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選侍憤怒的表情,完全印證了朱由校的猜測。李選侍是那種隻要事關自身利益,膽子就大得出奇的那種人。而且這女人向來強勢精明,從來隻有她算計別人的份兒。她當年迫害天啟生母無人敢說話,到後來蠱惑光宗將天啟交到自己手上撫養,就是其強悍精明的明證。
如今聽到小杯熏香爐不僅事關先皇駕崩一案,而且又是巨毒之物。李選侍壓抑多年的怒火終於爆發了。如今的李選侍像一隻憤怒的母獅子,呲牙咧嘴地看著已經崩潰掉的鄭貴妃。
“繼親,如今諸位大臣在此。隻要你說出實情。朕不會追究你的責任,更不會削減你的俸祿。”朱由校趁熱打鐵道。他很明白一個道理,分化敵人的一個首要條件,就是要抓住痛點,然後一點一點給予利益誘惑。當然,明朝森嚴的孝親製度也是他不敢下狠手的原因。
李選侍沉默了片刻,便起身道:“陛下,當年先皇登基之前,曾允諾要封妾身為皇貴妃。但為大臣阻攔。鄭貴妃後來找到妾身,告訴我說,她將想方設法讓先皇加封我為貴妃,甚至是皇後。因此讓我對於她所做之事,不要阻攔。妾身愚昧,一時聽信了她的話。
後來,先皇病重。妾身數次想要探視先皇,都被時任司禮監稟筆崔文升所阻。先皇駕崩後,這鄭貴妃又找到我說,讓我挾持陛下,日後便可以兩宮聽政。更告訴我說,即使事敗,她也有辦法挽救局勢。
妾身如今悔不當初,如今每日於噦鸞宮中痛泣懺悔,更每日為陛下焚香禱告,祈求佛祖保佑陛下。妾身所言句句屬實,還望陛下明察。”
朱由校聞言,便喝了一口茶,心裏已是了然:李選侍當年為了自己的位置,而選擇與鄭貴妃聯手,因而那八名女子才能順利進入宮中,否則早被剁成大塊,丟到郊外喂狼了。隻是這兩個傻大姐,都不知道香爐乃巨毒之物。可憐光宗,就這麽稀裏糊塗的歸天了…
………………………………………………………………………………
“繼親,也就是說,你是知道這小杯熏香爐的?”朱由校繼續問道。
李選侍聞言,看了看鄭貴妃又看了看群臣,便抿了抿紅唇道:“皇上,妾身實有隱情。當年先皇駕崩之後,曾有一鄭貴妃身邊宮女,將兩個小杯熏香爐交給了我,說是先皇遺物。
後來妾身移居噦鸞宮,時有難繼之日,因而將此爐賣了,這才好與樂安公主換些飯食。妾身是怕陛下責罰,因而說了假話,望陛下恕罪。”
“對繼親照顧不周,乃朕之責任,繼親無需擔憂。鄭貴妃,李選侍所言可是屬實?”朱由校繼續逼問道。
鄭貴妃聽後也是點點頭,隨即又抬頭說道:“皇上,李選侍所言,自是很有道理的。當然,如今老嫗已是破鼓任人捶,我也就都認了,隻是無顏去見神宗啊。”說完,鄭貴妃眼中流露出一絲陰毒的光芒。而李選侍也好像想到了什麽,眼神大變。
見這鄭貴妃話裏有話的樣子,朱由校思慮片刻後,立刻下令:“今日諸位臣工勞頓已久,就且迴家休息。明日早朝在來議政。
令,葉向高、韓爌、趙南星、田爾耕、顧秉謙、李宗延,王安舜,鄭周宗,曹於汴,喬允升及姚宗文等繼續留在宮中協助。刑部將阮大铖繼續收監,小心看守。錦衣衛持三道金牌,速速押解崔文升及魏忠賢進京。”
待到大殿內人群散去一空後,朱由校對著鄭貴妃和李選侍說道:“剛才人多,現在留在殿內的都是可靠之人。有什麽話就說吧。朕想,二位應該也不願意讓一些事流傳出去吧。”
鄭貴妃看看朱由校,點點頭道:“皇上弱冠之年,能有此見識,老嫗佩服。那不知老嫗說出之後,對我有什麽好處呢?”
…………………………………………………………………….
朱由校低頭想了一下道:“朕不會追究你派遣八女魅惑先皇一事,另外,朕將允諾,待貴妃百年之後,與神宗合葬,以全貴妃之心願。”
鄭貴妃聞言,眼眶裏竟然泛出了珠光。在場的大臣都知道,鄭貴妃一輩子都想成為皇後。可一直未能如願,如今皇上這話,可是將她與神宗的兩位皇後並立了,沒有皇後之名卻有皇後之實。
留在朝堂上的十一個大臣,都是人老成精之輩,自然明白皇上此話的用意。有些事情,沒有妥協,就沒有真相。神宗的墳墓裏埋上誰,說到底根本與他們無關。這不過是用來和皇上討價還價的籌碼。
而且皇上如果全力追究鄭貴妃派遣八女之事,不知道會牽扯多少人進來,會掀起多大波瀾,到時候整個朝廷將會陷入崩潰。一旦事情發生,根本就不是它們這是十一人可以應付的,到時候損害的還是他們自己的利益。
如今有了皇上這話,在場的大臣都放下了心,至少,這事不會再擴大了。不然以後還真不好收拾。不過他們也有疑惑,皇上為何隻說不追究鄭貴妃敬獻八女,卻不說鄭貴妃敬獻香爐一事?難道皇上還留了一手?
現在得到了皇上親口承諾的鄭貴妃,可管不了那麽多,她鄭重地向皇上行了一個福禮道:“老嫗鬼迷心竅,一時糊塗。不過這讓老嫗糊塗之人,可來自於一個人的推薦。”說罷,鄭貴妃便看向了李選侍。
………………………………………………………………………..
李選侍霎時之間便臉如白紙,一層細密的冷汗,帶著一片亮光,就從她光潔的腦門上冒了出來。饒是她再聰明,此刻也沒了主意。隻剩下手指不停地將衣角絞來絞去。
朱由校看了看大臣,又看了看李選侍,便說道:“鄭貴妃,你直說便是。如果有什麽差池,再問問繼親。不要怕辯論嘛,事情越辨越清楚。”
鄭貴妃淺飲一口茶道:“這事嘛得從萬曆四十五(1619)年說起,當時神宗健在,整日裏為遼東戰事煩憂而交瘁不已。老嫗便想著怎樣才能讓神宗放鬆心神。這時,當時還是太子妃嬪的李選侍說,她有一法可讓神宗高興,那就是聽書猜名。
你們都知道神宗甚好讀書涉獵廣泛,甚至到了癡迷的地步,當時京城之中新出版的各種書籍,神宗都會命人去買來讀之。因而神宗對於此法甚為有滿意,並說宋時李綱因為博聞強記,人送外號書櫥。今日聽書猜名之法,不讓李綱獨美於前。
於是老嫗便很高興的詢問李選侍,獻此法之人。李選侍告訴老婦說,此人號牧齋先生。乃萬曆三十八年(1610)進士,時任翰林院編修。他的名字叫做錢謙益。”
一聽這話,趙南星眉頭一緊,便垂下頭想著什麽。餘下眾人,都是把趙南星看了一個遍。錢謙益可是東林魁首之一,怎麽這人會牽扯到內宮之事?
鄭貴妃頓了頓道:“當時的李進忠可是李選侍身邊的紅人。至於李進忠也就是魏忠賢是如何認識錢謙益的,老嫗想還是李選侍來說一說吧。”
……………………………………………………………………………….
李選侍聞言,輕歎一口氣,也起身行了一個福禮道:“李進忠當時負責侍奉還是皇太孫的陛下,他時常告訴我說。要想以後能有所作為,就要有一批人才。而錢謙益此人素有才名,在士子之中名聲很大,偏偏是個喜愛藏書如命的人。
於是魏忠賢便投其所好,命人采購大量的宋刻書卷奉送,因而與其交好。而錢謙益也由此成為了東宮座上賓。因為他的身份出入不便,便化名為牧齋先生。其後,經由妾身引薦,錢謙益便認識了貴妃娘娘。”
朱由校聽完,便搓著下巴看了看李選侍,又看了看鄭貴妃。正要問話之時,李選侍急忙道:“妾身與錢謙益見麵之時,都通知了陛下,當時也有太監宮女在場。妾身僅僅是像他詢問一些事情罷了。”
“行了,朕不是想知道這個。朕諒錢謙益也沒那麽大膽子。繼親,你剛才說,錢謙益給了你讓神宗高興的法子,難道之後,向貴妃進言獻上香爐的便是此人?”朱由校嚴肅地問道。
鄭貴妃輕歎一口氣道:“皇上,這事老嫗來說吧。神宗病危之後,老嫗因為擔心之前與光宗的誤會,會讓我深陷險境。於是便想到了敬獻聽書猜名之法的錢謙益,便讓他想想辦法。
錢謙益是藏書大家,其收藏裏有頗多金石煉丹一類的書籍。他便找了一本書,裏麵就有宣爐焚香之說。他還告訴老嫗,此法與西洋香混合,會讓人久思人欲,因而需要美女多人方能克製。老嫗以為找到了可以讓先皇滿意的法子,這才與李選侍商量出了這後來之事。
陛下,老嫗根本想不到,這香爐裏還有這許多奧妙。否則就是老嫗有天大的膽子,也不敢行此事。因為此事一旦敗露,就是老婦喪命之時。但如今說什麽都晚了,隻恨當初利欲熏心,分不清看不明,終致授人以柄,惹禍上身。”
朱由校沒有理會自憐自艾的鄭貴妃,和臉如白紙的李選侍。他把目光在趙南星身上掃了一遍,又在田爾耕身上打量了一番,眉頭便擰成了一個川字:不管父皇被下毒這事最終是東林所為還是閹黨作亂,他們為何要這麽做呢?…
如今聽到小杯熏香爐不僅事關先皇駕崩一案,而且又是巨毒之物。李選侍壓抑多年的怒火終於爆發了。如今的李選侍像一隻憤怒的母獅子,呲牙咧嘴地看著已經崩潰掉的鄭貴妃。
“繼親,如今諸位大臣在此。隻要你說出實情。朕不會追究你的責任,更不會削減你的俸祿。”朱由校趁熱打鐵道。他很明白一個道理,分化敵人的一個首要條件,就是要抓住痛點,然後一點一點給予利益誘惑。當然,明朝森嚴的孝親製度也是他不敢下狠手的原因。
李選侍沉默了片刻,便起身道:“陛下,當年先皇登基之前,曾允諾要封妾身為皇貴妃。但為大臣阻攔。鄭貴妃後來找到妾身,告訴我說,她將想方設法讓先皇加封我為貴妃,甚至是皇後。因此讓我對於她所做之事,不要阻攔。妾身愚昧,一時聽信了她的話。
後來,先皇病重。妾身數次想要探視先皇,都被時任司禮監稟筆崔文升所阻。先皇駕崩後,這鄭貴妃又找到我說,讓我挾持陛下,日後便可以兩宮聽政。更告訴我說,即使事敗,她也有辦法挽救局勢。
妾身如今悔不當初,如今每日於噦鸞宮中痛泣懺悔,更每日為陛下焚香禱告,祈求佛祖保佑陛下。妾身所言句句屬實,還望陛下明察。”
朱由校聞言,便喝了一口茶,心裏已是了然:李選侍當年為了自己的位置,而選擇與鄭貴妃聯手,因而那八名女子才能順利進入宮中,否則早被剁成大塊,丟到郊外喂狼了。隻是這兩個傻大姐,都不知道香爐乃巨毒之物。可憐光宗,就這麽稀裏糊塗的歸天了…
………………………………………………………………………………
“繼親,也就是說,你是知道這小杯熏香爐的?”朱由校繼續問道。
李選侍聞言,看了看鄭貴妃又看了看群臣,便抿了抿紅唇道:“皇上,妾身實有隱情。當年先皇駕崩之後,曾有一鄭貴妃身邊宮女,將兩個小杯熏香爐交給了我,說是先皇遺物。
後來妾身移居噦鸞宮,時有難繼之日,因而將此爐賣了,這才好與樂安公主換些飯食。妾身是怕陛下責罰,因而說了假話,望陛下恕罪。”
“對繼親照顧不周,乃朕之責任,繼親無需擔憂。鄭貴妃,李選侍所言可是屬實?”朱由校繼續逼問道。
鄭貴妃聽後也是點點頭,隨即又抬頭說道:“皇上,李選侍所言,自是很有道理的。當然,如今老嫗已是破鼓任人捶,我也就都認了,隻是無顏去見神宗啊。”說完,鄭貴妃眼中流露出一絲陰毒的光芒。而李選侍也好像想到了什麽,眼神大變。
見這鄭貴妃話裏有話的樣子,朱由校思慮片刻後,立刻下令:“今日諸位臣工勞頓已久,就且迴家休息。明日早朝在來議政。
令,葉向高、韓爌、趙南星、田爾耕、顧秉謙、李宗延,王安舜,鄭周宗,曹於汴,喬允升及姚宗文等繼續留在宮中協助。刑部將阮大铖繼續收監,小心看守。錦衣衛持三道金牌,速速押解崔文升及魏忠賢進京。”
待到大殿內人群散去一空後,朱由校對著鄭貴妃和李選侍說道:“剛才人多,現在留在殿內的都是可靠之人。有什麽話就說吧。朕想,二位應該也不願意讓一些事流傳出去吧。”
鄭貴妃看看朱由校,點點頭道:“皇上弱冠之年,能有此見識,老嫗佩服。那不知老嫗說出之後,對我有什麽好處呢?”
…………………………………………………………………….
朱由校低頭想了一下道:“朕不會追究你派遣八女魅惑先皇一事,另外,朕將允諾,待貴妃百年之後,與神宗合葬,以全貴妃之心願。”
鄭貴妃聞言,眼眶裏竟然泛出了珠光。在場的大臣都知道,鄭貴妃一輩子都想成為皇後。可一直未能如願,如今皇上這話,可是將她與神宗的兩位皇後並立了,沒有皇後之名卻有皇後之實。
留在朝堂上的十一個大臣,都是人老成精之輩,自然明白皇上此話的用意。有些事情,沒有妥協,就沒有真相。神宗的墳墓裏埋上誰,說到底根本與他們無關。這不過是用來和皇上討價還價的籌碼。
而且皇上如果全力追究鄭貴妃派遣八女之事,不知道會牽扯多少人進來,會掀起多大波瀾,到時候整個朝廷將會陷入崩潰。一旦事情發生,根本就不是它們這是十一人可以應付的,到時候損害的還是他們自己的利益。
如今有了皇上這話,在場的大臣都放下了心,至少,這事不會再擴大了。不然以後還真不好收拾。不過他們也有疑惑,皇上為何隻說不追究鄭貴妃敬獻八女,卻不說鄭貴妃敬獻香爐一事?難道皇上還留了一手?
現在得到了皇上親口承諾的鄭貴妃,可管不了那麽多,她鄭重地向皇上行了一個福禮道:“老嫗鬼迷心竅,一時糊塗。不過這讓老嫗糊塗之人,可來自於一個人的推薦。”說罷,鄭貴妃便看向了李選侍。
………………………………………………………………………..
李選侍霎時之間便臉如白紙,一層細密的冷汗,帶著一片亮光,就從她光潔的腦門上冒了出來。饒是她再聰明,此刻也沒了主意。隻剩下手指不停地將衣角絞來絞去。
朱由校看了看大臣,又看了看李選侍,便說道:“鄭貴妃,你直說便是。如果有什麽差池,再問問繼親。不要怕辯論嘛,事情越辨越清楚。”
鄭貴妃淺飲一口茶道:“這事嘛得從萬曆四十五(1619)年說起,當時神宗健在,整日裏為遼東戰事煩憂而交瘁不已。老嫗便想著怎樣才能讓神宗放鬆心神。這時,當時還是太子妃嬪的李選侍說,她有一法可讓神宗高興,那就是聽書猜名。
你們都知道神宗甚好讀書涉獵廣泛,甚至到了癡迷的地步,當時京城之中新出版的各種書籍,神宗都會命人去買來讀之。因而神宗對於此法甚為有滿意,並說宋時李綱因為博聞強記,人送外號書櫥。今日聽書猜名之法,不讓李綱獨美於前。
於是老嫗便很高興的詢問李選侍,獻此法之人。李選侍告訴老婦說,此人號牧齋先生。乃萬曆三十八年(1610)進士,時任翰林院編修。他的名字叫做錢謙益。”
一聽這話,趙南星眉頭一緊,便垂下頭想著什麽。餘下眾人,都是把趙南星看了一個遍。錢謙益可是東林魁首之一,怎麽這人會牽扯到內宮之事?
鄭貴妃頓了頓道:“當時的李進忠可是李選侍身邊的紅人。至於李進忠也就是魏忠賢是如何認識錢謙益的,老嫗想還是李選侍來說一說吧。”
……………………………………………………………………………….
李選侍聞言,輕歎一口氣,也起身行了一個福禮道:“李進忠當時負責侍奉還是皇太孫的陛下,他時常告訴我說。要想以後能有所作為,就要有一批人才。而錢謙益此人素有才名,在士子之中名聲很大,偏偏是個喜愛藏書如命的人。
於是魏忠賢便投其所好,命人采購大量的宋刻書卷奉送,因而與其交好。而錢謙益也由此成為了東宮座上賓。因為他的身份出入不便,便化名為牧齋先生。其後,經由妾身引薦,錢謙益便認識了貴妃娘娘。”
朱由校聽完,便搓著下巴看了看李選侍,又看了看鄭貴妃。正要問話之時,李選侍急忙道:“妾身與錢謙益見麵之時,都通知了陛下,當時也有太監宮女在場。妾身僅僅是像他詢問一些事情罷了。”
“行了,朕不是想知道這個。朕諒錢謙益也沒那麽大膽子。繼親,你剛才說,錢謙益給了你讓神宗高興的法子,難道之後,向貴妃進言獻上香爐的便是此人?”朱由校嚴肅地問道。
鄭貴妃輕歎一口氣道:“皇上,這事老嫗來說吧。神宗病危之後,老嫗因為擔心之前與光宗的誤會,會讓我深陷險境。於是便想到了敬獻聽書猜名之法的錢謙益,便讓他想想辦法。
錢謙益是藏書大家,其收藏裏有頗多金石煉丹一類的書籍。他便找了一本書,裏麵就有宣爐焚香之說。他還告訴老嫗,此法與西洋香混合,會讓人久思人欲,因而需要美女多人方能克製。老嫗以為找到了可以讓先皇滿意的法子,這才與李選侍商量出了這後來之事。
陛下,老嫗根本想不到,這香爐裏還有這許多奧妙。否則就是老嫗有天大的膽子,也不敢行此事。因為此事一旦敗露,就是老婦喪命之時。但如今說什麽都晚了,隻恨當初利欲熏心,分不清看不明,終致授人以柄,惹禍上身。”
朱由校沒有理會自憐自艾的鄭貴妃,和臉如白紙的李選侍。他把目光在趙南星身上掃了一遍,又在田爾耕身上打量了一番,眉頭便擰成了一個川字:不管父皇被下毒這事最終是東林所為還是閹黨作亂,他們為何要這麽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