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李丞相私通契丹?不可能,雖然我也不喜歡李密那樣古板的性格,對我也要求十分嚴格。但是我知道他作為三朝元老,又是帝師,他也隻是求好心切,表現激進了點。忠賢,你是不是對丞相有什麽誤解,他不是你想象的那種人。”宣和皇帝雖然昏庸不知道誰才是搬弄是非的小人,但是忠良他還是能分辨的。像李密這樣一直對他苦口婆心教導的大臣,他敬而遠之談不上把他視為眼中釘。
童忠賢早就知道宣和皇帝對李密還是十分敬重的,怕他不相信自己。拿出一份由耶律弘業事先準備好的書信,“皇上你看,這是臣當時在兵荒馬亂中,冒著危險,偷偷潛入契丹天皇的營帳中盜取的機密書信,您一看便知。”
熊傑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這書信中的內容是李密與吳越王想要裏應外合,一起聯手契丹來打擊南楚北上的軍隊。但是,書信中提到的請求被契丹天皇婉言拒絕了,並嚴厲譴責,說明契丹和南楚兩國的友好關係。書信上同時蓋有李丞相和吳越王的印章,字跡確實是李密的。
熊傑看完書信,無明業火油然而生,“氣煞我也,我從小都如此敬重李丞相,沒想到這個老匹夫居然想著謀朝篡位,這事居然連朕的王兄也有一份。契丹天皇不愧是正人君子,南楚的好大哥,沒有答應他們的請求,不然朕命已休矣。忠賢,你這次能盜得這麽重要的書信,提前向我揭露了那個老匹夫和王兄的真麵目,朕迴去要重重賞你。”
童忠賢見熊傑看完書信火冒三丈,知道他完全相信了書信中的內容,在一旁煽風點火道:“皇上,這議和之事萬萬不可交由李丞相來談,他這種狼子野心的人,割地賠款賣主求榮的事怎麽會做不出來,以後南楚更是要在風雨飄渺之中了。”
“嗯,忠賢所言極是,不能讓這個老匹夫得逞。傳我旨意,有關議和之事,朕全權交由你來處理。李密這老匹夫,朕現在就判他個斬立決。”
做議和大臣正合了童忠賢的心意,他繼續進讒言道:“皇上,臣願意為南楚在議和之事上據理力爭,但是有關懲治李密和吳越王的罪,臣以為還是等我們安全會荊州城了再一並發落才妥當,臣擔心他們知道皇上要治他們的罪,就畏罪直接造反了。幹脆到時候,連同吳越王一起召見入宮,來個甕中捉鱉,皇上意下如何?”
“還是忠賢想的周到啊。朕沒有看錯人,你果然是朕的左膀右臂,就按你說的去辦。”
李密本來已經準備在議和廳裏,與契丹的議和大臣據理力爭,堅決維護南楚權利。沒想到,宣和皇帝直接一道口諭把他議和大臣的職務撤了,轉交給童忠賢。
李密十分悲憤,跑去宣和皇帝的營帳想要求見。童忠賢此時早就換上了議和大臣的長袍,頭戴梁冠,眯著眼笑看李密道:“李大人,現在知道來見駕了。你難道不知道皇上金水堡兵變,被困契丹,險些丟了性命嗎?你呢?貪生怕死躲在荊州城中,一點沒有忠君愛國之舉,你口口聲聲的舍生取義,殺身成仁去哪了?”
李密本就因為極力想陪同宣和皇帝一同去前線,但是熊傑怕他去前線礙手礙腳,管東管西,所以才不讓他陪同前往,讓他暫管朝中事務,他為這事已經十分懊惱了。現在果真宣和皇帝不聽自己勸告,執意禦駕親征還做了契丹的俘虜,現在童忠賢卻要顛倒黑白,說自己不忠君不愛國。這對於一個李密這樣的三朝元老,有些死腦筋的大臣是萬萬聽不得的。
他跪在地上,麵向宣和皇帝的營帳嚎啕大哭,“皇上,臣本來十年前已經準備到南陽務農親耕,寧願在亂世中苟全性命,功成名就早已拋在腦後。是先帝不因我見識短淺,寧願降低自己的身份,親自來請求我繼續入朝為官輔佐幼主你,三次去我的茅廬拜訪我,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我因此十分感動,就答應為先帝繼續迴到朝廷效力。多次在南楚為難的時候挺身而出,為皇上分憂解難,從皇上幼年時候,看著皇上長大,已有十五年了。現在皇上聽信讒言,嫌老臣年邁,做不成大事了,臣求皇上讓我告老還鄉。”
營帳內,宣和皇帝聽到李密說得如此真誠,想起自己小時候,李密手把手教自己識文斷字,嗬護有加,頓時心軟了。他想到李密可能也是一時受了誰的蠱惑才萌生造反之心,想到寬大處理此事。
童忠賢看到宣和皇上被李密說動,連忙勸阻道:“皇上,這李密就是仗著有先帝撐腰才敢如此囂張,根本不把皇上放在眼裏啊。要是這次再不給他點懲戒,以後他就要騎到皇上頭上去了。”
宣和皇帝聽完,一狠心在營帳中大聲說道:“李丞相你先起來吧,有什麽事情等迴到荊州城在商議。”
李密在眾大臣的安慰勸阻下,才不甘心地退了下去。
另一邊,童忠賢很快就和契丹簽訂好了議和條約:南楚和契丹為兄弟之國,宣和皇帝年幼,稱契丹天皇為兄;兩國以白溝河為界(契丹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但是燕雲十六州永歸契丹所有;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南楚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綢緞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童忠賢本來就受了耶律弘業的恩惠,議和內容兩人早就先前談妥,這次隻是走走過場,好讓童忠賢的地位在南楚皇上麵前地位更加坐高。他自覺很光榮地完成了任務,興衝衝地迴去交旨。請見之時,熊傑正在吃飯,侍者就問童忠賢許給契丹多少銀兩。童忠賢沒有說話,隻是伸出三個手指放在額頭上,意思是三十萬兩。
宣和皇上看到三根手指,大驚失色:“太多了,太多了。”
童忠賢以為宣和皇帝不滿意這個數目,戰戰兢兢地辯解道:“皇上,臣已經十分努力,談成三十萬兩的賠款了,請恕臣無能。”
熊傑聽完嘀咕一聲:“才三十萬,這麽少。忠賢幹得好!果然比李丞相做事牢靠。”隨後重重地獎賞了童忠賢,在他眼中再沒有三朝元老李密的地位了。
童忠賢早就知道宣和皇帝對李密還是十分敬重的,怕他不相信自己。拿出一份由耶律弘業事先準備好的書信,“皇上你看,這是臣當時在兵荒馬亂中,冒著危險,偷偷潛入契丹天皇的營帳中盜取的機密書信,您一看便知。”
熊傑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這書信中的內容是李密與吳越王想要裏應外合,一起聯手契丹來打擊南楚北上的軍隊。但是,書信中提到的請求被契丹天皇婉言拒絕了,並嚴厲譴責,說明契丹和南楚兩國的友好關係。書信上同時蓋有李丞相和吳越王的印章,字跡確實是李密的。
熊傑看完書信,無明業火油然而生,“氣煞我也,我從小都如此敬重李丞相,沒想到這個老匹夫居然想著謀朝篡位,這事居然連朕的王兄也有一份。契丹天皇不愧是正人君子,南楚的好大哥,沒有答應他們的請求,不然朕命已休矣。忠賢,你這次能盜得這麽重要的書信,提前向我揭露了那個老匹夫和王兄的真麵目,朕迴去要重重賞你。”
童忠賢見熊傑看完書信火冒三丈,知道他完全相信了書信中的內容,在一旁煽風點火道:“皇上,這議和之事萬萬不可交由李丞相來談,他這種狼子野心的人,割地賠款賣主求榮的事怎麽會做不出來,以後南楚更是要在風雨飄渺之中了。”
“嗯,忠賢所言極是,不能讓這個老匹夫得逞。傳我旨意,有關議和之事,朕全權交由你來處理。李密這老匹夫,朕現在就判他個斬立決。”
做議和大臣正合了童忠賢的心意,他繼續進讒言道:“皇上,臣願意為南楚在議和之事上據理力爭,但是有關懲治李密和吳越王的罪,臣以為還是等我們安全會荊州城了再一並發落才妥當,臣擔心他們知道皇上要治他們的罪,就畏罪直接造反了。幹脆到時候,連同吳越王一起召見入宮,來個甕中捉鱉,皇上意下如何?”
“還是忠賢想的周到啊。朕沒有看錯人,你果然是朕的左膀右臂,就按你說的去辦。”
李密本來已經準備在議和廳裏,與契丹的議和大臣據理力爭,堅決維護南楚權利。沒想到,宣和皇帝直接一道口諭把他議和大臣的職務撤了,轉交給童忠賢。
李密十分悲憤,跑去宣和皇帝的營帳想要求見。童忠賢此時早就換上了議和大臣的長袍,頭戴梁冠,眯著眼笑看李密道:“李大人,現在知道來見駕了。你難道不知道皇上金水堡兵變,被困契丹,險些丟了性命嗎?你呢?貪生怕死躲在荊州城中,一點沒有忠君愛國之舉,你口口聲聲的舍生取義,殺身成仁去哪了?”
李密本就因為極力想陪同宣和皇帝一同去前線,但是熊傑怕他去前線礙手礙腳,管東管西,所以才不讓他陪同前往,讓他暫管朝中事務,他為這事已經十分懊惱了。現在果真宣和皇帝不聽自己勸告,執意禦駕親征還做了契丹的俘虜,現在童忠賢卻要顛倒黑白,說自己不忠君不愛國。這對於一個李密這樣的三朝元老,有些死腦筋的大臣是萬萬聽不得的。
他跪在地上,麵向宣和皇帝的營帳嚎啕大哭,“皇上,臣本來十年前已經準備到南陽務農親耕,寧願在亂世中苟全性命,功成名就早已拋在腦後。是先帝不因我見識短淺,寧願降低自己的身份,親自來請求我繼續入朝為官輔佐幼主你,三次去我的茅廬拜訪我,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我因此十分感動,就答應為先帝繼續迴到朝廷效力。多次在南楚為難的時候挺身而出,為皇上分憂解難,從皇上幼年時候,看著皇上長大,已有十五年了。現在皇上聽信讒言,嫌老臣年邁,做不成大事了,臣求皇上讓我告老還鄉。”
營帳內,宣和皇帝聽到李密說得如此真誠,想起自己小時候,李密手把手教自己識文斷字,嗬護有加,頓時心軟了。他想到李密可能也是一時受了誰的蠱惑才萌生造反之心,想到寬大處理此事。
童忠賢看到宣和皇上被李密說動,連忙勸阻道:“皇上,這李密就是仗著有先帝撐腰才敢如此囂張,根本不把皇上放在眼裏啊。要是這次再不給他點懲戒,以後他就要騎到皇上頭上去了。”
宣和皇帝聽完,一狠心在營帳中大聲說道:“李丞相你先起來吧,有什麽事情等迴到荊州城在商議。”
李密在眾大臣的安慰勸阻下,才不甘心地退了下去。
另一邊,童忠賢很快就和契丹簽訂好了議和條約:南楚和契丹為兄弟之國,宣和皇帝年幼,稱契丹天皇為兄;兩國以白溝河為界(契丹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但是燕雲十六州永歸契丹所有;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南楚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綢緞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童忠賢本來就受了耶律弘業的恩惠,議和內容兩人早就先前談妥,這次隻是走走過場,好讓童忠賢的地位在南楚皇上麵前地位更加坐高。他自覺很光榮地完成了任務,興衝衝地迴去交旨。請見之時,熊傑正在吃飯,侍者就問童忠賢許給契丹多少銀兩。童忠賢沒有說話,隻是伸出三個手指放在額頭上,意思是三十萬兩。
宣和皇上看到三根手指,大驚失色:“太多了,太多了。”
童忠賢以為宣和皇帝不滿意這個數目,戰戰兢兢地辯解道:“皇上,臣已經十分努力,談成三十萬兩的賠款了,請恕臣無能。”
熊傑聽完嘀咕一聲:“才三十萬,這麽少。忠賢幹得好!果然比李丞相做事牢靠。”隨後重重地獎賞了童忠賢,在他眼中再沒有三朝元老李密的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