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衛隊進入草原腹地後,每日的訓練變得更加嚴酷,完全參照實戰標準進行。粗野的怒罵,帶血的嘴角,腫脹的眼睛,渾身的紫青,成了每個衛隊士兵的標配。令人荷爾蒙狂飆的近身肉搏,讓每一個正常的男人都無法抗拒。
衛隊士兵因為訓練殘酷,每日裏都會多次往返醫療營。溫柔的護士妹妹,好像並不在意他們身上的酸臭味道,總是很細心的為他們清理傷患,還很樂意和他們說笑。她們似乎很喜歡這樣滿身傷痕的漢子。
衛隊的待遇,讓明軍普通士兵頗為羨慕,心裏便開始嘀咕:老娘為何騙我說女人喜歡幹淨的男人?額,想起了,老娘雖然總嫌棄父親是個臭男人,但到了晚上,還非得抱著我爹睡覺…女人為何明明喜歡,嘴巴上卻要罵人呢,難道口是心非就是這意思?女人心,海底針額…
雖然很多老夫子,曾經語重心長的提醒朱由校,男女授受不親,醫療營如此行事,遲早必出**之事。
朱由校卻隻是笑笑並不搭理:明朝變態的理學教育,早已把這些老夫子成功調教成精神分裂的典型。一朵朵老而不死的梨花,不知道摧殘了多少海棠花,還好意思充當道德典範?
……………………………………………………………………………………………..
理學的道德框架,早在萬曆時期就發出了破碎之聲。無數文人發出了公開質疑,民間男女開始了正常交往。這讓不少老夫子心如刀割,這特娘的都有腦子了,勞資以後騙誰去…
思想啟蒙家李贄,不僅發表了“天之立君,本以為民”這一驚世駭俗的主張,更是在個***,生命平等,反對禮教,提倡實幹等方麵,提出了頗多具有進步意義的觀點。
“士貴為己,務自適。如不自適而適人之道,雖伯夷叔齊同為淫僻。不知為己,惟務為人,雖堯舜同為塵垢豼糠”,這一主張個***,思想自由的主張,直指孔丘;
其“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貴,在侯王可言賤”的認識,個人認為,比起後來西方的某些觀點,還要進步和更有意義;
有人說:“婦女見短,不堪學道”時,李贄旗幟鮮明的指出,人們的見識是由人們所處的環境決定的,並不是先天帶來的。“故謂人有男女則可,謂見有男女豈可乎?謂見有長短則可,謂男子之見盡長,女人之見盡短,又豈可乎?”
李贄用“名為山人,而心同商賈,口談道德,而誌在穿窬(yu)”一言,揭穿了明朝道學家的偽善麵目;用“本為富貴,而外矯詞以為不願,實欲托此以為榮身之梯,又兼采道德仁義之事以自蓋”撕開了道學家的一張張畫皮,令諸多老夫子手腳冰涼,頭冒冷汗;
李贄提出國富必須強兵,“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務農講武,不可偏廢”,“蓋有所生,則必有以養此生者,食也。有此身,則必有以衛此身者,兵也”。明朝道學家和文人再也坐不住了,用各種卑劣手段攻擊李贄,最終將一代思想大家迫害致死。
李贄之死,並沒有帶來道學家和文人翹首以盼的黃老之治,反而是世俗化的愈演愈烈。民間思想進步之風開始變得不可遏止。於是,瀕臨崩潰的道學家和文人找到了另一個寄主,用最殘酷和最致命的方式,配合這個寄主,將華夏文化徹底閹割,將進步火種生生熄滅!!!
當今社會有人動輒西方思想怎樣怎樣,恨不能膜拜之後再跪舔。隻想說:去你媽的,先把中國的曆史和文化發展研究好了再嘰嘰歪歪。李贄提出並且將自己的觀點付諸行動的時候,西方的幾大思想家都還沒進入原子狀態。
可惜,隨著野人進關,華夏曆史再次大崩盤,幾乎被徹底摧毀,華夏文明開啟了令世人瞠目結舌的大倒退,進入了洪荒狀態…
………………………………………………………………………………………………….
朱由校明白自己的所作所為,會給大明帶來怎樣的衝擊,也明白自己的一言一行,會給大明帶來怎樣的風暴。但是他必須加快步伐,因為自己用幾乎零傷亡的一場戰鬥,已經證明了穿越者的巨大優勢。
但這種優勢就是一柄雙刃劍,自己進步的同時,敵人也一定會演化改變。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周易》早有雲:一陰一陽之謂道。自己現在有多風光,未來道路上,一定就會有多強大的敵人等待著自己。而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通過改變思想,進而帶動社會發展。
他很慶幸沒有穿越到其他的朝代。晚明極其開放的社會思想風氣,讓整個社會包容了皇上看起來有些胡鬧的舉動。喜好新潮思想的明朝年輕人,甚至還以模仿皇上為榮。如今的皇家科學院,早已成了京城紈絝與青年學子的又一個向往之地。
如果他穿越到了宋朝或鞭子朝,沒等他把想法付諸行動,早就被幹掉了。宋朝是文青的樂園,文人統治的巔峰,但它在文化上卻並不包容甚至有些迂腐,對於非主流學說始終抱有一種深深的敵意。至於鞭子朝,不值一提…
朱由校曾經以為,高喊愛國口號就能應者如雲,良臣猛將如雨,四海來投八方來拜。可現實的情況卻給了他響亮的一記耳光。明朝的宗族勢力影響之大,根植之深,輻射之廣,遠遠超出了他能預計的範圍。他這個的皇帝名頭,甚至不如一個宗族的老頭管用。
明朝文官背後的利益既得集團,是一個由文人、軍官、農夫以及家丁等組成的龐大體係,形成了一個個頗具影響力的宗族勢力團體。這樣的宗族勢力要是放在日本,那就是一個個的大名。但好在明朝領土麵積夠大,利益也足夠,才讓這些宗族勢力能夠共存。
在這樣的宗族勢力麵前,如果自己沒有足夠的實力就冒然采取行動,隻會帶來一個結果,分裂。朱由校隻好低下穿越者高傲的頭顱,暫時選擇合適的宗族勢力扶持。因此才有了他同意張鳳儀嫁入皇家的事,也願意扶植阿爾斯楞和布日固德這兩個易於操控的外族勢力。
朱由校建立皇家衛隊的舉動,便是為自己培養可用又可靠的人才。因此他自己身先士卒,咬牙完成衛隊的所有訓練,甚至親自參加戰鬥,就是為了取得衛隊士兵的認同和跟隨。一個在精神與思想認知方麵與自己同步的衛隊,才是他需要的軍事團體。
而建立皇家科學院,是朱由校改變整個明朝思想的第一步。他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成功,但他必須要做。文化與思想之間的交鋒,雖然沒有硝煙,但卻更加殘酷。稍有不慎,甚至會引發整個社會發展的倒退。因此朱由校一直在緩慢推進,等待更加合適的時機…
…………………………………………………………………………………………
幾個明軍普通士兵找到了猛如虎,想要加入衛隊,但猛如虎明顯不同意,不知說了什麽,幾個明軍士兵又垂頭喪氣的走開了。看到這一幕的朱由校,有些無奈地搖搖頭。
皇家衛隊的士兵都是精挑細選過的,必須身體合格政審三代,然後新兵訓練淘汰一批,識字課考試再淘汰一批,留下的士兵都是身體素質過硬,有一定的識字能力。這是未來新軍軍官的主要來源,也是未來軍隊的靈魂,因此朱由校對於他們的訓練格外上心。
而當初招募的山西學子,經過培訓和考核後,能留下來當軍官的,隻是一小部分,剩下的都進入了科學院。如果有人還是無法留在科學院,朱由校也給他們找到了出路,因為明朝高達百分之五的識字率,造就了大批文盲,因此再迴到皇家衛隊當文化教官是個不錯的安排。
明朝的普通士兵,沒有文化,沒有可以依靠的家族,很多人甚至連身體條件都不適合當兵。他們以為當兵可以混口飯吃,卻發現進了一個更大的坑。晚明軍隊除了部分精銳和將領的家丁外,普通士兵純粹成了免費勞力,繁重的勞動和低劣的飲食早已將他們的身體拖垮。
當年薩爾滸之戰時,明朝總兵杜鬆點起火把夜戰的事,被鞭子鼓手當成笑話。但朱由校知道內情以後,隻有一聲歎息。杜鬆好歹也是沙場老將,他會不知道點起火把容易成為後金的目標?可是沒辦法,為了使用火器隻好如此。因為明軍中夜盲症患者遠遠超過普通人…
明朝的社會風氣對於士兵的態度極其惡劣,加之飽受將官剝削,明軍普通士兵在平日裏老實的令人心疼。為了能吃口飽飯,他們願意做任何事,根本不分好壞。每次與敵人還未開始作戰,逃跑保命就成了他們心中唯一的念頭,用一觸即潰來形容最合適不過。
……………………………………………………………………………………….
因此,什麽文化認同、民族大義,國家發展。對於這些明軍普通士兵來說,就是玄而又玄的事,遠不如一碗米飯實在。至於這碗米飯是誰給的,他們不在乎,也根本不想在乎。當整個社會剝去了士兵最後的尊嚴後,這些士兵一直等待著用最惡劣的方式迴報社會…
朱由校至今還記得,當京營出發之後的第一次紮營,數萬士兵看著碗裏滿滿的白米飯時,發出的低低嗚咽之聲,如同海浪低沉的咆哮。許多人一粒米一粒米的小心吃幹淨,因為這是他們第一次吃到白米飯…
朱由校不敢想象,帶領這樣的士兵如何去打贏後金,如何去完成自己的夢想。空洞的說教和單純的物質鼓勵,都不會起到太大作用。隻有讓這些士兵首先成為真正的人,才能讓他們鼓起勇氣,明白什麽是正義和邪惡,明白自己究竟為何而戰。
於是讀書認字,也成了這些普通士兵的必修課,因為文化認同的前提,必須認識字。而衛隊作為成功的榜樣,無時無刻不在暗中激勵這些士兵。朱由校沒有辦法驟然改變很多事,但他相信潛移默化的力量,也更相信,這些士兵心中尚未泯滅的良知。
…………………………………………………………………………………….
朱由校知道,大明的改變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完成,更不是早上寫出公告,下午全國就響應。但他有耐心,也很有信心。
大明的百姓是淳樸而善良的,他們對於皇上幾乎是無條件的相信;官員雖然操蛋的很多,但好在有節操的也不少,就是喜歡罵皇上這點讓人頭疼;至於軍人,李永芳等賣國求榮之流畢竟是少數,更多的大明軍人,或許能力不夠,但是絕不惜命,這就足夠了。
讓人頭疼的是大明的文人和商人。大明的不少文人,以人生的自我價值實現為第一,為此他們可以出賣任何人,並美其名曰,良禽擇木而棲。而大明的不少商人,根本不會有廉恥道德這種傳說中的東西,或許他們有,但那是論斤賣的,你要多少,他們有多少。
不少文人將孟子的“誅一夫”論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為自己的背叛和找到了充足的借口。反正皇上是否是暴君都是他們說了算。
朱由校現在,根本無法找到合適的理由去反駁這些文人。他甚至沒辦法告訴這些人,集權,是相對原始的利益分配機製;而民主,是相對高級的利益分配機製。
兩者從本質來說,並無大的區別,因為普通老百姓並不關係自己有幾張選票,或者皇帝是誰。自己能不能過上好日子才是最緊要的。換句話來說,隻要百姓能過上有車有房有票子的生活,集權或者民主真的有那麽重要?
不少鍵盤俠動輒歐美怎樣如何,卻不會去到戰火彌漫的敘利亞,那怕那裏有他們天天念叨的民主;他們對於沙特這樣的國家充滿了向往,雖然這裏有他們口誅筆伐的集權。說到底,他們還是在意,自己是否有車子房子票子和女人,至於其他的,who care…
朱由校明白,明朝的文人與後世的鍵盤俠都是一路貨色,純粹的利益動物。他必須通過持續不斷的變革,讓大明真正強大起來。否則,類似範文程這種打著為民為國旗號,將華夏幾乎徹底肢解的文人,會不斷湧出。
因為數千來,文人所擁有的特殊地位,讓他們早已沒有了禮義廉恥,成為了一群自私自利到極致的賤人。唯我獨尊的地位,讓他們早已把自己當成了華夏的上帝和唯一的裁決者。
比起這些賤人,大明商人這個群體更為特殊。他們的字典裏,沒有‘賤’這個詞匯,隻有利益能夠勾起他們的興趣。為了利益,他們不會有任何的情感可言。但,現在是明朝,收拾起他們來,朱由校沒有任何的心理負擔,隻是現在,時機不到…
衛隊傳來的一陣喧鬧,打斷了朱由校的思緒。他收拾好心情,決定去看看。不管以後會麵對多麽艱難的道路,他都會堅持下去,不止為了明朝,更為了自己許下的諾言,燁燁大明,與日同輝。
衛隊士兵因為訓練殘酷,每日裏都會多次往返醫療營。溫柔的護士妹妹,好像並不在意他們身上的酸臭味道,總是很細心的為他們清理傷患,還很樂意和他們說笑。她們似乎很喜歡這樣滿身傷痕的漢子。
衛隊的待遇,讓明軍普通士兵頗為羨慕,心裏便開始嘀咕:老娘為何騙我說女人喜歡幹淨的男人?額,想起了,老娘雖然總嫌棄父親是個臭男人,但到了晚上,還非得抱著我爹睡覺…女人為何明明喜歡,嘴巴上卻要罵人呢,難道口是心非就是這意思?女人心,海底針額…
雖然很多老夫子,曾經語重心長的提醒朱由校,男女授受不親,醫療營如此行事,遲早必出**之事。
朱由校卻隻是笑笑並不搭理:明朝變態的理學教育,早已把這些老夫子成功調教成精神分裂的典型。一朵朵老而不死的梨花,不知道摧殘了多少海棠花,還好意思充當道德典範?
……………………………………………………………………………………………..
理學的道德框架,早在萬曆時期就發出了破碎之聲。無數文人發出了公開質疑,民間男女開始了正常交往。這讓不少老夫子心如刀割,這特娘的都有腦子了,勞資以後騙誰去…
思想啟蒙家李贄,不僅發表了“天之立君,本以為民”這一驚世駭俗的主張,更是在個***,生命平等,反對禮教,提倡實幹等方麵,提出了頗多具有進步意義的觀點。
“士貴為己,務自適。如不自適而適人之道,雖伯夷叔齊同為淫僻。不知為己,惟務為人,雖堯舜同為塵垢豼糠”,這一主張個***,思想自由的主張,直指孔丘;
其“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貴,在侯王可言賤”的認識,個人認為,比起後來西方的某些觀點,還要進步和更有意義;
有人說:“婦女見短,不堪學道”時,李贄旗幟鮮明的指出,人們的見識是由人們所處的環境決定的,並不是先天帶來的。“故謂人有男女則可,謂見有男女豈可乎?謂見有長短則可,謂男子之見盡長,女人之見盡短,又豈可乎?”
李贄用“名為山人,而心同商賈,口談道德,而誌在穿窬(yu)”一言,揭穿了明朝道學家的偽善麵目;用“本為富貴,而外矯詞以為不願,實欲托此以為榮身之梯,又兼采道德仁義之事以自蓋”撕開了道學家的一張張畫皮,令諸多老夫子手腳冰涼,頭冒冷汗;
李贄提出國富必須強兵,“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務農講武,不可偏廢”,“蓋有所生,則必有以養此生者,食也。有此身,則必有以衛此身者,兵也”。明朝道學家和文人再也坐不住了,用各種卑劣手段攻擊李贄,最終將一代思想大家迫害致死。
李贄之死,並沒有帶來道學家和文人翹首以盼的黃老之治,反而是世俗化的愈演愈烈。民間思想進步之風開始變得不可遏止。於是,瀕臨崩潰的道學家和文人找到了另一個寄主,用最殘酷和最致命的方式,配合這個寄主,將華夏文化徹底閹割,將進步火種生生熄滅!!!
當今社會有人動輒西方思想怎樣怎樣,恨不能膜拜之後再跪舔。隻想說:去你媽的,先把中國的曆史和文化發展研究好了再嘰嘰歪歪。李贄提出並且將自己的觀點付諸行動的時候,西方的幾大思想家都還沒進入原子狀態。
可惜,隨著野人進關,華夏曆史再次大崩盤,幾乎被徹底摧毀,華夏文明開啟了令世人瞠目結舌的大倒退,進入了洪荒狀態…
………………………………………………………………………………………………….
朱由校明白自己的所作所為,會給大明帶來怎樣的衝擊,也明白自己的一言一行,會給大明帶來怎樣的風暴。但是他必須加快步伐,因為自己用幾乎零傷亡的一場戰鬥,已經證明了穿越者的巨大優勢。
但這種優勢就是一柄雙刃劍,自己進步的同時,敵人也一定會演化改變。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周易》早有雲:一陰一陽之謂道。自己現在有多風光,未來道路上,一定就會有多強大的敵人等待著自己。而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通過改變思想,進而帶動社會發展。
他很慶幸沒有穿越到其他的朝代。晚明極其開放的社會思想風氣,讓整個社會包容了皇上看起來有些胡鬧的舉動。喜好新潮思想的明朝年輕人,甚至還以模仿皇上為榮。如今的皇家科學院,早已成了京城紈絝與青年學子的又一個向往之地。
如果他穿越到了宋朝或鞭子朝,沒等他把想法付諸行動,早就被幹掉了。宋朝是文青的樂園,文人統治的巔峰,但它在文化上卻並不包容甚至有些迂腐,對於非主流學說始終抱有一種深深的敵意。至於鞭子朝,不值一提…
朱由校曾經以為,高喊愛國口號就能應者如雲,良臣猛將如雨,四海來投八方來拜。可現實的情況卻給了他響亮的一記耳光。明朝的宗族勢力影響之大,根植之深,輻射之廣,遠遠超出了他能預計的範圍。他這個的皇帝名頭,甚至不如一個宗族的老頭管用。
明朝文官背後的利益既得集團,是一個由文人、軍官、農夫以及家丁等組成的龐大體係,形成了一個個頗具影響力的宗族勢力團體。這樣的宗族勢力要是放在日本,那就是一個個的大名。但好在明朝領土麵積夠大,利益也足夠,才讓這些宗族勢力能夠共存。
在這樣的宗族勢力麵前,如果自己沒有足夠的實力就冒然采取行動,隻會帶來一個結果,分裂。朱由校隻好低下穿越者高傲的頭顱,暫時選擇合適的宗族勢力扶持。因此才有了他同意張鳳儀嫁入皇家的事,也願意扶植阿爾斯楞和布日固德這兩個易於操控的外族勢力。
朱由校建立皇家衛隊的舉動,便是為自己培養可用又可靠的人才。因此他自己身先士卒,咬牙完成衛隊的所有訓練,甚至親自參加戰鬥,就是為了取得衛隊士兵的認同和跟隨。一個在精神與思想認知方麵與自己同步的衛隊,才是他需要的軍事團體。
而建立皇家科學院,是朱由校改變整個明朝思想的第一步。他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成功,但他必須要做。文化與思想之間的交鋒,雖然沒有硝煙,但卻更加殘酷。稍有不慎,甚至會引發整個社會發展的倒退。因此朱由校一直在緩慢推進,等待更加合適的時機…
…………………………………………………………………………………………
幾個明軍普通士兵找到了猛如虎,想要加入衛隊,但猛如虎明顯不同意,不知說了什麽,幾個明軍士兵又垂頭喪氣的走開了。看到這一幕的朱由校,有些無奈地搖搖頭。
皇家衛隊的士兵都是精挑細選過的,必須身體合格政審三代,然後新兵訓練淘汰一批,識字課考試再淘汰一批,留下的士兵都是身體素質過硬,有一定的識字能力。這是未來新軍軍官的主要來源,也是未來軍隊的靈魂,因此朱由校對於他們的訓練格外上心。
而當初招募的山西學子,經過培訓和考核後,能留下來當軍官的,隻是一小部分,剩下的都進入了科學院。如果有人還是無法留在科學院,朱由校也給他們找到了出路,因為明朝高達百分之五的識字率,造就了大批文盲,因此再迴到皇家衛隊當文化教官是個不錯的安排。
明朝的普通士兵,沒有文化,沒有可以依靠的家族,很多人甚至連身體條件都不適合當兵。他們以為當兵可以混口飯吃,卻發現進了一個更大的坑。晚明軍隊除了部分精銳和將領的家丁外,普通士兵純粹成了免費勞力,繁重的勞動和低劣的飲食早已將他們的身體拖垮。
當年薩爾滸之戰時,明朝總兵杜鬆點起火把夜戰的事,被鞭子鼓手當成笑話。但朱由校知道內情以後,隻有一聲歎息。杜鬆好歹也是沙場老將,他會不知道點起火把容易成為後金的目標?可是沒辦法,為了使用火器隻好如此。因為明軍中夜盲症患者遠遠超過普通人…
明朝的社會風氣對於士兵的態度極其惡劣,加之飽受將官剝削,明軍普通士兵在平日裏老實的令人心疼。為了能吃口飽飯,他們願意做任何事,根本不分好壞。每次與敵人還未開始作戰,逃跑保命就成了他們心中唯一的念頭,用一觸即潰來形容最合適不過。
……………………………………………………………………………………….
因此,什麽文化認同、民族大義,國家發展。對於這些明軍普通士兵來說,就是玄而又玄的事,遠不如一碗米飯實在。至於這碗米飯是誰給的,他們不在乎,也根本不想在乎。當整個社會剝去了士兵最後的尊嚴後,這些士兵一直等待著用最惡劣的方式迴報社會…
朱由校至今還記得,當京營出發之後的第一次紮營,數萬士兵看著碗裏滿滿的白米飯時,發出的低低嗚咽之聲,如同海浪低沉的咆哮。許多人一粒米一粒米的小心吃幹淨,因為這是他們第一次吃到白米飯…
朱由校不敢想象,帶領這樣的士兵如何去打贏後金,如何去完成自己的夢想。空洞的說教和單純的物質鼓勵,都不會起到太大作用。隻有讓這些士兵首先成為真正的人,才能讓他們鼓起勇氣,明白什麽是正義和邪惡,明白自己究竟為何而戰。
於是讀書認字,也成了這些普通士兵的必修課,因為文化認同的前提,必須認識字。而衛隊作為成功的榜樣,無時無刻不在暗中激勵這些士兵。朱由校沒有辦法驟然改變很多事,但他相信潛移默化的力量,也更相信,這些士兵心中尚未泯滅的良知。
…………………………………………………………………………………….
朱由校知道,大明的改變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完成,更不是早上寫出公告,下午全國就響應。但他有耐心,也很有信心。
大明的百姓是淳樸而善良的,他們對於皇上幾乎是無條件的相信;官員雖然操蛋的很多,但好在有節操的也不少,就是喜歡罵皇上這點讓人頭疼;至於軍人,李永芳等賣國求榮之流畢竟是少數,更多的大明軍人,或許能力不夠,但是絕不惜命,這就足夠了。
讓人頭疼的是大明的文人和商人。大明的不少文人,以人生的自我價值實現為第一,為此他們可以出賣任何人,並美其名曰,良禽擇木而棲。而大明的不少商人,根本不會有廉恥道德這種傳說中的東西,或許他們有,但那是論斤賣的,你要多少,他們有多少。
不少文人將孟子的“誅一夫”論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為自己的背叛和找到了充足的借口。反正皇上是否是暴君都是他們說了算。
朱由校現在,根本無法找到合適的理由去反駁這些文人。他甚至沒辦法告訴這些人,集權,是相對原始的利益分配機製;而民主,是相對高級的利益分配機製。
兩者從本質來說,並無大的區別,因為普通老百姓並不關係自己有幾張選票,或者皇帝是誰。自己能不能過上好日子才是最緊要的。換句話來說,隻要百姓能過上有車有房有票子的生活,集權或者民主真的有那麽重要?
不少鍵盤俠動輒歐美怎樣如何,卻不會去到戰火彌漫的敘利亞,那怕那裏有他們天天念叨的民主;他們對於沙特這樣的國家充滿了向往,雖然這裏有他們口誅筆伐的集權。說到底,他們還是在意,自己是否有車子房子票子和女人,至於其他的,who care…
朱由校明白,明朝的文人與後世的鍵盤俠都是一路貨色,純粹的利益動物。他必須通過持續不斷的變革,讓大明真正強大起來。否則,類似範文程這種打著為民為國旗號,將華夏幾乎徹底肢解的文人,會不斷湧出。
因為數千來,文人所擁有的特殊地位,讓他們早已沒有了禮義廉恥,成為了一群自私自利到極致的賤人。唯我獨尊的地位,讓他們早已把自己當成了華夏的上帝和唯一的裁決者。
比起這些賤人,大明商人這個群體更為特殊。他們的字典裏,沒有‘賤’這個詞匯,隻有利益能夠勾起他們的興趣。為了利益,他們不會有任何的情感可言。但,現在是明朝,收拾起他們來,朱由校沒有任何的心理負擔,隻是現在,時機不到…
衛隊傳來的一陣喧鬧,打斷了朱由校的思緒。他收拾好心情,決定去看看。不管以後會麵對多麽艱難的道路,他都會堅持下去,不止為了明朝,更為了自己許下的諾言,燁燁大明,與日同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