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良玉所猜想的一點兒不錯。


    宋應昌在遼陽見到了被關在牢裏的沈惟敬。


    兩個人都是石星的心腹,一見麵自然是兩眼淚汪汪,執手訴衷腸。


    見過沈惟敬,石星知道了原來日方其實一直有人(小西行長)要跟明朝和談的。


    而且也知道了是李如鬆從中作梗,直接私自收押了沈惟敬,讓這個消息沉寂了下去,沒能順利傳到兵部。


    宋應昌十分感激沈惟敬的貢獻,讓他在遼陽的大牢裏多待一陣,自己這就去請救兵。


    他請的救兵自然不是別人,是石星。


    在遼陽,宋應昌把沈惟敬會見小西行長的結果和他被捕的消息火速傳迴了京城。


    知道這些情況之後,石星大為惱怒,他萬萬沒想到,李如鬆竟然趕在他眼皮子底下玩這些。


    還沒等石星想出來該怎麽折騰李如鬆,碧蹄館之戰的結果送到了京城。


    石星為這事兒高興了好幾天,心說這是李如鬆你自己送上來的大禮,那就別管我不客氣了。


    他立刻草擬了一份策略,去找了內閣首輔趙誌皋商量。


    趙誌皋表示我老了,你是兵部尚書,自己權宜行事吧。


    石星等的就是這句話,立刻甩開膀子忙活了起來。


    古話說得好,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可那都是老黃曆了。


    明朝作為一個非常成熟的封建體製,早就開發出了新的辦法,保證你將在外,君命必須要受。


    那就是軍隊的錢糧供給,統統都由文官來轄製,而且一般是每次隻給一兩月的錢糧。


    隨後根據戰爭進展情況,擠牙膏一樣,一點一點的給。


    這就解決了軍隊出征之後是否繼續聽命於中央的問題。


    任何一支大軍,隻要你主將不服從中央的命令,就斷你錢糧。


    一個月之後,手下的士兵沒飯吃就要生兵變了,你主帥再有能力又能怎樣?


    別說他隻是一個李如鬆了,就是皇帝老子來了都不好使,而且明朝是真的發生過這樣的事情的,那就是土木堡之變。


    鼎盛時期的大明朝,明英宗禦駕親征,從北京出發,剛到內蒙古一帶,補給就斷了。


    說出來都沒人信,可確實就發生了。


    後來明軍不得不從內蒙古退迴到土木堡附近。


    土木堡在哪兒啊,就在如今的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距離北京隻有不到300裏地。


    五十萬明軍還帶著明英宗竟然在這兒斷了糧。


    這時候,太監王振下令移營。


    饑渴難忍的軍士們一哄而起,人馬失序,亂成一團。


    也先趁著這時候率領瓦剌軍策馬進攻,明軍倉促應戰,所以兵敗。


    五十萬明軍被也先的幾萬人打垮,皇帝也被擄走。


    文官們表示,我瘋起來連皇帝都不放在眼裏,你小小李如鬆,還想翻天?


    自打知道了宋應昌在遼陽見過沈惟敬,秦良玉便在苦苦思索著下一步該如何是好。


    她估計兵部不讓進軍隻是暫時的,馬上就會有新的安排下來了。


    果然過了不到五日,石星的決斷傳到了開城。


    送到開城宣讀的兵部決議羅裏吧嗦一大堆,但是核心內容非常簡單,就兩個字。


    和談。


    兵部要與豐臣秀吉議和,不再打下去了。


    得到了兵部的明確指示,宋應昌立刻跟打了雞血一樣,他馬上著手給小西行長寫信。


    作為文化人,宋應昌寫給小西行長的信還是很有文采的,而且還規規矩矩的給這封信起了個名字《宣諭平行長》。


    信裏說隻要日本願意“盡還朝鮮故土,並還兩王嗣以及陪臣等,歸報關白上章謝罪……封爾關白為日本國王”。


    兩王嗣指的是被加藤清正抓到的兩個朝鮮國王子。


    宋應昌寫完了信找人送給了小西行長,還不滿足,他感慨終於是時候輪到自己大展拳腳了。


    便自作主張的對在開城的朝鮮大臣們說道:“約於開春四月初,盡還王子陪臣等,渠卽迴巢。我當差官,勒領倭眾,卷還於關白處,受關白降書以迴。方題本請旨,封關白為日本王,使之由寧波入貢。”


    也不管朝鮮人怎麽看,怎麽想,直接就替他們決定了,明朝不打算跟日本打了。


    小西行長和石田三成方麵很快投桃報李,也給了答複,說和談可以的。


    宋應昌心花怒放,喜不自勝,隨後派出了自己的兩個幕僚,讓他們去日本,直接和豐臣秀吉麵談。


    曆史上,經曆了碧蹄館一戰,李如鬆沒能達成攻占漢城的目標,雖然後麵放火燒了龍山糧倉,但明軍錢糧不濟,無力再發動進攻。


    日本方麵也沒辦法反擊,他們的糧食沒了,而且經曆過平壤和碧蹄館兩戰,再沒有任何一個軍團願意出擊明軍。


    況且此時的朝鮮北部處在能凍死人的冬天,奪下來也守不住。


    豐臣秀吉和石星兩個人郎有情妾有意,胡拋媚眼,決定苟合。


    兩個國家,都暫停了軍事行動,在明麵上展開了談判。


    不過秦良玉不懂曆史,她也不在乎這段曆史原本應該怎麽發展,她隻覺得不能就這樣談判。


    日本侵朝的野心沒有受到致命打擊,在朝的十萬倭軍,這股有生力量也沒有被消滅,此刻和談,遺禍無窮。


    兩個國家距離如此之近,日本隨時可以卷土重來。


    一邊是宋應昌在前線組織和談事宜,另一邊,秦良玉卻在爭分奪秒,她希望能在這樣的條件,找到一條破解之道。


    終於她似乎找到了一道曙光。


    李如鬆孤零零的坐在明軍議事大廳裏,既然都在和談了,軍事行動也不允許了,除了每日的巡防安排和匯報,他已經沒什麽事情可做了。


    秦良玉看著似乎蒼老了許多了李如鬆,心裏又是一酸。


    看四下無人,秦良玉小聲道:“對了,我之前打聽到一個消息,你關押沈惟敬的事情,宋應昌應該已經知道了。”


    “這件事,我也知道。”李如鬆無奈的笑了笑,“在遼東發生的事情,瞞不住我的。”


    秦良玉默默看著前一陣子還豪氣衝天的李如鬆,忍不住想起了曾經聽過的一句話。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隻不過,此時還不是多愁善感的時候,秦良玉拽著李如鬆走迴到地圖邊上,“我有個主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女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膽去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膽去浪並收藏大明女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