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樂左腳尖裏扣踏實,坐實左腿,身體漸漸左轉,右腳提起,落於左腳前一步,以腳跟著地,腳尖自然微翹,右膝微弓,成右虛步。
常樂在轉體時,右吊手仍變掌,與左掌分別自左右墜肘,並隨著向前合攏,右掌在前,高與眉齊,掌心朝左,左掌在後,高與胸齊,掌心朝右,正對右肘關節。
他腰微左轉,左胯根微內收,右腳提起,同時左肘向左後撤,隨撤隨著臂內旋使掌心翻朝下,右掌也同時隨轉體自前而下向左前弧形移於左手下側,隨移隨著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眼神稍顧左肘後撤,即轉向前平視。
他右腳向前仍於原地落下,先以腳跟著地,腰漸左轉,右腳尖以腳跟為軸漸漸裏扣踏實,重心漸漸全部移於右腿,右腿屈膝下蹲坐實,在上步轉腰的同時,右臂向前擠出,隨擠隨帶肩靠,左掌附於右小臂裏側隨右臂前擠。眼先隨右臂前擠,即漸漸移視右掌。
常樂由單鞭過渡到兩手動作是合勁,腳和手的動作協調一致。
他兩肩和腰胯放鬆,身體保持正直,胸部不可正對前方,腳跟虛點地麵,腳尖微微抬起,不要翹得太高,右膝要微弓,不可挺直。要坐腕,重心全部坐於左腿上。
而且由於左胯根內收,他的左腿要有繼續微微下蹲的現象在擠的同時須有靠的意思。
常樂將左腳稍提起,移至右腳前,以腳尖點地,左膝微弓,身體向左微轉。
同時他右掌向前上提,隨提隨著臂內旋使掌心翻朝外;左掌也同時弧形下落於左胯旁。
他由提手上勢過渡到白鶴亮翅時,要有朝上的氣勢,但右腿仍要下坐,要拔腰,這樣就有著上下對拉、身肢拔長的感覺,但又不可形成挺腹,頂勁上領,精神就提得起,沉氣落胯,下體就穩重,左腳尖要虛點地麵,不可用來支撐身體。
常樂兩臂呈弧形,沒有挺直,他右掌雖在右額前上方,但沒有抬肘聳肩,其鬆肩沉肘坐腕,身體仍保持中正,無前俯、後仰。
他腰微右轉,右胯根微內收,隨轉腰,右肩下鬆,右肘下沉,自然地帶動右掌弧形下落,隨下落隨著臂外旋使掌心漸漸翻朝上,同時左掌也隨轉腰自左下向前而上弧形右移。
常樂左腳提起,上體繼續向右微轉,隨轉體右掌弧形向右斜角上移,左掌繼續向右弧形落於腹前,眼稍關及右掌即移顧左掌。
然後常樂左腳向前落下,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漸漸移向左腿,進而至全腳踏實,身體也同時漸漸左轉,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
同時他左掌隨轉體向下經左膝前,以半圓形摟至左胯旁,右掌也隨著體重前移,和身體左轉繼續弧形向上,經右耳旁向前推出。
常樂兩手必須隨腰的轉動而動作,腰部由右轉變為左轉時,切不可搖晃,因為一搖晃,上體勢必或側或傾或仰或俯,與“立身中正”的要求不符。
而他在向前邁步時,上體也仍要正直,避免前俯後仰,在邁步過程中,因為隻有下蹲的一腿作支撐,所以往往會為了照顧身體的平衡而把臀部凸出,這就不符合“斂臀”和“尾閭正中”的要求了。
常樂右掌自下向右上移,與左腳提起一致,體左轉、變弓步與右掌推出要一致,整個摟膝拗步動作做得協調、圓滿、柔和,無有任何滯頓或棱角的現象。
常樂將重心漸漸全部移於左腿,右腳稍提起,向前距原地一腳許落下,重心漸漸全部移於右腿,身體漸漸右轉。
他右腳稍提起,向前也距原地一腳許落下,以腳跟著地,腳尖微抬,膝微弓成左虛步。同時左掌隨轉體向前弧形上舉,隨舉隨著臂稍外旋使掌心朝右,食指高與眉齊。
他右掌也同時隨轉體向下後撤,臂稍外旋使掌心朝左,收於左肘裏側,兩掌心前後遙對,如抱琵琶狀。
常樂在由摟膝拗步變為手揮琵琶時,重心前移和後坐都上體正直,無前俯或後仰。
他將右掌後撤收迴時,以腰為軸,鬆肩、墜肘、沉腕這樣節節貫串地收迴,以身領手,而不是先將右掌撤迴而不顧肩肘部分。
常樂腰微右轉,右胯根微內收,隨轉腰右肩下鬆,右肘下沉,自然地帶動右掌弧形下落經右胯側,隨著臂外旋使掌心漸漸翻朝上,同時左掌也隨轉腰自前弧形向右下移,隨移隨著臂內旋使掌心翻朝下。
常樂將左腳尖外撇,身體漸漸左轉,隨即重心漸漸向前移於左腿,右腳跟離地。
隨著轉體,他右掌弧形向左下移,隨移隨變拳,並隨著臂內旋使拳心朝下,左掌也隨轉體向左後移。
常樂重心漸漸全部移於左腿,右腳向前提起,同時右拳自右前向左下繞,左掌向左而上劃弧,高不超過耳部,隨劃弧隨著臂內旋使掌心翻朝右麵下方。
他右腳向右前斜方邁出一步,先以腳跟著地,隨即腳尖外撇踏實,重心漸漸全部移於右腿,左腳提起,身體同時漸漸右轉。
隨著轉體,常樂右拳自左而上經胸前向前搬出,隨搬隨著臂外旋使拳心漸漸翻朝裏麵上方,隨即漸漸向下弧形抽迴,左掌也同時隨轉體弧形向右經右臂裏側前攔。
“唿!”
常樂左腳前上一步,先以腳跟著地,同時身體繼續右轉,他左掌繼續向前探出,右拳弧形收迴於腰際,
隨即他又將重心漸漸移於左腿,左腳漸漸全腳踏實,成左弓步,同時身體漸漸左轉。隨轉體,右拳向前打出。
常樂在連續進步時,邁步如貓行,速度均勻,上下相隨,上身正直無歪斜和仰俯,他右腳前上一步時,要比一般步型更開得闊一些,並避免了上體隨右腳上步而向右傾斜。
常樂的步法和手法隨腰轉動,右拳搬出時離身體不太遠,打出時隨腰轉動,並隨打隨著臂微內旋,使虎口轉朝上,其右拳打出時中間經由心口向前打出,這叫做“拳從心發”。
“好一個拳從心發!”
常樂練到此處,更覺給力。
常樂在轉體時,右吊手仍變掌,與左掌分別自左右墜肘,並隨著向前合攏,右掌在前,高與眉齊,掌心朝左,左掌在後,高與胸齊,掌心朝右,正對右肘關節。
他腰微左轉,左胯根微內收,右腳提起,同時左肘向左後撤,隨撤隨著臂內旋使掌心翻朝下,右掌也同時隨轉體自前而下向左前弧形移於左手下側,隨移隨著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眼神稍顧左肘後撤,即轉向前平視。
他右腳向前仍於原地落下,先以腳跟著地,腰漸左轉,右腳尖以腳跟為軸漸漸裏扣踏實,重心漸漸全部移於右腿,右腿屈膝下蹲坐實,在上步轉腰的同時,右臂向前擠出,隨擠隨帶肩靠,左掌附於右小臂裏側隨右臂前擠。眼先隨右臂前擠,即漸漸移視右掌。
常樂由單鞭過渡到兩手動作是合勁,腳和手的動作協調一致。
他兩肩和腰胯放鬆,身體保持正直,胸部不可正對前方,腳跟虛點地麵,腳尖微微抬起,不要翹得太高,右膝要微弓,不可挺直。要坐腕,重心全部坐於左腿上。
而且由於左胯根內收,他的左腿要有繼續微微下蹲的現象在擠的同時須有靠的意思。
常樂將左腳稍提起,移至右腳前,以腳尖點地,左膝微弓,身體向左微轉。
同時他右掌向前上提,隨提隨著臂內旋使掌心翻朝外;左掌也同時弧形下落於左胯旁。
他由提手上勢過渡到白鶴亮翅時,要有朝上的氣勢,但右腿仍要下坐,要拔腰,這樣就有著上下對拉、身肢拔長的感覺,但又不可形成挺腹,頂勁上領,精神就提得起,沉氣落胯,下體就穩重,左腳尖要虛點地麵,不可用來支撐身體。
常樂兩臂呈弧形,沒有挺直,他右掌雖在右額前上方,但沒有抬肘聳肩,其鬆肩沉肘坐腕,身體仍保持中正,無前俯、後仰。
他腰微右轉,右胯根微內收,隨轉腰,右肩下鬆,右肘下沉,自然地帶動右掌弧形下落,隨下落隨著臂外旋使掌心漸漸翻朝上,同時左掌也隨轉腰自左下向前而上弧形右移。
常樂左腳提起,上體繼續向右微轉,隨轉體右掌弧形向右斜角上移,左掌繼續向右弧形落於腹前,眼稍關及右掌即移顧左掌。
然後常樂左腳向前落下,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漸漸移向左腿,進而至全腳踏實,身體也同時漸漸左轉,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
同時他左掌隨轉體向下經左膝前,以半圓形摟至左胯旁,右掌也隨著體重前移,和身體左轉繼續弧形向上,經右耳旁向前推出。
常樂兩手必須隨腰的轉動而動作,腰部由右轉變為左轉時,切不可搖晃,因為一搖晃,上體勢必或側或傾或仰或俯,與“立身中正”的要求不符。
而他在向前邁步時,上體也仍要正直,避免前俯後仰,在邁步過程中,因為隻有下蹲的一腿作支撐,所以往往會為了照顧身體的平衡而把臀部凸出,這就不符合“斂臀”和“尾閭正中”的要求了。
常樂右掌自下向右上移,與左腳提起一致,體左轉、變弓步與右掌推出要一致,整個摟膝拗步動作做得協調、圓滿、柔和,無有任何滯頓或棱角的現象。
常樂將重心漸漸全部移於左腿,右腳稍提起,向前距原地一腳許落下,重心漸漸全部移於右腿,身體漸漸右轉。
他右腳稍提起,向前也距原地一腳許落下,以腳跟著地,腳尖微抬,膝微弓成左虛步。同時左掌隨轉體向前弧形上舉,隨舉隨著臂稍外旋使掌心朝右,食指高與眉齊。
他右掌也同時隨轉體向下後撤,臂稍外旋使掌心朝左,收於左肘裏側,兩掌心前後遙對,如抱琵琶狀。
常樂在由摟膝拗步變為手揮琵琶時,重心前移和後坐都上體正直,無前俯或後仰。
他將右掌後撤收迴時,以腰為軸,鬆肩、墜肘、沉腕這樣節節貫串地收迴,以身領手,而不是先將右掌撤迴而不顧肩肘部分。
常樂腰微右轉,右胯根微內收,隨轉腰右肩下鬆,右肘下沉,自然地帶動右掌弧形下落經右胯側,隨著臂外旋使掌心漸漸翻朝上,同時左掌也隨轉腰自前弧形向右下移,隨移隨著臂內旋使掌心翻朝下。
常樂將左腳尖外撇,身體漸漸左轉,隨即重心漸漸向前移於左腿,右腳跟離地。
隨著轉體,他右掌弧形向左下移,隨移隨變拳,並隨著臂內旋使拳心朝下,左掌也隨轉體向左後移。
常樂重心漸漸全部移於左腿,右腳向前提起,同時右拳自右前向左下繞,左掌向左而上劃弧,高不超過耳部,隨劃弧隨著臂內旋使掌心翻朝右麵下方。
他右腳向右前斜方邁出一步,先以腳跟著地,隨即腳尖外撇踏實,重心漸漸全部移於右腿,左腳提起,身體同時漸漸右轉。
隨著轉體,常樂右拳自左而上經胸前向前搬出,隨搬隨著臂外旋使拳心漸漸翻朝裏麵上方,隨即漸漸向下弧形抽迴,左掌也同時隨轉體弧形向右經右臂裏側前攔。
“唿!”
常樂左腳前上一步,先以腳跟著地,同時身體繼續右轉,他左掌繼續向前探出,右拳弧形收迴於腰際,
隨即他又將重心漸漸移於左腿,左腳漸漸全腳踏實,成左弓步,同時身體漸漸左轉。隨轉體,右拳向前打出。
常樂在連續進步時,邁步如貓行,速度均勻,上下相隨,上身正直無歪斜和仰俯,他右腳前上一步時,要比一般步型更開得闊一些,並避免了上體隨右腳上步而向右傾斜。
常樂的步法和手法隨腰轉動,右拳搬出時離身體不太遠,打出時隨腰轉動,並隨打隨著臂微內旋,使虎口轉朝上,其右拳打出時中間經由心口向前打出,這叫做“拳從心發”。
“好一個拳從心發!”
常樂練到此處,更覺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