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妙掩著嘴無奈地笑,點著李娟的眉心佯罵道,“別亂說話,這裏是京城,不是澧縣。眼下住在別人家的屋簷下,快收起你那副小財迷樣兒。”
“我說的哪句話不是事實?”李娟笑嘻嘻地躲開,撥弄著金錁子,低聲哼道,“四叔母的架子倒比祖母還大,說不到兩句話就冷下臉來。還有那個李英歌,阿姐是嫌我被她教訓得還不夠,關起門來也要跟我講規矩?”
她歪頭笑問,手中金錁子拋起落下,碰撞出金屬特有的輕響,入耳即刺耳又冰冷。
李妙秀美的眉眼不由染上一層清愁。
她好像錯估了形勢。
謝氏比想象中的還要強勢,絲毫不將代表劉氏的劉婆子放在眼裏,還有那個傳說被謝氏養得怯懦呆板,成天隻會縮在東跨院和奶娘丫鬟做耍的李英歌,一開口就拿話堵人,哪裏有半點軟弱的樣子。
李妙想到這裏,就拉著李娟細細道,“這裏可不是我們家,你別使性子。別忘了我們走前姨娘交待的話,還有我叮囑過你什麽?李英歌是四叔母和四叔父的心頭肉,你隻要能哄住她,這些金錁子算什麽?將來有的是你的好處。”
李娟不耐煩地甩手,嘟囔道,“我不喜歡她。四叔母不是還有個嫡子嗎,將來四叔父的家業還不是他一個人的,與其讓我去討好李英歌,還不如去親近那個嫡子。阿姐難道沒看出來,要不是李英歌正巧過來,四叔母都沒打算引見我們,這會兒也不見府裏的堂兄堂弟們。”
李妙拽著李娟的手輕輕一擰,佯怒道,“你知道什麽,京城李府不比澧縣族裏,規矩大著呢。府裏的堂兄弟們三歲起就養到外院,四歲開蒙就都寄宿到有名的官學裏,一旬才有三天休沐,等閑見不著人。官學過年放假放得比衙門封印還晚,不到小年那天他們迴不來。
你說的那位嫡出堂弟,翻過年才五歲,四叔母就舍得讓他跟著庶兄寄宿在外,不管是不是四叔父的意思,足可見四叔母是個遵規矩重規矩的人,你可不能再張口亂要東西了,在家有姨娘護著你胡來,這裏可沒人縱著你。”
李娟舉著手唿氣,嘟呶道,“阿姐也知道在家有姨娘護著,又何必進京來看人臉色?就算父親現在不寵姨娘了,母親不喜姨娘又如何,姨娘這些年攢了不少體己,在家中也不是沒自己的人手,我們就在家裏自由自在不好嗎?”
庶出的日子是不好過,但她們是三房唯二的女兒,在李娟短短幾年的認知裏,姨娘的小院門一關,就是個任她予取予求的小天堂。
李妙卻捂著心口,長吸了一口氣,紅著眼眶道,“自由自在?能自在幾年?難道你想像大房、二房的堂姐們一樣,將來隻能由著祖母打發,嫁給澧縣當地的商戶士紳,連個官太太都撈不著?”
李娟愛財會看眼色,再能裝模作樣,到底隻是個小女孩,親事對她來說還太遙遠了。
此刻聽李妙這樣說,不由想到老太太劉氏如何重男輕女,如何不拿媳婦孫女當人看。
她緊緊握著金錁子,小心翼翼的看著李妙問,“所以劉婆子說的不全是祖母的意思,阿姐也想嫁到京中嗎?可是嫁到京中,以後就見不著姨娘了。”
姨娘隻是半個主子,哪家會把姨娘當正經親戚走動,李娟卻舍不得生她養她的姨娘,她認為李妙也應該舍不得。
李妙垂著眼,低聲道,“我們好了,姨娘才能過得更好。你別隻盯著眼前。這次能說動祖母將我們送來可費了不少事,你且收收性子,就當幫姨娘和阿姐的忙罷。”
原來劉氏不過是順水推舟給謝氏添堵,真正想進李府的是李妙。
她旁敲側擊才說動了劉氏。
這一趟京城之行,她必不會白走一遭。
李妙抬眼,眼中水光如清波微動,“四叔父是閣老,我們是閣老的親侄女,憑什麽跟著祖母蝸居在澧縣那個小鎮裏,合該得人高看一眼。”
李娟眼珠子一轉,想起姨娘交待的話,驚道,“阿姐,姨娘真的想讓你去爭那個乾王府四妾的名分?!可是四妾也隻是妾啊……”
她敬愛姨娘,卻沒想過她們姐妹倆要走姨娘的老路。
李妙噓了一聲,眼神如火苗般猝亮,“親王的四妾可是有朝廷誥命的……”
李娟可不管誥命不誥命的,她隻知道,李妙要是選進乾王府做四妾,第一個打的就是李英歌的臉。
李娟捂著嘴,笑得大大的杏眼彎起來。
李妙抿著嘴,溫柔地點了點李娟的額頭。
在外間拾掇行裝的夏雨冬雪突然放重腳步,秋月打起內室門簾,春花緊接著報道,“楊媽媽來了。”
楊媽媽進去時,就見李妙偷偷抹著眼角,拽著耷拉著小腦袋的李娟離座,匆匆忙忙的行禮問好。
楊媽媽暗暗挑眉,隻當沒看見,笑著轉達謝氏的話,“兩位小姐先將就著歇歇腳,等老爺迴來了,就給兩位小姐接風洗塵,晚膳都到正院去用。明天開始,夫人就會撥一份用度到清風院來。”
李妙又驚喜又感激,扭著帕子細聲道,“太麻煩四叔母了,四叔母真是心善……”
楊媽媽打斷道,“怎麽不見劉媽媽?”
李娟就笑嘻嘻道,“劉媽媽去外院找這迴跟來送年禮的管事去了呢。說是四叔母留下我們,她要跟祖母迴封口信。”
李娟隨口扯謊,楊媽媽並沒有多問,隻道,“那就麻煩兩位小姐轉告一聲,晚上在正院也給劉媽媽留了一桌,到時候由我和正院的丫鬟婆子作陪。”
李妙牽著李娟,親自送楊媽媽出了清風院。
楊媽媽迴了正院,就和謝氏道,“妙小姐瞧著像是又哭了一場,娟小姐也沒什麽精神的樣子。看著像是躲起來互訴委屈去了。”
謝氏無語,“哪個給她們委屈受了?不過是敲打了她們兩句,這都受不住,怎麽養得比英哥兒還嬌氣。”
楊媽媽也不甚在意,轉口道,“我迴來時打聽過了,劉婆子正滿府裏問京中的新鮮事呢,竟似十分關心乾王殿下遇刺的事。”
“我說的哪句話不是事實?”李娟笑嘻嘻地躲開,撥弄著金錁子,低聲哼道,“四叔母的架子倒比祖母還大,說不到兩句話就冷下臉來。還有那個李英歌,阿姐是嫌我被她教訓得還不夠,關起門來也要跟我講規矩?”
她歪頭笑問,手中金錁子拋起落下,碰撞出金屬特有的輕響,入耳即刺耳又冰冷。
李妙秀美的眉眼不由染上一層清愁。
她好像錯估了形勢。
謝氏比想象中的還要強勢,絲毫不將代表劉氏的劉婆子放在眼裏,還有那個傳說被謝氏養得怯懦呆板,成天隻會縮在東跨院和奶娘丫鬟做耍的李英歌,一開口就拿話堵人,哪裏有半點軟弱的樣子。
李妙想到這裏,就拉著李娟細細道,“這裏可不是我們家,你別使性子。別忘了我們走前姨娘交待的話,還有我叮囑過你什麽?李英歌是四叔母和四叔父的心頭肉,你隻要能哄住她,這些金錁子算什麽?將來有的是你的好處。”
李娟不耐煩地甩手,嘟囔道,“我不喜歡她。四叔母不是還有個嫡子嗎,將來四叔父的家業還不是他一個人的,與其讓我去討好李英歌,還不如去親近那個嫡子。阿姐難道沒看出來,要不是李英歌正巧過來,四叔母都沒打算引見我們,這會兒也不見府裏的堂兄堂弟們。”
李妙拽著李娟的手輕輕一擰,佯怒道,“你知道什麽,京城李府不比澧縣族裏,規矩大著呢。府裏的堂兄弟們三歲起就養到外院,四歲開蒙就都寄宿到有名的官學裏,一旬才有三天休沐,等閑見不著人。官學過年放假放得比衙門封印還晚,不到小年那天他們迴不來。
你說的那位嫡出堂弟,翻過年才五歲,四叔母就舍得讓他跟著庶兄寄宿在外,不管是不是四叔父的意思,足可見四叔母是個遵規矩重規矩的人,你可不能再張口亂要東西了,在家有姨娘護著你胡來,這裏可沒人縱著你。”
李娟舉著手唿氣,嘟呶道,“阿姐也知道在家有姨娘護著,又何必進京來看人臉色?就算父親現在不寵姨娘了,母親不喜姨娘又如何,姨娘這些年攢了不少體己,在家中也不是沒自己的人手,我們就在家裏自由自在不好嗎?”
庶出的日子是不好過,但她們是三房唯二的女兒,在李娟短短幾年的認知裏,姨娘的小院門一關,就是個任她予取予求的小天堂。
李妙卻捂著心口,長吸了一口氣,紅著眼眶道,“自由自在?能自在幾年?難道你想像大房、二房的堂姐們一樣,將來隻能由著祖母打發,嫁給澧縣當地的商戶士紳,連個官太太都撈不著?”
李娟愛財會看眼色,再能裝模作樣,到底隻是個小女孩,親事對她來說還太遙遠了。
此刻聽李妙這樣說,不由想到老太太劉氏如何重男輕女,如何不拿媳婦孫女當人看。
她緊緊握著金錁子,小心翼翼的看著李妙問,“所以劉婆子說的不全是祖母的意思,阿姐也想嫁到京中嗎?可是嫁到京中,以後就見不著姨娘了。”
姨娘隻是半個主子,哪家會把姨娘當正經親戚走動,李娟卻舍不得生她養她的姨娘,她認為李妙也應該舍不得。
李妙垂著眼,低聲道,“我們好了,姨娘才能過得更好。你別隻盯著眼前。這次能說動祖母將我們送來可費了不少事,你且收收性子,就當幫姨娘和阿姐的忙罷。”
原來劉氏不過是順水推舟給謝氏添堵,真正想進李府的是李妙。
她旁敲側擊才說動了劉氏。
這一趟京城之行,她必不會白走一遭。
李妙抬眼,眼中水光如清波微動,“四叔父是閣老,我們是閣老的親侄女,憑什麽跟著祖母蝸居在澧縣那個小鎮裏,合該得人高看一眼。”
李娟眼珠子一轉,想起姨娘交待的話,驚道,“阿姐,姨娘真的想讓你去爭那個乾王府四妾的名分?!可是四妾也隻是妾啊……”
她敬愛姨娘,卻沒想過她們姐妹倆要走姨娘的老路。
李妙噓了一聲,眼神如火苗般猝亮,“親王的四妾可是有朝廷誥命的……”
李娟可不管誥命不誥命的,她隻知道,李妙要是選進乾王府做四妾,第一個打的就是李英歌的臉。
李娟捂著嘴,笑得大大的杏眼彎起來。
李妙抿著嘴,溫柔地點了點李娟的額頭。
在外間拾掇行裝的夏雨冬雪突然放重腳步,秋月打起內室門簾,春花緊接著報道,“楊媽媽來了。”
楊媽媽進去時,就見李妙偷偷抹著眼角,拽著耷拉著小腦袋的李娟離座,匆匆忙忙的行禮問好。
楊媽媽暗暗挑眉,隻當沒看見,笑著轉達謝氏的話,“兩位小姐先將就著歇歇腳,等老爺迴來了,就給兩位小姐接風洗塵,晚膳都到正院去用。明天開始,夫人就會撥一份用度到清風院來。”
李妙又驚喜又感激,扭著帕子細聲道,“太麻煩四叔母了,四叔母真是心善……”
楊媽媽打斷道,“怎麽不見劉媽媽?”
李娟就笑嘻嘻道,“劉媽媽去外院找這迴跟來送年禮的管事去了呢。說是四叔母留下我們,她要跟祖母迴封口信。”
李娟隨口扯謊,楊媽媽並沒有多問,隻道,“那就麻煩兩位小姐轉告一聲,晚上在正院也給劉媽媽留了一桌,到時候由我和正院的丫鬟婆子作陪。”
李妙牽著李娟,親自送楊媽媽出了清風院。
楊媽媽迴了正院,就和謝氏道,“妙小姐瞧著像是又哭了一場,娟小姐也沒什麽精神的樣子。看著像是躲起來互訴委屈去了。”
謝氏無語,“哪個給她們委屈受了?不過是敲打了她們兩句,這都受不住,怎麽養得比英哥兒還嬌氣。”
楊媽媽也不甚在意,轉口道,“我迴來時打聽過了,劉婆子正滿府裏問京中的新鮮事呢,竟似十分關心乾王殿下遇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