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州城,殺聲震天,濃煙滾滾。
“使君快走吧,南門陷落,叛軍已經殺進城了,再不走,隻怕就走不成了!”
兩名佐吏一左一右拉著緋袍官員,往城北方向疾走。而青袍官員則掙紮著停下了腳步,站在亂成一片的大街上,迴頭凝望,眼眶裏竟溢滿了淚水。這是經他之手治理了一年的望郡大治,現在又要經他之手親自丟掉。
馬蹄急響,十幾名鐵甲騎士牽著數十匹戰馬基本而來。
“叛軍已經入城,請使君快快上馬,再耽擱久來不及了!”
緋袍官員正是杜甫,最初在同州任縣令,自潼關失陷,秦晉擁立李亨登基以後,便被擢拔為馮翊郡太守。盡管杜甫早就做好了遭遇叛軍攻掠的準備,但還是沒想到這一天來的如此之快。
杜甫抬手拭淚,決然上馬。
“走,隨我出城北上!”
馬隊風馳電掣沿著大街向北疾馳,伏在馬背上的杜甫再沒有迴一次頭。
此時,僅有北門尚在唐.軍的控製之中,守軍見杜甫的身影出現之後,便放棄了各自的位置聚集在一起,隨時準備棄城而走。厚重的木門吱呀呀打開,鐵閘緩緩絞起,馬隊沒有片刻停頓,徑自飆出城門。餘者**悉數上馬,數百人,一路往北疾奔。
戰馬奔上一處埡口,杜甫猛然頓住了戰馬,撥馬迴望。
但見火光已經衝天而起,那裏留給叛軍的隻會是一座廢墟,眼看著積蓄數百年之力建城的同州即將付之一炬,杜甫的心頭在滴血。但他沒有絲毫的猶豫,如果留給叛軍,將來又不知道要丟掉多少唐.軍將士的性命,才能奪迴來。
“早晚有一天,杜某會帶著人再迴來!重建同州!”
一語說畢,杜甫看了看聚集在自己身邊的諸將士。他們每個人的眼睛裏都包含著憤怒和不甘。
“我知道你們都心有不甘,但事有緩急,神武軍和民營還有更重要的任務去完成,這關乎著大唐的生死存亡,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同州隻能咬牙犧牲,暫且度過難關,早晚有一日咱們還會迴來的!”
停頓了一下,杜甫又高聲大唿:
“走,到澄城去,楊校尉領著一萬人馬,駐紮那裏,叛軍寸步難進!”
突然間,大雪隨著北風撲簌簌飄落,片刻功夫就彌漫成一片,難辨東西南北。
見大雪紛紛揚揚落下,杜甫興奮的伸出了右手,體會著雪片落在手心冰涼一片的感覺,繼而又興奮道:
“天助我也!有了大雪的阻擋,百姓們一定會安然撤到澄城以北的!”
早在秦晉由河東重返關中的時候,就告訴杜甫讓他做好大舉遷徙,堅壁清野的準備。馮翊在關中是僅次於京兆府的大郡,叛軍不可能放任一塊大肥肉就在嘴邊而不去染指。因而,秦晉不止一次的正告杜甫必須放棄僥幸心理,隻有最好最壞的打算,才能到危機不期而至時,有著足夠的應對準備。
因此,他們雖然放棄了同州城,但同州城以南的馮翊郡已經成了一片焦土,沒有人煙,沒有糧食,留給叛軍的隻有殘垣斷壁和滿地的荒野。
得到了馮翊郡原本最繁華富庶的地方,卻沒有可以駐守的根基,除非他們肯從長安遠道運送糧食而來,不過如此又要靡費頗巨,孫孝哲未必肯做這賠本的買賣。
看著被熊熊大火吞沒的同州城,張通儒咬牙切齒,欲哭無淚,他本以為攻下郡治同州以後,整個馮翊郡將不戰而降,神武軍的根基不但被連根拔起,還切斷了河東神武軍與關中長安聯係的唯一通道。
如此一來,距離攻陷長安則又近了一步。然而,事實卻與想象中大為不同,同州城被徹底燒毀,進兵的繳獲極少,就連俘獲的人口也不過數千人,
種種跡象都表明,馮翊郡的守軍在對他實行堅壁清野的策略,攻下同州城遠不是這次北上攻掠的結束,為了不無功而返,他隻能提兵繼續向北進擊。
大雪突然漫天飄落,遮擋了視線,使得張通儒不得不放棄了北上追擊的打算,可同州城又毀在大火之中,數萬燕軍居然隻能瑟瑟發抖的擠在大雪中取暖。
對此,張通儒差點氣的吐血,出兵之前以為得到了肥差,又有扶風等地勢如破竹的例子在前,是以輕兵急進,就連軍帳等一應物資也沒有攜帶,隻等著進入當地郡縣的城中歇息。
孰料,人算不如天算,一路走來,馮翊郡沿途的所有城池村落,居然都被付之一炬,別說留下糧食,就連住的地方都成了問題。
現在唯一值得張通儒慶幸的是,麾下所有士卒都穿了冬衣,就算在野地裏露宿一夜,也不至於被凍死。看著滿天大雪,張通儒心裏憤怒異常,可又無法繼續追擊,隻能望城興歎。
……
孫孝哲遣兵攻略掃蕩關中各郡的消息很快就傳進了重圍之中的長安城。對於這一點,秦晉早就做好了準備,而且在長安被圍的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裏,不止一次的在天子李亨麵前進行提醒,讓他做好周邊郡縣被掠的心理準備。
不過,當軍報連續被放在李亨案頭厚,他還是徹夜難眠了。
關中富庶之地,經大唐百年積蓄,竟在今朝毀於一旦,想到如此種種,他不禁淚流滿麵。
相比李亨,秦晉的處境也沒有好多少,這幾日正是水痘發作最厲害的階段,身上密密麻麻的水泡盡數結痂,加上低燒不止,疲憊痛癢無一時一刻不折磨著他,他付出了比平時多出數倍的精力,然而處置公事的效率卻又比以往低了數倍。直到此時,他才徹底明白了有一個好身體的重要性。
城外局勢的風雲突變,秦晉早就預料到了,也早就做好了預案,扶風等地顧及不得,隻有馮翊郡早在一個月以前就做好了應對準備,隻要一切順利,孫孝哲得到的馮翊郡土地,將全部是一片焦土。
不過,對秦晉而言,外部的壓力,遠沒有內部的壓力更難對付。
這次對他提出質疑的竟不再來自於政事堂,而是朝中的中下品秩官員,成百上千的請戰書送到了太極宮中。
群情之激動,喊殺聲之盛,竟大異於往日的沉默。
“京畿三輔乃我大唐百年來積攢之精華,若對叛賊的搶掠,聽之任之,豈非愧對先人?”
“城外有千千萬萬大唐百姓任人魚肉,又豈能坐視不理?”
官員們義憤填膺,聚集在太極宮承天門外,議論紛紛,求見天子。
一時之間,似乎所有人都忘了,他們尚在重圍之中,城中守軍,自保尚且不足,又哪有多餘的能力去阻止叛軍對關中的攻掠呢?短短七八日的功夫,關中附近五六個郡紛紛落入叛軍之手。
這時,也終於有人嗅出了其中的味道,又向天子李亨上書。
上書中一直見血的指出,叛軍如此大規模的攻掠長安周邊郡縣,一定分兵不少,此時城外的叛軍一定較以往大為削弱,不如趁此機會出城偷襲,或許能夠迫使叛軍迴師,如此也可解了各郡遭受圍攻的麻煩。
病榻上,秦晉滿臉疲憊,看完了一封又一封從天子那裏轉來的上書,無不是在間接向自己施壓。
郭子儀在側看了幾封就不再繼續看下去,倒是崔光遠一直氣的喋喋不休。
“這些人難道都被雞毛塞住了眼睛嗎?若能出兵,又何必困守長安?”
“大尹,稍安勿躁,其實有些人的說法也頗有見地,請看這裏……”
說著,郭子儀指著一堆公文裏攤開的書箋,說道:
“叛軍分兵攻掠周邊各郡縣,長安城外一定兵力空虛。這種分析還算靠譜,不過,禦史大夫早有其他用意,豈會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崔光遠被郭子儀的說辭弄的莫名其妙,顯得有些急躁。
“郭將軍說話怎麽總是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就不能明說嗎?”
“大尹不必再追問郭將軍,不論城外叛軍空虛與否,我都不會派兵出城,隻看天子的心意是否堅定了!”
秦晉早就和李亨有約,此時隻看李亨能否頂住壓力,和內心的煎熬,而履行約定。
“這幾日我的身體越發疲憊,處理公事也有些不濟事,諸位要多擔待一些。葛金真人囑咐過,再有七日功夫,就可以痊愈。到那時,我便親自出馬去和那些主戰的聲音辯上一辯!”
郭子儀卻道:
“大夫安心養病,我等盡心用事乃是本分。然則卻不必和那些扯線木偶去爭執,為何不將矛頭指向在背後牽線的人呢?”
聽了這一番話,崔光遠忽然有所省悟。
“難道,背後的指使者是?”
郭子儀笑著做了個噤聲的手勢。
“大尹慎言,不可說,不可說!”
有了秦晉的交易,郭子儀再一次擺脫了牢獄之災,不過崔光遠等人驚訝的是,此人竟然毫無怨憤之言,甚至連對幕後打算將其置之死地的人也多是緘口不言。
崔光遠暗暗以為,此人要麽忍氣吞聲,要麽就是隱忍待發,對此他更傾向於後者。
“使君快走吧,南門陷落,叛軍已經殺進城了,再不走,隻怕就走不成了!”
兩名佐吏一左一右拉著緋袍官員,往城北方向疾走。而青袍官員則掙紮著停下了腳步,站在亂成一片的大街上,迴頭凝望,眼眶裏竟溢滿了淚水。這是經他之手治理了一年的望郡大治,現在又要經他之手親自丟掉。
馬蹄急響,十幾名鐵甲騎士牽著數十匹戰馬基本而來。
“叛軍已經入城,請使君快快上馬,再耽擱久來不及了!”
緋袍官員正是杜甫,最初在同州任縣令,自潼關失陷,秦晉擁立李亨登基以後,便被擢拔為馮翊郡太守。盡管杜甫早就做好了遭遇叛軍攻掠的準備,但還是沒想到這一天來的如此之快。
杜甫抬手拭淚,決然上馬。
“走,隨我出城北上!”
馬隊風馳電掣沿著大街向北疾馳,伏在馬背上的杜甫再沒有迴一次頭。
此時,僅有北門尚在唐.軍的控製之中,守軍見杜甫的身影出現之後,便放棄了各自的位置聚集在一起,隨時準備棄城而走。厚重的木門吱呀呀打開,鐵閘緩緩絞起,馬隊沒有片刻停頓,徑自飆出城門。餘者**悉數上馬,數百人,一路往北疾奔。
戰馬奔上一處埡口,杜甫猛然頓住了戰馬,撥馬迴望。
但見火光已經衝天而起,那裏留給叛軍的隻會是一座廢墟,眼看著積蓄數百年之力建城的同州即將付之一炬,杜甫的心頭在滴血。但他沒有絲毫的猶豫,如果留給叛軍,將來又不知道要丟掉多少唐.軍將士的性命,才能奪迴來。
“早晚有一天,杜某會帶著人再迴來!重建同州!”
一語說畢,杜甫看了看聚集在自己身邊的諸將士。他們每個人的眼睛裏都包含著憤怒和不甘。
“我知道你們都心有不甘,但事有緩急,神武軍和民營還有更重要的任務去完成,這關乎著大唐的生死存亡,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同州隻能咬牙犧牲,暫且度過難關,早晚有一日咱們還會迴來的!”
停頓了一下,杜甫又高聲大唿:
“走,到澄城去,楊校尉領著一萬人馬,駐紮那裏,叛軍寸步難進!”
突然間,大雪隨著北風撲簌簌飄落,片刻功夫就彌漫成一片,難辨東西南北。
見大雪紛紛揚揚落下,杜甫興奮的伸出了右手,體會著雪片落在手心冰涼一片的感覺,繼而又興奮道:
“天助我也!有了大雪的阻擋,百姓們一定會安然撤到澄城以北的!”
早在秦晉由河東重返關中的時候,就告訴杜甫讓他做好大舉遷徙,堅壁清野的準備。馮翊在關中是僅次於京兆府的大郡,叛軍不可能放任一塊大肥肉就在嘴邊而不去染指。因而,秦晉不止一次的正告杜甫必須放棄僥幸心理,隻有最好最壞的打算,才能到危機不期而至時,有著足夠的應對準備。
因此,他們雖然放棄了同州城,但同州城以南的馮翊郡已經成了一片焦土,沒有人煙,沒有糧食,留給叛軍的隻有殘垣斷壁和滿地的荒野。
得到了馮翊郡原本最繁華富庶的地方,卻沒有可以駐守的根基,除非他們肯從長安遠道運送糧食而來,不過如此又要靡費頗巨,孫孝哲未必肯做這賠本的買賣。
看著被熊熊大火吞沒的同州城,張通儒咬牙切齒,欲哭無淚,他本以為攻下郡治同州以後,整個馮翊郡將不戰而降,神武軍的根基不但被連根拔起,還切斷了河東神武軍與關中長安聯係的唯一通道。
如此一來,距離攻陷長安則又近了一步。然而,事實卻與想象中大為不同,同州城被徹底燒毀,進兵的繳獲極少,就連俘獲的人口也不過數千人,
種種跡象都表明,馮翊郡的守軍在對他實行堅壁清野的策略,攻下同州城遠不是這次北上攻掠的結束,為了不無功而返,他隻能提兵繼續向北進擊。
大雪突然漫天飄落,遮擋了視線,使得張通儒不得不放棄了北上追擊的打算,可同州城又毀在大火之中,數萬燕軍居然隻能瑟瑟發抖的擠在大雪中取暖。
對此,張通儒差點氣的吐血,出兵之前以為得到了肥差,又有扶風等地勢如破竹的例子在前,是以輕兵急進,就連軍帳等一應物資也沒有攜帶,隻等著進入當地郡縣的城中歇息。
孰料,人算不如天算,一路走來,馮翊郡沿途的所有城池村落,居然都被付之一炬,別說留下糧食,就連住的地方都成了問題。
現在唯一值得張通儒慶幸的是,麾下所有士卒都穿了冬衣,就算在野地裏露宿一夜,也不至於被凍死。看著滿天大雪,張通儒心裏憤怒異常,可又無法繼續追擊,隻能望城興歎。
……
孫孝哲遣兵攻略掃蕩關中各郡的消息很快就傳進了重圍之中的長安城。對於這一點,秦晉早就做好了準備,而且在長安被圍的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裏,不止一次的在天子李亨麵前進行提醒,讓他做好周邊郡縣被掠的心理準備。
不過,當軍報連續被放在李亨案頭厚,他還是徹夜難眠了。
關中富庶之地,經大唐百年積蓄,竟在今朝毀於一旦,想到如此種種,他不禁淚流滿麵。
相比李亨,秦晉的處境也沒有好多少,這幾日正是水痘發作最厲害的階段,身上密密麻麻的水泡盡數結痂,加上低燒不止,疲憊痛癢無一時一刻不折磨著他,他付出了比平時多出數倍的精力,然而處置公事的效率卻又比以往低了數倍。直到此時,他才徹底明白了有一個好身體的重要性。
城外局勢的風雲突變,秦晉早就預料到了,也早就做好了預案,扶風等地顧及不得,隻有馮翊郡早在一個月以前就做好了應對準備,隻要一切順利,孫孝哲得到的馮翊郡土地,將全部是一片焦土。
不過,對秦晉而言,外部的壓力,遠沒有內部的壓力更難對付。
這次對他提出質疑的竟不再來自於政事堂,而是朝中的中下品秩官員,成百上千的請戰書送到了太極宮中。
群情之激動,喊殺聲之盛,竟大異於往日的沉默。
“京畿三輔乃我大唐百年來積攢之精華,若對叛賊的搶掠,聽之任之,豈非愧對先人?”
“城外有千千萬萬大唐百姓任人魚肉,又豈能坐視不理?”
官員們義憤填膺,聚集在太極宮承天門外,議論紛紛,求見天子。
一時之間,似乎所有人都忘了,他們尚在重圍之中,城中守軍,自保尚且不足,又哪有多餘的能力去阻止叛軍對關中的攻掠呢?短短七八日的功夫,關中附近五六個郡紛紛落入叛軍之手。
這時,也終於有人嗅出了其中的味道,又向天子李亨上書。
上書中一直見血的指出,叛軍如此大規模的攻掠長安周邊郡縣,一定分兵不少,此時城外的叛軍一定較以往大為削弱,不如趁此機會出城偷襲,或許能夠迫使叛軍迴師,如此也可解了各郡遭受圍攻的麻煩。
病榻上,秦晉滿臉疲憊,看完了一封又一封從天子那裏轉來的上書,無不是在間接向自己施壓。
郭子儀在側看了幾封就不再繼續看下去,倒是崔光遠一直氣的喋喋不休。
“這些人難道都被雞毛塞住了眼睛嗎?若能出兵,又何必困守長安?”
“大尹,稍安勿躁,其實有些人的說法也頗有見地,請看這裏……”
說著,郭子儀指著一堆公文裏攤開的書箋,說道:
“叛軍分兵攻掠周邊各郡縣,長安城外一定兵力空虛。這種分析還算靠譜,不過,禦史大夫早有其他用意,豈會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崔光遠被郭子儀的說辭弄的莫名其妙,顯得有些急躁。
“郭將軍說話怎麽總是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就不能明說嗎?”
“大尹不必再追問郭將軍,不論城外叛軍空虛與否,我都不會派兵出城,隻看天子的心意是否堅定了!”
秦晉早就和李亨有約,此時隻看李亨能否頂住壓力,和內心的煎熬,而履行約定。
“這幾日我的身體越發疲憊,處理公事也有些不濟事,諸位要多擔待一些。葛金真人囑咐過,再有七日功夫,就可以痊愈。到那時,我便親自出馬去和那些主戰的聲音辯上一辯!”
郭子儀卻道:
“大夫安心養病,我等盡心用事乃是本分。然則卻不必和那些扯線木偶去爭執,為何不將矛頭指向在背後牽線的人呢?”
聽了這一番話,崔光遠忽然有所省悟。
“難道,背後的指使者是?”
郭子儀笑著做了個噤聲的手勢。
“大尹慎言,不可說,不可說!”
有了秦晉的交易,郭子儀再一次擺脫了牢獄之災,不過崔光遠等人驚訝的是,此人竟然毫無怨憤之言,甚至連對幕後打算將其置之死地的人也多是緘口不言。
崔光遠暗暗以為,此人要麽忍氣吞聲,要麽就是隱忍待發,對此他更傾向於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