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說著,梁龍勤進了門。他也是在養老院裏忙了一下午,傍晚才聽說的,不放心趕過來看看。
三大爺梁龍才又把情況給他說了一遍。
“這確實是個問題。”梁龍勤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不讓大哥大嫂帶地入院,破壞了規矩;帶地入院,小輩兒們又不高興。你們可以想個別的辦法,來補救一下嘛。”
經梁龍勤一提醒,在一旁撿耳朵的梁曉樂,忽然想起自己前世現代曾風靡一時的接班製:老人到了退休的年齡,就由還沒有工作的子女接替老人的指標,到老人原單位上班。
在這裏也依葫蘆畫瓢,來個接班製!於是,和宏遠娘對接上靈魂:
宏遠娘(梁曉樂):“要不,咱實行接班製:有子女的老人在養老院過世後,他的子女年齡到了六十歲,可以頂替老人的指標入住養老院,不再讓他們帶地和房子。”
“倒是個辦法。”梁龍勤說:“不過,這對孤寡老人不公平。有可能引起為了繼承指標,親戚或進門當家的孩子,爭著要求過繼給老人。”
“哼!這條我不同意。”梁龍年氣唿唿地說:“把好處撂給沒有感情的人,心裏憋屈。再說了,你們養老院裏不就吃虧了。合著入進二畝地,吃幾輩子,你們傻呀!”
看來,他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經梁龍年這麽一說,梁曉樂也覺得有一定的道理。
梁曉樂腦筋飛快地轉著,迴想著自己前世現代可以利用的模式。想著想著,想起了前世二十世紀末的農轉非長期工。他們離開了土地,靠工資養活自己和家人。這些人雖然出身農家,土地對他們已經沒了聯係。
在前世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非農業人員的工作比種地清閑,收入也比當時的農民高,人們可是到處走門子,鑽窗戶,擠破了腦袋地要求農轉非,夢寐以求地想成為一名正式職工(或工人)。
又聯想到自己的設想,百業待興,需要很多完全脫離農業生產的工作人員。而這些工作人員,讓他們像前世的正式工一樣,按月發放工資,老了享受退休金。這樣,豈不解決了因老人入養老院引起的土地減少問題。
梁曉樂已經看出來,金錢和工作,對這個時空裏的人們,同樣有著很大的誘惑。讓梁德貴接管門市、梁龍才一家送貨、梁豔秋到孤兒院上班……還有人們出門去打工,都已得到證明。
對!這個辦法比接班製實用多了,最起碼土地指標不被反複利用。
梁曉樂懷著興奮的心情,又說出了自己的一番計劃。
宏遠娘(梁曉樂):“要不,凡是進入養老院的有子女的老人,咱們給他家裏安排一個孩子,到我們所成立的單位裏工作。如:孤兒院、養老院、食堂等。以後,所有我們需要雇人的地方,都緊著入院老人的子女安排。按現在在外打工的行情,每月工資二百四十到三百之間。這樣,也能解決了因老人入養老院,家中土地減少的問題。”
梁龍勤想了想,說:“一個老人安排一個,還是兩個老人安排一個呢?”
宏遠娘(梁曉樂):“兩個老人安排一個的話,隻有一個老人的人家,就吃虧了。幹脆一個老人安排一個算了。”
宏遠爹有些發愁地說:“我們用了這麽多人了嗎?”
遠娘(梁曉樂):“因為這些人多數有小孩子,需要照顧。不能吃住在外麵,咱可以規定每天工作四個時辰,實行三班倒,吃住在自己家裏。如家裏離得開,而工作崗位離不開的,才可以吃住在單位。這樣,需要的人不是就多了。再說了,入住養老院的老人越多,各方麵的工作量也就越大,需要的人也多起來,這是一個水漲船高的事。”
“我看這個辦法可以。”梁龍勤對宏遠爹說:“既解決了你們的用人問題,還解決了他們擔心地少的顧慮。”
於是,在養老院的規章製度裏,又添了一條:
有老人進入養老院的家庭,優先在梁德福、李慧敏手下的單位安排工作。並規定:梁德福、李慧敏所創事業,在養老院裏的老人有子女等待安排的情況下,一律不外聘職工。
為了落實這項製度,首先辭退了梁錢氏的喂豬工作,由她過繼出去的大兒子梁德旺接替。寇大影則被安排在養老院。因為她家裏還有未成年孩子需要照顧,不能住宿在外,實行三班倒。
梁龍年老兩口,順順當當住進了養老院。
梁德旺、寇大影兩口子,一個月有六百文錢的進項,高興的了不得。
梁錢氏則後悔的心裏打撲拉:好好的罵什麽街呀?!這倒好,工作飛了,錢沒了!雖然是自己的親兒子接替了自己,但畢竟是過繼出去了,人家對自己已經沒有了贍養義務,自己怎好伸手向人家要?!咳,兒有女有不如自己有,老頭子還隔著一層手!一個月三百文錢在手裏,那是什麽勁頭!!!
梁錢氏見大妯娌兩口子在養老院裏,吃香的喝辣的,美得不行。和老伴兒梁龍發一商量,帶著自己住的這處宅院和二畝破地,也進了養老院。
老兩口子進來了,按規定,自是要給她家安排兩個人的工作。征得他們一家的同意,把老二梁德凱媳婦張新穩、老三梁德軒媳婦葉蘭雙,安排到了養老院,三妯娌正好三班倒。
宏遠娘(梁曉樂)又建議宏遠爹,把梁趙氏提升為副院長,統領三房侄媳婦。
沒有辦法,事業剛剛起步,梁曉樂又不了解別人,隻好近水樓台先得月——把一家子人先利用起來。
………………
養老院規章製度的改革,很快在梁家屯裏引起轟動。
最先找上門來的,是賣房給宏遠爹的老光棍梁龍貞。
梁龍貞今年剛滿六十歲。把房子賣給宏遠爹後,房錢給了弟弟梁龍奎一半,便搬進了梁龍奎家的兩間小南屋。但仍然個人起火做飯。
梁龍奎有一個兒子。老哥倆說好一子兩不絕,都指望這個兒子養老送終。
養老院成立以後,梁龍貞多方打聽,覺得住養老院比在弟弟家還實惠,最起碼一天三頓飯不用自己做,老了還管發送(埋葬)。可房子已經賣了,沒有了本錢,心裏那個後悔!
後來見梁龍年老兩口不帶房子住進去了,還以為人家是親叔伯侄子,額外照顧呢。當聽說不是這麽迴事後,立馬和弟弟梁龍奎商量,想帶著二畝地住進養老院去。
弟弟梁龍奎說:“你賣給他房子的時候,咱就說好了一子兩不絕。如今我兒子也是你的兒子了,你問問梁德福,能不能給孩子安排個工作?”
梁龍貞找到宏遠爹,說出了老哥倆的意思。
當時,梁曉樂也在場——養老院一成立,就一波三折,她怕宏遠爹娘不能按自己的設想發展,所以,一直跟在宏遠娘身邊“玩兒”,好見機行事——見宏遠爹一時拿不出主意,便與宏遠娘對接了靈魂:
宏遠娘(梁曉樂):“行!貞伯,當初你賣給我們房子的時候,就奔著一子兩不絕過去的。這是養老院成立以前的事,我們就按你的兒子對待,安排一個人的工作。”
梁龍貞老哥倆都很高興:梁龍貞老有所養,還能安排一個孩子的工作,這真是天上掉餡餅,一下落到自己家裏了呀!
……………………
殘疾人梁德西,今年三十歲。因幼年時得小兒麻痹症,右手和右腿都落下了殘疾。一拐一拐的,走路都費勁兒。
梁德西父母雙亡後,哥哥梁德東在一處閑宅上給他蓋了兩間棚子,每年給他二、三百斤糧食。饑一頓,飽一頓地湊合著活著。
梁德東領著弟弟找了宏遠爹,問像他這樣情況的,養老院裏收不收留?如果收的話,讓他帶著一畝地和兩間棚子(一處院)進來。
宏遠娘(梁曉樂):“收,老人和生活不能自理的殘疾人,我們都收。不過,得等他六十歲以後,才能安排你家裏人的工作。”
這也是梁曉樂臨時決定的。因為他才三十歲,不可能有成年後代。留出更多的空間,招收老人的子女。這樣才能吸收更多的老人進養老院。
“行。隻要收留他,就省了我很多心思。”梁德東雖然遺憾,還是遵守了這條規定。
果然,這條規定極大地促進了有子女的老人入住養老院;有住房緊張的,有子女願意出來工作的,在老人同意的情況下,都願意把老人送進來。
宏遠娘(梁曉樂)不但招收本村的,還招收外村的,各方麵的待遇一個樣。吸引的外村的孤寡老人,也都願意上養老院裏來。
這一來,養老院人滿為患。宏遠爹趕緊催促梁德順又招了一個建築隊,加快建房進度。
在新房子不能搬入之前,又把村裏已經搬進養老院的老人的房子,揀著離食堂近的能住人的房子拾掇拾掇,讓後來的外村老人臨時居住。
這件事對梁曉樂觸動很大。看來,在異時空裏發展事業,光套用前世的經驗還是不行的。還得根據實際情況,一邊執行,一邊改革,促進發展。(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三大爺梁龍才又把情況給他說了一遍。
“這確實是個問題。”梁龍勤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不讓大哥大嫂帶地入院,破壞了規矩;帶地入院,小輩兒們又不高興。你們可以想個別的辦法,來補救一下嘛。”
經梁龍勤一提醒,在一旁撿耳朵的梁曉樂,忽然想起自己前世現代曾風靡一時的接班製:老人到了退休的年齡,就由還沒有工作的子女接替老人的指標,到老人原單位上班。
在這裏也依葫蘆畫瓢,來個接班製!於是,和宏遠娘對接上靈魂:
宏遠娘(梁曉樂):“要不,咱實行接班製:有子女的老人在養老院過世後,他的子女年齡到了六十歲,可以頂替老人的指標入住養老院,不再讓他們帶地和房子。”
“倒是個辦法。”梁龍勤說:“不過,這對孤寡老人不公平。有可能引起為了繼承指標,親戚或進門當家的孩子,爭著要求過繼給老人。”
“哼!這條我不同意。”梁龍年氣唿唿地說:“把好處撂給沒有感情的人,心裏憋屈。再說了,你們養老院裏不就吃虧了。合著入進二畝地,吃幾輩子,你們傻呀!”
看來,他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經梁龍年這麽一說,梁曉樂也覺得有一定的道理。
梁曉樂腦筋飛快地轉著,迴想著自己前世現代可以利用的模式。想著想著,想起了前世二十世紀末的農轉非長期工。他們離開了土地,靠工資養活自己和家人。這些人雖然出身農家,土地對他們已經沒了聯係。
在前世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非農業人員的工作比種地清閑,收入也比當時的農民高,人們可是到處走門子,鑽窗戶,擠破了腦袋地要求農轉非,夢寐以求地想成為一名正式職工(或工人)。
又聯想到自己的設想,百業待興,需要很多完全脫離農業生產的工作人員。而這些工作人員,讓他們像前世的正式工一樣,按月發放工資,老了享受退休金。這樣,豈不解決了因老人入養老院引起的土地減少問題。
梁曉樂已經看出來,金錢和工作,對這個時空裏的人們,同樣有著很大的誘惑。讓梁德貴接管門市、梁龍才一家送貨、梁豔秋到孤兒院上班……還有人們出門去打工,都已得到證明。
對!這個辦法比接班製實用多了,最起碼土地指標不被反複利用。
梁曉樂懷著興奮的心情,又說出了自己的一番計劃。
宏遠娘(梁曉樂):“要不,凡是進入養老院的有子女的老人,咱們給他家裏安排一個孩子,到我們所成立的單位裏工作。如:孤兒院、養老院、食堂等。以後,所有我們需要雇人的地方,都緊著入院老人的子女安排。按現在在外打工的行情,每月工資二百四十到三百之間。這樣,也能解決了因老人入養老院,家中土地減少的問題。”
梁龍勤想了想,說:“一個老人安排一個,還是兩個老人安排一個呢?”
宏遠娘(梁曉樂):“兩個老人安排一個的話,隻有一個老人的人家,就吃虧了。幹脆一個老人安排一個算了。”
宏遠爹有些發愁地說:“我們用了這麽多人了嗎?”
遠娘(梁曉樂):“因為這些人多數有小孩子,需要照顧。不能吃住在外麵,咱可以規定每天工作四個時辰,實行三班倒,吃住在自己家裏。如家裏離得開,而工作崗位離不開的,才可以吃住在單位。這樣,需要的人不是就多了。再說了,入住養老院的老人越多,各方麵的工作量也就越大,需要的人也多起來,這是一個水漲船高的事。”
“我看這個辦法可以。”梁龍勤對宏遠爹說:“既解決了你們的用人問題,還解決了他們擔心地少的顧慮。”
於是,在養老院的規章製度裏,又添了一條:
有老人進入養老院的家庭,優先在梁德福、李慧敏手下的單位安排工作。並規定:梁德福、李慧敏所創事業,在養老院裏的老人有子女等待安排的情況下,一律不外聘職工。
為了落實這項製度,首先辭退了梁錢氏的喂豬工作,由她過繼出去的大兒子梁德旺接替。寇大影則被安排在養老院。因為她家裏還有未成年孩子需要照顧,不能住宿在外,實行三班倒。
梁龍年老兩口,順順當當住進了養老院。
梁德旺、寇大影兩口子,一個月有六百文錢的進項,高興的了不得。
梁錢氏則後悔的心裏打撲拉:好好的罵什麽街呀?!這倒好,工作飛了,錢沒了!雖然是自己的親兒子接替了自己,但畢竟是過繼出去了,人家對自己已經沒有了贍養義務,自己怎好伸手向人家要?!咳,兒有女有不如自己有,老頭子還隔著一層手!一個月三百文錢在手裏,那是什麽勁頭!!!
梁錢氏見大妯娌兩口子在養老院裏,吃香的喝辣的,美得不行。和老伴兒梁龍發一商量,帶著自己住的這處宅院和二畝破地,也進了養老院。
老兩口子進來了,按規定,自是要給她家安排兩個人的工作。征得他們一家的同意,把老二梁德凱媳婦張新穩、老三梁德軒媳婦葉蘭雙,安排到了養老院,三妯娌正好三班倒。
宏遠娘(梁曉樂)又建議宏遠爹,把梁趙氏提升為副院長,統領三房侄媳婦。
沒有辦法,事業剛剛起步,梁曉樂又不了解別人,隻好近水樓台先得月——把一家子人先利用起來。
………………
養老院規章製度的改革,很快在梁家屯裏引起轟動。
最先找上門來的,是賣房給宏遠爹的老光棍梁龍貞。
梁龍貞今年剛滿六十歲。把房子賣給宏遠爹後,房錢給了弟弟梁龍奎一半,便搬進了梁龍奎家的兩間小南屋。但仍然個人起火做飯。
梁龍奎有一個兒子。老哥倆說好一子兩不絕,都指望這個兒子養老送終。
養老院成立以後,梁龍貞多方打聽,覺得住養老院比在弟弟家還實惠,最起碼一天三頓飯不用自己做,老了還管發送(埋葬)。可房子已經賣了,沒有了本錢,心裏那個後悔!
後來見梁龍年老兩口不帶房子住進去了,還以為人家是親叔伯侄子,額外照顧呢。當聽說不是這麽迴事後,立馬和弟弟梁龍奎商量,想帶著二畝地住進養老院去。
弟弟梁龍奎說:“你賣給他房子的時候,咱就說好了一子兩不絕。如今我兒子也是你的兒子了,你問問梁德福,能不能給孩子安排個工作?”
梁龍貞找到宏遠爹,說出了老哥倆的意思。
當時,梁曉樂也在場——養老院一成立,就一波三折,她怕宏遠爹娘不能按自己的設想發展,所以,一直跟在宏遠娘身邊“玩兒”,好見機行事——見宏遠爹一時拿不出主意,便與宏遠娘對接了靈魂:
宏遠娘(梁曉樂):“行!貞伯,當初你賣給我們房子的時候,就奔著一子兩不絕過去的。這是養老院成立以前的事,我們就按你的兒子對待,安排一個人的工作。”
梁龍貞老哥倆都很高興:梁龍貞老有所養,還能安排一個孩子的工作,這真是天上掉餡餅,一下落到自己家裏了呀!
……………………
殘疾人梁德西,今年三十歲。因幼年時得小兒麻痹症,右手和右腿都落下了殘疾。一拐一拐的,走路都費勁兒。
梁德西父母雙亡後,哥哥梁德東在一處閑宅上給他蓋了兩間棚子,每年給他二、三百斤糧食。饑一頓,飽一頓地湊合著活著。
梁德東領著弟弟找了宏遠爹,問像他這樣情況的,養老院裏收不收留?如果收的話,讓他帶著一畝地和兩間棚子(一處院)進來。
宏遠娘(梁曉樂):“收,老人和生活不能自理的殘疾人,我們都收。不過,得等他六十歲以後,才能安排你家裏人的工作。”
這也是梁曉樂臨時決定的。因為他才三十歲,不可能有成年後代。留出更多的空間,招收老人的子女。這樣才能吸收更多的老人進養老院。
“行。隻要收留他,就省了我很多心思。”梁德東雖然遺憾,還是遵守了這條規定。
果然,這條規定極大地促進了有子女的老人入住養老院;有住房緊張的,有子女願意出來工作的,在老人同意的情況下,都願意把老人送進來。
宏遠娘(梁曉樂)不但招收本村的,還招收外村的,各方麵的待遇一個樣。吸引的外村的孤寡老人,也都願意上養老院裏來。
這一來,養老院人滿為患。宏遠爹趕緊催促梁德順又招了一個建築隊,加快建房進度。
在新房子不能搬入之前,又把村裏已經搬進養老院的老人的房子,揀著離食堂近的能住人的房子拾掇拾掇,讓後來的外村老人臨時居住。
這件事對梁曉樂觸動很大。看來,在異時空裏發展事業,光套用前世的經驗還是不行的。還得根據實際情況,一邊執行,一邊改革,促進發展。(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