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又見銀壺
馬成是個在皇宮廝混了幾十個年的老油子了,什麽沒見過?即便是閃爍其詞的含糊警示,不論成色真假,也已是實屬難能,楊致姑且當他是一番好意。
自大夏開國以來兩代皇帝,僅止在此召見過三位重臣?這個鳥地方到底是個什麽去處?皇帝如此鄭重其事,不管怎麽說,好歹是給足了他楊致麵子。可那又怎麽樣?楊致打心眼裏不領這個情。
因為皇帝在哪兒召見,召見之時會說些什麽,楊致還真是無所謂。令他如此篤定淡然的理由很簡單:利益與利用。皇帝在這個時候需要利用楊致,更甚於楊致需要利用皇帝。這一點,皇帝心裏應該比楊致更清楚。
話雖如此,然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楊致暗自上心之餘,對這次召見也很有點小期待。輕咳一聲,昂首闊步繼續前行。
隻見卵石精心鋪就的小徑愈見狹窄,樹木愈見蔥蘢,路麵隻有些許斑駁的陽光灑入,因而也愈顯幽謐。楊致迴憶來路,若--非有人引領,平日看來這隻是禦花園中一處枝葉繁盛的樹林罷了,誰會想到在樹木遮蔽之下還會另有天地?細細一想,不由搖頭恍然一笑:古往今來哪位皇帝不是把自己的小命看得無比金貴?好端端的一座禦花園居然會容留這麽一片密林,難道是怕那些狗膽包天的刺客無處藏身麽?這其中沒什麽貓膩才怪
思索間已不經意的又七拐八繞前行了百餘步,依稀可見前麵林木掩映間有一座石亭。楊致剛放緩腳步,隻見對麵有人迎了出來:“小人奉旨在此相迎飛虎侯。”
來人一身尋常宮中內侍服色,語聲舒緩平淡,語氣不卑不亢,但卻怎麽聽著都似乎感覺陰兮兮的有些瘮人。
楊致定睛一看,不禁愣了一愣:來人赫然是金子善。正是在年前為求領兵出潼關迎駕,而應越王趙啟之邀進宮赴宴之日,那個平時隱匿無形、隻曇花一現之後又杳無聲息了的金子善。正是那個當著監國皇子趙啟的麵,敢於指揮數百侍衛與楊致悍然對峙的金子善此人是內侍乎?不是內侍乎?平時又死在哪兒躲著?
看來皇帝的心機並非先前想象中的那麽簡單,皇宮大內永遠有太多不為人知的、稀奇古怪的秘辛。……隻是皇帝今時今刻把金子善這張牌亮出來,有那個必要嗎?是不是太早了一點?
楊致戲謔的笑道:“有勞了。——哦,對了,楊某有一事不明,還望不吝賜教:我該如何稱唿閣下?是該叫你金公公?金侍衛?或是金統領?還是金將軍?”
金子善聞言眼神卻是絲毫不亂,側身讓過一邊,麵色如常的淡淡答道:“飛虎侯說笑了。小人隻是皇上身邊一個尋常奴才而已,有何德何能得飛虎侯這般抬舉高看?”
“小金,是致兒來了麽?還在絮叨些什麽?還不快領他過來?”從石亭傳來皇帝的朗朗笑聲:“你二人也算是熟人了吧?若想多多親近,來日方長,不差了這一時半會。”
皇帝竟然親切的稱其為“小金”,而不是直唿其名,且說什麽“來日方長”?足見此人在皇帝心目中的分量非同小可
楊致話中本就意含調侃,皇帝出聲一招唿,自然不會再與金子善糾纏。應聲上前,隻見石亭周圍仍為樹木籠罩,亭內四角擺放了四個炭火熊熊的銅盆。皇帝身披玄色大氅,紅光滿麵,臉色比平日更顯出奇的紅潤。一手執著銀壺,一手執著銀杯,正在自斟自飲。
楊致躬身長揖道:“微……兒臣見過父皇。”
皇帝放下銀杯,滿不在意的揮手道:“要你這廝叫朕一聲父皇,怎地還這般生澀?免禮,免禮來,來,來坐陪朕喝兩杯,今日咱們好生說說話。”
指著圓幾上的另一隻銀杯道:“小金,來給致兒斟酒”
楊致老實不客氣的就勢落了座,同時暗自思忖,皇帝今日在如此隱秘的地方召見,對自己的熱情卻略顯過了頭。這副架勢,與馬成提醒的“謹言慎行”豈不是牛頭不對馬嘴了?
金子善也不多話,不聲不響的從皇帝手中接過銀壺,不慌不忙的將楊致麵前的銀杯斟滿,又恭謹的執壺退下,侍立在皇帝身側。
楊致此刻與皇帝的距離不過兩尺,可謂觸手可及,但總感覺有什麽地方不太對頭,胸前也湧上一股微微的溫熱。
“父皇今日怎地有這般雅興?兒臣本就不善飲酒,平日裏就是個口無遮攔的,如若待會兒耍起酒瘋恐怕愈會是胡言亂語,那便大大不妙了”
臉上笑意盈盈,卻暫不忙著端杯相敬。借著口中胡亂搭訕的片刻功夫,笑眯眯的兩眼迅速掃視了一遍三人之間相距不過三尺見方的環境,雖眯成了一條線、卻仍不失半分犀利的目光最後落在了金子善手中的銀壺上。……那銀壺看起來怎麽隱隱有似曾相識之感?
壺蓋那該死的壺蓋楊致腦子裏驀地靈光一閃:但凡禦用器皿,無不極盡精巧考究。不到茶盞大小的壺蓋上為什麽會有一條精致的細縫?雖然銀壺式樣迥異,但楊致對壺蓋上這條細縫的印象深刻了莫非這與當日在北燕定北王府那把銀壺豈有異曲同工之妙?如若不是當時見機得早,早已稀裏糊塗成了冤死北燕的一縷孤魂,焉能還有今日?
那該死的製壺匠完全可以用“殺人滅口、必備佳品、帝王專用”做廣告詞了楊致雖對大夏的曆史軼聞不甚了然,但不難想象,所謂開國以來兩代皇帝僅止在此地召見了三位重臣,絕非什麽莫大的榮耀。反而言之,那三位前輩重臣必定沒落下個什麽好下場……甚至是死都不知道是什麽死的,死得莫名其妙
皇帝此番召見是何用意,楊致進宮之前不是沒有仔細的想過。原想皇帝最多就是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敲打敲打他,很難說就一定對他懷有太大的惡意。然而這把該死的銀壺卻令楊致認定,皇帝今日對他也絕對沒什麽好意。皇帝不用貼身近侍馬成伺候,而敢於隻留金子善一人在身邊,也令楊致斷定,在皇帝眼中,貌不驚人的金子善的心智武技,恐怕未必就比自己遜色多少
楊致在這一瞬間心中頗為糾結:除非是皇帝瘋了,否則的話,在這個時候無論如何都沒必要取他性命。隱龍示警,從無差錯。從胸前的反應情形來看,這種可能性亦是極小。可皇帝突然間裝神弄鬼的給他來上這麽一手?到底是想幹什麽?是賭上一把,裝作毫無察覺的把這杯酒喝下去?看看皇帝葫蘆裏到底賣的是什麽藥?還是幹脆不喝?。
更多到,地址
馬成是個在皇宮廝混了幾十個年的老油子了,什麽沒見過?即便是閃爍其詞的含糊警示,不論成色真假,也已是實屬難能,楊致姑且當他是一番好意。
自大夏開國以來兩代皇帝,僅止在此召見過三位重臣?這個鳥地方到底是個什麽去處?皇帝如此鄭重其事,不管怎麽說,好歹是給足了他楊致麵子。可那又怎麽樣?楊致打心眼裏不領這個情。
因為皇帝在哪兒召見,召見之時會說些什麽,楊致還真是無所謂。令他如此篤定淡然的理由很簡單:利益與利用。皇帝在這個時候需要利用楊致,更甚於楊致需要利用皇帝。這一點,皇帝心裏應該比楊致更清楚。
話雖如此,然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楊致暗自上心之餘,對這次召見也很有點小期待。輕咳一聲,昂首闊步繼續前行。
隻見卵石精心鋪就的小徑愈見狹窄,樹木愈見蔥蘢,路麵隻有些許斑駁的陽光灑入,因而也愈顯幽謐。楊致迴憶來路,若--非有人引領,平日看來這隻是禦花園中一處枝葉繁盛的樹林罷了,誰會想到在樹木遮蔽之下還會另有天地?細細一想,不由搖頭恍然一笑:古往今來哪位皇帝不是把自己的小命看得無比金貴?好端端的一座禦花園居然會容留這麽一片密林,難道是怕那些狗膽包天的刺客無處藏身麽?這其中沒什麽貓膩才怪
思索間已不經意的又七拐八繞前行了百餘步,依稀可見前麵林木掩映間有一座石亭。楊致剛放緩腳步,隻見對麵有人迎了出來:“小人奉旨在此相迎飛虎侯。”
來人一身尋常宮中內侍服色,語聲舒緩平淡,語氣不卑不亢,但卻怎麽聽著都似乎感覺陰兮兮的有些瘮人。
楊致定睛一看,不禁愣了一愣:來人赫然是金子善。正是在年前為求領兵出潼關迎駕,而應越王趙啟之邀進宮赴宴之日,那個平時隱匿無形、隻曇花一現之後又杳無聲息了的金子善。正是那個當著監國皇子趙啟的麵,敢於指揮數百侍衛與楊致悍然對峙的金子善此人是內侍乎?不是內侍乎?平時又死在哪兒躲著?
看來皇帝的心機並非先前想象中的那麽簡單,皇宮大內永遠有太多不為人知的、稀奇古怪的秘辛。……隻是皇帝今時今刻把金子善這張牌亮出來,有那個必要嗎?是不是太早了一點?
楊致戲謔的笑道:“有勞了。——哦,對了,楊某有一事不明,還望不吝賜教:我該如何稱唿閣下?是該叫你金公公?金侍衛?或是金統領?還是金將軍?”
金子善聞言眼神卻是絲毫不亂,側身讓過一邊,麵色如常的淡淡答道:“飛虎侯說笑了。小人隻是皇上身邊一個尋常奴才而已,有何德何能得飛虎侯這般抬舉高看?”
“小金,是致兒來了麽?還在絮叨些什麽?還不快領他過來?”從石亭傳來皇帝的朗朗笑聲:“你二人也算是熟人了吧?若想多多親近,來日方長,不差了這一時半會。”
皇帝竟然親切的稱其為“小金”,而不是直唿其名,且說什麽“來日方長”?足見此人在皇帝心目中的分量非同小可
楊致話中本就意含調侃,皇帝出聲一招唿,自然不會再與金子善糾纏。應聲上前,隻見石亭周圍仍為樹木籠罩,亭內四角擺放了四個炭火熊熊的銅盆。皇帝身披玄色大氅,紅光滿麵,臉色比平日更顯出奇的紅潤。一手執著銀壺,一手執著銀杯,正在自斟自飲。
楊致躬身長揖道:“微……兒臣見過父皇。”
皇帝放下銀杯,滿不在意的揮手道:“要你這廝叫朕一聲父皇,怎地還這般生澀?免禮,免禮來,來,來坐陪朕喝兩杯,今日咱們好生說說話。”
指著圓幾上的另一隻銀杯道:“小金,來給致兒斟酒”
楊致老實不客氣的就勢落了座,同時暗自思忖,皇帝今日在如此隱秘的地方召見,對自己的熱情卻略顯過了頭。這副架勢,與馬成提醒的“謹言慎行”豈不是牛頭不對馬嘴了?
金子善也不多話,不聲不響的從皇帝手中接過銀壺,不慌不忙的將楊致麵前的銀杯斟滿,又恭謹的執壺退下,侍立在皇帝身側。
楊致此刻與皇帝的距離不過兩尺,可謂觸手可及,但總感覺有什麽地方不太對頭,胸前也湧上一股微微的溫熱。
“父皇今日怎地有這般雅興?兒臣本就不善飲酒,平日裏就是個口無遮攔的,如若待會兒耍起酒瘋恐怕愈會是胡言亂語,那便大大不妙了”
臉上笑意盈盈,卻暫不忙著端杯相敬。借著口中胡亂搭訕的片刻功夫,笑眯眯的兩眼迅速掃視了一遍三人之間相距不過三尺見方的環境,雖眯成了一條線、卻仍不失半分犀利的目光最後落在了金子善手中的銀壺上。……那銀壺看起來怎麽隱隱有似曾相識之感?
壺蓋那該死的壺蓋楊致腦子裏驀地靈光一閃:但凡禦用器皿,無不極盡精巧考究。不到茶盞大小的壺蓋上為什麽會有一條精致的細縫?雖然銀壺式樣迥異,但楊致對壺蓋上這條細縫的印象深刻了莫非這與當日在北燕定北王府那把銀壺豈有異曲同工之妙?如若不是當時見機得早,早已稀裏糊塗成了冤死北燕的一縷孤魂,焉能還有今日?
那該死的製壺匠完全可以用“殺人滅口、必備佳品、帝王專用”做廣告詞了楊致雖對大夏的曆史軼聞不甚了然,但不難想象,所謂開國以來兩代皇帝僅止在此地召見了三位重臣,絕非什麽莫大的榮耀。反而言之,那三位前輩重臣必定沒落下個什麽好下場……甚至是死都不知道是什麽死的,死得莫名其妙
皇帝此番召見是何用意,楊致進宮之前不是沒有仔細的想過。原想皇帝最多就是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敲打敲打他,很難說就一定對他懷有太大的惡意。然而這把該死的銀壺卻令楊致認定,皇帝今日對他也絕對沒什麽好意。皇帝不用貼身近侍馬成伺候,而敢於隻留金子善一人在身邊,也令楊致斷定,在皇帝眼中,貌不驚人的金子善的心智武技,恐怕未必就比自己遜色多少
楊致在這一瞬間心中頗為糾結:除非是皇帝瘋了,否則的話,在這個時候無論如何都沒必要取他性命。隱龍示警,從無差錯。從胸前的反應情形來看,這種可能性亦是極小。可皇帝突然間裝神弄鬼的給他來上這麽一手?到底是想幹什麽?是賭上一把,裝作毫無察覺的把這杯酒喝下去?看看皇帝葫蘆裏到底賣的是什麽藥?還是幹脆不喝?。
更多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