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暫的嘈雜過後,清風院再次迴歸最初的平靜。
而瞞上不瞞下,李府誰不知道李子昌又是發怒又是打殺的,人人都避著清風院走,就連姨娘們住的群芳院都安靜得很,即便知道正院仆婦進出如流,謝氏正拿著花名冊,打算大肆改換內院人事,大姨娘和三姨娘也隻能關起門來發發邪火。
有李子昌的話在先,大姨娘和三姨娘敢怒不敢言,一時氣自己多年安插的人手一朝撤換,一時恨自己的人眼淺手軟,竟攪進清風院的事而不自知,當下哪裏還有心和主母計較,隻萬幸沒有因此被李子昌遷怒。
楊媽媽聽小丫鬟報說群芳院的人都做起了縮頭烏龜,不屑一笑,將圈好的人選冊子奉給謝氏,暢快道,“大姨娘和三姨娘仗著生了庶子,這些年沒少往廚房、庫房偷偷放人,這點伎倆也就瞞得過老爺。如今可好,您正好趁機將那些魍魎鬼魅一並拔除,全換上咱們的人,少說這內院也能清靜個三五年。
您瞧這一份是內院的,這一份都是我們正院的媽媽婆子家裏的子侄,老奴早查過了,都是本分能幹的小子。正合適放到外院門房上,往後您想做什麽事,也不必事事經過李福了。”
謝氏翻看著手中名冊,頭也不抬道,“他去哪兒都帶著三個兒子,外人誰不說李府兄友弟恭。在我這裏就是個屁,李府隻有一個嫡子,我膝下也隻認銘兒一個兒子。如今可沒得再讓李福一人獨大,幫著他來分銘兒的家產。也不怪大姨娘、三姨娘敢瞞著他往府裏別處塞人,他不也覺得我好騙,自以為將我也瞞住了?”
楊媽媽知道這個他指的是李子昌。
自從李鏘、李銓搬到外院後,李子昌就私下命李福分了外院庶務的賬冊,單獨撥了兩份用度,為李鏘和李銓慢慢置辦起名下產業來。
雖說後來有了李承銘,李子昌也照樣給李承銘單獨置辦了一份賬冊,但庶長嫡幼,年紀的差距就代表著賬麵產業的差距。
李子昌自以為瞞謝氏瞞得死死的,然空穴不來風,謝氏又不是隻會在內宅打轉的婦人,府外還養著一批常字輩的丫鬟,一旦起心,怎會查不到李子昌私下的動作。
李英歌心智重開是個契機。
謝氏開始放手動作,一心為嫡子嫡女打算起來。
往門房上安插自己人隻是第一步,這差事看著不起眼又辛苦,實則把握著整個李府的人際交情往來,管中窺豹,能探知到不少和外院庶務相關的人和事。
楊媽媽知道謝氏的打算,就請示道,“鏘少爺和銓少爺名下的產業,老奴已經收攏成冊,您想如何做,隻管交待一聲,我家那口子保準能辦得圓圓滿滿的。”
楊媽媽的男人是外院的二等管事,平時管著李府名下的幾處鋪子和一座莊子。
謝氏掀了掀眼皮,嗤笑道,“現在折騰他們幹什麽?我又不是吃飽撐著沒事幹!你留著冊子,將來有個什麽事好留底,做個存證罷。老爺給銘兒置辦的產業就別管了,你隻管和你男人商量著,比照著在京中尋摸些好鋪麵和院子,將來添進銘兒和英哥兒名下。”
庶子遲早要分出去的,謝氏這是有樣學樣,李子昌撥外院公帳給庶子添產業,她也不會讓正院吃虧。
楊媽媽就不再多說,收起私帳,自去外頭喊了個小丫鬟來,讓人去東跨院傳話,今晚不必過正院用晚膳。
護膝鬧出的事,謝氏根本沒想讓李英歌參與進來,李子昌亦覺得沒必要節外生枝,特意下了封口令,不許下人去東跨院說嘴,擾了李英歌的清靜。
但東跨院就在正院邊上,又有謝媽媽管著,該知道的事早就知道了。
這會兒得了正院小丫鬟的傳話,上房堂屋就陸續送進食盒,照著楊媽媽開的膳食單子,做得都是換牙時好克化的菜式。
李英歌早過了愛過年的年紀,這幾日省了和謝氏出外交際,待在東跨院裏做做針線、看書習字,倒也過得自得其樂。
此刻聽謝媽媽說完今日的鬧劇,隻當置身事外的旁觀者,評價道,“當斷不斷必受其亂。”
她一聽蕭寒潛那裏憑白收到副她們不知道的第三副護膝,也和謝氏同樣想法,覺得劉婆子不過是出頭鳥,背後少不了李妙和李娟的影子。
現在人留在府裏禁足,將來也不知還能禁出什麽事兒來。
謝媽媽覺得李英歌小孩子說著老成話,又好笑又欣慰,反而開解道,“夫人既然默認了老爺的決定,心裏哪兒能沒有成算?你這話可不能當著老爺的麵說,說了就是不孝。”
又厲聲交待擺膳的常福和常緣,“清風院的事倒提醒了我,本還想教英哥兒繡些特有的標記,如今可拉倒吧,沒得被人利用惹禍。迴頭你們把這幾年的針線清點一遍,往後和英哥兒一塊做針線時可記住了,別往上頭瞎繡些名諱標記。”
常福和常緣忙恭聲應下。
菜過五味,李英歌漱過口,就打發謝媽媽下去用飯,常福和常緣則去了用作書房、繡坊的西廂房,將針線都搬出來仔細清點入冊。
東廂房則按謝氏之前的吩咐,改成了李英歌跟常青學拳腳的地方。
李英歌在院子裏消過食,就換了身輕便衣裳,鑽進東廂房裏。
她有前世出生淇河李氏的底子在,自有一套淇河李氏獨有的調息養生的心法口訣,每天早晚和常青學拳腳前後,都會練一遍,常青雖不知她這套口訣打哪兒來,卻也說是強身健體的好法子。
李英歌剛練完一遍口訣,目光瞥向半開的窗扇,就見剛迴府的常青直奔東廂房。
常青自初四起,就常出府在皇城外蹲點,盯著做完新年法事出宮的青玉觀道士,卻接連兩天都沒碰上燈辛小道長。
看常青掩不住輕快的神情,想來今天這一趟有收獲了。
李英歌不由莞爾,移座到窗邊貴妃塌上,自顧沏茶,端起一杯舉向進門的常青,“喝口茶歇歇氣再說。”
常青仰頭就灌下熱茶,茶水燙得她一邊咋舌,一邊含糊著聲音道,“可算讓我找到燈幸小道長的下落了。”
李英歌心中一喜,招唿常青坐下,“是一路跟在燈辛小道長身後找到的?一切可還順利?”
她想到謝媽媽昨天聽來的消息,之前去青玉觀打醮時,燈辛小道長曾說無歸道長過年時會登李府門拜訪,昨天確實有拜帖送上門來,卻隻是簡單問候,無歸道長即沒有露麵,來送拜帖的也不是燈辛小道長。
謝氏不在意,李英歌卻在意得很。
而瞞上不瞞下,李府誰不知道李子昌又是發怒又是打殺的,人人都避著清風院走,就連姨娘們住的群芳院都安靜得很,即便知道正院仆婦進出如流,謝氏正拿著花名冊,打算大肆改換內院人事,大姨娘和三姨娘也隻能關起門來發發邪火。
有李子昌的話在先,大姨娘和三姨娘敢怒不敢言,一時氣自己多年安插的人手一朝撤換,一時恨自己的人眼淺手軟,竟攪進清風院的事而不自知,當下哪裏還有心和主母計較,隻萬幸沒有因此被李子昌遷怒。
楊媽媽聽小丫鬟報說群芳院的人都做起了縮頭烏龜,不屑一笑,將圈好的人選冊子奉給謝氏,暢快道,“大姨娘和三姨娘仗著生了庶子,這些年沒少往廚房、庫房偷偷放人,這點伎倆也就瞞得過老爺。如今可好,您正好趁機將那些魍魎鬼魅一並拔除,全換上咱們的人,少說這內院也能清靜個三五年。
您瞧這一份是內院的,這一份都是我們正院的媽媽婆子家裏的子侄,老奴早查過了,都是本分能幹的小子。正合適放到外院門房上,往後您想做什麽事,也不必事事經過李福了。”
謝氏翻看著手中名冊,頭也不抬道,“他去哪兒都帶著三個兒子,外人誰不說李府兄友弟恭。在我這裏就是個屁,李府隻有一個嫡子,我膝下也隻認銘兒一個兒子。如今可沒得再讓李福一人獨大,幫著他來分銘兒的家產。也不怪大姨娘、三姨娘敢瞞著他往府裏別處塞人,他不也覺得我好騙,自以為將我也瞞住了?”
楊媽媽知道這個他指的是李子昌。
自從李鏘、李銓搬到外院後,李子昌就私下命李福分了外院庶務的賬冊,單獨撥了兩份用度,為李鏘和李銓慢慢置辦起名下產業來。
雖說後來有了李承銘,李子昌也照樣給李承銘單獨置辦了一份賬冊,但庶長嫡幼,年紀的差距就代表著賬麵產業的差距。
李子昌自以為瞞謝氏瞞得死死的,然空穴不來風,謝氏又不是隻會在內宅打轉的婦人,府外還養著一批常字輩的丫鬟,一旦起心,怎會查不到李子昌私下的動作。
李英歌心智重開是個契機。
謝氏開始放手動作,一心為嫡子嫡女打算起來。
往門房上安插自己人隻是第一步,這差事看著不起眼又辛苦,實則把握著整個李府的人際交情往來,管中窺豹,能探知到不少和外院庶務相關的人和事。
楊媽媽知道謝氏的打算,就請示道,“鏘少爺和銓少爺名下的產業,老奴已經收攏成冊,您想如何做,隻管交待一聲,我家那口子保準能辦得圓圓滿滿的。”
楊媽媽的男人是外院的二等管事,平時管著李府名下的幾處鋪子和一座莊子。
謝氏掀了掀眼皮,嗤笑道,“現在折騰他們幹什麽?我又不是吃飽撐著沒事幹!你留著冊子,將來有個什麽事好留底,做個存證罷。老爺給銘兒置辦的產業就別管了,你隻管和你男人商量著,比照著在京中尋摸些好鋪麵和院子,將來添進銘兒和英哥兒名下。”
庶子遲早要分出去的,謝氏這是有樣學樣,李子昌撥外院公帳給庶子添產業,她也不會讓正院吃虧。
楊媽媽就不再多說,收起私帳,自去外頭喊了個小丫鬟來,讓人去東跨院傳話,今晚不必過正院用晚膳。
護膝鬧出的事,謝氏根本沒想讓李英歌參與進來,李子昌亦覺得沒必要節外生枝,特意下了封口令,不許下人去東跨院說嘴,擾了李英歌的清靜。
但東跨院就在正院邊上,又有謝媽媽管著,該知道的事早就知道了。
這會兒得了正院小丫鬟的傳話,上房堂屋就陸續送進食盒,照著楊媽媽開的膳食單子,做得都是換牙時好克化的菜式。
李英歌早過了愛過年的年紀,這幾日省了和謝氏出外交際,待在東跨院裏做做針線、看書習字,倒也過得自得其樂。
此刻聽謝媽媽說完今日的鬧劇,隻當置身事外的旁觀者,評價道,“當斷不斷必受其亂。”
她一聽蕭寒潛那裏憑白收到副她們不知道的第三副護膝,也和謝氏同樣想法,覺得劉婆子不過是出頭鳥,背後少不了李妙和李娟的影子。
現在人留在府裏禁足,將來也不知還能禁出什麽事兒來。
謝媽媽覺得李英歌小孩子說著老成話,又好笑又欣慰,反而開解道,“夫人既然默認了老爺的決定,心裏哪兒能沒有成算?你這話可不能當著老爺的麵說,說了就是不孝。”
又厲聲交待擺膳的常福和常緣,“清風院的事倒提醒了我,本還想教英哥兒繡些特有的標記,如今可拉倒吧,沒得被人利用惹禍。迴頭你們把這幾年的針線清點一遍,往後和英哥兒一塊做針線時可記住了,別往上頭瞎繡些名諱標記。”
常福和常緣忙恭聲應下。
菜過五味,李英歌漱過口,就打發謝媽媽下去用飯,常福和常緣則去了用作書房、繡坊的西廂房,將針線都搬出來仔細清點入冊。
東廂房則按謝氏之前的吩咐,改成了李英歌跟常青學拳腳的地方。
李英歌在院子裏消過食,就換了身輕便衣裳,鑽進東廂房裏。
她有前世出生淇河李氏的底子在,自有一套淇河李氏獨有的調息養生的心法口訣,每天早晚和常青學拳腳前後,都會練一遍,常青雖不知她這套口訣打哪兒來,卻也說是強身健體的好法子。
李英歌剛練完一遍口訣,目光瞥向半開的窗扇,就見剛迴府的常青直奔東廂房。
常青自初四起,就常出府在皇城外蹲點,盯著做完新年法事出宮的青玉觀道士,卻接連兩天都沒碰上燈辛小道長。
看常青掩不住輕快的神情,想來今天這一趟有收獲了。
李英歌不由莞爾,移座到窗邊貴妃塌上,自顧沏茶,端起一杯舉向進門的常青,“喝口茶歇歇氣再說。”
常青仰頭就灌下熱茶,茶水燙得她一邊咋舌,一邊含糊著聲音道,“可算讓我找到燈幸小道長的下落了。”
李英歌心中一喜,招唿常青坐下,“是一路跟在燈辛小道長身後找到的?一切可還順利?”
她想到謝媽媽昨天聽來的消息,之前去青玉觀打醮時,燈辛小道長曾說無歸道長過年時會登李府門拜訪,昨天確實有拜帖送上門來,卻隻是簡單問候,無歸道長即沒有露麵,來送拜帖的也不是燈辛小道長。
謝氏不在意,李英歌卻在意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