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天大雪中,一個披著獸皮的老頭,一口老酒一口肉,看了看莽莽林原,看了看日月星辰,搖著鵝毛扇掐指一算,成竹在胸地說出了“任爾幾路來,我隻一路去”的名言。


    雖然薩爾滸之戰,明軍敗得異常慘烈。但朱由校根本不相信這種詭異的畫風。雖然禦用文人燒盡腦汁運用了各種春秋筆法,卻絲毫掩蓋不了薩爾滸之戰中,許多禁不起推敲的細節。


    很多人指責說,明軍作戰力量的分散是失敗的主因。因為當時通信不暢通,難以統籌調度。這確實是事實,可是後金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後金是怎樣做到,幾萬人協同一致作戰的?文人喜好用什麽後金‘號令一致,令行禁止’來遮掩一切。如果在草原或者平原,這樣的說法可信度極高。但薩爾滸一戰是在密林和雪原之中,後金的軍令是怎麽在最短時間內傳遞到各個部隊的?


    幾萬部隊中的前鋒,中營和後帳,還有輜重,哨兵等等,在遼東深山密林裏展開的話,寬度和廣度會達到幾十公裏甚至上百公裏。他有愛瘋,還是有微信?能做到精確定位?如果後金不展開部隊而是統一行動,怎麽可能不留下一點痕跡?真當錦衣衛是傻子?


    後金在重創甚至徹底殲滅一路明軍後,立刻投入了下一個戰場埋伏作戰。從三月初一開戰到三月初四擊敗劉綎大軍,後金軍在時間上拿捏之準確,行動之迅捷,已經遠遠超過了時代。就算後世協同能力作戰最強的美軍,同期也隻能達到三到五萬人的水準。


    另外,明軍參與作戰的總兵力是八萬六千人。兵力最少的劉綎一路也有一萬大軍,後金怎麽可能在短時間內將明軍重創後,又馬不停蹄地奔赴下一個戰場?那些被圍明軍都排好隊等著被你抹脖子?借用後世名言,就是幾萬頭豬也得抓一段時間。


    至於後世某些人洋洋自得吹噓的後金騎兵如何如何,這更是蝦扯蛋。後金向來以重步兵為主,騎兵為輔。以薩爾滸一戰為例,後金如果真的以騎兵為主,這得需要多少馬?他真養得起這麽多馬,幹嘛沒事還去蒙古敲竹杠?人家蒙古兄弟養馬也不容易…


    ……………………………………………………………………………………..


    朱由校的腦子裏,不斷重複這些已經想了很久的事。此時天上的雪花飄撒得更加更密集,他緊了緊衣領道:“劉招弟,我們在薩爾滸究竟怎麽失敗的?你詳細給朕說一下。”


    劉招弟想了想,歎口氣道:“皇上,這失敗的原因,太多了。小的一時也不知如何說起。”


    “那就先說說楊鎬,他當時是遼東經略。現在還被關在大牢裏等候發落。”


    “皇上,在小的看來,當時楊鎬采用分兵進攻的做法沒有錯。”劉招弟苦笑道。


    朱由校咦了一聲說道:“你詳細說說。”


    劉招弟皺著眉頭想了想道:“皇上,遼東不同於河南山東等地的一馬平川,那裏山高林密,大部隊根本施展不開。將部隊分兵進攻,而不是集中攻打一處,才符合山林作戰的特點。我義父是山林作戰的行家,他對於楊鎬的這個安排,也沒有意義。


    部隊集結之初我得到的消息是,我大明軍隊有八萬六千人,海西女真葉赫部一萬人,朝鮮軍隊一萬三千人,總共有十一萬多人,再加上民夫,總人數超過了二十萬人。


    皇上您想想,這麽多人,怎麽可能在遼東那種地形裏展開行動?一旦遇見敵軍精銳突襲,沒等後軍展開迎戰,前軍說不定就崩潰了。到時候,整個部隊就會潰散。皇上,您沒見過什麽叫做一敗塗地和潰兵如山倒,這想攔也攔不住。”


    朱由校咬了咬嘴唇道:“那後金是怎麽做到,在同一地點幾萬人協同一致作戰的?他可是有數萬人的部隊啊。”


    ……………………………………………………………………………..


    “皇上,這很簡單,伏兵而已。後金事先重兵埋伏,而後騎兵機動。”劉招弟再次苦笑道。


    朱由校瞪著眼珠子道:“伏兵?後金麵對的可是我大明數萬精銳啊。萬一後金伏擊失利怎麽辦?而且幾路明軍都不是吃素的。這到底怎麽解釋?”


    劉招弟搖搖頭道:“不,皇上。真正開赴戰場的時候,已經沒有八萬精銳了。”


    朱由校的眼睛鼓得像個銅鈴:“你說什麽!!你把這事說清楚,到底怎麽迴事?”


    劉招弟抿抿嘴唇說道:“皇上,小的曾經聽義父說過。嘉靖年間定製,遼東額兵為九萬四千有奇,後來有人上奏說當采簡精銳之策,故按定製稱九萬。


    可是遼東額兵向來不足,逃兵嚴重。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就任遼東巡撫的李化龍,在奏疏中也指出額軍‘虛名者多,見在者少’,‘計一營之兵,不足一旅之數’。


    另外,薩爾滸之戰前,撫順、東州、瑪哈丹三城及五百多個堡寨都已為後金所陷,廣寧總兵張承胤所領一萬軍隊全軍覆沒,遼東額兵己大減原數。後來多從衛所中抽調青壯補充。這些衛所兵實際多是農民,根本不懂打仗。


    因此遼東實際額軍隻有六萬多人,而這些額軍又都各有防守之責,不可能全都集中參加薩爾滸一戰,因此可出動參戰的隻有二萬餘人。而這兩萬人就是時任西路軍主帥杜鬆的主力部隊,也可以說,參戰的大明主力部隊,隻有這兩萬人。”


    朱由校倒吸一口冷氣道:“不是還有六萬人嗎?另外還有海西女真和朝鮮軍隊呢?”


    劉招弟麵色陰沉地說道:“楊鎬當時計算過,薊鎮、宜大、山西、延寧、甘固八處援兵和遼鎮召募新兵及各土司兵丁所有加在一起,可得六萬。但這六萬人是什麽?和一群豬差不多。這些地方的援軍根本不是精銳之師,那些邊軍將領都藏著掖著,誰心裏都有小算盤。


    而且,所調之兵皆伏地哀號,不願出關,不少援軍半路上就因為逃兵而減員了。另外甘肅路援軍未到,四川援軍也未到,海西女真隻來了兩千人,朝鮮人隻到了五千。皇上,我們出關作戰時,實際兵力隻有七萬多人。可您知道後金有多少嗎?有超過十萬人。”


    ……………………………………………………………………………………….


    朱由校背著手有些煩躁的在原地走了兩圈,思慮了片刻後問道:“這後金怎麽會有十萬人的?你細細說說。”


    劉招弟想了想道:“皇上,我帶著哥哥從遼東逃亡時,抓住了一個後金漢人尼堪。經過拷問後,這個尼堪告訴我們,後金每三百人立一牛錄額真,五牛錄立一甲喇額真,五甲喇額真立一固山額真,固山也就是後金‘旗’的意思。因此後金八旗正好是六萬人。


    薩爾滸之戰,不僅八旗六萬人傾巢出動,還有約一萬五千民夫出戰。另外老奴與八旗諸王手下都有親兵,也就是巴牙喇,這些更是以一當十的勇猛士兵。


    光老奴手下就有五千精銳,其餘親王手下的精銳合計也有兩萬餘人,這些精銳也全數參戰。因此後金軍力總共超過十萬人。”


    朱由校聞言,腦子裏快速轉了一下道:“也就是說,薩爾滸之戰中,大明實際的精銳隻有兩萬人,其餘的都是老弱病殘。這七萬多烏合之眾,要對付後金至少八萬精銳?”


    劉招弟點點頭道:“皇上,正是如此。而且不知為何,楊鎬在作戰前,就把詳細的作戰計劃寫成文書遞交了上去,這裏可有幾個月的時間,足夠後金調兵遣將。因此,我們出關作戰後不久,就陷入了後金的重重伏兵之中。”


    朱由校沉默了一會兒說:“楊鎬遞交作戰報告據說是兵部的要求。朕後來看戰報說,努er哈赤用五百兵馬就敢遲滯劉綎的進攻。照這麽看來,老奴不僅知道明軍實際是烏合之眾,而且對於明軍的兵力構成行動路線,都了解的一清二楚,因此才敢兵行險著。


    這根本不是什麽老奴用兵如神,這他媽的完全是老奴掌握了明軍第一手作戰信息。所以才會將用兵時間拿捏得那麽準。正因如此,他早就知道了哪路明軍是主攻,哪路明軍是輔攻。


    他才敢於在占據優勢兵力的情況下,采取集中進攻的策略大打殲滅戰。因為他心裏有數。


    老奴得到消息後,根本就不是存著打敗明軍的心思,而是一早就打算全殲明軍。不得不說,此人乃真梟雄!”


    ………………………………………………………………………


    劉招弟眼圈一紅說道:“皇上,我義父就是率領一萬老弱病殘,結果被後金圍殲。後來在逃亡途中,我們又聽到了其他的一些消息。奸細誤國啊!!


    原撫順遊擊李永芳本是李成梁親信,後來投靠後金不斷策反明軍將領;


    清河之戰中,有奸細作亂打開城門,導致清河陷入敵手;


    薩爾滸之戰中,李成梁之子李如柏不僅進軍遲緩,而且未受攻擊,雖然他最後自殺以明誌,但難逃嫌疑;


    堅城開原,因為李成梁親信攝道事鄭之範之故,也被奸細滲透。開原之戰,人人爭而殉國,隻有他逃了出來,雖然後來朝廷抓捕正法,但已經於事無補;


    鐵嶺之戰,參將丁碧被收買後開門引敵,遊擊喻成名等戰死。李成梁之子李如楨擁兵不援,致使鐵嶺失陷,軍民死難甚眾。如今聽說也下了大獄,可有什麽用呢?


    沈陽之戰,降夷複叛,吊橋繩斷。又是奸細打開了城門,軍民殉國者眾多;


    遼陽之戰,李永芳親家的侄子馬承林,將奸細帶入城中,藏在家裏的地窯中,作為內應打開城門。而且遼陽城出現了一部分居民,‘啟扉張炬以待,婦女亦盛飾迎門’歡迎後金的情況。


    後來我找人了解過,李永芳的兒子李小芳,在遼陽城最繁華的大街上開了一家珠寶店,並娶了當地富商的女兒為妻。


    其人經常扶貧濟困,對街坊鄰居施以各種恩惠,並對生意夥伴進行扶助,受到了當地人民的讚譽,被稱為‘大善人’。但是多數的遼陽居民,麵對後金的進攻,仍然選擇以死殉國。


    廣寧之戰,李永芳收買了孫得功,致使廣寧之戰慘敗。而時任遼東經略熊廷弼心腹佟卜年,嫌疑也很大,但後來聽說很多朝廷官員還在為他說情,這豈不是一個笑話?而且聽說他與孫承宗也關係密切…”


    “夠了”,朱由校暴怒地打斷了劉招弟的話語。


    ……………………………………………………………………………………..


    聽到這裏,朱由校已經徹底明白,遼東危局根本就是一個又一個的死結。李成梁養虎為患,後金收買將領,而大明內部又在相互傾軋…如此情況下焉能不敗?狗屁的“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這都是大明自己作死啊!!!


    怪不得後世在爭論楊鎬這個人的時候,針對原本在對日作戰中有良好表現的楊鎬,被莫名其妙彈劾罷官一事,曾經有人用朝鮮國王為楊鎬請功的數十篇疏文,總結了三點原因:


    排名第一的就是朝堂黨爭,第二朝中主戰派與封貢派的激烈鬥爭,第三,就是明軍內部的矛盾,如今看來一點不假。這楊鎬也算倒了血黴,攤上了這麽一個爛攤子,後來還被砍了腦袋。


    誠然薩爾滸之戰他本人指揮有誤,但整個戰役絕不會因為他一個人,就落得明軍慘敗這樣一個結果。數萬精銳莫名其妙被人打了埋伏,冤死在遼東。


    明軍作戰不勇敢?數萬將士血染沙場,三百多將官死戰殉國;百姓不勇敢?數十萬百姓以死明誌。


    要成一件事,成千上萬人努力也不一定行,要壞一件事,隻需要一個人就夠了;要打一個勝仗,許多英勇獻身的人也抵不過一個人貪生怕死人;一千個勇士的貢獻,也抵不上一個奸細造成的破壞。


    所有人的鮮血,都成為了明朝已經徹底腐爛的官僚與軍隊製度的肥料,滋潤著這朵罪惡之花,越來越豔麗。最終成功的將大明,變成了一堆曆史的塵埃,隨風而散…


    朱由校輕輕拍了怕劉招弟的肩膀道:“你陪著你哥哥好好養病,新年過後,來軍校報道吧。朕需要你們。朕的新軍裏,少不了你們這樣的勇士。對你哥哥也說一聲,以後再也不會發生援軍不到的情況。記住六個字,不拋棄,不放棄,這就是軍校的第一條條例。”


    ps:(本篇參考了《遼寧大學學報》1980年第5期,感謝這位不知名的作者。後來經過多次查證和推算。可以確切一點,後金並不是以少勝多,明朝也不是以多打少。雙方兵力上,後金甚至還略占優勢,加上漢奸的作用,讓努er哈赤完成了傳說中的以少勝多。但薩爾滸之戰暴露的明軍問題,確實讓人深思。明軍,敗得不冤。)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少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喝水的犀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喝水的犀牛並收藏大明少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