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楚南救治墨月小道姑,又過了兩天的時間。


    清虛道觀。


    午飯時間。


    楚南坐在東麵。


    墨月小道姑坐在南麵,小道姑當時被水浸得全身發白,現在恢複了過來,就是麵色上還有些發白,整個人水靈水靈的。


    而才六歲的明心師弟,坐在西麵。他的人幹瘦幹瘦的,皮膚有些黑,雙眼露出渴望的神色看向桌子中間。


    在桌子上麵,放著一盆粥。


    紅薯粥。


    說是粥,其實也沒有放幾粒米,簡直是清水,照得見人。


    紅薯的量,其實也並不多。


    清虛道觀這個道觀,壓根沒有什麽信眾,窮得很,所以也隻能吃紅薯粥填肚子。


    墨月小道姑拿著湯勺,開始分粥。


    她分了最多的一份給楚南,次之的一份給明心師弟,最後一份最少的,完全無法填腹的分給自己。


    而對此,她也有解釋:“楚南師兄,是道觀之主,隨時可能要應付一大堆的事情,應當要多吃一些,不然沒力氣做事情。明心師弟現在才六歲,正是需要多吃發育的時候,現在少吃長不高。我可以少吃一些,反正我是女孩子,胃小。”


    說是這樣說,但她經常半夜餓得睡不著。


    楚南皺了皺眉頭,在墨月小道姑和明心小師弟看來,眼前的紅薯粥是好東西。看明心快要被粥給饞得流口水。在這個時代,能有吃就是幸福的事情了。有的地方發生饑荒,不要說紅薯地瓜,很多人都餓得去吃觀音土了。


    但,楚南就有些食不知味了。


    他是二十一世紀穿越過來的,二十一世紀物資極大的豐富,在那個時代什麽火鍋,小肥羊,羊排,迴鍋肉,串串,豬蹄,酸菜魚,肥腸隨便吃。


    那個時代,隻有減肥的說法,沒有不夠吃的說法。


    每天愁的都是如何把這肥胖減下去。


    而穿越過來的這幾天,都是這麽粗茶淡飯的過。連糙米都不怎麽吃得到,基本天天吃的都是紅薯啊,地瓜之類的,菜的話更是隻有鹹菜加鹹菜外加鹹菜,連肉的影子也沒有。


    這讓他是份外的難過,肚子裏麵,餓得一點兒油水也沒有,肚子都幹扁的。


    “不行,我得找些吃的來,一直這樣餓著不行。”楚南一拍桌子,說道。


    “但是,師兄,這年頭要找食物,太難太難了。”墨月小道姑說道。


    明心小師弟亦是重重的點了點頭:“師兄,現在有紅薯吃,就很美味了。很多人家,都餓得連紅薯也沒有吃,賣兒賣女了。”


    墨月小道姑和明心小師弟,都不信楚南能弄到食物。


    食物,在這個時代無比的珍貴。


    要弄到食物,太難太難了。


    水門巷,大把大把的人家,天天頭痛的就是食物的問題。


    還真的有人,因為缺少食物,忍痛把兒女賣了。


    ……


    吃完了這一頓難吃的紅薯稀(水)飯,楚南繼續的開始沉思著。


    哪兒能弄些食物來,自己堂堂的穿越者,難不成還要在這個世界挨餓。


    他尋思著,在這種糧荒的季節要找食物,田地裏鐵定是沒有食物的,也隻有去山林或者水裏找。


    但這是清末,山林沒有開發的時代,在山林裏麵有大量的食物,但裏麵有大把大把的動物,什麽狼啊,狐狸啊,黑熊之類的,甚至極有可能有老虎。


    但是,楚南想了想,自己現在雖然是正常成年人力量的三倍,但應當還打不過深山當中的那些狼,熊之類的,也不懂什麽獵人捕獵技巧。所以,這個選擇可以暫時性的放棄。


    那就是水裏去找食物吧,比如說魚蝦之類的。


    但是,要由著水裏撈魚,並不容易。


    容易的話,早就被這個時代,其它餓得快要昏的人給捕光了,哪裏還輪得到自己。


    怎麽辦?


    等等!


    這個時代,是有魚筌的。


    這玩意就是一個竹製的小竹簍,放在水裏,等魚進來。得魚忘筌這個成語,就是出自於此處。但是用魚筌捉魚,效率並不高,往往把魚筌放下去,幾天都未必能捉住一條魚。


    但是,在後世出現了一種工具,叫做地籠。這玩意,簡直就是捕魚的大殺器。一次性就可以捕捉大量大量的魚蝦,在後世被廣泛的應用,一般捕魚的人都喜歡弄上一個。


    但是,問題也來了,這玩意捕魚的功效也太高了。所以,在後世,出台了一係列的法律,比如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第四章第三十條以及第五章第三十八條的規定,地籠在多地的漁業管理條例中已被列為禁用漁具。


    現在是清末初年,用這個地籠,自然不犯什麽漁業法。


    隻要做出地籠,那自然有吃不盡的魚!到時候,就不會挨餓了。


    要如何做地籠呢?


    前世的時候,他大學同宿舍的好友中,有一個家裏包了幾百畝的湖麵,曾經有一次,他跟著這好友去他家混了一段時間,見過地籠的構造,也曾經多次用地籠去捕魚。


    現在唯一的難題就是一個,地籠這玩意本身就是用塑料纖維,再經過人工編織打結。而在清末初年,也許國外能有塑料纖維,但是在國內的一個小縣城,是不可能弄得到足夠的細小極長的塑料纖維。


    要用什麽玩意,才能代替塑料纖維,做出地籠。


    想了想之後,楚南決定用竹子代替塑料纖維。


    竹子隻要用蔑刀削細來,其可塑性其實相當的強。


    也隻有這玩意,才能編織出地籠的模樣。


    當然,用竹子製出來的地籠,絕對不如用塑料纖維製出來的地籠。但是,要捕獲大把大把的魚,應當還不成問題。


    那麽,就開始做地籠吧!


    早點做出這玩意,早點有魚肉吃!


    原主這身體,也曾經跟隨著附近的一位老木匠朱老頭,學過木匠。


    他也就跑到了山裏,去砍了幾株竹子,再用蔑刀給剖開,再削細,一點一點的打磨。花了一天多的時間,終於削成了細竹。


    接著,就開始編地籠。地籠常有的一檔50cm左右,小的20cm左右,地籠兩側相互交叉有很多入口,內部構造比較複雜(行內稱為“倒須”)魚蝦類進去後就很難出來,出口常設於籠的中尾部,兩側分別一個,也有直接設在兩頭(這樣的設計不方便,籠身在水下不穩容易傾斜),小籠隻有一頭有出口。籠底由石頭子灌到網袋中,在由工人手工編織上去,


    這又是一個需要巧手的活計。


    雖然說原主跟著木匠學過,但是打造地籠也不是簡單的事,數次被那竹子的倒刺給刺到手裏,弄得楚南也不由的連唿冷氣。


    他花了足足三天的時間,終於把地籠給做好了。


    再加上之前砍竹子,削成蔑片的時間,花在這地籠身上的時間,就足足用了四天半的時間。


    接下來就是找個偏僻的地方,放地籠,捕魚!放地籠到是簡單,就是把地籠的一頭放在水裏,另外留一點尾巴在岸邊。要收魚的時候把地籠拉出水麵,裏麵就會裝滿了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迴到清末去修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夢中捉刀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夢中捉刀人並收藏迴到清末去修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