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時金烏初升,陽光普照大地,清晨的官道上杳無人煙,異常寧靜,路旁的楊柳在初陽的映照下顯得幹淨而透亮。粱榭與老王順著官道並肩向城內走去,陽光灑在他兩身上,充滿著朝氣,兩人有一搭沒一搭的閑聊著。一路上遇到好幾撥身著便衣的‘金衣衛’,老王一一笑著打了招唿,粱榭心下頓時恍然:“原來老王這麽早非要進城喝什麽喜酒是假,怕再有‘金衣衛’去豆腐坊和自己發生衝突才是真。”心下萬分感激,這老王雖是生意人卻也著實講義氣,寧可丟下生意再搭上一頓飯也不願將自己這個災星‘請走’,想到這不禁搖頭苦笑。
‘飛龍城’在‘北禍’一朝時已頗具規模,待‘永和’十九年‘太宗’遷都‘飛龍城’後,更是幾番增建,至今占地已近萬畝。二百餘年來,朝中政要,軍籍人員越聚越多,各行各業五湖四海的商人窺得商機,更是擠破了頭似往京城裏鑽,就連武林幫派,江湖俠客也偏偏要湊一番熱鬧,希冀在這京畿(ji)之地打出一片天地,運氣好的話更能巴結朝中政要飛黃騰達,求個封妻蔭子,這一來京城之人已愈百萬之多儼然成為天下第二大的城市。人多了生意固然好做,但生意人多了競爭就愈發激烈了,尤其是同行業的生意人。單拿江湖幫派,武館來說,近十幾年來新創立的就有百家之多,各家各派爭鬥的厲害,常常為了搶一單買賣或是搶幾個習武者就鬧得兵戎相向,不可開交,更有甚者舉幫火並,戰敗者固然無法立足,戰勝者也討不了什麽好,找熟人托關係多番打點下來發現一筆買賣做下來不僅不掙錢還得倒貼不少。難不成你明目張膽在京城鬥毆殺人,不打點打點還指望‘輔城衙門’的捕快和‘金衣衛’的人不聞不問?同行們鬥的狠,‘金衣衛’,‘內督府’,‘輔城衙門’又要的黑,層層扒皮,幾年折騰下來,原先在京城紮根的幫派走的走,散的散,如今能叫得響名的隻剩下十二個了,統稱為京城的三幫八派一世家。數量雖然減了不少,但能在百多個幫會門派當中脫穎而出並且活下去的絕非泛泛,這其中當屬‘六龍幫’最為了得,其實力之強,下手之狠,謀算之深霸絕三龍城(飛龍,大龍,小龍)就連‘府衛’都不得不讓其三分,京城中倒有近一半的幫派為其招攬或是逐走,短短二十幾年間,‘六龍幫’從隻有數人的小幫會逐漸成長為天下最大的幫會之一,其幫主之高調,囂張天下無人能出其右,他在幫會起初弱小時便以‘龍神’之號自稱,二十幾年來引得無數高手前來挑戰,但二十幾年過去了不僅‘龍神’之號越來越穩,而且更添了手下‘五大龍王’,眾所周知這‘五大龍王’個個身懷絕技,分別是以掌力稱雄於世善於選拔訓練人才的‘山龍王’;以內力雄厚稱雄於世善於掌控大局的‘海龍王’;以戰術多變稱雄於世善於滲透敵人的‘雨龍王’;以速度快捷稱雄於世善於突襲的‘風龍王’;以算數稱雄於世善於經營主管幫中金銀和買賣的‘金龍王’。‘五大龍王’與‘龍神’合計六條龍,這便是‘六龍幫’名字的由來。至於為什麽‘龍神’和‘龍王’要齊名而稱眾人猜測這定然與‘龍神’的武功‘六龍行天決’有關故意湊的數,不然幫主練‘六龍行天決’幫派叫‘五龍幫’好像不太貼切,而且‘五’和‘烏’諧音,口音不準的(比如作者我)叫成‘烏龍幫’可不太好聽。六龍齊備,‘六龍幫’之勢力也越來越大,漸成一家獨大的局麵。
‘古榆黨’覆滅後,’無根黨’徹底掌權,‘府衛’四處拉攏江湖門派,近從京畿之地,遠至南垂西疆,隻要是能收買的一律收買,用以剪除’古榆黨’舊部以及江湖上支持‘古榆黨’的一些遊離勢力,當然隻要是反對’無根黨’的一個也不能放過,於是本就高手如雲的京城裏更是集聚了無數的高手。江湖有言道:“天下高手有十,天城占其五,京畿占其三。”端的是臥虎藏龍。
‘一朝天子一朝臣,有人歡喜有人愁’‘無根黨’的掌權讓原本動蕩不已的京城武林更是雪上加霜。那些投靠了’無根黨’的門派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仗著朝廷撐腰,趁機打壓對手,不投靠‘無根黨’的幫派固然深受其害,而有的幫派本來打算巴結‘無根黨’的,隻略猶豫間就萬劫不複了,比如三幫之一的‘豹威堂’,一直想巴結‘無根黨’,這事連京城裏的百姓都知道,但隻慢了一步,便被‘棲鳳樓’搶了先,處處壓著打,三百多幫眾跑的跑,降的降,餘者不足百人,照這樣下去賭坊也遲早會被占去。一招未出,一人未傷,就落了個這樣的結果,幫主豹爺氣的差點自盡。實際上不止是豹威堂,三幫八派一世家中倒有近半數幫派被折騰的難以維生。當然,這句話的意思是,還有一半過得不錯。
‘六龍幫’自然能活得下去,而且活得很好,像‘龍神’這種實力之強除了曾經的‘戰神’之外無人探知底線的強者誰也不敢招惹,‘無根黨’固然跋扈,在沒有重大利益衝突下卻也不願輕易得罪這樣的人物,故而盡管京城武林風雨飄搖但‘六龍幫’的買賣卻依舊如故,其名下的錢莊,酒樓、茶樓等生意依然紅火如初。
沁龍樓,京城最有名的酒樓,高近九丈,於鍾樓東側八百步處建成。沁者,潤也,龍者,帝王也,相傳酒樓初建時,‘啟宗’皇帝曾在此間用過膳,並親賜名為“沁龍樓”,但京城幾乎所有的人都一致認為這座酒樓之所以如此出名卻並非因為‘啟宗’皇帝,而是因為它是‘六龍幫’的產業,更因為它的東主是——龍神。
粱榭與老王要去的地方正是這沁龍樓,二人行了一會,乍見前方一樓高基重簷,棟宇恢宏,樓頂一麵赤紅如血的大旗迎風飄揚,上書‘沁龍’二字,一條五爪金龍(有找死的嫌疑)盤繞當中,宛若要飛出來一般,離地雖有九丈之隔,但其神韻氣態顯露無遺。這旗幟如有魔力一般,每次看到總有種特殊的感覺,粱榭精神莫名為之一振,足下不由快了些。再行幾步,兩人便到了沁龍樓近前,但見一塊匾額懸於門楣之上,所書所畫與樓頂大旗一般無二。
酒樓的門敞開著,一名夥計離老遠便看到了二人,忙迎了出來,笑道:“是王掌櫃,好久不見,快裏邊請。”但見這名夥計中等身材,大約二十七八歲年紀,長得很是精神,滿臉笑意。
老王哈哈一笑道:“你倒眼尖,羅掌櫃在麽?”
那夥計道:“真不巧,昨個夜裏來了一撥羅掌櫃的朋友,酒量極好,喝酒劃拳一直折騰到天亮才散,羅掌櫃賠了一宿,剛迴去歇著去了,您老找他有事?”
老王笑道:“沒別的事,兄弟我揭不開鍋了,這不想請羅掌櫃施舍點。”
那夥計道:“您老盡愛說笑,京城裏幹酒樓客棧的誰不知道您是做買賣的好手,還會缺錢花?”
老王道:“小本買賣哪比得了你們酒樓,一天十二時辰倒有十一個時辰有喝酒的客人,我那荒山野地的,一天也不見得有幾個人。”
夥計哈哈一笑道:“您老這話讓我們掌櫃的和幫主知道了可要氣哭了,就拿昨個那幾桌來說,每桌八九個人就點了兩三道菜,酒還是從對麵酒肆裏打的,喝酒劃拳唱曲折騰了大半夜,就掙了三兩銀子,我們倒搭了四五個夥計幫著忙前跑後的,半宿未睡。”說著話夥計指了指遠處的一家酒肆,但見屋宇破舊,青旗半截,與沁龍樓對比鮮明,在這等地段還有這種清流酒肆著實不易,看這情形,別說打幾斤酒了,就算買下這家酒肆也恐怕用不了幾兩銀子。
老王一笑道:“江湖中人,有錢吃一頓,沒錢餓十頓,你老哥走江湖那會身上一個銅板沒有那也是常事,有時餓的急了,打家劫舍的心都有,要不是害怕主家的大黃狗說不好老哥我早做了那沒本錢的買賣了。你們沁龍樓的食客多得是達官貴人,原也不指望掙這些江湖草莽的錢,遇上了多擔待擔待也就是了。”
夥計‘哈哈‘一笑,又謙遜了幾句。兩人寒暄一陣,夥計將老王和粱榭讓進酒樓,粱榭雖無數次打門前經過,卻是首次入內,他囊中羞澀,自不敢來這京城第一酒樓,更為重要的是,他花的錢是用別人的命換來的,用以給妻子看病已讓他心中不安,若是用來大吃大喝便更加使他愧疚難當了。
酒樓內甚為寬闊,所用、所擺亦極為奢華,單是紅木的圍欄,梨花木的桌椅,已非普通酒樓所能,還有那鋪地的金磚(一種細膩的粘土製成,本為皇宮特用,除皇宮外,其餘地方皆為愈矩),光亮細膩,堪比文人所用書硯,四周壁上的澄心堂紙更是寸紙寸金,卻貼滿了牆壁。每一麵牆的牆紙上都繪著一幅圖畫,東牆上繪著一人,身著金色龍袍,微微發福,身旁兩名太監模樣的人攙扶著坐在了一張椅子上,那人身前是一張金黃透亮的桌子,桌腿上的饕餮雕花清晰可見,顯然畫這壁畫之人畫功不凡,那身著龍袍之人自是‘啟宗’無疑了;北牆上,‘啟宗’皇帝夾菜就唇,兩名太監恭著身子相陪,桌上盤子挨著盤子,足有十幾道之多,盤中魚蝦菜蔬絲絲可見,遠處一名粗布衣衫的漢子一手端著盤子,一手拿著酒壺作奔走狀,自是跑堂的夥計無疑;西牆上,桌上酒菜俱已撤去,一張宣紙鋪於其上,楷書‘沁龍樓’三個大字,方正端莊,頗有法度,‘啟宗’抬頭作寫罷收筆狀,對麵站立一著藍衫一著黑衣的兩名漢子,藍衫漢子骨瘦如柴,臉頰幹癟,黑衣漢子國字方臉,氣態威嚴,二人身後站著數十人,有的露出半個身子,有的卻被前邊的人擋住了隻露出半個腦袋,個個神態嚴肅,極為恭敬,眾人身後是樓梯口,牆紙也至此戛然而止,因櫃台所占並未全部貼滿;南牆上,‘啟宗’起身離去,兩名太監攙扶而行,眾人垂首肅立,以目光相送,酒樓正門將兩撥人隔了開來,似乎‘啟宗’皇帝剛剛跨門而出,門兩側對比鮮明,東側是‘啟宗’和兩名太監,人少而圖幅較大,顯得開闊,氣度非凡,西側則是酒樓那幾十人,本來人數眾多,再加上算賬的櫃台占去一部分,顯得有些局促,這一來更對應兩側的身份,‘啟宗’皇帝算是麵子十足。但櫃台後方西側的牆上掛著一幅字,與’啟宗’抬頭收筆時的神態連成一線,上書“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止戈為武,和氣生財。”十六個大字,有如刀斧鑿刻而成,遒勁有力,霸氣非常,右下角落款處寫著‘墨幽帆’三個小字,卻又低調得很。這壁上所繪自是‘啟宗’賜名的故事,將這故事繪於壁上一來可吸引食客,二來即便‘沁龍樓’所用愈製,也大可說成是感沐天恩,為’啟宗‘所建,但這既謙遜又傲氣的作為實非常人敢為。
壁畫寓意隱晦,粱榭水平有限,難以察覺,反倒對這幅字頗感奇怪。一般做生意的店內多掛著生意興隆,財源滾滾等字樣,止戈為武這類字還真是頭一次見。粱榭一怔,指著這幅字問道:“這是?”
夥計道:“客觀有所不知,來咱這的三教九流什麽人都有,其中不少人是練家子,練武的脾氣自然也好不到哪去,又好喝上幾杯,你看我不順眼,我瞅你別扭也在所難免,所以常有動手的,這一來自不免傷了和氣。大家本是來飲酒作樂的,鬧到兵戎相見又何必呢,更有的為此得罪權貴搭上性命,實在是不值。於是我們墨二掌櫃便寫了這十六個字掛在進門顯眼處,提醒大家無論各自有什麽仇怨,在酒樓內均不準動手,要以和為貴。”
粱榭‘哦’了聲,頗不以為然,江湖草莽素不服人,極難約束,已經夠讓人頭疼的了,‘金衣衛’和‘內督府’的人更是飛揚跋扈欺詐勒索無所不為,原本這些人隻對官員耍橫,現下手伸得更長卻連商家也避之唯恐不及,想要約束他們無異於找死。
夥計請粱榭和老王坐下,倒了杯茶,笑道:“王掌櫃且等上一會,再過半個多時辰墨二掌櫃就該過來了,到時候讓墨二掌櫃與您老結算吧。”
老王笑道:“不急,墨掌櫃貴人事多,我們兄弟先喝兩杯,慢慢等。”
他拿起杯子喝了一口茶,接著道:“樓上可有空位?一會到了上人時間,來了官老爺怕是多有不便。”夥計看了一眼粱榭放在桌上的刀,頗感為難,略一猶豫,便道:“二位請隨我來。”
這沁龍樓從外看隻有三層,而入內則分為六層,一樓為大堂,擺著幾十張桌子,視線開闊,無有阻擋,樓梯設在角落隱晦處,以紅木圍欄相隔,使得上下樓時不影響客人用飯;二樓格局與一樓相似,隻是少了櫃台和門,顯得更加整齊了些,所用桌椅也與一樓並無二致;三樓多設雅閣,內置桌椅皆係紫檀木製成,牆紙所繪多為潑墨山水,或是駿馬美人,亦不乏那鏗鏘刀劍的江湖逸事,就中猶有名仕題詞,平增不少韻味,;四樓陳設又與前三樓不同,桌子與桌子之間皆以屏風隔開,極為私密,若不加留意,便是毗鄰而坐也不知對方所談為何。五樓六樓則均是客房。
一般而言,在一樓用飯的多為小富之人,或是打腫臉充胖子的江湖草莽,這些人有點小錢,卻不怎麽懂得講究,隻要酒菜味道足,酒樓夠氣派,請客時不至於墮了麵子就行,但朝廷官員和文人則不同,這些人久讀聖賢書,一般自視甚高,既看不起投機取巧的商人,又看不起五大三粗的江湖人,尤其是這些草莽往往在大庭廣眾(大庭廣眾)麵前吆五喝六,喝酒劃拳,甚至講一些葷段子,顯得極沒有教養,所以這些人基本上在一樓絕跡。他們當中大富大貴者多數去到三樓雅閣,在那裏談天說地,吟詩作對,或是做一些看不見的交易,當然其中也不乏葷段子甚至葷事兒——最起碼這些東西要關起門來講才對嘛,這樣才不致失了禮數。對於那些不太富裕的官員和文人來說,雅閣是去不起的,一樓又有失身份,他們寧可去二樓。其實‘龍神’不懂得酒樓生意,蓋‘沁龍樓’的時候以及後續的設置有很多問題,包括地段選的雖是繁華卻缺乏景色,缺乏味道,但既然花了極多的銀子蓋了起來隻好稍作修改繼續經營了,好在‘龍神’和啟宗皇帝的名頭大,菜品又做的甚好,以及其他緣故,酒樓竟也紅火了起來,甚至這種有些雜燴的模式開始有不少酒樓效仿,經此曾經不少自詡有些身份的習慣一人一桌分餐吃飯講究人也逐漸開始接受這種圍在一起聚餐的吃飯方式,一時之間這種習慣倒也在大江南北風靡了起來,至少不再為所有文人所鄙視。
最近京城多事,粱榭拿著刀,坐在一樓過於礙眼,萬一來個‘金衣衛’盤查起來也較為麻煩,二樓自然更不能去了,朝廷官員很多都喜歡去二樓,三樓雖說有雅閣,各坐各的誰也不影響誰,但這顯然非是粱榭能夠花費得起的,老王是有錢人可也不需要做這個冤大頭。那夥計甚為聰明,個中關竅自是明了,當下帶著粱榭和老王上了四樓。
(本章完)
‘飛龍城’在‘北禍’一朝時已頗具規模,待‘永和’十九年‘太宗’遷都‘飛龍城’後,更是幾番增建,至今占地已近萬畝。二百餘年來,朝中政要,軍籍人員越聚越多,各行各業五湖四海的商人窺得商機,更是擠破了頭似往京城裏鑽,就連武林幫派,江湖俠客也偏偏要湊一番熱鬧,希冀在這京畿(ji)之地打出一片天地,運氣好的話更能巴結朝中政要飛黃騰達,求個封妻蔭子,這一來京城之人已愈百萬之多儼然成為天下第二大的城市。人多了生意固然好做,但生意人多了競爭就愈發激烈了,尤其是同行業的生意人。單拿江湖幫派,武館來說,近十幾年來新創立的就有百家之多,各家各派爭鬥的厲害,常常為了搶一單買賣或是搶幾個習武者就鬧得兵戎相向,不可開交,更有甚者舉幫火並,戰敗者固然無法立足,戰勝者也討不了什麽好,找熟人托關係多番打點下來發現一筆買賣做下來不僅不掙錢還得倒貼不少。難不成你明目張膽在京城鬥毆殺人,不打點打點還指望‘輔城衙門’的捕快和‘金衣衛’的人不聞不問?同行們鬥的狠,‘金衣衛’,‘內督府’,‘輔城衙門’又要的黑,層層扒皮,幾年折騰下來,原先在京城紮根的幫派走的走,散的散,如今能叫得響名的隻剩下十二個了,統稱為京城的三幫八派一世家。數量雖然減了不少,但能在百多個幫會門派當中脫穎而出並且活下去的絕非泛泛,這其中當屬‘六龍幫’最為了得,其實力之強,下手之狠,謀算之深霸絕三龍城(飛龍,大龍,小龍)就連‘府衛’都不得不讓其三分,京城中倒有近一半的幫派為其招攬或是逐走,短短二十幾年間,‘六龍幫’從隻有數人的小幫會逐漸成長為天下最大的幫會之一,其幫主之高調,囂張天下無人能出其右,他在幫會起初弱小時便以‘龍神’之號自稱,二十幾年來引得無數高手前來挑戰,但二十幾年過去了不僅‘龍神’之號越來越穩,而且更添了手下‘五大龍王’,眾所周知這‘五大龍王’個個身懷絕技,分別是以掌力稱雄於世善於選拔訓練人才的‘山龍王’;以內力雄厚稱雄於世善於掌控大局的‘海龍王’;以戰術多變稱雄於世善於滲透敵人的‘雨龍王’;以速度快捷稱雄於世善於突襲的‘風龍王’;以算數稱雄於世善於經營主管幫中金銀和買賣的‘金龍王’。‘五大龍王’與‘龍神’合計六條龍,這便是‘六龍幫’名字的由來。至於為什麽‘龍神’和‘龍王’要齊名而稱眾人猜測這定然與‘龍神’的武功‘六龍行天決’有關故意湊的數,不然幫主練‘六龍行天決’幫派叫‘五龍幫’好像不太貼切,而且‘五’和‘烏’諧音,口音不準的(比如作者我)叫成‘烏龍幫’可不太好聽。六龍齊備,‘六龍幫’之勢力也越來越大,漸成一家獨大的局麵。
‘古榆黨’覆滅後,’無根黨’徹底掌權,‘府衛’四處拉攏江湖門派,近從京畿之地,遠至南垂西疆,隻要是能收買的一律收買,用以剪除’古榆黨’舊部以及江湖上支持‘古榆黨’的一些遊離勢力,當然隻要是反對’無根黨’的一個也不能放過,於是本就高手如雲的京城裏更是集聚了無數的高手。江湖有言道:“天下高手有十,天城占其五,京畿占其三。”端的是臥虎藏龍。
‘一朝天子一朝臣,有人歡喜有人愁’‘無根黨’的掌權讓原本動蕩不已的京城武林更是雪上加霜。那些投靠了’無根黨’的門派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仗著朝廷撐腰,趁機打壓對手,不投靠‘無根黨’的幫派固然深受其害,而有的幫派本來打算巴結‘無根黨’的,隻略猶豫間就萬劫不複了,比如三幫之一的‘豹威堂’,一直想巴結‘無根黨’,這事連京城裏的百姓都知道,但隻慢了一步,便被‘棲鳳樓’搶了先,處處壓著打,三百多幫眾跑的跑,降的降,餘者不足百人,照這樣下去賭坊也遲早會被占去。一招未出,一人未傷,就落了個這樣的結果,幫主豹爺氣的差點自盡。實際上不止是豹威堂,三幫八派一世家中倒有近半數幫派被折騰的難以維生。當然,這句話的意思是,還有一半過得不錯。
‘六龍幫’自然能活得下去,而且活得很好,像‘龍神’這種實力之強除了曾經的‘戰神’之外無人探知底線的強者誰也不敢招惹,‘無根黨’固然跋扈,在沒有重大利益衝突下卻也不願輕易得罪這樣的人物,故而盡管京城武林風雨飄搖但‘六龍幫’的買賣卻依舊如故,其名下的錢莊,酒樓、茶樓等生意依然紅火如初。
沁龍樓,京城最有名的酒樓,高近九丈,於鍾樓東側八百步處建成。沁者,潤也,龍者,帝王也,相傳酒樓初建時,‘啟宗’皇帝曾在此間用過膳,並親賜名為“沁龍樓”,但京城幾乎所有的人都一致認為這座酒樓之所以如此出名卻並非因為‘啟宗’皇帝,而是因為它是‘六龍幫’的產業,更因為它的東主是——龍神。
粱榭與老王要去的地方正是這沁龍樓,二人行了一會,乍見前方一樓高基重簷,棟宇恢宏,樓頂一麵赤紅如血的大旗迎風飄揚,上書‘沁龍’二字,一條五爪金龍(有找死的嫌疑)盤繞當中,宛若要飛出來一般,離地雖有九丈之隔,但其神韻氣態顯露無遺。這旗幟如有魔力一般,每次看到總有種特殊的感覺,粱榭精神莫名為之一振,足下不由快了些。再行幾步,兩人便到了沁龍樓近前,但見一塊匾額懸於門楣之上,所書所畫與樓頂大旗一般無二。
酒樓的門敞開著,一名夥計離老遠便看到了二人,忙迎了出來,笑道:“是王掌櫃,好久不見,快裏邊請。”但見這名夥計中等身材,大約二十七八歲年紀,長得很是精神,滿臉笑意。
老王哈哈一笑道:“你倒眼尖,羅掌櫃在麽?”
那夥計道:“真不巧,昨個夜裏來了一撥羅掌櫃的朋友,酒量極好,喝酒劃拳一直折騰到天亮才散,羅掌櫃賠了一宿,剛迴去歇著去了,您老找他有事?”
老王笑道:“沒別的事,兄弟我揭不開鍋了,這不想請羅掌櫃施舍點。”
那夥計道:“您老盡愛說笑,京城裏幹酒樓客棧的誰不知道您是做買賣的好手,還會缺錢花?”
老王道:“小本買賣哪比得了你們酒樓,一天十二時辰倒有十一個時辰有喝酒的客人,我那荒山野地的,一天也不見得有幾個人。”
夥計哈哈一笑道:“您老這話讓我們掌櫃的和幫主知道了可要氣哭了,就拿昨個那幾桌來說,每桌八九個人就點了兩三道菜,酒還是從對麵酒肆裏打的,喝酒劃拳唱曲折騰了大半夜,就掙了三兩銀子,我們倒搭了四五個夥計幫著忙前跑後的,半宿未睡。”說著話夥計指了指遠處的一家酒肆,但見屋宇破舊,青旗半截,與沁龍樓對比鮮明,在這等地段還有這種清流酒肆著實不易,看這情形,別說打幾斤酒了,就算買下這家酒肆也恐怕用不了幾兩銀子。
老王一笑道:“江湖中人,有錢吃一頓,沒錢餓十頓,你老哥走江湖那會身上一個銅板沒有那也是常事,有時餓的急了,打家劫舍的心都有,要不是害怕主家的大黃狗說不好老哥我早做了那沒本錢的買賣了。你們沁龍樓的食客多得是達官貴人,原也不指望掙這些江湖草莽的錢,遇上了多擔待擔待也就是了。”
夥計‘哈哈‘一笑,又謙遜了幾句。兩人寒暄一陣,夥計將老王和粱榭讓進酒樓,粱榭雖無數次打門前經過,卻是首次入內,他囊中羞澀,自不敢來這京城第一酒樓,更為重要的是,他花的錢是用別人的命換來的,用以給妻子看病已讓他心中不安,若是用來大吃大喝便更加使他愧疚難當了。
酒樓內甚為寬闊,所用、所擺亦極為奢華,單是紅木的圍欄,梨花木的桌椅,已非普通酒樓所能,還有那鋪地的金磚(一種細膩的粘土製成,本為皇宮特用,除皇宮外,其餘地方皆為愈矩),光亮細膩,堪比文人所用書硯,四周壁上的澄心堂紙更是寸紙寸金,卻貼滿了牆壁。每一麵牆的牆紙上都繪著一幅圖畫,東牆上繪著一人,身著金色龍袍,微微發福,身旁兩名太監模樣的人攙扶著坐在了一張椅子上,那人身前是一張金黃透亮的桌子,桌腿上的饕餮雕花清晰可見,顯然畫這壁畫之人畫功不凡,那身著龍袍之人自是‘啟宗’無疑了;北牆上,‘啟宗’皇帝夾菜就唇,兩名太監恭著身子相陪,桌上盤子挨著盤子,足有十幾道之多,盤中魚蝦菜蔬絲絲可見,遠處一名粗布衣衫的漢子一手端著盤子,一手拿著酒壺作奔走狀,自是跑堂的夥計無疑;西牆上,桌上酒菜俱已撤去,一張宣紙鋪於其上,楷書‘沁龍樓’三個大字,方正端莊,頗有法度,‘啟宗’抬頭作寫罷收筆狀,對麵站立一著藍衫一著黑衣的兩名漢子,藍衫漢子骨瘦如柴,臉頰幹癟,黑衣漢子國字方臉,氣態威嚴,二人身後站著數十人,有的露出半個身子,有的卻被前邊的人擋住了隻露出半個腦袋,個個神態嚴肅,極為恭敬,眾人身後是樓梯口,牆紙也至此戛然而止,因櫃台所占並未全部貼滿;南牆上,‘啟宗’起身離去,兩名太監攙扶而行,眾人垂首肅立,以目光相送,酒樓正門將兩撥人隔了開來,似乎‘啟宗’皇帝剛剛跨門而出,門兩側對比鮮明,東側是‘啟宗’和兩名太監,人少而圖幅較大,顯得開闊,氣度非凡,西側則是酒樓那幾十人,本來人數眾多,再加上算賬的櫃台占去一部分,顯得有些局促,這一來更對應兩側的身份,‘啟宗’皇帝算是麵子十足。但櫃台後方西側的牆上掛著一幅字,與’啟宗’抬頭收筆時的神態連成一線,上書“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止戈為武,和氣生財。”十六個大字,有如刀斧鑿刻而成,遒勁有力,霸氣非常,右下角落款處寫著‘墨幽帆’三個小字,卻又低調得很。這壁上所繪自是‘啟宗’賜名的故事,將這故事繪於壁上一來可吸引食客,二來即便‘沁龍樓’所用愈製,也大可說成是感沐天恩,為’啟宗‘所建,但這既謙遜又傲氣的作為實非常人敢為。
壁畫寓意隱晦,粱榭水平有限,難以察覺,反倒對這幅字頗感奇怪。一般做生意的店內多掛著生意興隆,財源滾滾等字樣,止戈為武這類字還真是頭一次見。粱榭一怔,指著這幅字問道:“這是?”
夥計道:“客觀有所不知,來咱這的三教九流什麽人都有,其中不少人是練家子,練武的脾氣自然也好不到哪去,又好喝上幾杯,你看我不順眼,我瞅你別扭也在所難免,所以常有動手的,這一來自不免傷了和氣。大家本是來飲酒作樂的,鬧到兵戎相見又何必呢,更有的為此得罪權貴搭上性命,實在是不值。於是我們墨二掌櫃便寫了這十六個字掛在進門顯眼處,提醒大家無論各自有什麽仇怨,在酒樓內均不準動手,要以和為貴。”
粱榭‘哦’了聲,頗不以為然,江湖草莽素不服人,極難約束,已經夠讓人頭疼的了,‘金衣衛’和‘內督府’的人更是飛揚跋扈欺詐勒索無所不為,原本這些人隻對官員耍橫,現下手伸得更長卻連商家也避之唯恐不及,想要約束他們無異於找死。
夥計請粱榭和老王坐下,倒了杯茶,笑道:“王掌櫃且等上一會,再過半個多時辰墨二掌櫃就該過來了,到時候讓墨二掌櫃與您老結算吧。”
老王笑道:“不急,墨掌櫃貴人事多,我們兄弟先喝兩杯,慢慢等。”
他拿起杯子喝了一口茶,接著道:“樓上可有空位?一會到了上人時間,來了官老爺怕是多有不便。”夥計看了一眼粱榭放在桌上的刀,頗感為難,略一猶豫,便道:“二位請隨我來。”
這沁龍樓從外看隻有三層,而入內則分為六層,一樓為大堂,擺著幾十張桌子,視線開闊,無有阻擋,樓梯設在角落隱晦處,以紅木圍欄相隔,使得上下樓時不影響客人用飯;二樓格局與一樓相似,隻是少了櫃台和門,顯得更加整齊了些,所用桌椅也與一樓並無二致;三樓多設雅閣,內置桌椅皆係紫檀木製成,牆紙所繪多為潑墨山水,或是駿馬美人,亦不乏那鏗鏘刀劍的江湖逸事,就中猶有名仕題詞,平增不少韻味,;四樓陳設又與前三樓不同,桌子與桌子之間皆以屏風隔開,極為私密,若不加留意,便是毗鄰而坐也不知對方所談為何。五樓六樓則均是客房。
一般而言,在一樓用飯的多為小富之人,或是打腫臉充胖子的江湖草莽,這些人有點小錢,卻不怎麽懂得講究,隻要酒菜味道足,酒樓夠氣派,請客時不至於墮了麵子就行,但朝廷官員和文人則不同,這些人久讀聖賢書,一般自視甚高,既看不起投機取巧的商人,又看不起五大三粗的江湖人,尤其是這些草莽往往在大庭廣眾(大庭廣眾)麵前吆五喝六,喝酒劃拳,甚至講一些葷段子,顯得極沒有教養,所以這些人基本上在一樓絕跡。他們當中大富大貴者多數去到三樓雅閣,在那裏談天說地,吟詩作對,或是做一些看不見的交易,當然其中也不乏葷段子甚至葷事兒——最起碼這些東西要關起門來講才對嘛,這樣才不致失了禮數。對於那些不太富裕的官員和文人來說,雅閣是去不起的,一樓又有失身份,他們寧可去二樓。其實‘龍神’不懂得酒樓生意,蓋‘沁龍樓’的時候以及後續的設置有很多問題,包括地段選的雖是繁華卻缺乏景色,缺乏味道,但既然花了極多的銀子蓋了起來隻好稍作修改繼續經營了,好在‘龍神’和啟宗皇帝的名頭大,菜品又做的甚好,以及其他緣故,酒樓竟也紅火了起來,甚至這種有些雜燴的模式開始有不少酒樓效仿,經此曾經不少自詡有些身份的習慣一人一桌分餐吃飯講究人也逐漸開始接受這種圍在一起聚餐的吃飯方式,一時之間這種習慣倒也在大江南北風靡了起來,至少不再為所有文人所鄙視。
最近京城多事,粱榭拿著刀,坐在一樓過於礙眼,萬一來個‘金衣衛’盤查起來也較為麻煩,二樓自然更不能去了,朝廷官員很多都喜歡去二樓,三樓雖說有雅閣,各坐各的誰也不影響誰,但這顯然非是粱榭能夠花費得起的,老王是有錢人可也不需要做這個冤大頭。那夥計甚為聰明,個中關竅自是明了,當下帶著粱榭和老王上了四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