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朝臣中,有許多人紛紛痛斥郭能,道小小商賈,也敢興風作浪,請求嚴查,又道萬歲爺洞若觀火,早一步將此人抄家,阻止了此人和他的家族繼續作惡,實在英明。
還有一些未開口的朝臣,有意無意看薛平一眼,既不幫腔也不跟著批判。
除此之外,有幾個平日與薛平沆瀣一氣的朝臣,背後站著的是世家大族,表現得十分異常。
他們言語激烈,恨不能狠狠踩上一腳,道這商賈膽大包天,敢為禍四方,這背後定然有大靠山,否則不敢如此明目張膽,需得將郭家姻親查一遍,將這靠山給揪出來,還被害之人一個公道。
說完後,便衝著薛平冷笑連連。
此情此景,薛平暗恨這些人涼薄,事情尚未弄清,便想先下手為強,將他一軍,而他還得為顧全大局而隱忍,舍棄到手的利益。
他忍下這一口氣,正要開口時,不知那群武將是腦子不好使還是咋的,疑惑地問那些朝臣,這靠山暗示的是薛大人嗎,他們想確定確定。
殿中靜了一瞬,幾乎所有人都鬧不明白這些武將瞎摻和什麽。
那幾個攻訐的朝臣,也懵了懵,不過很快反應過來,嘴裏一哼,道沒那意思,但表情卻不是這樣,明顯口不對心。
而那群武將,卻是信了,遂不在言語,又迴了隊列站著,當個木頭。
薛平眉頭皺了皺,他始終搞不清這些武將的想法,完全不能以常人度之。
這隻是個小插曲,插曲過後,薛平開口了,痛批郭家無知無恥,無法無天,罵的比所有人更狠。
罵著罵著,他最後聲淚俱下,告罪郭家與薛家兩家雖隔閡多年未曾化解,沒有往來,但畢竟是連襟,郭能犯下如此大事,自己竟未覺察,他亦有疏忽失察大罪,說著跪地請罪。
先頭暗示薛平是靠山的朝臣,冷哼一聲,道薛大人說得輕巧,這事還得查過才知。
對於這些,薛平皆咬牙忍下,隻抬眼與那幾個朝臣對視一眼,便繼續低頭跪著。
那些朝臣一愣,沒有繼續乘勝追擊。
皇帝坐於上首,翻看著折子,仿若未覺朝堂上的針鋒相對,任由底下的人鬧,未發一言。
漸漸的,朝臣皆懼起來,不知上意為何,都站迴原先隊列,不敢再多言,而薛平依舊跪著。
鄭國公亦恍若未聞,端坐於前列,穩如泰山。
等皇帝看到最後一案:郭能勾結當地縣官,陷害蓮氏一族,侵吞蓮氏財產,請求重新徹查此案,後麵附了詳細的經過。
他目光一凝,有了反應。
半晌,他將折子合上,深深看了鄭國公一眼:“國公不惜帶病之軀,為民請命,實乃百官之楷模。”
鄭國公起身,微微顫顫行禮道:“萬歲爺過譽,老臣愧不敢當,不過遵著本分罷了。”
皇帝抬手:“國公不必起身,坐下說話吧。”
“多謝萬歲爺。”
皇帝重新看迴朝臣,對此事做下裁決:“如今主犯潛逃在外,傳朕旨意,懸賞此人,著內衛司查清此事,速速將此人與一幹同犯捉拿歸案,將奏折中案盡數查清,還百姓一個公道。”
“萬歲爺英明!”朝臣齊聲道。
得了答複,鄭國公當即起身,道病痛纏身,熬不住了,請求告退。
皇帝準。
待走出大殿,鄭國公拄著拐杖,拒絕了讓人攙扶,一步一步朝宮外走去。
鎮遠侯府之事,乃是他多年的心病,欠他們的債,哪是那麽容易還清的,唉……
逝者已逝,惟有還在生者的身上,隻是然然已不認他這個舅舅了……
猶記得當年,然然與他這個舅舅十分親近,沒有如今這樣疏離。
都是他造的孽,該是他受著的,竟不知然然這些年過得如此悲慘,是他信錯了人,讓然然與他徹底失去了聯係。
然然終究還是心軟了,來了結他這樁心病,讓他死前也能瞑目。
懦弱躲避了這麽多年,是該麵對的時候了,他辜負了鎮遠侯,不能一錯再錯,再辜負他的外甥女了。
等此間事了,他自會給鎮遠侯一個交代。
鄭國公做下決定後,竟覺病軀也輕省了許多,一路都沒讓人攙扶,便走出了皇宮。
行至宮門,有幾人抬著一口大箱子,當頭那人一臉疲態,麵上表情卻十分堅毅中直,身著官服匆匆走來,經過鄭國公時,那人稍微一愣,帶頭行禮,後又帶著人朝著大殿匆匆而去。
同日,鄭國公府後門駛出一輛馬車,馬車上有個穿著富貴一臉刻薄的老婦人,哭哭啼啼滿臉都是不服,嘴裏不停地咒罵,一口一個姓蘇的克星,一迴來就攪事,罵的十分惡毒。
不止如此,還罵鄭國公病死鬼,老糊塗,竟為了一個克星,將她打發去鬼都不去的家廟。
走一路,便罵一路,此老婦人正是鄭國公夫人。
話說迴來,大朝會上。
將鄭國公送走後,皇帝才淡淡道“與薛卿家無關”,將人叫起。
薛平卻是不起,直接從懷中掏出那封早已寫好的奏折呈上,慷慨激昂道,要推卻忠義伯的爵位,說得有忠有義,風骨非凡,令人十分動容。
他的派係朝臣,與各世家派係的朝臣,不由為之側目,麵色驚疑不定。
皇帝微微一笑,心道薛平不愧為老狐狸,反應很快,還很有魄力,隻是遲了。
他開口直接駁迴。
薛平依舊推卻,何德何能獲此爵位,實在受之有愧,請萬歲爺收迴成命。
皇帝依舊駁迴。
薛平按捺著心中的緊張,繼續洋洋灑灑作一番大表態,明裏暗裏說自己沒有功勞,推卻得十分堅決,做足了姿態。
曆朝曆代,無論帝王登基,還是將相辭官辭賞,都有個三辭三讓的隱藏禮製,到三迴被駁迴後,也就勉強的不得不接受了。
此時正是到第三迴,隻要皇帝駁迴,聖意如此,不敢不從,薛平隻能含淚收下爵位。
這一次,皇帝沒有說話,看那封辭爵的奏折,像是在斟酌什麽,看在朝臣眼裏,似是想從折子上挑話用以駁迴。
還有一些未開口的朝臣,有意無意看薛平一眼,既不幫腔也不跟著批判。
除此之外,有幾個平日與薛平沆瀣一氣的朝臣,背後站著的是世家大族,表現得十分異常。
他們言語激烈,恨不能狠狠踩上一腳,道這商賈膽大包天,敢為禍四方,這背後定然有大靠山,否則不敢如此明目張膽,需得將郭家姻親查一遍,將這靠山給揪出來,還被害之人一個公道。
說完後,便衝著薛平冷笑連連。
此情此景,薛平暗恨這些人涼薄,事情尚未弄清,便想先下手為強,將他一軍,而他還得為顧全大局而隱忍,舍棄到手的利益。
他忍下這一口氣,正要開口時,不知那群武將是腦子不好使還是咋的,疑惑地問那些朝臣,這靠山暗示的是薛大人嗎,他們想確定確定。
殿中靜了一瞬,幾乎所有人都鬧不明白這些武將瞎摻和什麽。
那幾個攻訐的朝臣,也懵了懵,不過很快反應過來,嘴裏一哼,道沒那意思,但表情卻不是這樣,明顯口不對心。
而那群武將,卻是信了,遂不在言語,又迴了隊列站著,當個木頭。
薛平眉頭皺了皺,他始終搞不清這些武將的想法,完全不能以常人度之。
這隻是個小插曲,插曲過後,薛平開口了,痛批郭家無知無恥,無法無天,罵的比所有人更狠。
罵著罵著,他最後聲淚俱下,告罪郭家與薛家兩家雖隔閡多年未曾化解,沒有往來,但畢竟是連襟,郭能犯下如此大事,自己竟未覺察,他亦有疏忽失察大罪,說著跪地請罪。
先頭暗示薛平是靠山的朝臣,冷哼一聲,道薛大人說得輕巧,這事還得查過才知。
對於這些,薛平皆咬牙忍下,隻抬眼與那幾個朝臣對視一眼,便繼續低頭跪著。
那些朝臣一愣,沒有繼續乘勝追擊。
皇帝坐於上首,翻看著折子,仿若未覺朝堂上的針鋒相對,任由底下的人鬧,未發一言。
漸漸的,朝臣皆懼起來,不知上意為何,都站迴原先隊列,不敢再多言,而薛平依舊跪著。
鄭國公亦恍若未聞,端坐於前列,穩如泰山。
等皇帝看到最後一案:郭能勾結當地縣官,陷害蓮氏一族,侵吞蓮氏財產,請求重新徹查此案,後麵附了詳細的經過。
他目光一凝,有了反應。
半晌,他將折子合上,深深看了鄭國公一眼:“國公不惜帶病之軀,為民請命,實乃百官之楷模。”
鄭國公起身,微微顫顫行禮道:“萬歲爺過譽,老臣愧不敢當,不過遵著本分罷了。”
皇帝抬手:“國公不必起身,坐下說話吧。”
“多謝萬歲爺。”
皇帝重新看迴朝臣,對此事做下裁決:“如今主犯潛逃在外,傳朕旨意,懸賞此人,著內衛司查清此事,速速將此人與一幹同犯捉拿歸案,將奏折中案盡數查清,還百姓一個公道。”
“萬歲爺英明!”朝臣齊聲道。
得了答複,鄭國公當即起身,道病痛纏身,熬不住了,請求告退。
皇帝準。
待走出大殿,鄭國公拄著拐杖,拒絕了讓人攙扶,一步一步朝宮外走去。
鎮遠侯府之事,乃是他多年的心病,欠他們的債,哪是那麽容易還清的,唉……
逝者已逝,惟有還在生者的身上,隻是然然已不認他這個舅舅了……
猶記得當年,然然與他這個舅舅十分親近,沒有如今這樣疏離。
都是他造的孽,該是他受著的,竟不知然然這些年過得如此悲慘,是他信錯了人,讓然然與他徹底失去了聯係。
然然終究還是心軟了,來了結他這樁心病,讓他死前也能瞑目。
懦弱躲避了這麽多年,是該麵對的時候了,他辜負了鎮遠侯,不能一錯再錯,再辜負他的外甥女了。
等此間事了,他自會給鎮遠侯一個交代。
鄭國公做下決定後,竟覺病軀也輕省了許多,一路都沒讓人攙扶,便走出了皇宮。
行至宮門,有幾人抬著一口大箱子,當頭那人一臉疲態,麵上表情卻十分堅毅中直,身著官服匆匆走來,經過鄭國公時,那人稍微一愣,帶頭行禮,後又帶著人朝著大殿匆匆而去。
同日,鄭國公府後門駛出一輛馬車,馬車上有個穿著富貴一臉刻薄的老婦人,哭哭啼啼滿臉都是不服,嘴裏不停地咒罵,一口一個姓蘇的克星,一迴來就攪事,罵的十分惡毒。
不止如此,還罵鄭國公病死鬼,老糊塗,竟為了一個克星,將她打發去鬼都不去的家廟。
走一路,便罵一路,此老婦人正是鄭國公夫人。
話說迴來,大朝會上。
將鄭國公送走後,皇帝才淡淡道“與薛卿家無關”,將人叫起。
薛平卻是不起,直接從懷中掏出那封早已寫好的奏折呈上,慷慨激昂道,要推卻忠義伯的爵位,說得有忠有義,風骨非凡,令人十分動容。
他的派係朝臣,與各世家派係的朝臣,不由為之側目,麵色驚疑不定。
皇帝微微一笑,心道薛平不愧為老狐狸,反應很快,還很有魄力,隻是遲了。
他開口直接駁迴。
薛平依舊推卻,何德何能獲此爵位,實在受之有愧,請萬歲爺收迴成命。
皇帝依舊駁迴。
薛平按捺著心中的緊張,繼續洋洋灑灑作一番大表態,明裏暗裏說自己沒有功勞,推卻得十分堅決,做足了姿態。
曆朝曆代,無論帝王登基,還是將相辭官辭賞,都有個三辭三讓的隱藏禮製,到三迴被駁迴後,也就勉強的不得不接受了。
此時正是到第三迴,隻要皇帝駁迴,聖意如此,不敢不從,薛平隻能含淚收下爵位。
這一次,皇帝沒有說話,看那封辭爵的奏折,像是在斟酌什麽,看在朝臣眼裏,似是想從折子上挑話用以駁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