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以後天入先天,需先練內功。
練內功,需先練氣法,即以舌頂上聘,閉口,鼻施唿吸,意守丹田。
練習時以靜為綱,始終如一,或坐或站,肢體必須保持自然,肌肉放鬆。
以意領氣,思則氣到,意不可亂,氣不可逆。
次練外功。
先拔筋運氣,三唿三吸,泄廢氣,納新氣,即吐故納新。
先靜而後運氣,氣沉丹田,疾收疾發。
氣與力合,腦與心合,心與意合,以意領氣。又必須以目視其標而及於腦,由腦施策,以意領氣,以氣壯力,以力動氣,以氣發勁。
信息中參練內功,必須由淺人深,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不能急於求成。
練外功,必須堅守“苦與恆”的妙訣,無苦不成才,無恆不成功。
6練者必得其法。僅靠苦與恆,而不得其法,也難成才。要練成真功,必須拜良師指教,刻苦練功,虛心學習諸家之長,補己之短,持之以恆。
初練意守丹田,因方法不當或意亂失調,容易導致氣逆凝滯,造成下腹部脹滿,甚則串痛或全身不適。如有此症狀,可用中指按壓氣海穴。
這練功如違背練功法則和注意事項,就將導致氣血逆行和髒腑功能紊亂,即所謂“走火人魔”。
在信息中列出了多種情況,並且給予了解決方案。
如自覺氣聚頭頂,頭部有明顯的脹痛和重壓之感,可用手指點按太陽、風池、合穀、湧泉等穴,片刻即可消疾。
如自覺氣聚前額,有前額貼了一張膏藥之感,此症狀可通過用手指點按上星、太陽、風府和昆侖等穴,施瀉法來緩解糾正。
如自覺熱氣纏身,猶如火燒,此症狀可通過用手指點按百會、曲池、氣海、三裏等穴來解除。
如覺得心慌意亂,此偏差可通過用手指點按內關、神門、心俞和三裏等穴來糾正。
……
信息中言,人之一身,內有五髒六腑,外有五官四肢。
五髒為心肝、脾、肺、腎,六腑為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五官為目為肝竅,輿為肺竅,口為脾竅,舌為心竅,耳為腎竅。
四肢皆以筋為聯絡,筋始於爪甲,聚於肘膝,裹結於頭麵。
其動而活潑者為氣,所以練筋必先練氣。
氣行脈外,血行脈中,血狀如水,百脈狀如百川。
血的循環,氣的運行,均發於心。
日夜十二時辰,周流十二經絡,瞬息潮血來迴,百脈震動。肝主筋而藏血,髒腑經絡之血,皆由肝升運。
養氣養氣不離性,練氣不離命,欲要養氣保命,須使心意不動。
正所謂心為君火,動為象火,心火不動,象火不生,氣念自平。無念神自清,清者心意定。
練氣與養氣,雖然同出一源,但有虛實動靜、有形無形之別。
養氣之學以道為歸,以集意為宗法;練氣之學以運使為效,以吞吐為功,以柔麵剛為主旨,以剛而柔為極致。
其妙用則為時剛時柔、半剛半柔、剛柔相濟、遇虛則實、遇實則虛、柔退剛進、左剛右柔、左柔右剛、互相交替、虛實兼用、剛柔相濟,此乃練氣之秘要。
氣,即唿吸。運氣和用氣,也就是調整唿吸。
用氣有口吞、鼻吞之別,稱之為文火、武火,鼻吞為文,口吞為武。
氣走於經絡筋脈,力出於血肉皮骨。
外壯皮骨為形,內壯筋脈為象,氣血功於內壯,血氣功於外壯。
信息中認為,隻有明白氣血二字,方能自知氣力的由來,自然知用力行氣之各異。
所謂“氣在先行,力在後隨,丹田盛而氣力足,此為不移之定理。”
人體有十二正經,即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庇經。
又有奇經八脈,即任脈、督脈、衝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
在練氣時,氣在意的指揮下,使氣通過經絡的十二條經脈,達到運氣或用氣的目的,這種短暫的過程就是所謂的大周天運行法。
而使氣通過任、督二脈的功法叫小周天運行法。
大周天和小周天兩種功法,都是意領元氣達聚丹田,以意把氣由丹田循經絡而運行至全身的功法,叫丹田運行功法。
人身左為血分,右為氣分。
血分屬陰,氣分屬陽,血分走得慢,氣分走得快,所以要先左後右,先運動血分的氣脈,使其在時間和速度上與氣分配合起來,以調整陰陽氣血的平衡。
而練氣有六種唿吸方法,也就是練氣由淺入深的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自然唿吸,吸氣時嘴稍張開,上下牙齒微微相合,舌尖抵住齶,隨著用鼻吸氣,腹部要凸起。唿氣時,嘴要閉住,舌尖抵上齶,隨著唿氣,腹部要收縮,其效果是力量增加,精神振作,肺活量加大。
第二階段為陰陽循環,人體的前麵屬陰,後麵屬陽,小周天就是指氣在上身循環周轉。
陰陽循環的唿吸方法,是吸氣時腹部收縮,唿氣時腹部凸起,所以又稱反式唿吸。
唿吸還是用鼻,而且用意念引導氣循環於上體,即以意領氣。
唿氣時要意識到,氣由頭頂經胸部而下降到丹田,吸氣時要注意到氣由丹田經尾推、脊椎而達頭頂。
吸氣時要提肛,如果是站勢,吸氣時腳趾要抓地,這都是為了使氣上提。
第三階段為陰陽循環,大周天就是把氣擴展到下身,因為有了前兩個階段的基礎,把氣已經練得深長了,所以氣的循環可以擴展到全身。
唿氣用口,吸氣用鼻。
唿氣時腹部凸起,吸氣時腹部收縮,唿氣時要意識到氣由頭頂經丹田下沉到湧泉。
吸氣時要意識到氣由湧泉經尾椎、脊椎、頸項而上達頭頂。
第四階段為調息,也叫自然唿吸,好像又迴到第一階段的自然唿吸,腹部的凸縮同第一階段,但要比第一階段唿吸深長得多。
這是為了使內部器官得到平衡發展,不致出現偏差。
第五階段為喉頭唿吸,也叫加強深唿吸。
喉部要盡量張開,喉部張開,可以加強、加深唿吸。
這一階段腹部的凸縮同第二、三階段,也要運氣於全身。
第六階段為內唿吸,也就是唿吸時毫無聲息。
又叫做真息,也稱胎息,就是說像胎兒在母體內的唿吸,胎兒在母體的唿吸不是用口鼻,而是用肚臍。
進行內唿吸時自己好像是用鼻在唿吸,可是又感覺不到,實際上,是在用肚臍進行胎息,練先夭之氣。
吸氣時要意識到氣由湧泉提到尾椎、再至脊椎而達頭頂百會。
唿氣時氣由頭頂百會經丹田,會陰而至湧泉。
練內功,需先練氣法,即以舌頂上聘,閉口,鼻施唿吸,意守丹田。
練習時以靜為綱,始終如一,或坐或站,肢體必須保持自然,肌肉放鬆。
以意領氣,思則氣到,意不可亂,氣不可逆。
次練外功。
先拔筋運氣,三唿三吸,泄廢氣,納新氣,即吐故納新。
先靜而後運氣,氣沉丹田,疾收疾發。
氣與力合,腦與心合,心與意合,以意領氣。又必須以目視其標而及於腦,由腦施策,以意領氣,以氣壯力,以力動氣,以氣發勁。
信息中參練內功,必須由淺人深,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不能急於求成。
練外功,必須堅守“苦與恆”的妙訣,無苦不成才,無恆不成功。
6練者必得其法。僅靠苦與恆,而不得其法,也難成才。要練成真功,必須拜良師指教,刻苦練功,虛心學習諸家之長,補己之短,持之以恆。
初練意守丹田,因方法不當或意亂失調,容易導致氣逆凝滯,造成下腹部脹滿,甚則串痛或全身不適。如有此症狀,可用中指按壓氣海穴。
這練功如違背練功法則和注意事項,就將導致氣血逆行和髒腑功能紊亂,即所謂“走火人魔”。
在信息中列出了多種情況,並且給予了解決方案。
如自覺氣聚頭頂,頭部有明顯的脹痛和重壓之感,可用手指點按太陽、風池、合穀、湧泉等穴,片刻即可消疾。
如自覺氣聚前額,有前額貼了一張膏藥之感,此症狀可通過用手指點按上星、太陽、風府和昆侖等穴,施瀉法來緩解糾正。
如自覺熱氣纏身,猶如火燒,此症狀可通過用手指點按百會、曲池、氣海、三裏等穴來解除。
如覺得心慌意亂,此偏差可通過用手指點按內關、神門、心俞和三裏等穴來糾正。
……
信息中言,人之一身,內有五髒六腑,外有五官四肢。
五髒為心肝、脾、肺、腎,六腑為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五官為目為肝竅,輿為肺竅,口為脾竅,舌為心竅,耳為腎竅。
四肢皆以筋為聯絡,筋始於爪甲,聚於肘膝,裹結於頭麵。
其動而活潑者為氣,所以練筋必先練氣。
氣行脈外,血行脈中,血狀如水,百脈狀如百川。
血的循環,氣的運行,均發於心。
日夜十二時辰,周流十二經絡,瞬息潮血來迴,百脈震動。肝主筋而藏血,髒腑經絡之血,皆由肝升運。
養氣養氣不離性,練氣不離命,欲要養氣保命,須使心意不動。
正所謂心為君火,動為象火,心火不動,象火不生,氣念自平。無念神自清,清者心意定。
練氣與養氣,雖然同出一源,但有虛實動靜、有形無形之別。
養氣之學以道為歸,以集意為宗法;練氣之學以運使為效,以吞吐為功,以柔麵剛為主旨,以剛而柔為極致。
其妙用則為時剛時柔、半剛半柔、剛柔相濟、遇虛則實、遇實則虛、柔退剛進、左剛右柔、左柔右剛、互相交替、虛實兼用、剛柔相濟,此乃練氣之秘要。
氣,即唿吸。運氣和用氣,也就是調整唿吸。
用氣有口吞、鼻吞之別,稱之為文火、武火,鼻吞為文,口吞為武。
氣走於經絡筋脈,力出於血肉皮骨。
外壯皮骨為形,內壯筋脈為象,氣血功於內壯,血氣功於外壯。
信息中認為,隻有明白氣血二字,方能自知氣力的由來,自然知用力行氣之各異。
所謂“氣在先行,力在後隨,丹田盛而氣力足,此為不移之定理。”
人體有十二正經,即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庇經。
又有奇經八脈,即任脈、督脈、衝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
在練氣時,氣在意的指揮下,使氣通過經絡的十二條經脈,達到運氣或用氣的目的,這種短暫的過程就是所謂的大周天運行法。
而使氣通過任、督二脈的功法叫小周天運行法。
大周天和小周天兩種功法,都是意領元氣達聚丹田,以意把氣由丹田循經絡而運行至全身的功法,叫丹田運行功法。
人身左為血分,右為氣分。
血分屬陰,氣分屬陽,血分走得慢,氣分走得快,所以要先左後右,先運動血分的氣脈,使其在時間和速度上與氣分配合起來,以調整陰陽氣血的平衡。
而練氣有六種唿吸方法,也就是練氣由淺入深的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自然唿吸,吸氣時嘴稍張開,上下牙齒微微相合,舌尖抵住齶,隨著用鼻吸氣,腹部要凸起。唿氣時,嘴要閉住,舌尖抵上齶,隨著唿氣,腹部要收縮,其效果是力量增加,精神振作,肺活量加大。
第二階段為陰陽循環,人體的前麵屬陰,後麵屬陽,小周天就是指氣在上身循環周轉。
陰陽循環的唿吸方法,是吸氣時腹部收縮,唿氣時腹部凸起,所以又稱反式唿吸。
唿吸還是用鼻,而且用意念引導氣循環於上體,即以意領氣。
唿氣時要意識到,氣由頭頂經胸部而下降到丹田,吸氣時要注意到氣由丹田經尾推、脊椎而達頭頂。
吸氣時要提肛,如果是站勢,吸氣時腳趾要抓地,這都是為了使氣上提。
第三階段為陰陽循環,大周天就是把氣擴展到下身,因為有了前兩個階段的基礎,把氣已經練得深長了,所以氣的循環可以擴展到全身。
唿氣用口,吸氣用鼻。
唿氣時腹部凸起,吸氣時腹部收縮,唿氣時要意識到氣由頭頂經丹田下沉到湧泉。
吸氣時要意識到氣由湧泉經尾椎、脊椎、頸項而上達頭頂。
第四階段為調息,也叫自然唿吸,好像又迴到第一階段的自然唿吸,腹部的凸縮同第一階段,但要比第一階段唿吸深長得多。
這是為了使內部器官得到平衡發展,不致出現偏差。
第五階段為喉頭唿吸,也叫加強深唿吸。
喉部要盡量張開,喉部張開,可以加強、加深唿吸。
這一階段腹部的凸縮同第二、三階段,也要運氣於全身。
第六階段為內唿吸,也就是唿吸時毫無聲息。
又叫做真息,也稱胎息,就是說像胎兒在母體內的唿吸,胎兒在母體的唿吸不是用口鼻,而是用肚臍。
進行內唿吸時自己好像是用鼻在唿吸,可是又感覺不到,實際上,是在用肚臍進行胎息,練先夭之氣。
吸氣時要意識到氣由湧泉提到尾椎、再至脊椎而達頭頂百會。
唿氣時氣由頭頂百會經丹田,會陰而至湧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