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陳煦調兵遣將,京城駐軍已達二十二萬。人數雖然不少,戰鬥力卻不容樂觀,尤其這些來自不同地方的軍隊還自成派係。平陽侯魯勇隻能算出頭的一隻大鳥,陳煦若不能以雷霆手段將其鎮壓,相信“前仆後繼”的將領會大有人在。
陳煦殺雞駭了猴,他卻不敢有絲毫得意忘形之舉。臨危受命,他要做的不僅僅是維持國家基本穩定,毫不客氣的講,將這二十二萬人馬訓練成一塊鐵板隻能算作前奏,真打起仗來將瓦剌鐵騎趕出塞外以解京城之圍才算基本目標。值得提一提的是,在現階段他甚至連前奏都不敢有絲毫的掉以輕心。
陳煦最早提出改組“十團營”的方案隻為利於練兵,現在想來,他都不得不佩服自己“誤打誤撞”的英明策略。一支隊伍想要真正凝聚在一起,必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乳交融的境界。
然而,要重組隊伍,必然會損害某些既得益者的利益。
子曰:人之初,性本善(子在地下歎息曰:沒文化的人才能幹出這種張冠李戴的事兒),朝廷也一直教化萬民一心為公,舍小家就大家。陳煦卻清楚人性中有一種名叫“自私”的東西,因自私而衍生出諸如貪婪、仇恨乃至於嫉妒等種種劣根。國家雖然到了最危急的關頭,雖然他也有足夠充分的理由要剝奪那些屍位素餐的將領的權力,但他們也絕不會理解。
一個人或許不能鬧出太大的聲勢。但幾個、幾十個甚至幾百個人聚在一起恐怕就要出大亂子了。一旦鬧到不可收拾而不得不血腥鎮壓的地步,陳煦縱然權傾天下,恐怕也沒有人能護他周全,人生這一世,立再多的大功也掩不住重大的過錯;再者,強敵環視內先亂,豈不正給人可乘之機?
陳煦不能不考慮這種最壞的可能。平陽侯兵變奪權。陳煦強勢出擊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之鎮壓,在他看來此舉最大的意義還在於威懾:平陽侯勢力最強依舊一敗塗地,遑論其他人?
底氣不足方才忍氣吞聲。也正因如此,陳煦才有後續的一係列動作。即便這樣,他也不敢太過激進。溫水煮青蛙,這是他與楊雲睿定下的基本策略。
改組十團營,勢必要將原有建製打散。最開始,打散的也僅僅是建製,伍長繼續伍長,百戶依舊百戶,一方統帥還幹統帥,隻不過不在統領原班人馬。待一切塵埃落定,陳煦方才開始動手清除那些屍位素餐之輩,同時選拔人才委以要職。
楊雲睿聽完陳煦關於“溫水煮青蛙”的策略。他對陳煦簡直佩服的五體投地:隨口能講出如此妙不可言的理論並且能完美的應用於實踐,除陳煦外,他沒見過第二個。
老三他思索這個問題到底想了多長時間?楊雲睿不得不思考這個問題。
十七歲的兵部尚書,旁人提到陳煦,敬佩者有之。嫉妒者亦有之,他們看到的隻是他生殺予奪的風光,卻沒有幾個人去思考他所付出的辛苦。
“老三,今天不早了,你也累了,早點迴去休息吧。這兒還有我。”
楊雲睿見陳煦雙目隱隱泛紅,他竟有些不忍,尤其想到宗室的王爺、朝廷的權貴,他們非但不幫忙反而處處下絆子,他越發替陳煦抱不平。
陳煦有一句話讓楊雲睿記憶尤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那些享受著榮華富貴的家夥們難道不明白這麽淺顯的道理?
陳煦聞言搖頭,他早在就任兵部尚書之初就已料到如今的加班,男子漢流血尚不懼怕,豈會畏懼流汗?陳煦骨子裏有種名叫偏執的東西,就像前世做殺手時那樣,做一件事情,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即便不喜歡也得做、也得做到最好。
眼下也是一樣,既然做了兵部尚書,他就一定要做到最好。至於權力帶來的風光,陳煦若說棄之如蔽履顯得有點矯情,但相比自由自在的生活,他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後者。
夜幕籠罩了大地,夜漸漸的深了,然而兵部衙門掛著閑人免進的牌子的房間裏依舊亮著燭光,陳煦與楊雲睿依舊在商討關於備戰的事宜。
在攻與守的問題上兩人沒有分歧,在楊雲睿看來最理想的辦法莫過於禦敵於外,以攻為首,尋瓦剌主力圍而殲之,然而以朝廷眼下的局麵根本無力組織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陳煦緊皺著眉頭,良久方才舒緩開來。
“堅壁清野,開關迎敵,以城為營,以戰為守,分調援軍,內外夾擊。”
陳煦緩緩道出了這二十四個字。隻要也先叩開了邊鎮大門,京城再無險可守,既然如此何必讓百姓無謂犧牲?瓦剌鐵騎基本可以說長在馬背上,以戰養戰是他們一貫的做法――當初陳煦、馮澈率八百禁軍在塞外攪風攪雨不過是以其人之道還製其人之身而已――堅壁清野就是讓他們得不到任何東西而困死、餓死、凍死的策略。
二十多萬官兵駐守京城、分守九城,屆時京城就是一座大軍營。敵人兵臨城下,他們不是一味固守,而是要與敵人在城下展廝殺,主場作戰,全部將士可互為援助,用兵或正或奇,但唯有一點,許勝不許敗。
楊雲睿聽完陳煦的話,他忍不住倒吸了口涼氣,這個計策太冒險以至於可以定義為瘋狂,迴過頭來細想,堅壁清野,瓦剌騎兵必然人困馬乏,士氣低沉,而己方可以算作背水列陣,一旦戰敗,國亡則家破,試問全軍上下乃至於京城百姓豈能不死戰到底?
此消彼長,相信瓦剌的陰謀必然不能得逞。
“老三,我若不是了解你,絕不信你以前根本沒帶過兵。”
陳煦笑道:“說真的,我也不相信。”
楊雲睿:“……”
兩人離開兵部衙門已近午夜,楊雲睿的隨從牽來兩匹馬分別將韁繩送到他二人手中。陳煦目送楊雲睿離去,他才騎上馬背信馬由韁的走在嗖嗖的冷風中。
陳煦不喜歡帶著隨從,今晚夢瑤來送餐,他讓人先送她迴家了,他始終覺得一個人在寂靜的夜裏最適合思考。
陳煦要思考的問題還有很多,戰鬥部署隻是其中之一,他還要考慮皇帝的想法,選賢用能,他提拔的人大部分會念他的好,很多人都念一個人的好,這自然而然會形成派係。
軍權是個敏感的話題,皇帝即便用人不疑,他豈能沒有半點猜疑?陳煦手中的權力實在太大了。
想著這些林林總總的問題,陳煦突然感到一種莫名的殺機,曾經多次掙紮在生死邊緣,他太熟悉這種感覺了。
念及於此,陳煦第一時間拉開了腰間手槍的保險。
“既然來了,就請現身吧。”陳煦朗聲說道……
陳煦調兵遣將,京城駐軍已達二十二萬。人數雖然不少,戰鬥力卻不容樂觀,尤其這些來自不同地方的軍隊還自成派係。平陽侯魯勇隻能算出頭的一隻大鳥,陳煦若不能以雷霆手段將其鎮壓,相信“前仆後繼”的將領會大有人在。
陳煦殺雞駭了猴,他卻不敢有絲毫得意忘形之舉。臨危受命,他要做的不僅僅是維持國家基本穩定,毫不客氣的講,將這二十二萬人馬訓練成一塊鐵板隻能算作前奏,真打起仗來將瓦剌鐵騎趕出塞外以解京城之圍才算基本目標。值得提一提的是,在現階段他甚至連前奏都不敢有絲毫的掉以輕心。
陳煦最早提出改組“十團營”的方案隻為利於練兵,現在想來,他都不得不佩服自己“誤打誤撞”的英明策略。一支隊伍想要真正凝聚在一起,必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乳交融的境界。
然而,要重組隊伍,必然會損害某些既得益者的利益。
子曰:人之初,性本善(子在地下歎息曰:沒文化的人才能幹出這種張冠李戴的事兒),朝廷也一直教化萬民一心為公,舍小家就大家。陳煦卻清楚人性中有一種名叫“自私”的東西,因自私而衍生出諸如貪婪、仇恨乃至於嫉妒等種種劣根。國家雖然到了最危急的關頭,雖然他也有足夠充分的理由要剝奪那些屍位素餐的將領的權力,但他們也絕不會理解。
一個人或許不能鬧出太大的聲勢。但幾個、幾十個甚至幾百個人聚在一起恐怕就要出大亂子了。一旦鬧到不可收拾而不得不血腥鎮壓的地步,陳煦縱然權傾天下,恐怕也沒有人能護他周全,人生這一世,立再多的大功也掩不住重大的過錯;再者,強敵環視內先亂,豈不正給人可乘之機?
陳煦不能不考慮這種最壞的可能。平陽侯兵變奪權。陳煦強勢出擊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之鎮壓,在他看來此舉最大的意義還在於威懾:平陽侯勢力最強依舊一敗塗地,遑論其他人?
底氣不足方才忍氣吞聲。也正因如此,陳煦才有後續的一係列動作。即便這樣,他也不敢太過激進。溫水煮青蛙,這是他與楊雲睿定下的基本策略。
改組十團營,勢必要將原有建製打散。最開始,打散的也僅僅是建製,伍長繼續伍長,百戶依舊百戶,一方統帥還幹統帥,隻不過不在統領原班人馬。待一切塵埃落定,陳煦方才開始動手清除那些屍位素餐之輩,同時選拔人才委以要職。
楊雲睿聽完陳煦關於“溫水煮青蛙”的策略。他對陳煦簡直佩服的五體投地:隨口能講出如此妙不可言的理論並且能完美的應用於實踐,除陳煦外,他沒見過第二個。
老三他思索這個問題到底想了多長時間?楊雲睿不得不思考這個問題。
十七歲的兵部尚書,旁人提到陳煦,敬佩者有之。嫉妒者亦有之,他們看到的隻是他生殺予奪的風光,卻沒有幾個人去思考他所付出的辛苦。
“老三,今天不早了,你也累了,早點迴去休息吧。這兒還有我。”
楊雲睿見陳煦雙目隱隱泛紅,他竟有些不忍,尤其想到宗室的王爺、朝廷的權貴,他們非但不幫忙反而處處下絆子,他越發替陳煦抱不平。
陳煦有一句話讓楊雲睿記憶尤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那些享受著榮華富貴的家夥們難道不明白這麽淺顯的道理?
陳煦聞言搖頭,他早在就任兵部尚書之初就已料到如今的加班,男子漢流血尚不懼怕,豈會畏懼流汗?陳煦骨子裏有種名叫偏執的東西,就像前世做殺手時那樣,做一件事情,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即便不喜歡也得做、也得做到最好。
眼下也是一樣,既然做了兵部尚書,他就一定要做到最好。至於權力帶來的風光,陳煦若說棄之如蔽履顯得有點矯情,但相比自由自在的生活,他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後者。
夜幕籠罩了大地,夜漸漸的深了,然而兵部衙門掛著閑人免進的牌子的房間裏依舊亮著燭光,陳煦與楊雲睿依舊在商討關於備戰的事宜。
在攻與守的問題上兩人沒有分歧,在楊雲睿看來最理想的辦法莫過於禦敵於外,以攻為首,尋瓦剌主力圍而殲之,然而以朝廷眼下的局麵根本無力組織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陳煦緊皺著眉頭,良久方才舒緩開來。
“堅壁清野,開關迎敵,以城為營,以戰為守,分調援軍,內外夾擊。”
陳煦緩緩道出了這二十四個字。隻要也先叩開了邊鎮大門,京城再無險可守,既然如此何必讓百姓無謂犧牲?瓦剌鐵騎基本可以說長在馬背上,以戰養戰是他們一貫的做法――當初陳煦、馮澈率八百禁軍在塞外攪風攪雨不過是以其人之道還製其人之身而已――堅壁清野就是讓他們得不到任何東西而困死、餓死、凍死的策略。
二十多萬官兵駐守京城、分守九城,屆時京城就是一座大軍營。敵人兵臨城下,他們不是一味固守,而是要與敵人在城下展廝殺,主場作戰,全部將士可互為援助,用兵或正或奇,但唯有一點,許勝不許敗。
楊雲睿聽完陳煦的話,他忍不住倒吸了口涼氣,這個計策太冒險以至於可以定義為瘋狂,迴過頭來細想,堅壁清野,瓦剌騎兵必然人困馬乏,士氣低沉,而己方可以算作背水列陣,一旦戰敗,國亡則家破,試問全軍上下乃至於京城百姓豈能不死戰到底?
此消彼長,相信瓦剌的陰謀必然不能得逞。
“老三,我若不是了解你,絕不信你以前根本沒帶過兵。”
陳煦笑道:“說真的,我也不相信。”
楊雲睿:“……”
兩人離開兵部衙門已近午夜,楊雲睿的隨從牽來兩匹馬分別將韁繩送到他二人手中。陳煦目送楊雲睿離去,他才騎上馬背信馬由韁的走在嗖嗖的冷風中。
陳煦不喜歡帶著隨從,今晚夢瑤來送餐,他讓人先送她迴家了,他始終覺得一個人在寂靜的夜裏最適合思考。
陳煦要思考的問題還有很多,戰鬥部署隻是其中之一,他還要考慮皇帝的想法,選賢用能,他提拔的人大部分會念他的好,很多人都念一個人的好,這自然而然會形成派係。
軍權是個敏感的話題,皇帝即便用人不疑,他豈能沒有半點猜疑?陳煦手中的權力實在太大了。
想著這些林林總總的問題,陳煦突然感到一種莫名的殺機,曾經多次掙紮在生死邊緣,他太熟悉這種感覺了。
念及於此,陳煦第一時間拉開了腰間手槍的保險。
“既然來了,就請現身吧。”陳煦朗聲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