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啊。”張荷指著沈暥和顧錚:“你們現在可是沒名沒份的喲。”
沈暥心裏道了句‘不好’,望向妻子,果然見到妻子緊繃了臉,再看向張荷時,她早已出去了。
“阿錚,婚書我已經和官門的人說好了,隻要你想去,什麽時候都可以去領。”沈暥做的最讓他迫不得已的一件事,就是那和離書。
“不用。這樣挺好。”顧錚崩著臉起身,沒看沈暥一眼就離去。這事隻要不提也沒什麽,一提起來總覺得心裏不痛快。
沈暥趕緊追了出去。
這幾天沒在戲院裏見到顧瑤,顧盈說她被十一公主叫進宮裏聊天。
顧盈帶著小趙臨在戲院的私人小園子裏玩,小趙臨一直想站起走路,就是這腿沒力道,小身子還沒撐起來就跌倒,偏偏性子倔的很,不管跌倒幾次也要站起,到現在為止試了很多次。
秋致和孫媽媽在旁邊看著,掩嘴笑個不停,又心疼的不行。
顧錚和顧盈看得也是忍俊不禁。
此時素蘭端上了茶水來,兩姐妹坐下喝茶。
“大姐姐,我一直在想著二哥哥的婚事,聽父親母親的意思,他們想讓二弟弟的婚事越快訂下越好,”顧盈壓低了聲音道:“最好在年前能完婚,要不然皇上要是有個萬一,就再等大喪之後了,最少也要兩年。”
“母親可有中意的人?”京中的貴女也就那幾個,顧錚想不出來哪位貴女能入了母親的眼。
顧盈搖搖頭:“母親倒是說,二哥哥去了暨縣,說不定已經認識了他上世的妻子,可惜大姐姐那世裏並沒有好好留意那女子到底是誰。要不然她就去提了親,能讓二哥哥上世親自開口娶的女子,必然是好的。”
顧錚確實是想不起那女子是哪戶人家的閨女,甚至長相都有些模糊了。
今年第一場雪下來時,越城已經恢複了以往的熱鬧。
現在太子監國已有數月,朝中聲音最多的就是讓太子娶太子妃,早點誕下皇孫為皇家開枝散葉的事。皇帝已經為太子殿下挑了貴女,可惜太子沒一個看中的,都說太子一心隻喜歡蒙氏女子。為此,已有數位大臣一直跪在東宮門口,請太子殿下將蒙氏女子放逐出宮,要不然前皇後之亂怕要重來。
沈府內。
張荷一直在笑著:“你男人也夠逗趣的,為了不讓天下人說太子殿下半點的壞話,硬是讓士兵用被褥把這幾位大臣給綁了個嚴實,這樣不會凍著,也不會跪壞身體了。”
“這主意是沈暥出的?”顧錚也聽得哭笑不得,直臣們還不得恨死他。
“自然是他,太子殿下這會還在他父皇身邊奉藥呢。”張荷又道:“對了,我前兩天聽趙肅跟太子說話,他讓太子小心沈暥,並且將沈暥和謝將軍的關係都說明了。不過你放心,這事沈暥肯定知道。”
“太子殿下當時怎麽說?”
“他能說什麽,自然是謹遵父親的教誨。”
“沈氏族人都在越城,既然走不掉,那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挺好。”顧錚笑笑。
張荷刮了刮顧錚的鼻子:“想得還挺開。”
“那我想的對嗎?”
“就該這樣想。這世道,沒點權沒點勢過不下去,什麽不愛權隻愛美人,沒權你保得往美人?笑話。”張荷冷哼一聲。
“說得好。”沈暥的聲音傳來時,人已經邁了進來:“我既要權也要美人。”說完,清冷目光滿含溫柔的望著妻子。
“那要是權勢和美人隻能二選一呢?”顧錚挑眉問。
沈暥想也不想的道:“當然是我家的阿錚最重要。”
十二月的時候,太子的貼身侍衛,寧府的庶長子寧齊光被封為了征虜將軍,雖是三品以下,但在他這個年紀已經很了不起,一同被封的還有另一名侯爵府的庶長子,同月底,那個一直心裏想著正欽的寧家嫡女寧秀英被許給了這名庶長子,聽說是太子殿下做的媒。
顧家人聽到這個消息時,都鬆了口氣。
“早該嫁人了。”衛氏以前有多喜歡這寧家嫡女現在就有多膈應,女子對喜歡的人深情不會讓人反感,但一味糾纏就不討人喜歡了。
“每次正欽迴來,我都擔心那姑娘又會過來做點什麽事。”顧鴻永哈哈笑著說,現在好了。
元秀兒沒見過那位寧秀英,插不上嘴很是遺憾。
顧盈卻在心裏歎了口氣,曾經最好的朋友,情感淡了之後連陌生人也不如,希望這是寧秀英的良緣。
或許十二月的月份是個好月,寧秀英的姻緣剛定下,謝家嫡女謝敏如也訂了親。
寧家的事,老百姓並沒有怎麽感興趣,謝將軍的女兒婚事,老百姓一個個私下議論的熱鬧,隻因她定的親是一名普通的三品官員之子,而且還是謝將軍的女兒自己看中的。
所有的這些談資,在年底時嘎然,皇帝駕崩了。
聽到這個消息時,顧錚正在院子裏和素蘭,綠丫幾個婢女玩雪,這幾天一直是白雪飄飄,好不容易雪停了,大家就開始堆雪人玩。
風來匆匆進來稟報時,她正玩得熱乎,聽到皇帝駕崩,驚的很,張荷不是說還能讓趙肅多活個一年嗎?這才幾個月啊。
“好像是太子殿下頂撞了皇上,皇上氣急攻心吐了血,禦醫束手無策。”對於皇帝的駕崩,風來隻有高興,皇帝要是活著,義父總不方便直接迴越城的。這次皇後的謀逆,義父的兵一直是在越城外百裏外候著,隻是對外講迴了蒙北。
“太子殿下為何頂撞皇上?”顧錚奇怪,十二皇子是很孝順的孩子。
“還不清楚。”
連著三晚,沈暥和張荷都沒有迴來,不過派人迴來取衣物。
越城處處白素一片,家家戶戶都掛上了白菱。
國不可一日無君,在一片悲慟聲中,太子殿下登基,大赦天下。
老百姓對這位新君王還是報著比較高的期待的,畢竟他曾南境平亂,又有南境謝將軍和蒙北燕將軍的支持。
一個月後,兩位將軍迴到了越城。
沈暥心裏道了句‘不好’,望向妻子,果然見到妻子緊繃了臉,再看向張荷時,她早已出去了。
“阿錚,婚書我已經和官門的人說好了,隻要你想去,什麽時候都可以去領。”沈暥做的最讓他迫不得已的一件事,就是那和離書。
“不用。這樣挺好。”顧錚崩著臉起身,沒看沈暥一眼就離去。這事隻要不提也沒什麽,一提起來總覺得心裏不痛快。
沈暥趕緊追了出去。
這幾天沒在戲院裏見到顧瑤,顧盈說她被十一公主叫進宮裏聊天。
顧盈帶著小趙臨在戲院的私人小園子裏玩,小趙臨一直想站起走路,就是這腿沒力道,小身子還沒撐起來就跌倒,偏偏性子倔的很,不管跌倒幾次也要站起,到現在為止試了很多次。
秋致和孫媽媽在旁邊看著,掩嘴笑個不停,又心疼的不行。
顧錚和顧盈看得也是忍俊不禁。
此時素蘭端上了茶水來,兩姐妹坐下喝茶。
“大姐姐,我一直在想著二哥哥的婚事,聽父親母親的意思,他們想讓二弟弟的婚事越快訂下越好,”顧盈壓低了聲音道:“最好在年前能完婚,要不然皇上要是有個萬一,就再等大喪之後了,最少也要兩年。”
“母親可有中意的人?”京中的貴女也就那幾個,顧錚想不出來哪位貴女能入了母親的眼。
顧盈搖搖頭:“母親倒是說,二哥哥去了暨縣,說不定已經認識了他上世的妻子,可惜大姐姐那世裏並沒有好好留意那女子到底是誰。要不然她就去提了親,能讓二哥哥上世親自開口娶的女子,必然是好的。”
顧錚確實是想不起那女子是哪戶人家的閨女,甚至長相都有些模糊了。
今年第一場雪下來時,越城已經恢複了以往的熱鬧。
現在太子監國已有數月,朝中聲音最多的就是讓太子娶太子妃,早點誕下皇孫為皇家開枝散葉的事。皇帝已經為太子殿下挑了貴女,可惜太子沒一個看中的,都說太子一心隻喜歡蒙氏女子。為此,已有數位大臣一直跪在東宮門口,請太子殿下將蒙氏女子放逐出宮,要不然前皇後之亂怕要重來。
沈府內。
張荷一直在笑著:“你男人也夠逗趣的,為了不讓天下人說太子殿下半點的壞話,硬是讓士兵用被褥把這幾位大臣給綁了個嚴實,這樣不會凍著,也不會跪壞身體了。”
“這主意是沈暥出的?”顧錚也聽得哭笑不得,直臣們還不得恨死他。
“自然是他,太子殿下這會還在他父皇身邊奉藥呢。”張荷又道:“對了,我前兩天聽趙肅跟太子說話,他讓太子小心沈暥,並且將沈暥和謝將軍的關係都說明了。不過你放心,這事沈暥肯定知道。”
“太子殿下當時怎麽說?”
“他能說什麽,自然是謹遵父親的教誨。”
“沈氏族人都在越城,既然走不掉,那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挺好。”顧錚笑笑。
張荷刮了刮顧錚的鼻子:“想得還挺開。”
“那我想的對嗎?”
“就該這樣想。這世道,沒點權沒點勢過不下去,什麽不愛權隻愛美人,沒權你保得往美人?笑話。”張荷冷哼一聲。
“說得好。”沈暥的聲音傳來時,人已經邁了進來:“我既要權也要美人。”說完,清冷目光滿含溫柔的望著妻子。
“那要是權勢和美人隻能二選一呢?”顧錚挑眉問。
沈暥想也不想的道:“當然是我家的阿錚最重要。”
十二月的時候,太子的貼身侍衛,寧府的庶長子寧齊光被封為了征虜將軍,雖是三品以下,但在他這個年紀已經很了不起,一同被封的還有另一名侯爵府的庶長子,同月底,那個一直心裏想著正欽的寧家嫡女寧秀英被許給了這名庶長子,聽說是太子殿下做的媒。
顧家人聽到這個消息時,都鬆了口氣。
“早該嫁人了。”衛氏以前有多喜歡這寧家嫡女現在就有多膈應,女子對喜歡的人深情不會讓人反感,但一味糾纏就不討人喜歡了。
“每次正欽迴來,我都擔心那姑娘又會過來做點什麽事。”顧鴻永哈哈笑著說,現在好了。
元秀兒沒見過那位寧秀英,插不上嘴很是遺憾。
顧盈卻在心裏歎了口氣,曾經最好的朋友,情感淡了之後連陌生人也不如,希望這是寧秀英的良緣。
或許十二月的月份是個好月,寧秀英的姻緣剛定下,謝家嫡女謝敏如也訂了親。
寧家的事,老百姓並沒有怎麽感興趣,謝將軍的女兒婚事,老百姓一個個私下議論的熱鬧,隻因她定的親是一名普通的三品官員之子,而且還是謝將軍的女兒自己看中的。
所有的這些談資,在年底時嘎然,皇帝駕崩了。
聽到這個消息時,顧錚正在院子裏和素蘭,綠丫幾個婢女玩雪,這幾天一直是白雪飄飄,好不容易雪停了,大家就開始堆雪人玩。
風來匆匆進來稟報時,她正玩得熱乎,聽到皇帝駕崩,驚的很,張荷不是說還能讓趙肅多活個一年嗎?這才幾個月啊。
“好像是太子殿下頂撞了皇上,皇上氣急攻心吐了血,禦醫束手無策。”對於皇帝的駕崩,風來隻有高興,皇帝要是活著,義父總不方便直接迴越城的。這次皇後的謀逆,義父的兵一直是在越城外百裏外候著,隻是對外講迴了蒙北。
“太子殿下為何頂撞皇上?”顧錚奇怪,十二皇子是很孝順的孩子。
“還不清楚。”
連著三晚,沈暥和張荷都沒有迴來,不過派人迴來取衣物。
越城處處白素一片,家家戶戶都掛上了白菱。
國不可一日無君,在一片悲慟聲中,太子殿下登基,大赦天下。
老百姓對這位新君王還是報著比較高的期待的,畢竟他曾南境平亂,又有南境謝將軍和蒙北燕將軍的支持。
一個月後,兩位將軍迴到了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