有說什麽,但是卻把這些奏折上寫的內容轉給自己看了。
這個行動勝過千言萬語,意思非常明白了。
這種壓力之下,李成梁隻能‘主動’上書給萬曆,請求辭去遼東總兵之職。
然而這口氣他一直咽不下去,人在京城裏賦閑,思路也沒閑著,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對於各地的軍務都了若指掌。
之前寧夏哱拜之亂的時候,李成梁也曾請求出征,後來的朝鮮,包括現在西南的楊應龍,李成梁都曾上疏萬曆,要求披掛上陣,為國討逆。
不過這些奏折遞上去之後,都是石沉大海,連個響聲都沒有。
這一年,是李成梁揚眉吐氣的一年。
先是寧夏,再是朝鮮。
大兒子李如鬆戰功顯赫,現在看來,說他是萬曆朝的第一名將都絲毫不為過。
二兒子李如柏也跟著他哥曆練出來了,被陛下封了寧夏總兵。
而且兩人兄友弟恭,關係也很好,這也是他李家之福。
有了這些爭氣的兒子們,李成梁放下了重重心事,感覺自己終於可以頤養天年了。
各個官員絡繹不絕的拜訪持續了半個月左右,從天南海北搜羅來的禮物在寧遠伯府裏都擺放不下了。
兄弟倆才終於抽開了身,領著聖命各奔東西了。
李如鬆意氣奮發的奔赴遼東上任了,可以說是正得意滿正當時。
胞弟李如柏擔任了寧夏總兵,自己迴到生養長大的遼東當總兵。
還有幾個參與朝鮮戰事的家族親兵們也都得了不少封賞,可以說放眼整個大明天下,風光一時無兩。
在朝鮮屢立戰功的浙軍也獲得了不少封賞。
除了一部分浙軍去了日本做駐守軍,朝廷把其餘的浙軍都分配到薊州去了。
這裏是戚帥生前待過十年的地方,浙軍兄弟們對這個任命無不歡欣雀躍,欣然前往。
他們在剛提了參將的戚金帶領下,也已經奔赴薊州去了。
不過李如鬆心中也還是有一點點遺憾的,那便是秦良玉沒能隨他一起赴任。
想起這事兒,李如鬆不禁啞然失笑,心裏一陣腹誹。
之前她整天念叨著要在遼東施展一番拳腳,說要整治努爾哈赤那建虜,真有機會了,卻找人送來了消息,說是要在蓬萊替戚繼光的夫人王氏守孝半年。
半年啊……
李如鬆心想,估計很快就會過去吧……
出了山海關之後,李如鬆帶著一千家將是風風光光的上了路。
一路上,沿途各州府衙門還有駐守軍隊的將領們無不張羅著歡迎儀式,有動靜大一點的,跟李家關係較近的,還擺了宴席,有一些跟李家關係不那麽親密的,也都備下了豐厚的禮物孝敬這位大紅人。
李如鬆一開始還推脫了幾下,後來發現盛情難卻,很多還是他們李家門下的老人。
想了想,自己風光了,就把遼東的故交們都忘了,好像也不是那麽個事兒,便改了心思,照單全收了。
十日之後,李如鬆帶著他的一千家將順利抵達了遼東的首府遼陽。
到任遼東總兵,李如鬆倒也不敢怠慢,他立刻找了熟識的一些遼東老人,一一問話。
這麽一來二去的,折騰了三五天才摸透了遼東的局勢。
李如鬆完全沒想到,遼東已經變成了這幅樣子,跟他當年離開的時候相去甚遠。
不過,李如鬆的赴任還是改變了許多事情的。
原本磨刀霍霍準備一決雌雄的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聯軍消停了,雙方都冷靜了下來。
他們心裏清楚的很,李如鬆的到來意味著遼東要變天了。
以前李成梁在的時候,任何一個部落稍微有點冒頭的趨勢都會被無情的鎮壓,直到被打的七零八落失去威脅為止。
曾經有個部族,隻是召集了幾家部族,開了一個小型的聚會而已,就被李成梁親自帶兵衝到會場去剿滅了。
所有參會的首領都被殺了個幹淨。
至此之後的許多年,遼東任何一個部族都不敢跟其他部族搞聯誼活動了。
現在李如鬆來了,尤其是海西女真這邊,他們可是聯合了九個部落要鬧事,這豈不是往李如鬆的槍口上送?
因此,打從聽到京城裏的消息,說是李如鬆要做遼東總兵,這個聯盟就原地解散了。
大家各迴各家,各找各媽去了。
紫禁城,養心殿裏。
萬曆皇帝麵色鐵青,喘氣聲沉重。
雕龍秀鳳的精致桌案上,雜亂擺放著十幾本奏折。
這些奏折裏,有一如既往的勸立太子的,還有匯報京城之內出現一本奇怪書籍的。
這些陳芝麻爛穀子的事情,大臣們翻來覆去的說,萬曆早就有了一套自己的辦法應對,那就是看完就忘了,所以他絲毫不會被惹怒,也不會為此心煩。
讓他心情煩躁的是禦史任養心遞上來的一個折子。
“李氏兵權太盛。姻親廝養分操兵柄,環神京數千裏,縱橫蟠據,不可動搖。如柏貪淫,跋扈尤甚。不早為計,恐生他變。”
穩坐深宮幾十年不上朝,但是大權卻並未旁落他人,萬曆玩的就是一手權利製衡之術。
這些年,朝堂上的大臣們已經換了好幾撥了。
今天齊黨得勢,明天楚黨崛起,後天浙黨又唿風喚雨了。
萬曆對這一切都是洞若觀火。
他們在前朝鬥的歡,自己才能在後宮坐得穩。
隻是,現如今出現了一個李家……
坐在養心殿裏,萬曆皇帝眼神幽幽的看著窗外。
“王安,朕問你,東廠在薊州和遼東都有人手吧?”
一旁司禮監掌印太監王安麻利的跪在地上,如實稟道:“皇爺,這些地方都有咱東廠的番子。”
捏了捏鼻梁,萬曆皇帝陰沉著臉說道:“給他們安排幾個差事吧。”
內閣裏雖也傳出來幾句非議,但對待兩位軍功赫赫的將軍如此任命,似乎也沒有過硬的理由反對。
不過,任命的旨意送到了李成梁的寧遠伯府裏,兄弟倆領了旨,卻又沒了下文。
李如鬆沒有即刻奔赴遼東上任,李如柏也沒有離京去寧夏。
他們二人在京城又滯留了一段時日,接受各種官員的賀禮。
李如鬆對這些並不是太感興趣,可是架不住他的父親李成梁執意如此……
父命難違,兄弟倆也隻能跟隨著父親一起迎來送往的招唿客人。
寧遠伯李成梁現在是揚眉吐氣了。
他的內心積鬱已久,這迴終於翻身了。
追憶往昔,李成梁不勝感慨,他在遼東耕耘數十載,保得地方一片安定繁榮,各部族沒有哪一個敢鬧事冒頭的。
然而,這並不能換來什麽好結果。
滿朝上下,文武百官,尤其是那些禦史言官們並不打算替自己一句好話。
雪片一樣的奏折遞交給了皇帝,說自己擁兵自重,有不臣之心。
萬曆並沒有說什麽,但是卻把這些奏折上寫的內容轉給自己看了。
這個行動勝過千言萬語,意思非常明白了。
這種壓力之下,李成梁隻能‘主動’上書給萬曆,請求辭去遼東總兵之職。
然而這口氣他一直咽不下去,人在京城裏賦閑,思路也沒閑著,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對於各地的軍務都了若指掌。
之前寧夏哱拜之亂的時候,李成梁也曾請求出征,後來的朝鮮,包括現在西南的楊應龍,李成梁都曾上疏萬曆,要求披掛上陣,為國討逆。
不過這些奏折遞上去之後,都是石沉大海,連個響聲都沒有。
這一年,是李成梁揚眉吐氣的一年。
先是寧夏,再是朝鮮。
大兒子李如鬆戰功顯赫,現在看來,說他是萬曆朝的第一名將都絲毫不為過。
二兒子李如柏也跟著他哥曆練出來了,被陛下封了寧夏總兵。
而且兩人兄友弟恭,關係也很好,這也是他李家之福。
有了這些爭氣的兒子們,李成梁放下了重重心事,感覺自己終於可以頤養天年了。
各個官員絡繹不絕的拜訪持續了半個月左右,從天南海北搜羅來的禮物在寧遠伯府裏都擺放不下了。
兄弟倆才終於抽開了身,領著聖命各奔東西了。
李如鬆意氣奮發的奔赴遼東上任了,可以說是正得意滿正當時。
胞弟李如柏擔任了寧夏總兵,自己迴到生養長大的遼東當總兵。
還有幾個參與朝鮮戰事的家族親兵們也都得了不少封賞,可以說放眼整個大明天下,風光一時無兩。
在朝鮮屢立戰功的浙軍也獲得了不少封賞。
除了一部分浙軍去了日本做駐守軍,朝廷把其餘的浙軍都分配到薊州去了。
這裏是戚帥生前待過十年的地方,浙軍兄弟們對這個任命無不歡欣雀躍,欣然前往。
他們在剛提了參將的戚金帶領下,也已經奔赴薊州去了。
不過李如鬆心中也還是有一點點遺憾的,那便是秦良玉沒能隨他一起赴任。
想起這事兒,李如鬆不禁啞然失笑,心裏一陣腹誹。
之前她整天念叨著要在遼東施展一番拳腳,說要整治努爾哈赤那建虜,真有機會了,卻找人送來了消息,說是要在蓬萊替戚繼光的夫人王氏守孝半年。
半年啊……
李如鬆心想,估計很快就會過去吧……
出了山海關之後,李如鬆帶著一千家將是風風光光的上了路。
一路上,沿途各州府衙門還有駐守軍隊的將領們無不張羅著歡迎儀式,有動靜大一點的,跟李家關係較近的,還擺了宴席,有一些跟李家關係不那麽親密的,也都備下了豐厚的禮物孝敬這位大紅人。
李如鬆一開始還推脫了幾下,後來發現盛情難卻,很多還是他們李家門下的老人。
想了想,自己風光了,就把遼東的故交們都忘了,好像也不是那麽個事兒,便改了心思,照單全收了。
十日之後,李如鬆帶著他的一千家將順利抵達了遼東的首府遼陽。
到任遼東總兵,李如鬆倒也不敢怠慢,他立刻找了熟識的一些遼東老人,一一問話。
這麽一來二去的,折騰了三五天才摸透了遼東的局勢。
李如鬆完全沒想到,遼東已經變成了這幅樣子,跟他當年離開的時候相去甚遠。
不過,李如鬆的赴任還是改變了許多事情的。
原本磨刀霍霍準備一決雌雄的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聯軍消停了,雙方都冷靜了下來。
他們心裏清楚的很,李如鬆的到來意味著遼東要變天了。
以前李成梁在的時候,任何一個部落稍微有點冒頭的趨勢都會被無情的鎮壓,直到被打的七零八落失去威脅為止。
曾經有個部族,隻是召集了幾家部族,開了一個小型的聚會而已,就被李成梁親自帶兵衝到會場去剿滅了。
所有參會的首領都被殺了個幹淨。
至此之後的許多年,遼東任何一個部族都不敢跟其他部族搞聯誼活動了。
現在李如鬆來了,尤其是海西女真這邊,他們可是聯合了九個部落要鬧事,這豈不是往李如鬆的槍口上送?
因此,打從聽到京城裏的消息,說是李如鬆要做遼東總兵,這個聯盟就原地解散了。
大家各迴各家,各找各媽去了。
紫禁城,養心殿裏。
萬曆皇帝麵色鐵青,喘氣聲沉重。
雕龍秀鳳的精致桌案上,雜亂擺放著十幾本奏折。
這些奏折裏,有一如既往的勸立太子的,還有匯報京城之內出現一本奇怪書籍的。
這些陳芝麻爛穀子的事情,大臣們翻來覆去的說,萬曆早就有了一套自己的辦法應對,那就是看完就忘了,所以他絲毫不會被惹怒,也不會為此心煩。
讓他心情煩躁的是禦史任養心遞上來的一個折子。
“李氏兵權太盛。姻親廝養分操兵柄,環神京數千裏,縱橫蟠據,不可動搖。如柏貪淫,跋扈尤甚。不早為計,恐生他變。”
穩坐深宮幾十年不上朝,但是大權卻並未旁落他人,萬曆玩的就是一手權利製衡之術。
這些年,朝堂上的大臣們已經換了好幾撥了。
今天齊黨得勢,明天楚黨崛起,後天浙黨又唿風喚雨了。
萬曆對這一切都是洞若觀火。
他們在前朝鬥的歡,自己才能在後宮坐得穩。
隻是,現如今出現了一個李家……
坐在養心殿裏,萬曆皇帝眼神幽幽的看著窗外。
“王安,朕問你,東廠在薊州和遼東都有人手吧?”
一旁司禮監掌印太監王安麻利的跪在地上,如實稟道:“皇爺,這些地方都有咱東廠的番子。”
捏了捏鼻梁,萬曆皇帝陰沉著臉說道:“給他們安排幾個差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