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幼才兵敗西安的消息傳至北京,朝廷頓時嘩然。
文淵閣四名大學士看完戰報後盡皆默然。首輔楊廷和一連幾個晚上不能成眠。
“楊尚書,國不可一日無君,前方戰事又不利於朝廷,這可如何是好?”楊廷和望著楊一清拋出燙手的山芋。
“元輔大人多慮了!勝敗乃兵家常事,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我們應相信李壹,多給他一些時間。”老辣的楊一清避重就輕繞開了問題。
吏部尚書曹元這時卻笑著插話道:“兵事有李巡撫在前麵撐著,隻是這立儲即位之事卻也不能再拖了。不管是閩王還是興獻王,總得選一個出來。否則,蛇無頭不行、鳥無頭不飛。朝廷大事總得有人拿主意。”
“曹大人所言甚是!”少傅劉宇點頭稱是:“朝中不可一日無君,楊尚書鎮守宣府,王陽明守衛江西,遍觀朝中眾大臣,行軍布陣者無出李巡撫之右者,秦王之事還是交與他吧!”劉宇三言兩語便定了調子。
楊廷和心中憋悶,他心中原本傾向興獻王朱厚熜即位,想借著西安兵敗換下李壹,給朱厚熜增加砝碼。誰料其他三位大學士都護著李壹,他一時竟也無話可說。
“好吧!既然三位均是如此看法,那咱們去坤寧宮,呈報太後吧!”楊廷和無奈地說道。
坤寧宮外,楊廷和、楊一清、曹元、劉宇四名大學士等候召見。
掌印太監張永親自出來,衝眾人拱手施禮道:“諸位閣老,奉太後懿旨宣各位覲見。”
四人魚貫而入,瞧見張太後麵帶微笑坐在矮榻之上,身旁侍立著朱厚煒,階下站著的赫然便是禮部尚書孫逢吉。
“臣等參見太後!”四人施禮道。
“罷了罷了!四位大人快坐吧。”張太後笑道:“閣老來的正好,孫尚書請纓出戰西安,我一個婦道人家不懂什麽軍國大事,大人們既然來了,就替哀家參詳參詳,拿個主意吧!”
“臣啟太後,孫大人曾主政陝甘,為人沉穩練達,實為出戰西安之不二人選!”說實話,楊廷和為人除了有點迂直,大部分情況下辦事還能出於公心。
“臣等附議!”楊一清、曹元、劉宇拱手齊聲說道。
“大夥都這麽看嗎?”張太後聞言大喜:“太好了!哀家這就下旨,孫大人即刻出征西安!”
“謝太後隆恩!”孫逢吉拱手謝道:“老臣定不負太後隆恩朝廷厚望,就算肝腦塗地,也一定拿下西安城,剿滅秦王在陝西之餘孽!”
“孫大人老誠謀國,不愧為我大明之柱石!”張太後讚道。
“太後!臣心中尚有疑問。”楊廷和拱手笑道。
“老大人有話請講!”張太後一抬手道。
“陝西、甘肅、寧夏三地戰事本為一體,孫大人到西安後,李壹是聽孫大人之調遣?還是孫大人聽李壹之安排?”楊一清含笑問道。
眾人聞言心中不禁一樂,暗道:這楊老頭又來插科打諢、裝瘋賣傻,替自個兒的乘龍快婿爭權奪利,罷罷罷!且看孫老頭如何應對。
“哈!”孫逢吉失口笑道:“楊老頭!我去接替犬子之職,李壹是我的女婿,老夫我……我……我自然是聽他調遣了!”
言罷,孫逢吉見殿中眾皆含笑望著自己,自覺失儀,老臉一紅衝張太後拱手道:“太後!老臣一時忘形,請治老臣失儀之罪!”
“哈哈哈!”張太後掩口笑道:“大人真情流露,哀家豈能因此降罪,哈哈哈…………,笑死哀家了!”
…………………………………………
一連十數天,李壹對寧夏城一直是圍而不攻。消息傳至蘭州城秦王案前,秦王大喜,急忙令劉喜召眾將進府議事。
眾人齊聚,落座奉茶後,下人帶上門退下。
王府詹事胡成按耐不住喜悅之情,率先起身,拱手向秦王言道:“恭喜殿下!朝廷新逢西安兵敗,那主將李壹心中惶恐,不敢輕易舉兵去攻寧夏。殿下應趁著大勝、我軍士氣正旺之際,與寧夏守軍裏外合擊,一舉擊敗李壹所部。”
望著侃侃而談、唾沫橫飛的胡成,秦王冷哼一聲,轉過臉問其餘眾人道:“列位還有什麽看法嗎?”
“胡詹事言之有理!”
“殿下!請即刻發兵,一舉擊潰李壹所部。”
“我等皆讚同兵發寧夏!”…………
眾人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
突然,會試落第舉人喬倉滿大聲道:“殿下!勿聽眾人之言,此皆目光短淺之輩,那李壹圍而不攻,分明是圍城打援之雕蟲小計,殿下萬不可冒然出兵。”
“放肆!廳中之人豈容你落第舉人妄加評論!”
“喬倉滿!你也太目中無人了!”
“無知小兒,信口雌黃!”
廳中眾人頓時炸了鍋,怒指喬倉滿疾言厲色地聲討起來。
豈料喬倉滿並不在,衝眾人不屑地撇撇嘴言道:“爾等之言我卻毫不在意!”言罷,衝秦王拱手道:“殿下認為倉滿說的對嗎?”
秦王冷眼一掃廳中眾人,一拍茶幾怒道:“住口!”
廳中眾人一驚,大廳裏頓時靜了下來。
“如此大吵大嚷猶如潑婦罵街,毫無儀態可言!大夥議事就得有個議事的樣子。”秦王言罷,衝喬倉滿點點頭,溫言道:“喬先生!請繼續往下說。”
喬倉滿得意地掃了眾人一言,一轉身拱手朝秦王道:“謝殿下維護,我軍不但不應出擊,反而應迅速收攏,以防李壹偷襲。要知道我軍的戰力遠不及李壹的火槍兵和蒙古鐵騎。”
“嗯!喬先生言之有理。”秦王捋須點頭道:“朝廷在西安吃了虧,李壹必定急於報複!收攏人馬自保,原是上策!”
“另外!我軍還應多派細作滲入京師,散布李壹擁兵自重的流言。”喬倉滿眯著眼笑道。
“好一個反間計,喬先生大材!”秦王起身讚道:“先生胸中藏甲十萬,先生請上座。”言罷,秦王一指身旁座位,作勢請道。
文淵閣四名大學士看完戰報後盡皆默然。首輔楊廷和一連幾個晚上不能成眠。
“楊尚書,國不可一日無君,前方戰事又不利於朝廷,這可如何是好?”楊廷和望著楊一清拋出燙手的山芋。
“元輔大人多慮了!勝敗乃兵家常事,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我們應相信李壹,多給他一些時間。”老辣的楊一清避重就輕繞開了問題。
吏部尚書曹元這時卻笑著插話道:“兵事有李巡撫在前麵撐著,隻是這立儲即位之事卻也不能再拖了。不管是閩王還是興獻王,總得選一個出來。否則,蛇無頭不行、鳥無頭不飛。朝廷大事總得有人拿主意。”
“曹大人所言甚是!”少傅劉宇點頭稱是:“朝中不可一日無君,楊尚書鎮守宣府,王陽明守衛江西,遍觀朝中眾大臣,行軍布陣者無出李巡撫之右者,秦王之事還是交與他吧!”劉宇三言兩語便定了調子。
楊廷和心中憋悶,他心中原本傾向興獻王朱厚熜即位,想借著西安兵敗換下李壹,給朱厚熜增加砝碼。誰料其他三位大學士都護著李壹,他一時竟也無話可說。
“好吧!既然三位均是如此看法,那咱們去坤寧宮,呈報太後吧!”楊廷和無奈地說道。
坤寧宮外,楊廷和、楊一清、曹元、劉宇四名大學士等候召見。
掌印太監張永親自出來,衝眾人拱手施禮道:“諸位閣老,奉太後懿旨宣各位覲見。”
四人魚貫而入,瞧見張太後麵帶微笑坐在矮榻之上,身旁侍立著朱厚煒,階下站著的赫然便是禮部尚書孫逢吉。
“臣等參見太後!”四人施禮道。
“罷了罷了!四位大人快坐吧。”張太後笑道:“閣老來的正好,孫尚書請纓出戰西安,我一個婦道人家不懂什麽軍國大事,大人們既然來了,就替哀家參詳參詳,拿個主意吧!”
“臣啟太後,孫大人曾主政陝甘,為人沉穩練達,實為出戰西安之不二人選!”說實話,楊廷和為人除了有點迂直,大部分情況下辦事還能出於公心。
“臣等附議!”楊一清、曹元、劉宇拱手齊聲說道。
“大夥都這麽看嗎?”張太後聞言大喜:“太好了!哀家這就下旨,孫大人即刻出征西安!”
“謝太後隆恩!”孫逢吉拱手謝道:“老臣定不負太後隆恩朝廷厚望,就算肝腦塗地,也一定拿下西安城,剿滅秦王在陝西之餘孽!”
“孫大人老誠謀國,不愧為我大明之柱石!”張太後讚道。
“太後!臣心中尚有疑問。”楊廷和拱手笑道。
“老大人有話請講!”張太後一抬手道。
“陝西、甘肅、寧夏三地戰事本為一體,孫大人到西安後,李壹是聽孫大人之調遣?還是孫大人聽李壹之安排?”楊一清含笑問道。
眾人聞言心中不禁一樂,暗道:這楊老頭又來插科打諢、裝瘋賣傻,替自個兒的乘龍快婿爭權奪利,罷罷罷!且看孫老頭如何應對。
“哈!”孫逢吉失口笑道:“楊老頭!我去接替犬子之職,李壹是我的女婿,老夫我……我……我自然是聽他調遣了!”
言罷,孫逢吉見殿中眾皆含笑望著自己,自覺失儀,老臉一紅衝張太後拱手道:“太後!老臣一時忘形,請治老臣失儀之罪!”
“哈哈哈!”張太後掩口笑道:“大人真情流露,哀家豈能因此降罪,哈哈哈…………,笑死哀家了!”
…………………………………………
一連十數天,李壹對寧夏城一直是圍而不攻。消息傳至蘭州城秦王案前,秦王大喜,急忙令劉喜召眾將進府議事。
眾人齊聚,落座奉茶後,下人帶上門退下。
王府詹事胡成按耐不住喜悅之情,率先起身,拱手向秦王言道:“恭喜殿下!朝廷新逢西安兵敗,那主將李壹心中惶恐,不敢輕易舉兵去攻寧夏。殿下應趁著大勝、我軍士氣正旺之際,與寧夏守軍裏外合擊,一舉擊敗李壹所部。”
望著侃侃而談、唾沫橫飛的胡成,秦王冷哼一聲,轉過臉問其餘眾人道:“列位還有什麽看法嗎?”
“胡詹事言之有理!”
“殿下!請即刻發兵,一舉擊潰李壹所部。”
“我等皆讚同兵發寧夏!”…………
眾人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
突然,會試落第舉人喬倉滿大聲道:“殿下!勿聽眾人之言,此皆目光短淺之輩,那李壹圍而不攻,分明是圍城打援之雕蟲小計,殿下萬不可冒然出兵。”
“放肆!廳中之人豈容你落第舉人妄加評論!”
“喬倉滿!你也太目中無人了!”
“無知小兒,信口雌黃!”
廳中眾人頓時炸了鍋,怒指喬倉滿疾言厲色地聲討起來。
豈料喬倉滿並不在,衝眾人不屑地撇撇嘴言道:“爾等之言我卻毫不在意!”言罷,衝秦王拱手道:“殿下認為倉滿說的對嗎?”
秦王冷眼一掃廳中眾人,一拍茶幾怒道:“住口!”
廳中眾人一驚,大廳裏頓時靜了下來。
“如此大吵大嚷猶如潑婦罵街,毫無儀態可言!大夥議事就得有個議事的樣子。”秦王言罷,衝喬倉滿點點頭,溫言道:“喬先生!請繼續往下說。”
喬倉滿得意地掃了眾人一言,一轉身拱手朝秦王道:“謝殿下維護,我軍不但不應出擊,反而應迅速收攏,以防李壹偷襲。要知道我軍的戰力遠不及李壹的火槍兵和蒙古鐵騎。”
“嗯!喬先生言之有理。”秦王捋須點頭道:“朝廷在西安吃了虧,李壹必定急於報複!收攏人馬自保,原是上策!”
“另外!我軍還應多派細作滲入京師,散布李壹擁兵自重的流言。”喬倉滿眯著眼笑道。
“好一個反間計,喬先生大材!”秦王起身讚道:“先生胸中藏甲十萬,先生請上座。”言罷,秦王一指身旁座位,作勢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