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瀚企圖利用主理舉國錢糧的便利,將其變成自己手中的一把軟刀子,實在是用心良苦。但遠不足以阻擋野心勃勃的陰謀家的步伐,充其量隻能使其延滯。
自古以來,貨物流通都遵循於自覺維護某種狀態下的供需平衡為法則。哪裏有貨物奇缺,就意味著哪裏的市場蘊含暴利。大夏近年並無重大天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如果不是有年前自然漲價風潮的掩護,加上這個年代的通訊相對落後,消息難以即時傳遞通暢,還有惡劣的天氣極易造成運輸不便等等諸多因素影響,受令人垂涎的暴利驅使,很快就會有大量的糧食如潮水般湧進長安。
在短短半個月之內,秦氏倉促之下依靠單純的商業手段導致長安糧價暴漲,實屬不易。想要咬牙強撐到營造出長安糧荒的局麵,更是難上加難。楊致卻說其中還大有文章可做,秦空雲不禁暗暗叫苦不迭:反正不是花你的銀子,你當然不肉疼了!
“沒人會願意做虧本生意,我不會,相信秦公也不會。”隻見楊致篤定的笑道:“其實銀子並不是關鍵的問題,說到底還是如何用好用足有限的兵權。製造糧荒是為了派兵出去≥,,能派兵出去可以做很多事,也包括了更方便的製造糧荒。”
秦空雲恍然道:“如果能派兵封了道路,就能阻止外地的糧食大批湧入了!寧王與康王遠離長安,他們長年統兵在外,各方麵自然有所經營。他們如果有心起兵作亂,自然不會也無法依賴朝廷的糧餉調撥。太子就不一樣了!太子依托的根基是金城與關中的士族豪強勢力,隻要還身在潼關之外,他就沒有冒險強行宣布繼位的底氣。衛肅可以掌控皇宮禁衛和長安城防,我們卻可以借糧荒卡住整個長安的脖子!秦氏待此事過後再放糧平抑糧價,自會有賺無賠了。”
徐文瀚麵無表情的道:“此番秦氏的功用不僅僅是製造糧荒。三弟未迴京之前,有一樁事我心裏還沒底,如今大可放心去做了。”
楊致會心的點頭道:“那便是製造恐慌了。太子之所以敢於鋌而走險。最大的優勢就是占定了嫡位。不管皇帝是不是正常死亡,隻要抓不到弑父篡位地鐵證,他便是理所當然的合法繼位人。所以我們要利用輿論盡可能化解他這種優勢,借助秦氏無處不在的分號脈絡。盡快散播太子陰謀弑父篡位的消息。到時候就算我們無力迴天,不隻是寧王與康王,還有像耿進、周挺、曾英明那樣手握重兵地大將軍,隻要有那個能力又不希望太子坐上皇位的人。都有了興兵討伐的借口。”
秦空雲駭然變色道:“這……這豈不是會引發大夏內亂,導致大夏一夜之間四分五裂?”
徐文瀚冷冷道:“二弟難道以為我們不這麽做,大夏便無內亂之憂麽?即便太子僥幸得手,弑父篡位又豈能瞞得過天下人?寧王與康王覬覦儲位已久,平時無事還想掀起三尺浪。莫說太子篡逆確有其事。寧王與康王就是隻聽聞這等傳言,也必定會死咬不放了。易位思之,不管對我們還是對太子而言,都是行置之死地而後生之事!早一天散播出去。就打亂了太子的既定計劃,他地顧慮就越大。我們扳迴局麵的機會也越大!”
秦空雲猶自困惑的道:“小弟愚鈍,還是有些懵懂。太子既是處心積慮。那我們能想到的,他當然也能想到。既有可能導致大夏土崩瓦解。又不一定能坐穩皇位,禍國殃民而不利己。他何苦冒此大險?況且皇上此時若是已然無幸,越王母子又自問無力爭位,一心置身事外,我們如此苦心謀劃所為何來?不是推波助瀾加速大夏覆沒麽?”
楊致冷笑道:“這本來就是一場豪賭。把無數人的身家性命押進去,賭地是家國天下!太子以往的表現實在乏善可陳,自知離皇帝心目中理想的後繼之君相距甚遠。明眼人都不難看出,等到皇帝班師還朝以後,易諸隻是早晚的事。太子、皇後和衛肅都知道,如果再不抓住這次機會,恐怕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別人坐上金鑾殿上那張龍椅了。所謂成王敗寇,古往今來多少興亡更替隻在一念之間。機會稍縱即逝,一旦錯過就是天上地下雲泥之別。”
“所以這幫瘋子認為值得一賭!你秦氏與皇帝相互利用。逼得李氏一族淪為大夏朝局中地二流角色。我逼得安貴侯幾近家破人亡。但我們錯了嗎?沒有。這年頭誰都不傻。如果太子說他登上皇位以後不會動你秦氏半根毫毛。你信嗎?今日皇後甚至拋出一頂異姓王地高帽來吊我地胃口。我敢信嗎?如果說我們不賭。現在就舍了家當夾起尾巴走人。你會甘心嗎?我們隻能奉陪到底。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一番話說得秦空雲神色訕訕。一時啞口無言。
楊致侃侃而言道:“秦公確有先見之明。我們都小看了太子。二哥地困惑一點也不難解釋。太子肯定想到了弑父篡位之事最終是捂不住地。但他也想到了消息傳揚出去會有一個時間差。這就是他敢於冒險孤注一擲地理由。他地如意算盤是分為四步走:控製或幹脆殺了皇帝之後。先行對外嚴密封鎖消息。待封鎖到令人心生疑竇地時候。再適時發布皇帝病倒地消息。皇帝地病況自然是他說了算。由輕到重又需要一個過程。他就能夠以皇帝養病為由繞道中州。避開寧王悍然發兵奔襲地危險。然後挾持皇帝返迴長安。隻要進了潼關就可宣布皇帝病亡。他順理成章地以新君地身份視事。急召寧王與康王迴京奔喪。”
“這樣地話。太子至少可以爭取到近一個月地時間。全天下地人都會逐漸知道皇帝因病而亡。死訊不會顯得過於突兀可疑。衛肅與皇後利用這段時間在長安從容布置。以為接應。寧王與康王根本沒有理由推拒。隻得奉召。而他們絕不可能帶數十萬兵馬迴京奔喪。一離開軍營就是拔了牙地死老虎。待到君臣名分一定。有繼位資格地三個弟弟性命都捏在他手中。說他弑父篡位又沒人拿得出證據。借助李氏與衛肅地力量分頭彈壓朝堂與軍中地反對勢力。還怕坐不穩皇位麽?”
徐文瀚肅然道:“三弟所言不差。太子若非策劃周密思慮精細。也絕計不會冒此大險。我們固然小看了太子。太子同樣也小看了我們。我雖身居相位卻是一介書生。你有爵無職且遠在山東。秦氏空有巨財而於朝堂無涉。太子事先或許沒有把我們當成一股有威脅地勢力看待。至於皇上嘛。我敢斷言。此刻應該性命猶在!”
算來事發至今已有二十餘天。楊致認定皇帝多半業已老命不保。雖然他也希望皇帝平安無恙。但聽徐文瀚這麽一說。心下還是有些不以為然。
秦空雲又何嚐不是這麽想?愕然問道:“皇上此刻應該性命猶在?大哥何以如此肯定?”
徐文瀚不答反問道:“二弟,若換了你是太子。你會怎麽做?”
秦空雲想也不想就答道:“那還用問麽?方才三弟也說了,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我想太子要幹的頭一件事就是取皇上性命,最起碼也要令其身不能動口不能言,與死人無異。有心篡逆便有進無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隻能一條道走到黑。最忌猶豫不決而致夜長夢多啊!”
“話雖是不錯,隻怕真正做來卻沒那麽簡單。”徐文瀚目光幽幽的搖頭道:“帝王心性向來不可以常人之心揣度。皇上與太子絕非尋常父子可比。我下此斷語,並非信口妄言。”
“有道是人之初。性本善。雖然沒有人從娘胎呱呱墜地就注定會為人狠毒果敢,但一個人的心機膽略就與讀書向學一般。確實也要講究一定地天賦。太子被立為儲君的十五年以來,無時不自感地位飄搖,本應放手施展才略,方可力保嫡位穩固。他卻毫無自信,患得患失畏手畏腳。他平日的怯懦平庸與優柔寡斷,斷然不是裝出來的。我仔細思量,太子對皇上除了無可奈何地憤恨,更多的是多年來業已成為習慣的敬畏。若非皇後與衛肅之流從旁慫恿助其謀劃,太子未必就有妄圖篡逆的膽量。簡單說吧,從太子平素為人的性情和胸襟才具來看,在沒有絕對把握之前,當不會將皇上置於死地。倒不是他狠不下那個心,而是猶在幻想如若事敗尚有一線生機,皇上會因顧忌擔當殺子地惡名留他一命。”
“其次就是從皇上的脾性為人來看了。皇上在位二十餘年來東征西討戰無不勝,知人善任賞罰分明,極重人心也極得人心,在大夏將士心目中享有無人企及的威望。皇上實乃心機深沉為人陰騭的梟雄之主,於用人掌兵理財三事之大權,無一時有過絲毫鬆懈。皇上連年開疆拓域掠地滅國,與多少人結下了家仇國恨?想要他性命地人還少麽?可你我幾時又聽說過曾經有人行刺皇上?那麽多年來不是沒有人想,而是沒有人能!固然可以說明天下一統平息戰亂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更可說明皇上對自身安全時刻保持著豺狼般的高度警惕!隨護兵馬中當然不乏太子精心豢養地心腹謀臣與死士兵將,但若說采取公然殺戮的手段弑君,似乎不大可能有這樣地機會。控製皇上的辦法除了重兵軟禁,便是與對付周挺如出一轍,隻有趁隙下毒一途了。”
徐文瀚議事向來有個特點,要麽幹脆不說,敞開一說就是石頭裏也能榨出二兩油來,唯恐道之不詳。
秦空雲聽得瞠目結舌,無奈地苦笑道:“大哥一會兒說得好像太子已經勝券在握,一會兒又說得好像太子根本不堪一擊。你這張嘴當真會撩撥人!”
楊致卻聽出了另外一絲氣味。徐文瀚長篇大論說了一大通,多少有點牽強附會的成分,但也不無道理。先抑後揚不是為了別地,既要二人對挫敗太子的艱難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又要讓他們樹立起放手一搏的信心。
徐文瀚雖沒有指名道姓,太子所謂的心腹謀臣,無非是指那位把一肚子上不得台麵的鬼心眼都寫在臉上的東宮侍讀裴顯中,所謂的死士兵將,除了那位腦子裏缺了根弦的大舅子沈重,還能有誰?皇帝如果能逃過這一劫,或許會對擔負殺子的惡名有所顧忌,可他能饒得了沈重?不知道沈重在太子忽悠下,會瘋狂到什麽地步?或者說,沈重究竟會蠢到什麽程度?
楊致心不在焉的皺眉道:“不錯,太子確實是個做壞事都沒什麽章法的人。他這次妄圖篡逆,注定是一鍋夾生飯。我們依計施為就是,他這鍋飯能否煮熟,到底誰能吃到嘴裏,現在還隻有天知道,大夥兒走著瞧吧!”
秦空雲見他隱隱有今日到此為止的意思,猶豫道:“還有一事,大哥與三弟必須心中有數。長安王公貴戚與文武重臣也是吃五穀雜糧的凡人,少不得柴米油鹽的日常采辦往來。我秦氏行商所涉行業幾乎無所不包,也可說是無孔不入。家父當年與皇上達成扶助互惠的默契後,利用此節便利未雨綢繆,著手暗中布置。如今各處府邸多有秦氏的人潛伏其中,且有耐煩不怕瑣碎之人專司統領其事。家父當年作此布置隻為自保,為免觸犯聖忌,從各處府邸探來的消息隻要於我秦氏重大利益無涉,便一概濾之不理。”
說到這裏取出一枚小印遞給二人看了,臉露慚愧之色,目光中顯得有些心虛:“如今到了關乎家國氣運的非常時期,容不得我們有半點行差踏錯。我並非有心欺瞞,連我都是近日得家父告知才得悉此事,還望大哥與三弟萬勿責怪。日後若是有人亮明秦氏特有的印記又能說出切口前來勾連消息,便可絕對信任。”
秦氏屹立數十年不倒榮寵不衰,自然有其獨特的生存法則。在楊致與徐文瀚眼中,秦氏就像一口深不見底的古井,隱藏了太多不為人知的秘辛。二人早知秦氏消息靈通,但此時聽秦空雲親口道出,秦公居然不惜用數十年的時間,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在長安布下了監控如此嚴密的情報網,還是暗暗心驚。
楊致雖然早已知道秦氏不僅擁有龐大的商業網絡,而且是一個類似於山寨版中央情報局的秘密特務機構,這個時侯卻冷不丁想起了前世老電影中的國民黨保密局!
自古以來,貨物流通都遵循於自覺維護某種狀態下的供需平衡為法則。哪裏有貨物奇缺,就意味著哪裏的市場蘊含暴利。大夏近年並無重大天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如果不是有年前自然漲價風潮的掩護,加上這個年代的通訊相對落後,消息難以即時傳遞通暢,還有惡劣的天氣極易造成運輸不便等等諸多因素影響,受令人垂涎的暴利驅使,很快就會有大量的糧食如潮水般湧進長安。
在短短半個月之內,秦氏倉促之下依靠單純的商業手段導致長安糧價暴漲,實屬不易。想要咬牙強撐到營造出長安糧荒的局麵,更是難上加難。楊致卻說其中還大有文章可做,秦空雲不禁暗暗叫苦不迭:反正不是花你的銀子,你當然不肉疼了!
“沒人會願意做虧本生意,我不會,相信秦公也不會。”隻見楊致篤定的笑道:“其實銀子並不是關鍵的問題,說到底還是如何用好用足有限的兵權。製造糧荒是為了派兵出去≥,,能派兵出去可以做很多事,也包括了更方便的製造糧荒。”
秦空雲恍然道:“如果能派兵封了道路,就能阻止外地的糧食大批湧入了!寧王與康王遠離長安,他們長年統兵在外,各方麵自然有所經營。他們如果有心起兵作亂,自然不會也無法依賴朝廷的糧餉調撥。太子就不一樣了!太子依托的根基是金城與關中的士族豪強勢力,隻要還身在潼關之外,他就沒有冒險強行宣布繼位的底氣。衛肅可以掌控皇宮禁衛和長安城防,我們卻可以借糧荒卡住整個長安的脖子!秦氏待此事過後再放糧平抑糧價,自會有賺無賠了。”
徐文瀚麵無表情的道:“此番秦氏的功用不僅僅是製造糧荒。三弟未迴京之前,有一樁事我心裏還沒底,如今大可放心去做了。”
楊致會心的點頭道:“那便是製造恐慌了。太子之所以敢於鋌而走險。最大的優勢就是占定了嫡位。不管皇帝是不是正常死亡,隻要抓不到弑父篡位地鐵證,他便是理所當然的合法繼位人。所以我們要利用輿論盡可能化解他這種優勢,借助秦氏無處不在的分號脈絡。盡快散播太子陰謀弑父篡位的消息。到時候就算我們無力迴天,不隻是寧王與康王,還有像耿進、周挺、曾英明那樣手握重兵地大將軍,隻要有那個能力又不希望太子坐上皇位的人。都有了興兵討伐的借口。”
秦空雲駭然變色道:“這……這豈不是會引發大夏內亂,導致大夏一夜之間四分五裂?”
徐文瀚冷冷道:“二弟難道以為我們不這麽做,大夏便無內亂之憂麽?即便太子僥幸得手,弑父篡位又豈能瞞得過天下人?寧王與康王覬覦儲位已久,平時無事還想掀起三尺浪。莫說太子篡逆確有其事。寧王與康王就是隻聽聞這等傳言,也必定會死咬不放了。易位思之,不管對我們還是對太子而言,都是行置之死地而後生之事!早一天散播出去。就打亂了太子的既定計劃,他地顧慮就越大。我們扳迴局麵的機會也越大!”
秦空雲猶自困惑的道:“小弟愚鈍,還是有些懵懂。太子既是處心積慮。那我們能想到的,他當然也能想到。既有可能導致大夏土崩瓦解。又不一定能坐穩皇位,禍國殃民而不利己。他何苦冒此大險?況且皇上此時若是已然無幸,越王母子又自問無力爭位,一心置身事外,我們如此苦心謀劃所為何來?不是推波助瀾加速大夏覆沒麽?”
楊致冷笑道:“這本來就是一場豪賭。把無數人的身家性命押進去,賭地是家國天下!太子以往的表現實在乏善可陳,自知離皇帝心目中理想的後繼之君相距甚遠。明眼人都不難看出,等到皇帝班師還朝以後,易諸隻是早晚的事。太子、皇後和衛肅都知道,如果再不抓住這次機會,恐怕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別人坐上金鑾殿上那張龍椅了。所謂成王敗寇,古往今來多少興亡更替隻在一念之間。機會稍縱即逝,一旦錯過就是天上地下雲泥之別。”
“所以這幫瘋子認為值得一賭!你秦氏與皇帝相互利用。逼得李氏一族淪為大夏朝局中地二流角色。我逼得安貴侯幾近家破人亡。但我們錯了嗎?沒有。這年頭誰都不傻。如果太子說他登上皇位以後不會動你秦氏半根毫毛。你信嗎?今日皇後甚至拋出一頂異姓王地高帽來吊我地胃口。我敢信嗎?如果說我們不賭。現在就舍了家當夾起尾巴走人。你會甘心嗎?我們隻能奉陪到底。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一番話說得秦空雲神色訕訕。一時啞口無言。
楊致侃侃而言道:“秦公確有先見之明。我們都小看了太子。二哥地困惑一點也不難解釋。太子肯定想到了弑父篡位之事最終是捂不住地。但他也想到了消息傳揚出去會有一個時間差。這就是他敢於冒險孤注一擲地理由。他地如意算盤是分為四步走:控製或幹脆殺了皇帝之後。先行對外嚴密封鎖消息。待封鎖到令人心生疑竇地時候。再適時發布皇帝病倒地消息。皇帝地病況自然是他說了算。由輕到重又需要一個過程。他就能夠以皇帝養病為由繞道中州。避開寧王悍然發兵奔襲地危險。然後挾持皇帝返迴長安。隻要進了潼關就可宣布皇帝病亡。他順理成章地以新君地身份視事。急召寧王與康王迴京奔喪。”
“這樣地話。太子至少可以爭取到近一個月地時間。全天下地人都會逐漸知道皇帝因病而亡。死訊不會顯得過於突兀可疑。衛肅與皇後利用這段時間在長安從容布置。以為接應。寧王與康王根本沒有理由推拒。隻得奉召。而他們絕不可能帶數十萬兵馬迴京奔喪。一離開軍營就是拔了牙地死老虎。待到君臣名分一定。有繼位資格地三個弟弟性命都捏在他手中。說他弑父篡位又沒人拿得出證據。借助李氏與衛肅地力量分頭彈壓朝堂與軍中地反對勢力。還怕坐不穩皇位麽?”
徐文瀚肅然道:“三弟所言不差。太子若非策劃周密思慮精細。也絕計不會冒此大險。我們固然小看了太子。太子同樣也小看了我們。我雖身居相位卻是一介書生。你有爵無職且遠在山東。秦氏空有巨財而於朝堂無涉。太子事先或許沒有把我們當成一股有威脅地勢力看待。至於皇上嘛。我敢斷言。此刻應該性命猶在!”
算來事發至今已有二十餘天。楊致認定皇帝多半業已老命不保。雖然他也希望皇帝平安無恙。但聽徐文瀚這麽一說。心下還是有些不以為然。
秦空雲又何嚐不是這麽想?愕然問道:“皇上此刻應該性命猶在?大哥何以如此肯定?”
徐文瀚不答反問道:“二弟,若換了你是太子。你會怎麽做?”
秦空雲想也不想就答道:“那還用問麽?方才三弟也說了,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我想太子要幹的頭一件事就是取皇上性命,最起碼也要令其身不能動口不能言,與死人無異。有心篡逆便有進無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隻能一條道走到黑。最忌猶豫不決而致夜長夢多啊!”
“話雖是不錯,隻怕真正做來卻沒那麽簡單。”徐文瀚目光幽幽的搖頭道:“帝王心性向來不可以常人之心揣度。皇上與太子絕非尋常父子可比。我下此斷語,並非信口妄言。”
“有道是人之初。性本善。雖然沒有人從娘胎呱呱墜地就注定會為人狠毒果敢,但一個人的心機膽略就與讀書向學一般。確實也要講究一定地天賦。太子被立為儲君的十五年以來,無時不自感地位飄搖,本應放手施展才略,方可力保嫡位穩固。他卻毫無自信,患得患失畏手畏腳。他平日的怯懦平庸與優柔寡斷,斷然不是裝出來的。我仔細思量,太子對皇上除了無可奈何地憤恨,更多的是多年來業已成為習慣的敬畏。若非皇後與衛肅之流從旁慫恿助其謀劃,太子未必就有妄圖篡逆的膽量。簡單說吧,從太子平素為人的性情和胸襟才具來看,在沒有絕對把握之前,當不會將皇上置於死地。倒不是他狠不下那個心,而是猶在幻想如若事敗尚有一線生機,皇上會因顧忌擔當殺子地惡名留他一命。”
“其次就是從皇上的脾性為人來看了。皇上在位二十餘年來東征西討戰無不勝,知人善任賞罰分明,極重人心也極得人心,在大夏將士心目中享有無人企及的威望。皇上實乃心機深沉為人陰騭的梟雄之主,於用人掌兵理財三事之大權,無一時有過絲毫鬆懈。皇上連年開疆拓域掠地滅國,與多少人結下了家仇國恨?想要他性命地人還少麽?可你我幾時又聽說過曾經有人行刺皇上?那麽多年來不是沒有人想,而是沒有人能!固然可以說明天下一統平息戰亂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更可說明皇上對自身安全時刻保持著豺狼般的高度警惕!隨護兵馬中當然不乏太子精心豢養地心腹謀臣與死士兵將,但若說采取公然殺戮的手段弑君,似乎不大可能有這樣地機會。控製皇上的辦法除了重兵軟禁,便是與對付周挺如出一轍,隻有趁隙下毒一途了。”
徐文瀚議事向來有個特點,要麽幹脆不說,敞開一說就是石頭裏也能榨出二兩油來,唯恐道之不詳。
秦空雲聽得瞠目結舌,無奈地苦笑道:“大哥一會兒說得好像太子已經勝券在握,一會兒又說得好像太子根本不堪一擊。你這張嘴當真會撩撥人!”
楊致卻聽出了另外一絲氣味。徐文瀚長篇大論說了一大通,多少有點牽強附會的成分,但也不無道理。先抑後揚不是為了別地,既要二人對挫敗太子的艱難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又要讓他們樹立起放手一搏的信心。
徐文瀚雖沒有指名道姓,太子所謂的心腹謀臣,無非是指那位把一肚子上不得台麵的鬼心眼都寫在臉上的東宮侍讀裴顯中,所謂的死士兵將,除了那位腦子裏缺了根弦的大舅子沈重,還能有誰?皇帝如果能逃過這一劫,或許會對擔負殺子的惡名有所顧忌,可他能饒得了沈重?不知道沈重在太子忽悠下,會瘋狂到什麽地步?或者說,沈重究竟會蠢到什麽程度?
楊致心不在焉的皺眉道:“不錯,太子確實是個做壞事都沒什麽章法的人。他這次妄圖篡逆,注定是一鍋夾生飯。我們依計施為就是,他這鍋飯能否煮熟,到底誰能吃到嘴裏,現在還隻有天知道,大夥兒走著瞧吧!”
秦空雲見他隱隱有今日到此為止的意思,猶豫道:“還有一事,大哥與三弟必須心中有數。長安王公貴戚與文武重臣也是吃五穀雜糧的凡人,少不得柴米油鹽的日常采辦往來。我秦氏行商所涉行業幾乎無所不包,也可說是無孔不入。家父當年與皇上達成扶助互惠的默契後,利用此節便利未雨綢繆,著手暗中布置。如今各處府邸多有秦氏的人潛伏其中,且有耐煩不怕瑣碎之人專司統領其事。家父當年作此布置隻為自保,為免觸犯聖忌,從各處府邸探來的消息隻要於我秦氏重大利益無涉,便一概濾之不理。”
說到這裏取出一枚小印遞給二人看了,臉露慚愧之色,目光中顯得有些心虛:“如今到了關乎家國氣運的非常時期,容不得我們有半點行差踏錯。我並非有心欺瞞,連我都是近日得家父告知才得悉此事,還望大哥與三弟萬勿責怪。日後若是有人亮明秦氏特有的印記又能說出切口前來勾連消息,便可絕對信任。”
秦氏屹立數十年不倒榮寵不衰,自然有其獨特的生存法則。在楊致與徐文瀚眼中,秦氏就像一口深不見底的古井,隱藏了太多不為人知的秘辛。二人早知秦氏消息靈通,但此時聽秦空雲親口道出,秦公居然不惜用數十年的時間,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在長安布下了監控如此嚴密的情報網,還是暗暗心驚。
楊致雖然早已知道秦氏不僅擁有龐大的商業網絡,而且是一個類似於山寨版中央情報局的秘密特務機構,這個時侯卻冷不丁想起了前世老電影中的國民黨保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