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馮科長說,他是個地地道道的考古控。
他在一個山腳下的村莊長大,村子地勢比較高,而且土壤質量不行,砂石太多,灌溉困難,不利於耕耘,大部分都是荒地。
村子周圍最多的,就是大大小的石碑,大部分石碑都已被砸斷,這還是幾十年前“破四舊”時候留下來的“功勞”。
自馮科長記事兒起,他跟小夥伴們就在石碑上打打鬧鬧,要不就圍著石碑捉迷藏。
當然,石碑四周經常有白骨散落,有時候還會看到雪白的骷髏頭。
這些都是年代很久的無主墳墓。三爺跟他說,破四舊的時候,不光要砸爛封建主義的石碑,還要將封建主義的遺骸暴露出來示眾。
“其實老百姓們也沒那麽強的意識,他們更多地是渾水摸魚,挖幾個大墳,順點兒東西過日子——那時候大家都窮啊,一個玉壺春的大胎瓶,能換十幾個玉米麵餅子就不錯了。”
三爺是村裏有學問的人,他近視得厲害,看東西都要貼在臉上。聽說他原來有副近視鏡子,但早年鬥臭老九的時候,眼鏡被小將們砸爛了,還捎帶腳砸掉了他兩顆門牙。
他從小到老都是孤身一人,獨自住在村口的兩間瓦房裏。他沒娶媳婦,也沒有子女。馮科長的父親是他侄子,平時負責照顧他的生活。
馮科長小的時候,三爺卻從臭老九變成最受人尊敬的人之一。經常有小汽車開進村子,然後從車上走下特別豪氣體麵的城裏人,他們跟幹癟瘦削的三爺鞠躬握手,嘴裏不停叫著“大師”。
村裏人不叫“大師”,他們叫三爺“老神仙”。
馮科長問過三爺,當初砸斷你門牙的那些後生到底是誰,也是叫你老神仙的人嗎?
三爺隻是嗬嗬一笑,他告訴馮科長,砸他門牙的,名字叫做“時勢”。
“時勢是什麽人,男的女的,多大歲數,哪個村的?”小馮問。
三爺不說話,他隻是捋著胡子,哈哈大笑。
除了三爺,馮科長是村裏第二個坐上小轎車的人。因為每次有人請三爺“出山尋龍”,他都會帶上這個“小跟班”。
“我侄子,也是關門弟子,看他有沒有悟性。”三爺每次都如此解釋,然後那些顯貴的人也會對小馮恭敬起來。
但馮科長大概沒有悟性,三爺根本沒收他當弟子,也沒教過他什麽東西。
雖然三爺不教東西,但常年跟他左右,耳濡目染之際,小馮也學了不少。他有時候技癢,想試著點點寶穴。可每當此時,三爺就會攔住他。
“尋龍算卦命數奇。”三爺對他說,“你看,我就是個孤老頭子,無牽無掛,也不怕泄露天機,遷禍家人。你是馮家的後代,不能像我一樣。”
三爺是八十八歲那年去世的,直到去世前,他還一個人住在那兩間瓦房裏。有很多人提出把他接到城裏享福,或者幫他改建房子,可都被三爺拒絕了。
“天地悠悠,安身立命之所就夠了。我就這麽一個三寸丁老頭兒,有四寸高的房子住著都富裕一寸。”
他無疾而終,死前的頭一天晚上還拄著拐杖,出來曬太陽遛彎。
但那天下午,他專門去了侄子家一趟。
“我裏屋門檻上,有個暗龕,這些年的積蓄都在那裏頭。”他若無其事跟侄媳婦聊著。
馮科長那時候在上初中,他們四點半放學,一般五點就騎車迴家了。但那天幾個同學相約去玩,所以耽擱到七點才迴家。
據母親說,三爺一直在他家待到六點多,最後他站起身來,佝僂著腰,把五本用藍粗布包著的書放在炕頭上。
“這一趟沒緣咯,給我侄孫子留幾本書,先迴家去咯。”
馮科長母親當時也沒拿這當事兒。小馮迴來,他打開藍布兜,發現那是三本線裝書,上頭都是豎著手抄下來的繁體字。
“你三爺坐了一下午,一直念叨你,估計想你了。明天放學早點迴家,去看看他。”母親叮囑說。
但是第二天下午迴來,小馮看到的是滿屋子白花花的孝服。
“你三爺走了。”母親眼淚汪汪地說。
三爺給小馮的那五本書,既有堪輿術法的秘籍,也有自己多年的實踐心得。他不想讓後代學風水,但大概也舍不得自己手藝失傳吧。
誰能想到,馮科長最早的考古學啟蒙,竟然是五本跟科學毫不相關的尋龍點穴的著作心得。
風水這東西,基本貫穿了中國的整個曆史。《尚書》裏麵,周王朝為了營建成周雒邑,就派召公去東方“相宅”。
而曆代帝王將相,無論是建都城、營宮室、修陵園,無不按照一定的理論體係去選擇地點。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講,掌握了風水學,就能摸清曆史發展中的一條脈絡。
三爺留下來的那五本書,其中有本名叫《地典》。這本書《史記》裏曾經有過記載,但以前聽三爺說,傳世的僅此一本。
風水之術,公認的祖師爺是東晉初年的郭璞。郭璞得到一本名叫《青囊經》的著作,《青囊經》很短,闡述的是風水學的基本世界觀。
郭璞根據這本書寫了《葬經》,這算是風水學的第一部集大成者。
而《地典》的成書在西漢末年,它裏麵更多的是當時堪輿學的方法論,講的是最初的尋龍點穴的方式和手段,並且《地典》有一些理論,是唐宋以來衍生的風水學所沒有的東西。
比如,《地典》裏記載了一些所謂的“異厝”,也就是風水上說的“怪穴”。
這些穴位不同尋常,後世普通的風水師很容易將它們認為是“死穴”、“貧穴”、“兇地”,但在有智慧的大家眼中,它們卻是萬裏難尋的上等寶地。
馮科長還記得有一種異厝名叫“驪珠厝”,它有幾句口訣——
“委蛇蟠蜷,是為身也。崢營嶄巉,是為角也。亢兀有須,是為首也。突阜濯濯,是為珠也。四圍清陰,是為淵也。葬珠之內,毋驚潛龍。綿延百世,頻見時雄。”
馮科長講完自己所經曆的東西,念了一遍歌訣,然後指著後山,又指指腳下,對大家說:“娘娘廟這個地方,就是傳說中萬裏難尋的驪珠寶穴!”
他在一個山腳下的村莊長大,村子地勢比較高,而且土壤質量不行,砂石太多,灌溉困難,不利於耕耘,大部分都是荒地。
村子周圍最多的,就是大大小的石碑,大部分石碑都已被砸斷,這還是幾十年前“破四舊”時候留下來的“功勞”。
自馮科長記事兒起,他跟小夥伴們就在石碑上打打鬧鬧,要不就圍著石碑捉迷藏。
當然,石碑四周經常有白骨散落,有時候還會看到雪白的骷髏頭。
這些都是年代很久的無主墳墓。三爺跟他說,破四舊的時候,不光要砸爛封建主義的石碑,還要將封建主義的遺骸暴露出來示眾。
“其實老百姓們也沒那麽強的意識,他們更多地是渾水摸魚,挖幾個大墳,順點兒東西過日子——那時候大家都窮啊,一個玉壺春的大胎瓶,能換十幾個玉米麵餅子就不錯了。”
三爺是村裏有學問的人,他近視得厲害,看東西都要貼在臉上。聽說他原來有副近視鏡子,但早年鬥臭老九的時候,眼鏡被小將們砸爛了,還捎帶腳砸掉了他兩顆門牙。
他從小到老都是孤身一人,獨自住在村口的兩間瓦房裏。他沒娶媳婦,也沒有子女。馮科長的父親是他侄子,平時負責照顧他的生活。
馮科長小的時候,三爺卻從臭老九變成最受人尊敬的人之一。經常有小汽車開進村子,然後從車上走下特別豪氣體麵的城裏人,他們跟幹癟瘦削的三爺鞠躬握手,嘴裏不停叫著“大師”。
村裏人不叫“大師”,他們叫三爺“老神仙”。
馮科長問過三爺,當初砸斷你門牙的那些後生到底是誰,也是叫你老神仙的人嗎?
三爺隻是嗬嗬一笑,他告訴馮科長,砸他門牙的,名字叫做“時勢”。
“時勢是什麽人,男的女的,多大歲數,哪個村的?”小馮問。
三爺不說話,他隻是捋著胡子,哈哈大笑。
除了三爺,馮科長是村裏第二個坐上小轎車的人。因為每次有人請三爺“出山尋龍”,他都會帶上這個“小跟班”。
“我侄子,也是關門弟子,看他有沒有悟性。”三爺每次都如此解釋,然後那些顯貴的人也會對小馮恭敬起來。
但馮科長大概沒有悟性,三爺根本沒收他當弟子,也沒教過他什麽東西。
雖然三爺不教東西,但常年跟他左右,耳濡目染之際,小馮也學了不少。他有時候技癢,想試著點點寶穴。可每當此時,三爺就會攔住他。
“尋龍算卦命數奇。”三爺對他說,“你看,我就是個孤老頭子,無牽無掛,也不怕泄露天機,遷禍家人。你是馮家的後代,不能像我一樣。”
三爺是八十八歲那年去世的,直到去世前,他還一個人住在那兩間瓦房裏。有很多人提出把他接到城裏享福,或者幫他改建房子,可都被三爺拒絕了。
“天地悠悠,安身立命之所就夠了。我就這麽一個三寸丁老頭兒,有四寸高的房子住著都富裕一寸。”
他無疾而終,死前的頭一天晚上還拄著拐杖,出來曬太陽遛彎。
但那天下午,他專門去了侄子家一趟。
“我裏屋門檻上,有個暗龕,這些年的積蓄都在那裏頭。”他若無其事跟侄媳婦聊著。
馮科長那時候在上初中,他們四點半放學,一般五點就騎車迴家了。但那天幾個同學相約去玩,所以耽擱到七點才迴家。
據母親說,三爺一直在他家待到六點多,最後他站起身來,佝僂著腰,把五本用藍粗布包著的書放在炕頭上。
“這一趟沒緣咯,給我侄孫子留幾本書,先迴家去咯。”
馮科長母親當時也沒拿這當事兒。小馮迴來,他打開藍布兜,發現那是三本線裝書,上頭都是豎著手抄下來的繁體字。
“你三爺坐了一下午,一直念叨你,估計想你了。明天放學早點迴家,去看看他。”母親叮囑說。
但是第二天下午迴來,小馮看到的是滿屋子白花花的孝服。
“你三爺走了。”母親眼淚汪汪地說。
三爺給小馮的那五本書,既有堪輿術法的秘籍,也有自己多年的實踐心得。他不想讓後代學風水,但大概也舍不得自己手藝失傳吧。
誰能想到,馮科長最早的考古學啟蒙,竟然是五本跟科學毫不相關的尋龍點穴的著作心得。
風水這東西,基本貫穿了中國的整個曆史。《尚書》裏麵,周王朝為了營建成周雒邑,就派召公去東方“相宅”。
而曆代帝王將相,無論是建都城、營宮室、修陵園,無不按照一定的理論體係去選擇地點。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講,掌握了風水學,就能摸清曆史發展中的一條脈絡。
三爺留下來的那五本書,其中有本名叫《地典》。這本書《史記》裏曾經有過記載,但以前聽三爺說,傳世的僅此一本。
風水之術,公認的祖師爺是東晉初年的郭璞。郭璞得到一本名叫《青囊經》的著作,《青囊經》很短,闡述的是風水學的基本世界觀。
郭璞根據這本書寫了《葬經》,這算是風水學的第一部集大成者。
而《地典》的成書在西漢末年,它裏麵更多的是當時堪輿學的方法論,講的是最初的尋龍點穴的方式和手段,並且《地典》有一些理論,是唐宋以來衍生的風水學所沒有的東西。
比如,《地典》裏記載了一些所謂的“異厝”,也就是風水上說的“怪穴”。
這些穴位不同尋常,後世普通的風水師很容易將它們認為是“死穴”、“貧穴”、“兇地”,但在有智慧的大家眼中,它們卻是萬裏難尋的上等寶地。
馮科長還記得有一種異厝名叫“驪珠厝”,它有幾句口訣——
“委蛇蟠蜷,是為身也。崢營嶄巉,是為角也。亢兀有須,是為首也。突阜濯濯,是為珠也。四圍清陰,是為淵也。葬珠之內,毋驚潛龍。綿延百世,頻見時雄。”
馮科長講完自己所經曆的東西,念了一遍歌訣,然後指著後山,又指指腳下,對大家說:“娘娘廟這個地方,就是傳說中萬裏難尋的驪珠寶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