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隻是其一,裴旻還要將孔子、孟子一並牽扯進來。


    與儒家而言,孔子、孟子才是真正至高無上的大賢,作為至聖、亞聖,這兩人的思想境界亦是極其崇高的。


    李邕自持身份的做法,歸根究底有違聖賢之道,隻是他們打著長者,前輩為旗號,曲解了敬老的意思。


    孔子對於中國最大的貢獻,並非是儒學,而是教育。


    孔子在教育上要求世人有教無類,這一舉動打破了世家貴族對教育文化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天下發展的趨勢。推動了整個中國華夏文化的大躍進,造成了百家爭鳴的盛況。


    對於教育一道,孔子的思想極為開明,他提出了樹立誌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


    因故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名言。


    裴旻圍繞這八個字,大發感慨。


    他在文中表示孔子這樣的先賢都能發出“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這種感慨,那些高高在上的大儒,卻無視一切逆耳反對之言,不屑與年少者辯論,莫非比孔聖人更加高明?


    身為大儒,理應內省,克己複禮。


    遇到晚輩錯誤的見解,應該耐心教導。若晚輩有不同的看法,提出不同的意見。更該耐心的與他探討,糾正他的錯誤,而不是倚老賣老,以輩分壓人。


    何況學海無涯,聖人尚有出錯時,留下過而改之,善莫大焉之語,誰能保證,自己無錯?


    對與錯的真理,從探討辯論中來,而不是輩分的高低。


    孔子尚且能不恥下問,為何如今卻要按資排輩?


    裴旻仿佛化身為“批評家”,以古文的字句,痛斥士林中的一些弊病。


    文中還表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


    有了疑惑,不用心去學習,疑惑一輩子解不開。


    年長的,懂得道理多,理應為師;年少的,若有超凡學識,也因以其為師。


    這學習本能知識,哪管對方年歲大小?


    裴旻寫到這裏,突然想起了韓愈的《師說》。


    發現自己寫的,有部分跟《師說》很貼近。


    他雖無心抄取,但是道理卻極其的相近。


    就如《孫子兵法》裏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吳子兵法》、《衛公兵法》裏皆有類似的話,不能說吳起、李靖抄襲,而是就是這個道理。


    裴旻索性也不管了,也引用起了韓愈《師說》裏的名句:“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最後,他以“學無前後,達者為師”這八個字,結束了這篇文章。


    看了一眼,裴旻登時有些慚愧,他這篇文章大多是自己的見解,但其中夾雜著韓愈《師說》裏的一些經典語句,登時發現所有《師說》裏的經典語句都是神來之筆。


    他自己寫的,固然有些水準,但是更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比起來,還是有一些不小的差距。


    他將自己這篇文章遞給了在一旁的嬌陳。


    嬌陳看的眼睛直冒金星,崇拜的看著自己的愛郎,驚喜的讚道:“此文一出去,隻怕那些高高在上的老儒士,可要罵死郎君了。”


    裴旻不以為意的道:“真正的大儒應有容人之量,這點容人之量都沒有,為夫亦不屑與他們為伍。這篇文章,一是給太白正名,要世人知道太白的行為並非不敬,而是求知心切,是李邕自持身份,缺少聖賢的克己內省之心。另一方麵也是給那些真正有求知之心,能夠虛懷若穀的真文人看的。”


    裴旻也不急著將這篇文章發出去,而是將張九齡、顏杲卿、王之渙、王昌齡、王維一並請來。


    袁履謙在外工作,並不在涼州,故而未在邀請之列。


    張九齡、顏杲卿、王之渙、王昌齡、王維這一個個文壇佼佼者,莫名其妙的聚在了一起。


    一個個都以為發生了什麽大事,緊張兮兮的。


    裴旻見眾人到齊,笑著擺著手道:“都別緊張,沒有什麽大事,隻是我今日閑來無事,寫了一篇文章,你們看看。”


    他已經將自己的文章寫了好幾份,自己也趁機做了修飾,分別傳給眾人。


    聽裴旻說他的的文章,張九齡、顏杲卿、王之渙、王昌齡、王維等人都不敢輕視。


    人的名,樹的影,裴旻雖無文章傳世,但是他的詩詞早已名動天下。


    文采人所共知,他們選擇來投裴旻,或多或少是因為裴旻在士林中的地位。


    相比其他連大字都不會寫的邊帥,身兼文武的裴旻,顯然是更好的選擇。


    他們慎重的接過手中的文章,認真閱覽。


    這一看之下,登時離不開眼!


    “這……”


    張九齡更是低唿出聲,他剛剛之前還讓裴旻問及此事,卻不想這一調頭,竟寫了怎麽一片文章出來。


    他耐著性子往下讀,讀到“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這句話時,一臉激動,說道:“太妙了,太妙了!裴帥,這寫的,真知灼見,太好了!”


    他出生嶺南,嶺南作為地域的一腳,不毛之地,為世人歧視文學底下。


    張九齡想要學習高深的文化,一步步的走來,極其不易,作為一個大山裏走出來的狀元,他最能體會這篇文章的核心意義是何等的重大,迴想起自己的求學路,眼眶都有些紅了。


    顏杲卿一臉的震撼,苦笑:“我與裴帥相識十載,互為知己。杲卿一直覺得其他諸多地方,遠不如裴帥,但論及文采,還能比之一二,如今看來卻是井中蛙,不知大海之廣。”


    王昌齡愛不釋手的反複觀看,由衷道:“字字珠璣,裴帥這一篇文章,可謂一針見血,將士林的疲敝一表無疑。此文一但傳開,必然引起世人轟動。”


    “豈止是轟動!可說是地覆天翻!”王維身在河東王氏,是嫡係傳人,深知世家賢者做派。


    王之渙出身於太原王家,感同身受的符合……


    此文一出,幾乎等於是給他們一個響亮的耳刮子。


    “你們也別盡誇我,幫我潤色潤色!”裴旻想著他們,道明了來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盛唐劍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無言不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無言不信並收藏盛唐劍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