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漸漸的在這片大地上升了起來,向征著充沛的春雨就要開始灑落在這山川大地上,世間所有一切都要從嚴酷肅殺的冬天當中蘇醒過來,讓萬物在大地上麵滋養生長,好養育這片土地上的萬千生靈。


    應州大地上,在一冬下來凍得如鐵一般的道路也開始被春風和零星初春雨水軟化,道路四下,河流當中春水暗生,田野四下綠意星星點點,間或還有流民百姓模樣的人物在田地當中勞作,耕田的鐵犁鐵鋤被收走化成了軍刃,這些在劫難當中餘生出來的流民們就重迴家園,用尖頭的木棍鬆地,用雙手拔著田間雜草。


    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的百姓是世界上最為勤勞的一個族群,隻要能讓他們稍稍遠離兵火,他們就會自的繼續勞動耕作,將最為荒涼的地方變成人煙稠密,物產豐富的所在。


    兩騎快馬,在道路上並肩疾馳,馬蹄濺起大塊大塊的黑色鬆土,馬上兩名騎士,都披著宋軍專有的紅色劄甲,裹著紅色披風,背上捆著赤色三角火焰牙旗,在田間勞作的百姓不過抬頭看了一眼,就低下頭去。


    從天色微明開始,這兩兩一對的宋軍騎士就已經不斷的朝南而去。


    一開始這些已經是驚弓之鳥的北地百姓還馬上就趴下來藏在田間,經曆兵火的人才知道這些軍士破壞力到底有多強。


    哪怕號稱是向來號稱秋毫無犯的大宋軍馬也是一般,雖然宋軍占領應內之地,倒是沒有四下劫掠,那位主政應州城的主官還很是以工代賑,在殘冬裏麵給了流民百姓一些活路,不多的得自女真手中的耕牛種子也盡力的分了下去,但是這些才成為大宋子民的北地百姓,還是離這些全身披掛都做紅色的大宋丘八爺們有多遠是多遠。


    不過他們很快就覺自己白擔心了,從一開始,這些在道路上麵疾馳的宋軍甲士就絲毫沒有騷擾他們的興趣。隻是一對對的不住向南而去,到了後來,這些百姓還有閑暇數著今日到底向南去了多少對騎士。


    此處就是應州郊外,百姓們當年也見過不少遼地貴人。知道這些宋軍騎士都是去迎接重要來人的,大宋底定應內幾個月了,終於派遣流官來接收應州諸地州郡了?卻不知道那位在應州城留後的官府,是不是還能當他們這些新鮮大宋子民的父母官。


    北地百姓的心思,在今日上場諸人當中。甚至連稍稍垂顧一下的閑暇都不會有,眼看得這兩名甲士向南馳出不過七八裏,就已經在道路上看見一支逶迤隊伍,這條南北通路是當日大宋民夫為了補給軍資物資翻修加寬過的,北來隊伍將寬寬的道路占得滿滿的,車馬如應,成千士卒拱衛,隊伍前麵旌旗節杖飛揚,前麵派出迎接的幾十騎紅衣甲士在頭前引路。


    這條大路在戰事平息之後已經清淨了一兩個月的時間,今日卻又突然煊赫至此。


    兩名甲士一聲不吭的疾馳迎上。早有走在前麵的旗牌官迎接上來,這來的兩名甲士和前麵幾十對又不一樣,背上都背負著錦色竹筒,這旗牌官也是老公事了,知道此次北來兩位大人是大人物,克複應州內暫時在此鎮撫留後的守臣應該有一道納土納民關書送上,交到這兩位代節的手中,算是履行完了最後一道迎候手續。


    如果等到他們進了應州城在交卸,那就不夠恭順謹慎了,非人臣之所為。而那些暫時鎮撫留後北地的軍將守臣,就不再是節製之臣,而將以僚屬身份在應州城迎候。


    兩名甲士看見,遠遠的就已經翻身下馬。大步疾趨而前,離著十幾步就翻身拜倒塵埃,解下背上竹筒雙手奉上:“官家鴻福,大宋天威,臣等幸不辱命,應州。寰州,朔州關防輿圖,編戶之冊,納於官家階前,臣等軍前屢有失機之處,罪衍深重,難以自陳,伏訖周全。”


    立於千軍之中的王黼和李邦彥都是神色儼然,王黼更擺足了威嚴,眼睛一霎不霎的盯著那代表三州複歸於宋土的錦筒,哪怕他們和楊淩剛剛擰成一股繩,還談不上多大的攻守同盟,此刻都有些心旌搖蕩,不能自已。


    晉陽軍隻是在短短不到半月之內就擊潰應州女真韃子,實在是有些駭人聽聞,作為王黼,這個時候也是低調了不少,其實換個念頭想一想,和楊淩通力合作未必不是好事,晉陽軍兇悍,一但多打幾個勝仗,自己暫時作為河東宣撫使,自然是有功勞的,重返汴梁也可以從這方麵著手,自己怎麽就著相了?早該如此想就好了。


    應州等三州,也是幽雲十六州的一部分,大宋百年,耿耿於先祖之地淪於異族之手,高屋建瓴之勢全在敵方,為了此十六州,漢家軍馬拋屍於此,何止數十萬?


    一個皇帝在複燕戰事當中大腿中了一箭,重創乘驢車而遁,後來也因為這箭傷中道而崩殂,大宋開國幾十萬精兵強將,幾乎全部丟棄在這裏,異族大軍,更憑借此處出,一直深入到大宋腹心之地,雖然又是一個皇帝被迫禦駕親征迎敵,可是簽下的合約,和城下之盟也差不了多少。


    其後百年,雖然宋遼之間約為兄弟,難聞兵戈之聲,可是宋君宋臣,這百年來無時無刻都有一個噩夢折磨著自己,就是異族大軍,以上視下,越過這一馬平川的河北之地,一直殺到汴梁,將大宋國都淹沒在血海之中。


    卻沒想到,開國雄武之君,後起勇烈之士,百年來都未曾做到的事情,在大宋國力已頹,兵疲財盡的徽宗之世,卻一舉功成,這氣數之事,當真是難說到了極點。


    而自己身處其間,必然也將載入汗青,百代之後,這王黼兩字也不會消磨,


    王黼迴頭,看了一眼正做沉吟之色的李邦彥,咳嗽一聲,扶著玉帶上前,雙手鄭而重之的接過了那錦筒,揚聲道:“某等代天納土,爾等忠勇效死,官家已盡知矣,恩賞勳榮,絕不吝於三軍將士……”(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鐵血強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下官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下官並收藏鐵血強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