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更奉上)
朱由校翻了翻手裏的資料,看了看群臣道:“戶部尚書李宗延,禦史王安舜,禦史鄭周宗,三人何在?”既然群臣都不願意當出頭鳥,朱由校隻有一個個點出來了。
當然,這個點出來,是朱由校選擇了很久,也等待了很久的結果。當初為了選擇自己的臂膀,他可沒少花功夫,將在籍官員幾乎查了個遍。綜合考慮之後,他決定選擇幾個以敢於以事實說話,卻又不胡亂上諫的人。如今正是時候。
李宗延為三朝元老,為人素有清名,而且擔任言官之時,從不胡亂上諫也不參與黨爭,其疏諫多被采納。兩位禦史不僅潔身自好,也是紅丸一案中強烈的質疑派,都堅決主張依據事實查清真相。且這三個人都是比較重視客觀事實依據,而並非根據黨派利益選擇結論。
朱由校將三人仔仔細細看了一遍,感覺很滿意,這三人的模樣,當樣板戲演員都綽綽有餘。便轉過身對群臣說道:“既然調查這件案子,諸位疑慮頗多,這樣吧,朕選幾個人出來審理此案,大家看看是否滿意。
戶部尚書李宗延,不用朕多介紹了。當年的‘國本之爭’,李尚書功不可沒,父皇也曾經親自嘉獎過。其擔任都察院都禦史期間,也是頗有好評。朕以為,李尚書兼任都察院右都禦史參與此案,乃可行之策,諸位以為呢?”
皇上話音剛落,次輔韓爌率先拱手道:“臣附議。”首輔葉向高一看,皺了皺眉頭,也表示附議。在兩位閣老的表態之下,其餘大臣也表示附議。
“禦史王安舜和鄭周宗,在位期間敢於直言,紅丸案中更是起到表率作用。朕以為,如今徹查紅丸一案,非這兩位莫屬。諸位以為呢?”朱由校又道。
韓爌再次率先表態:“臣附議。”葉向高無奈,也隻好附議。其餘人雖然心裏不怎麽舒服,但還是表態附議。反正這事總得找幾個替死鬼出來頂著,隻要不點著自己的名字就好。
諸位大臣已經在皇宮裏呆了幾個時辰,滴水未進,餓得來頭暈眼花;皇上說為了保持空氣流通,皇極殿的大門又一直開著,京城深秋的寒風,刀刮一樣吹過大殿。此刻饑寒交迫的群臣,也沒了更多的想法,反正皇上說什麽就是什麽吧。
朱由校摸了摸下巴道:“朕以為,這件事還是得三司進行審核才行,不然有法不依,讓人看了笑話。這樣,李宗延、王安舜和鄭周宗三人,成立一個臨時的紅丸調查組,負責調查這件事,最後將資料歸集交由三司負責最後審議,諸位看這樣可好?”
見群臣有氣無力地表示同意,朱由校便揮手讓三人臨時小組開始工作,當然,是按照他的指示工作。
………………………………………………………………………………..
李宗延對於皇上的任命,內心波瀾不驚,對於他來說,做好皇上安排的任何工作,本就是自己的職責。他剛才之所以不冒頭出來,也是因為紅丸一案牽扯太過重大,尤其裏麵牽扯到的黨爭,讓他很是厭煩。但皇上既然任命了,那盡力做好便是。
而兩個禦史王安舜和鄭周宗,則興奮不已。兩人都在壯年,正是雄心勃勃之際。三年前的紅丸案,曾讓兩人看到了自己仕途崛起的希望。但從不參與黨爭的兩人,最後隻能無奈的坐在一邊喝茶。兩人從此意誌消沉以飲酒賦詩為樂,卻沒想到皇上今天給了這麽一壺美酒!
朱由校將手裏的奏折交給三人道:“崔文升不是不能升任司禮監稟筆,而是這件事的奇怪之處,朕相信你們三人也明白。這樣,你們現在就開始想辦法,查出這件事的緣由。”
李宗延老於官場,此刻略一思索後便道:“陛下,這件事其實對於紅丸案來說,關係不大。”
朱由校道:“李尚書說來聽聽。”
李宗延道:“陛下,老臣記得很清楚。先皇登基之時玉履安和,衝粹無病容。就是說先皇的行走,儀態等都沒有疾病的征兆。而崔文升則是在先皇登基後才任命。因此,基本可以排除有人謀害一說。所以…”
這時鄭周宗上前一步道:“皇上,微臣不同意此看法。微臣曾在紅丸案後調查過崔文升。此人原是鄭貴妃的內侍,時常服侍貴妃左右而少人見。但不曾聽說此人已醫術聞名。
先皇選擇司禮監稟筆時,曾向人詢問過,何人可擔當此職。有人就向先皇推薦了崔文升,稱讚此人做事細致還懂醫術。其後,崔文升更是給先皇胡亂開藥,導致先皇重病。因此微臣認為,崔文升與此案有莫大關係。”
李宗延一聽,便出言反駁道:“如果崔文升是在先皇登基之前,就已任命,此說尚可。可先皇登基後,也是考量了一番,才做出此決定。皇上,老臣以為這事不宜過度揣摩,還請陛下明鑒。”
朱由校皺著眉頭想了想道:“兩位所說都有道理。這樣,朕先問一件事情。諸位臣工,先皇在登基之前,其身邊服侍之人,是由哪裏派出的。”
皇上此話一出,又是一片沉靜…
………………………………………………………………………….
“難道諸位臣工無一人知曉?”朱由校的聲音提高了幾度。
“陛下,先皇登基前居住在清寧宮。而清寧宮的太監宮女均由司禮監派出。另外陛下可能有一件事搞錯了,想是因為陛下落水後記不清了。先皇任命了兩次司禮監稟筆太監。”說話的卻是次輔韓爌。此話一出,不少臣工才想起來當時的事,紛紛點頭表示確實如此。
朱由校哪裏知道這事,加上明宮內很多資料都記敘混亂,他很多東西都還沒來得及梳理。他隻好摸摸鼻子道:“那有請次輔大人詳細說說當時的事。”
韓爌對於皇上這種不懂就問的態度很滿意,雖然小皇上落水後很多事記不得了,但這待人接事的態度著實讓人滿意。韓爌略微想了想,輕咳一聲道:
“先皇在位時,任命的第一個司禮監太監是王安。王公公為人如何,諸位臣工都清楚。當年的‘移宮案’中,正是王安當機立斷,將陛下帶至了文華殿。因此陛下的順利登基,與王安有莫大關係。
而先皇之所以待王安很優厚,是因為王公公在‘梃擊案’中妥善調停了宮內關係,保護了先皇。先皇繼位後,雖然很多事都依靠王安辦理,但是因為其身體多病,因而不能很好的照顧先皇。於是王公公便推薦了崔文升。”
朱由校聽到這裏,不由得咬起了手指甲:王安這人他知道,算是很不錯的一個太監,可他為何會推薦崔文升?這不是坑爹嘛…
韓爌頓了頓道:“先皇登基前後,都十分寵愛李選侍,因而很多事都對其言聽計從。當時,李選侍有一個心腹太監,李選侍對於這個心腹太監很是信任。但是這個心腹太監,並不滿足於在李選侍手下做事。
這個太監便暗中找到了王安很信任的一個人魏朝。而這個魏朝不僅是這個太監的入宮引路人,更是他的拜把子兄弟,當然這對兄弟後來因為一個女人鬧翻。
這太監求魏朝幫助他到王安手下做事,於是魏朝變經常在王安麵前,稱讚他這個拜把子兄弟。王安後來便很賞識這個太監,便讓他來自己手下做事。這個太監倒也有些手腕,很快就在身邊聚集了一批人。
先皇登基後,王安因為身體原因,想要向先皇另外推薦一個人擔任司禮監稟筆。而這個太監知道自己資曆不夠,便推薦了鄭貴妃的內侍崔文升。也不知道他用了法子,讓王安相信了他。於是這崔文升變成了司禮監稟筆太監。
後來王安因為這事後悔不已,加上這太監當時已經與魏朝鬧翻。因此王安與這太監爆發了多次矛盾。當這太監掌權以後,便夥同他人殺害了王安。而殺害王安之人,又是李選侍的私人太監劉朝。因此這個太監,與鄭貴妃與李選侍都有莫大關係。”
朱由校聞言微微抬起了身子,他已經大概猜出了這人是誰,但還是需要確認一下。
韓爌看了看朱由校迫切的眼神,微微一笑後,正色道:“皇上,此人便是當時的李選侍心腹太監李進忠,也就是現在的司禮監稟筆魏忠賢!!”
…………………………………………………………………………….
“嘶”饒是朱由校已經猜到了答案,但他還是倒吸了一口冷氣,不是因為魏忠賢,而是因為明光宗的去世,看樣子與鄭貴妃和李選侍真的有很大關係。
他也終於明白群臣為何剛才一直閉口不言,不是他們不知道,而是這事牽扯到了內宮。一個是明神宗的寵妃鄭貴妃,一個是明光宗的寵妃李選侍。群臣隻要話語之間稍有差池,甚至會被政敵利用,被攻訐為與內宮有勾結,這罪名可就太大了,這是要掉腦袋的。
“不知韓次輔是如何知道這事的?”朱由校問道。
“皇上,老臣曾經擔任過禮部尚書。因而交友廣闊。”韓爌拱手道。
朱由校一聽,心裏也明白了。禮部尚書相當於教育部長,學生遍朝堂是肯定的,因此他也有機會知道許多旁人不知道的事。但這是人家的路子,也別追問了。
又看了看朝堂上餓得直吞口水的群臣,朱由校也為剛才誤會群臣感到有些不好意思,這事說到底,因為鄭貴妃與李選侍和自己都有些關係,算是內宮矛盾,遷怒於外臣確實過分了。朱由校便對一旁的太監說到:“告訴光祿寺,準備飯菜,多準備點,讓大人們先吃飯。”
光祿寺的大鍋飯準備的就是快,不到一炷香的時間,便已經端上了皇極殿。朱由校示意群臣不必拘禮後,整個皇極殿內便響起了“吭哧吭哧”的聲音。待群臣吃飽喝足後,朱由校又是一聲令下:“給諸位大人弄點被子和軟墊來。”
見太監抱來了被子和軟墊後,不少大臣苦著臉看著皇上。他們還以為這就可以迴家,然後和小妾認真交流一下一天的心得,誰知道皇上動真格的,真要他們睡在皇極殿。
朱由校命人在暖爐裏添了些銀碳後,笑著說道:“諸位呢,今天也就將就一下。審案嘛,講究個連續。”
這時,戶部尚書李宗延道:“皇上,如今崔文升和魏忠賢都不在,不知下麵該審理什麽事?”
朱由校看了看手中的資料道:“現在崔文升為何被任命司禮監稟筆一事,已經明了。接下來說說紅丸的事。”
說到這裏,朱由校朗聲道:“傳朕旨意,著錦衣衛配合吏部,盡快將漕運總督崔文升和司禮監稟筆魏忠賢帶到京城。”
禦史王安舜問道:“陛下,既然要查紅丸一事,為何不把太醫院醫生傳來問話。很多事一問便知。”
朱由校摸了摸下巴道:“王禦史之言倒是不錯,可是朕,信不過太醫院的醫生。”
見群臣又把自己看著,朱由校笑道:“諸位,你們生病的時候,有多少人是找太醫院的醫生看病的?諸位應該都知道,京城四大不靠譜之一,太醫院的藥湯可名列其中啊。”說罷,朱由校與群臣一起笑了起來。
朱由校背著手遊走在群臣中,緩緩說到:“朕這裏有名醫,可以詳細解讀當時先皇的一些病曆記錄,另外,朕還需要另一個人的幫助。這紅丸,不簡單啊。”
朱由校翻了翻手裏的資料,看了看群臣道:“戶部尚書李宗延,禦史王安舜,禦史鄭周宗,三人何在?”既然群臣都不願意當出頭鳥,朱由校隻有一個個點出來了。
當然,這個點出來,是朱由校選擇了很久,也等待了很久的結果。當初為了選擇自己的臂膀,他可沒少花功夫,將在籍官員幾乎查了個遍。綜合考慮之後,他決定選擇幾個以敢於以事實說話,卻又不胡亂上諫的人。如今正是時候。
李宗延為三朝元老,為人素有清名,而且擔任言官之時,從不胡亂上諫也不參與黨爭,其疏諫多被采納。兩位禦史不僅潔身自好,也是紅丸一案中強烈的質疑派,都堅決主張依據事實查清真相。且這三個人都是比較重視客觀事實依據,而並非根據黨派利益選擇結論。
朱由校將三人仔仔細細看了一遍,感覺很滿意,這三人的模樣,當樣板戲演員都綽綽有餘。便轉過身對群臣說道:“既然調查這件案子,諸位疑慮頗多,這樣吧,朕選幾個人出來審理此案,大家看看是否滿意。
戶部尚書李宗延,不用朕多介紹了。當年的‘國本之爭’,李尚書功不可沒,父皇也曾經親自嘉獎過。其擔任都察院都禦史期間,也是頗有好評。朕以為,李尚書兼任都察院右都禦史參與此案,乃可行之策,諸位以為呢?”
皇上話音剛落,次輔韓爌率先拱手道:“臣附議。”首輔葉向高一看,皺了皺眉頭,也表示附議。在兩位閣老的表態之下,其餘大臣也表示附議。
“禦史王安舜和鄭周宗,在位期間敢於直言,紅丸案中更是起到表率作用。朕以為,如今徹查紅丸一案,非這兩位莫屬。諸位以為呢?”朱由校又道。
韓爌再次率先表態:“臣附議。”葉向高無奈,也隻好附議。其餘人雖然心裏不怎麽舒服,但還是表態附議。反正這事總得找幾個替死鬼出來頂著,隻要不點著自己的名字就好。
諸位大臣已經在皇宮裏呆了幾個時辰,滴水未進,餓得來頭暈眼花;皇上說為了保持空氣流通,皇極殿的大門又一直開著,京城深秋的寒風,刀刮一樣吹過大殿。此刻饑寒交迫的群臣,也沒了更多的想法,反正皇上說什麽就是什麽吧。
朱由校摸了摸下巴道:“朕以為,這件事還是得三司進行審核才行,不然有法不依,讓人看了笑話。這樣,李宗延、王安舜和鄭周宗三人,成立一個臨時的紅丸調查組,負責調查這件事,最後將資料歸集交由三司負責最後審議,諸位看這樣可好?”
見群臣有氣無力地表示同意,朱由校便揮手讓三人臨時小組開始工作,當然,是按照他的指示工作。
………………………………………………………………………………..
李宗延對於皇上的任命,內心波瀾不驚,對於他來說,做好皇上安排的任何工作,本就是自己的職責。他剛才之所以不冒頭出來,也是因為紅丸一案牽扯太過重大,尤其裏麵牽扯到的黨爭,讓他很是厭煩。但皇上既然任命了,那盡力做好便是。
而兩個禦史王安舜和鄭周宗,則興奮不已。兩人都在壯年,正是雄心勃勃之際。三年前的紅丸案,曾讓兩人看到了自己仕途崛起的希望。但從不參與黨爭的兩人,最後隻能無奈的坐在一邊喝茶。兩人從此意誌消沉以飲酒賦詩為樂,卻沒想到皇上今天給了這麽一壺美酒!
朱由校將手裏的奏折交給三人道:“崔文升不是不能升任司禮監稟筆,而是這件事的奇怪之處,朕相信你們三人也明白。這樣,你們現在就開始想辦法,查出這件事的緣由。”
李宗延老於官場,此刻略一思索後便道:“陛下,這件事其實對於紅丸案來說,關係不大。”
朱由校道:“李尚書說來聽聽。”
李宗延道:“陛下,老臣記得很清楚。先皇登基之時玉履安和,衝粹無病容。就是說先皇的行走,儀態等都沒有疾病的征兆。而崔文升則是在先皇登基後才任命。因此,基本可以排除有人謀害一說。所以…”
這時鄭周宗上前一步道:“皇上,微臣不同意此看法。微臣曾在紅丸案後調查過崔文升。此人原是鄭貴妃的內侍,時常服侍貴妃左右而少人見。但不曾聽說此人已醫術聞名。
先皇選擇司禮監稟筆時,曾向人詢問過,何人可擔當此職。有人就向先皇推薦了崔文升,稱讚此人做事細致還懂醫術。其後,崔文升更是給先皇胡亂開藥,導致先皇重病。因此微臣認為,崔文升與此案有莫大關係。”
李宗延一聽,便出言反駁道:“如果崔文升是在先皇登基之前,就已任命,此說尚可。可先皇登基後,也是考量了一番,才做出此決定。皇上,老臣以為這事不宜過度揣摩,還請陛下明鑒。”
朱由校皺著眉頭想了想道:“兩位所說都有道理。這樣,朕先問一件事情。諸位臣工,先皇在登基之前,其身邊服侍之人,是由哪裏派出的。”
皇上此話一出,又是一片沉靜…
………………………………………………………………………….
“難道諸位臣工無一人知曉?”朱由校的聲音提高了幾度。
“陛下,先皇登基前居住在清寧宮。而清寧宮的太監宮女均由司禮監派出。另外陛下可能有一件事搞錯了,想是因為陛下落水後記不清了。先皇任命了兩次司禮監稟筆太監。”說話的卻是次輔韓爌。此話一出,不少臣工才想起來當時的事,紛紛點頭表示確實如此。
朱由校哪裏知道這事,加上明宮內很多資料都記敘混亂,他很多東西都還沒來得及梳理。他隻好摸摸鼻子道:“那有請次輔大人詳細說說當時的事。”
韓爌對於皇上這種不懂就問的態度很滿意,雖然小皇上落水後很多事記不得了,但這待人接事的態度著實讓人滿意。韓爌略微想了想,輕咳一聲道:
“先皇在位時,任命的第一個司禮監太監是王安。王公公為人如何,諸位臣工都清楚。當年的‘移宮案’中,正是王安當機立斷,將陛下帶至了文華殿。因此陛下的順利登基,與王安有莫大關係。
而先皇之所以待王安很優厚,是因為王公公在‘梃擊案’中妥善調停了宮內關係,保護了先皇。先皇繼位後,雖然很多事都依靠王安辦理,但是因為其身體多病,因而不能很好的照顧先皇。於是王公公便推薦了崔文升。”
朱由校聽到這裏,不由得咬起了手指甲:王安這人他知道,算是很不錯的一個太監,可他為何會推薦崔文升?這不是坑爹嘛…
韓爌頓了頓道:“先皇登基前後,都十分寵愛李選侍,因而很多事都對其言聽計從。當時,李選侍有一個心腹太監,李選侍對於這個心腹太監很是信任。但是這個心腹太監,並不滿足於在李選侍手下做事。
這個太監便暗中找到了王安很信任的一個人魏朝。而這個魏朝不僅是這個太監的入宮引路人,更是他的拜把子兄弟,當然這對兄弟後來因為一個女人鬧翻。
這太監求魏朝幫助他到王安手下做事,於是魏朝變經常在王安麵前,稱讚他這個拜把子兄弟。王安後來便很賞識這個太監,便讓他來自己手下做事。這個太監倒也有些手腕,很快就在身邊聚集了一批人。
先皇登基後,王安因為身體原因,想要向先皇另外推薦一個人擔任司禮監稟筆。而這個太監知道自己資曆不夠,便推薦了鄭貴妃的內侍崔文升。也不知道他用了法子,讓王安相信了他。於是這崔文升變成了司禮監稟筆太監。
後來王安因為這事後悔不已,加上這太監當時已經與魏朝鬧翻。因此王安與這太監爆發了多次矛盾。當這太監掌權以後,便夥同他人殺害了王安。而殺害王安之人,又是李選侍的私人太監劉朝。因此這個太監,與鄭貴妃與李選侍都有莫大關係。”
朱由校聞言微微抬起了身子,他已經大概猜出了這人是誰,但還是需要確認一下。
韓爌看了看朱由校迫切的眼神,微微一笑後,正色道:“皇上,此人便是當時的李選侍心腹太監李進忠,也就是現在的司禮監稟筆魏忠賢!!”
…………………………………………………………………………….
“嘶”饒是朱由校已經猜到了答案,但他還是倒吸了一口冷氣,不是因為魏忠賢,而是因為明光宗的去世,看樣子與鄭貴妃和李選侍真的有很大關係。
他也終於明白群臣為何剛才一直閉口不言,不是他們不知道,而是這事牽扯到了內宮。一個是明神宗的寵妃鄭貴妃,一個是明光宗的寵妃李選侍。群臣隻要話語之間稍有差池,甚至會被政敵利用,被攻訐為與內宮有勾結,這罪名可就太大了,這是要掉腦袋的。
“不知韓次輔是如何知道這事的?”朱由校問道。
“皇上,老臣曾經擔任過禮部尚書。因而交友廣闊。”韓爌拱手道。
朱由校一聽,心裏也明白了。禮部尚書相當於教育部長,學生遍朝堂是肯定的,因此他也有機會知道許多旁人不知道的事。但這是人家的路子,也別追問了。
又看了看朝堂上餓得直吞口水的群臣,朱由校也為剛才誤會群臣感到有些不好意思,這事說到底,因為鄭貴妃與李選侍和自己都有些關係,算是內宮矛盾,遷怒於外臣確實過分了。朱由校便對一旁的太監說到:“告訴光祿寺,準備飯菜,多準備點,讓大人們先吃飯。”
光祿寺的大鍋飯準備的就是快,不到一炷香的時間,便已經端上了皇極殿。朱由校示意群臣不必拘禮後,整個皇極殿內便響起了“吭哧吭哧”的聲音。待群臣吃飽喝足後,朱由校又是一聲令下:“給諸位大人弄點被子和軟墊來。”
見太監抱來了被子和軟墊後,不少大臣苦著臉看著皇上。他們還以為這就可以迴家,然後和小妾認真交流一下一天的心得,誰知道皇上動真格的,真要他們睡在皇極殿。
朱由校命人在暖爐裏添了些銀碳後,笑著說道:“諸位呢,今天也就將就一下。審案嘛,講究個連續。”
這時,戶部尚書李宗延道:“皇上,如今崔文升和魏忠賢都不在,不知下麵該審理什麽事?”
朱由校看了看手中的資料道:“現在崔文升為何被任命司禮監稟筆一事,已經明了。接下來說說紅丸的事。”
說到這裏,朱由校朗聲道:“傳朕旨意,著錦衣衛配合吏部,盡快將漕運總督崔文升和司禮監稟筆魏忠賢帶到京城。”
禦史王安舜問道:“陛下,既然要查紅丸一事,為何不把太醫院醫生傳來問話。很多事一問便知。”
朱由校摸了摸下巴道:“王禦史之言倒是不錯,可是朕,信不過太醫院的醫生。”
見群臣又把自己看著,朱由校笑道:“諸位,你們生病的時候,有多少人是找太醫院的醫生看病的?諸位應該都知道,京城四大不靠譜之一,太醫院的藥湯可名列其中啊。”說罷,朱由校與群臣一起笑了起來。
朱由校背著手遊走在群臣中,緩緩說到:“朕這裏有名醫,可以詳細解讀當時先皇的一些病曆記錄,另外,朕還需要另一個人的幫助。這紅丸,不簡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