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李士勣主司兵部,無論當初還是現在,關於高麗戰事,他的迴答都不可能模楞兩可、不專業。
尤其是今天,他更該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能給人留下胸無定算、前後搖擺的印象。
但他禁不住想,高峻和郭孝恪到底是個什麽意見?
皇帝對兩位大臣的迴答還算滿意,臉上現出一絲笑容,隨即轉向李士勣,問道,“李大人的意思不妨細致地當眾擺一擺。”
李士勣道,“陛下,師出貴在有名,高麗一未對我挑釁,新羅也未遣使求援,大唐此時出兵討伐高麗,不能名正言順。名不正則勢不壯大,言不順則軍心搖動。”
皇帝點點頭,但伸手打開龍書案上西州送達的文諜,念道:
“家若興旺,必不喜惡鄰。國求安泰,須藩臣卑順。遇惡戶有遷避之法,鄰逆藩唯壓製一途,概宅可輕移,疆不舍寸也。國泰民安即是當國大義,保境安民乃為出師之名。”
李士勣道,“陛下,此言無差,此言無差……”
皇帝道,“此言非朕所說,而是出自郭孝恪、高峻。”
李士勣道,“但行師打仗最重天時,從時令看,眼下當春正是耕作季節,令國人棄耕桑而從軍旅,勝敗未定、而農時已誤啊!”
皇帝不接他話,再去書案上看,念道:
“高麗屢侵新羅,實是攜舊怨而動新兵,藐視我大唐。我若不聞不問,則眾藩離心,攏之再難。今三春迴暖,正宜寒地用兵。”
“高麗小國,地寡民稀,有力不能久也,以我一分之力,可抵他百分之功。若論農時,於我則飯增一湯,於彼則壺無一糧。若論所獲,於我則演兵一時,於彼則四季饑腸。若論國運,於我則動一旅而撫一國,於彼則外疲內困動輒見悔。如此三迴,扶弱抑強,高麗豈不老實。”
長孫無忌聽著,不住暗暗點頭。高峻和郭孝恪在迴信中所說的,不管褚大人明白沒明白,反正他是明白了:
居家過日子誰都不喜歡惡毒的鄰居,國家要想平穩,那麽藩國必須要謙卑恭敬。
遇到惡毒的鄰居,惹不起了總還有遷走、遠離他的辦法。但對於不恭敬的藩國,隻有壓製使他老實一條路。因為國土一寸也不能丟,你讓他一寸而他妄圖你一丈,誰都不能躲啊。
也不要認為沒什麽出師之名,高麗無視我的威嚴、擅自欺壓大唐的藩屬小國、擾了我的清靜,這便是罪名!
高麗藐視於我,我若裝聾作啞,其他弱小藩國就會與我離心離德,再想收攏起來就難了。
如今三月陽春,天氣轉暖,正是利於在冷地方用兵的時機。
高麗地寡人稀,雖然看起來氣勢洶洶,但堅持不了多久。大唐即使動用整個遼東民力興師,也隻不過動了十分之一的力量,但高麗則需要舉全國之力、打起精神來應對。
那麽到底誰延誤的農時多一些呢?我們隻要多加一勺湯、把飯做稀一點,而高麗恐怕所有的糧袋裏連一粒糧也沒有了。
誰的結局更淒涼呢?大唐隻當操演了一迴軍馬,高麗則要一年挨餓了。
誰的收獲更多呢?大唐動用一支軍隊,抑強扶弱,得到了弱國新羅的擁戴,而稍強的高麗受到了懲戒和削弱,以後再給大唐找麻煩就得想一想。
這種仗打上三次,高麗也就老實了。
皇帝念完了,看看長孫無忌、褚遂良,再看看李士勣,仿佛前兩位已經很輕易地就被說服了。
皇帝暗想,其實這兩位當初的意見也並不堅決,轉起彎子來理所當然地會快一些,也不會有多麽別扭。
而李士勣就不同了,他的理由也對,但眼界卻是純軍事上的。
武德三年,皇帝當時的身份還是秦王。在虎牢關大破竇建德時,李士勣與郭孝恪都曾在他麾下衝鋒陷陣。
當時,唐軍隻憑借著三千五百輕騎,在虎牢關前、汜水岸邊不但擊潰了竇建德十二萬大軍,還生擒了竇建德。
那時在皇帝的眼中,郭孝恪同李士勣相比,在勇武與陣戰方麵總覺得有些欠缺。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到現在,皇帝讓郭孝恪鎮守西部邊陲,還要搭一個高峻,便有著彌補他勇力不足的考慮。而李士勣已經身居中樞,主事兵部了。
現在,從是否討伐高麗的辯論中,皇帝對這兩人又有了些認識——二人的能力各有所長,但郭孝恪無私,而李士勣的心眼兒就有些多了。
皇帝深知郭孝恪與高峻二人之間的私人情誼,他們的來信毫不隱晦地表達支持出兵的見解,這一定是郭、高二人的意見經過綜合以後的結果。
那麽剔除郭孝恪一向有慮事沉穩、周到的特點,想來高峻個人的意見,一定更為傾向於出兵狠狠地教訓高麗了。
貞觀十八年以來,大唐對高麗較大的討伐已經發生過了兩次。第一對高麗進行討伐的借口其實是在貞觀十六年就已出現的。
當時長安得到確切的消息,負責沿遼河修築城壘防禦大唐、並以對大唐強硬而聞名的蓋蘇文,在高麗朝廷的傾軋中獲勝。
他在發動的一場兵變中殺死了高麗王和他的一百多位支持者,自立為軍事首領——大莫離支,執行更加擺脫大唐影響的策略。
那年,皇帝雖有了幹涉高麗的足夠理由,但還沒有立刻采取行動。他曾提醒他的朝臣,進攻遼東不可不倚賴的幽州和營州,仍未從隋末戰亂的影響中恢複過來。
可是不久發生的幾件事迫使他攤牌。高麗、百濟、新羅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緊張,高麗對大唐的態度也越來越敵對。
貞觀十七年的後期,聲稱是大唐藩屬的新羅匯報長安,高麗聯合百濟,兵分幾路攻擊新羅,並切斷新羅貢使前往長安的路線。
皇帝用禮貌的手段阻止高麗的侵略行動,無效。蓋蘇文甚至拘留了一位長安的使節。
皇帝這才決定親自征討這個以下犯上的國家。
當時,出征高麗的計劃在大臣中是不受歡迎的,他們總是禁不住迴想起隋煬帝在高麗戰爭中的慘重失敗。
與皇帝最親密的長孫無忌強烈反對任何遠征,褚遂良也極力諫止陛下親征,那時唯一讚成敲打高麗的,是李世勣。
盡管朝臣們反對,但這些人裏已經沒有了讓皇帝頗為頭疼的魏征,他在十七年時死了。這個保守的家夥!他在貞觀十七年一死,皇帝在貞觀十八年就開始了精心準備的遠征。
魏征,一直以隋末戰亂帶來的惡果還沒有消除為由,勸阻他不要推行“好大喜功”的政策。比如:不要進行勞民傷財的、大規模的軍事討伐。
目光短淺!攻占高昌時魏征也是這口調。但你現在看看!皇帝都有了把魏征再揪出來,讓他去西州看一看、然後再讓他閉嘴的想法了。
第一次皇帝親征,大唐盡收了遼東諸城、斬獲頗豐。
第二次討伐高麗,大唐水陸並進,朣朦巨艦都動用了上百艘,人馬動用的也更多,但一般人看的到的實利其實並不比第一次大。
對此,群臣私下裏雖然不敢明說,其實心裏總會有個編算。
這次再若伐高麗的話,說不定有個別人,就該用“窮兵黷武”來腹誹皇帝了。皇帝暗道,“難道我願意折騰?!”
但為將者必謀勝負,而為君者須謀大勢,這是不能強求誰的。
西州的來信在朝野上下頭一次提出了“抑強扶弱”的主張,這是一股清醒之風!隻這四個字,便值一個宰相!
皇帝暗自感歎了幾迴——真是知音難覓啊!
大唐地域遼闊,周邊異族環恃,如果對誰都隻憑了一味的殺伐、占領,大唐絕不會有現在的強盛,恐怕早已累倒在四處征伐的路上了。
你占了這一處,那麽再遠些的另一處呢?總會有一個邊緣地帶是你不能、不便、也不打算耗費過多精力去占領的。
大唐與高麗、百濟、新羅的關係錯綜複雜。得之無味、縱之不甘,關鍵在於製衡!
從地理位置來看,新羅位於高麗半島東南部,與大唐不接壤。從距離上來講,新羅是三國中離大唐最遙遠的,其北麵是高麗,西麵是百濟。
大唐之所以扶植新羅,正因為新羅居於高麗、百濟的側背,它存在的本身就是對高麗、百濟的一種牽製。
即使新羅無力發動進攻,終究是高麗、百濟的後顧之憂。正因有了親大唐的新羅,才使得高麗、百濟有所顧忌,不敢傾其全力、明目張膽地出兵擾唐。
再從以往三國之間的關係看,在貞觀十六年之前,高麗、百濟、新羅基本上是友好往來,沒有兵戈相見。
大唐出兵討伐高麗的起因之一,便是高麗擅自封閉另兩國通往大唐的道路,不許與大唐往來。
可見三國之間是勾心鬥角的。這種三國不和的局麵,為大唐勢力的介入提供了借口和條件。
但是,由於路途遙遠,且氣候與中國大異,再者鴨淥水那邊山多地少,地不長草,皇帝從未想過直接出兵統轄。
因而製衡之術才更適合他們——我不占你,占了你難道要養你?但你也不能乍刺,不能生出不臣之心。
到貞觀二十一年初,皇帝已發覺鴨淥水以東的形勢愈加險惡,也愈加不利於大唐對三國施加製衡之法。
因為高麗不僅襲占新羅城池,導致直至目前為止、還忠心耿耿的大唐藩臣——新羅岌岌可危,而且百濟幹脆斷絕了對大唐的朝貢。
亡羊補牢,猶未晚也。
若再袖手旁觀,任由著他們胡作下去,皇帝苦心經營的宗藩體係,在遼東之東,便有可能遭到瓦解。
高麗坐大,那是什麽局麵??豈是一頓飽飯、或一場年景可比。
抑強扶弱。
皇帝猜測,這四個字到底是出自於高峻,還是出自於郭孝恪……
……
這四個字其實既不出是自於郭孝恪,也非出自於高峻,而是出自於高峻的八夫人、西州女司馬蘇殷。
當時,高峻與郭大人講過出兵的道理之後,還曾張牙舞爪:
“小弟讓人掐了脖子,已經喊不出‘救命’來了,你在這裏端坐著連手都不伸、說未接到小弟的求援,說師出無名?隻憑此,高麗就是叫我幹爹,他也是個不懂禮數的幹兒子,欠揍。”
當時,蘇殷一邊開著玩笑,“怎麽是幹兒子?等麗容生了,不論男女就叫高麗,”
高峻也不是省油的燈,故作不知地問,“你說……高麗那個人是叫蓋蘇文還是叫高蘇文?”
蘇殷臉一紅,然後覺著要說得文雅些,便寫上了“抑強扶弱”。
因為這四個字,半月後,大都督府的平靜就被打亂了。
高峻有點措手不及,因為西州的幸福日子才剛剛開始,百業興旺,四方平靜,牧事繁榮,柳玉如對九夫人麗藍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他以為這樣的日子還要無限期地持續下去的時候,三月下旬,長安的詔書到了。
皇帝陛下擢升高峻為兵部尚書、總牧監,兼全國兵馬事,見詔赴任。當然絲路督監一職還掛著。
都護府治所立即由焉耆遷迴到西州來,大都護郭孝恪兼領西州都督,賜上柱國。都護府長史高岷兼西州長史。
三月戊子,皇帝已下詔,左武衛大將軍牛進達為青丘道行軍大總管,原兵部尚書李世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三總管兵以伐高麗。
柳玉如簡直有點六神無主了。
一方麵她高興,這樣一來高峻就升至了正三品。另一方麵她又擔心,閣老生前給她分析過侯君集失勢的原因,是“功不稱位,資曆不到,樹大招風”,而高峻出任尚書的年齡比侯君集更年輕。
她說,“怎麽不讓郭叔叔去坐這個兵部?那就好了!”
吏部不同於天高皇帝遠的西州,一直無拘無束慣了、像匹野馬似的高峻,去了長安以後到底能不能適應?
謝金蓮無牽無掛,當然滿心歡喜,因為她能夠以兵部尚書二夫人的身份,堂堂正正地、隨著高峻去長安定居了。
以前,當她拖著病痛、拉著甜甜、在舊村北坡的草房中忍受哥嫂的擠兌時,可敢想過有今天?
麗容也興奮,她喜歡長安的熱鬧以及更高的身份;
蘇殷有些鬧心,因為詔書沒提到她,她還得是西州司馬;
麗藍也鬧心,她是這些人裏唯一沒被賜給爵位的。除了柳玉如是瑤國夫人之外,其他人都是縣君,她能不能去還不確定、又不能腆著臉上去問。
她感到了焦慮和委屈,就算能去的話池子怎麽辦?
李士勣主司兵部,無論當初還是現在,關於高麗戰事,他的迴答都不可能模楞兩可、不專業。
尤其是今天,他更該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能給人留下胸無定算、前後搖擺的印象。
但他禁不住想,高峻和郭孝恪到底是個什麽意見?
皇帝對兩位大臣的迴答還算滿意,臉上現出一絲笑容,隨即轉向李士勣,問道,“李大人的意思不妨細致地當眾擺一擺。”
李士勣道,“陛下,師出貴在有名,高麗一未對我挑釁,新羅也未遣使求援,大唐此時出兵討伐高麗,不能名正言順。名不正則勢不壯大,言不順則軍心搖動。”
皇帝點點頭,但伸手打開龍書案上西州送達的文諜,念道:
“家若興旺,必不喜惡鄰。國求安泰,須藩臣卑順。遇惡戶有遷避之法,鄰逆藩唯壓製一途,概宅可輕移,疆不舍寸也。國泰民安即是當國大義,保境安民乃為出師之名。”
李士勣道,“陛下,此言無差,此言無差……”
皇帝道,“此言非朕所說,而是出自郭孝恪、高峻。”
李士勣道,“但行師打仗最重天時,從時令看,眼下當春正是耕作季節,令國人棄耕桑而從軍旅,勝敗未定、而農時已誤啊!”
皇帝不接他話,再去書案上看,念道:
“高麗屢侵新羅,實是攜舊怨而動新兵,藐視我大唐。我若不聞不問,則眾藩離心,攏之再難。今三春迴暖,正宜寒地用兵。”
“高麗小國,地寡民稀,有力不能久也,以我一分之力,可抵他百分之功。若論農時,於我則飯增一湯,於彼則壺無一糧。若論所獲,於我則演兵一時,於彼則四季饑腸。若論國運,於我則動一旅而撫一國,於彼則外疲內困動輒見悔。如此三迴,扶弱抑強,高麗豈不老實。”
長孫無忌聽著,不住暗暗點頭。高峻和郭孝恪在迴信中所說的,不管褚大人明白沒明白,反正他是明白了:
居家過日子誰都不喜歡惡毒的鄰居,國家要想平穩,那麽藩國必須要謙卑恭敬。
遇到惡毒的鄰居,惹不起了總還有遷走、遠離他的辦法。但對於不恭敬的藩國,隻有壓製使他老實一條路。因為國土一寸也不能丟,你讓他一寸而他妄圖你一丈,誰都不能躲啊。
也不要認為沒什麽出師之名,高麗無視我的威嚴、擅自欺壓大唐的藩屬小國、擾了我的清靜,這便是罪名!
高麗藐視於我,我若裝聾作啞,其他弱小藩國就會與我離心離德,再想收攏起來就難了。
如今三月陽春,天氣轉暖,正是利於在冷地方用兵的時機。
高麗地寡人稀,雖然看起來氣勢洶洶,但堅持不了多久。大唐即使動用整個遼東民力興師,也隻不過動了十分之一的力量,但高麗則需要舉全國之力、打起精神來應對。
那麽到底誰延誤的農時多一些呢?我們隻要多加一勺湯、把飯做稀一點,而高麗恐怕所有的糧袋裏連一粒糧也沒有了。
誰的結局更淒涼呢?大唐隻當操演了一迴軍馬,高麗則要一年挨餓了。
誰的收獲更多呢?大唐動用一支軍隊,抑強扶弱,得到了弱國新羅的擁戴,而稍強的高麗受到了懲戒和削弱,以後再給大唐找麻煩就得想一想。
這種仗打上三次,高麗也就老實了。
皇帝念完了,看看長孫無忌、褚遂良,再看看李士勣,仿佛前兩位已經很輕易地就被說服了。
皇帝暗想,其實這兩位當初的意見也並不堅決,轉起彎子來理所當然地會快一些,也不會有多麽別扭。
而李士勣就不同了,他的理由也對,但眼界卻是純軍事上的。
武德三年,皇帝當時的身份還是秦王。在虎牢關大破竇建德時,李士勣與郭孝恪都曾在他麾下衝鋒陷陣。
當時,唐軍隻憑借著三千五百輕騎,在虎牢關前、汜水岸邊不但擊潰了竇建德十二萬大軍,還生擒了竇建德。
那時在皇帝的眼中,郭孝恪同李士勣相比,在勇武與陣戰方麵總覺得有些欠缺。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到現在,皇帝讓郭孝恪鎮守西部邊陲,還要搭一個高峻,便有著彌補他勇力不足的考慮。而李士勣已經身居中樞,主事兵部了。
現在,從是否討伐高麗的辯論中,皇帝對這兩人又有了些認識——二人的能力各有所長,但郭孝恪無私,而李士勣的心眼兒就有些多了。
皇帝深知郭孝恪與高峻二人之間的私人情誼,他們的來信毫不隱晦地表達支持出兵的見解,這一定是郭、高二人的意見經過綜合以後的結果。
那麽剔除郭孝恪一向有慮事沉穩、周到的特點,想來高峻個人的意見,一定更為傾向於出兵狠狠地教訓高麗了。
貞觀十八年以來,大唐對高麗較大的討伐已經發生過了兩次。第一對高麗進行討伐的借口其實是在貞觀十六年就已出現的。
當時長安得到確切的消息,負責沿遼河修築城壘防禦大唐、並以對大唐強硬而聞名的蓋蘇文,在高麗朝廷的傾軋中獲勝。
他在發動的一場兵變中殺死了高麗王和他的一百多位支持者,自立為軍事首領——大莫離支,執行更加擺脫大唐影響的策略。
那年,皇帝雖有了幹涉高麗的足夠理由,但還沒有立刻采取行動。他曾提醒他的朝臣,進攻遼東不可不倚賴的幽州和營州,仍未從隋末戰亂的影響中恢複過來。
可是不久發生的幾件事迫使他攤牌。高麗、百濟、新羅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緊張,高麗對大唐的態度也越來越敵對。
貞觀十七年的後期,聲稱是大唐藩屬的新羅匯報長安,高麗聯合百濟,兵分幾路攻擊新羅,並切斷新羅貢使前往長安的路線。
皇帝用禮貌的手段阻止高麗的侵略行動,無效。蓋蘇文甚至拘留了一位長安的使節。
皇帝這才決定親自征討這個以下犯上的國家。
當時,出征高麗的計劃在大臣中是不受歡迎的,他們總是禁不住迴想起隋煬帝在高麗戰爭中的慘重失敗。
與皇帝最親密的長孫無忌強烈反對任何遠征,褚遂良也極力諫止陛下親征,那時唯一讚成敲打高麗的,是李世勣。
盡管朝臣們反對,但這些人裏已經沒有了讓皇帝頗為頭疼的魏征,他在十七年時死了。這個保守的家夥!他在貞觀十七年一死,皇帝在貞觀十八年就開始了精心準備的遠征。
魏征,一直以隋末戰亂帶來的惡果還沒有消除為由,勸阻他不要推行“好大喜功”的政策。比如:不要進行勞民傷財的、大規模的軍事討伐。
目光短淺!攻占高昌時魏征也是這口調。但你現在看看!皇帝都有了把魏征再揪出來,讓他去西州看一看、然後再讓他閉嘴的想法了。
第一次皇帝親征,大唐盡收了遼東諸城、斬獲頗豐。
第二次討伐高麗,大唐水陸並進,朣朦巨艦都動用了上百艘,人馬動用的也更多,但一般人看的到的實利其實並不比第一次大。
對此,群臣私下裏雖然不敢明說,其實心裏總會有個編算。
這次再若伐高麗的話,說不定有個別人,就該用“窮兵黷武”來腹誹皇帝了。皇帝暗道,“難道我願意折騰?!”
但為將者必謀勝負,而為君者須謀大勢,這是不能強求誰的。
西州的來信在朝野上下頭一次提出了“抑強扶弱”的主張,這是一股清醒之風!隻這四個字,便值一個宰相!
皇帝暗自感歎了幾迴——真是知音難覓啊!
大唐地域遼闊,周邊異族環恃,如果對誰都隻憑了一味的殺伐、占領,大唐絕不會有現在的強盛,恐怕早已累倒在四處征伐的路上了。
你占了這一處,那麽再遠些的另一處呢?總會有一個邊緣地帶是你不能、不便、也不打算耗費過多精力去占領的。
大唐與高麗、百濟、新羅的關係錯綜複雜。得之無味、縱之不甘,關鍵在於製衡!
從地理位置來看,新羅位於高麗半島東南部,與大唐不接壤。從距離上來講,新羅是三國中離大唐最遙遠的,其北麵是高麗,西麵是百濟。
大唐之所以扶植新羅,正因為新羅居於高麗、百濟的側背,它存在的本身就是對高麗、百濟的一種牽製。
即使新羅無力發動進攻,終究是高麗、百濟的後顧之憂。正因有了親大唐的新羅,才使得高麗、百濟有所顧忌,不敢傾其全力、明目張膽地出兵擾唐。
再從以往三國之間的關係看,在貞觀十六年之前,高麗、百濟、新羅基本上是友好往來,沒有兵戈相見。
大唐出兵討伐高麗的起因之一,便是高麗擅自封閉另兩國通往大唐的道路,不許與大唐往來。
可見三國之間是勾心鬥角的。這種三國不和的局麵,為大唐勢力的介入提供了借口和條件。
但是,由於路途遙遠,且氣候與中國大異,再者鴨淥水那邊山多地少,地不長草,皇帝從未想過直接出兵統轄。
因而製衡之術才更適合他們——我不占你,占了你難道要養你?但你也不能乍刺,不能生出不臣之心。
到貞觀二十一年初,皇帝已發覺鴨淥水以東的形勢愈加險惡,也愈加不利於大唐對三國施加製衡之法。
因為高麗不僅襲占新羅城池,導致直至目前為止、還忠心耿耿的大唐藩臣——新羅岌岌可危,而且百濟幹脆斷絕了對大唐的朝貢。
亡羊補牢,猶未晚也。
若再袖手旁觀,任由著他們胡作下去,皇帝苦心經營的宗藩體係,在遼東之東,便有可能遭到瓦解。
高麗坐大,那是什麽局麵??豈是一頓飽飯、或一場年景可比。
抑強扶弱。
皇帝猜測,這四個字到底是出自於高峻,還是出自於郭孝恪……
……
這四個字其實既不出是自於郭孝恪,也非出自於高峻,而是出自於高峻的八夫人、西州女司馬蘇殷。
當時,高峻與郭大人講過出兵的道理之後,還曾張牙舞爪:
“小弟讓人掐了脖子,已經喊不出‘救命’來了,你在這裏端坐著連手都不伸、說未接到小弟的求援,說師出無名?隻憑此,高麗就是叫我幹爹,他也是個不懂禮數的幹兒子,欠揍。”
當時,蘇殷一邊開著玩笑,“怎麽是幹兒子?等麗容生了,不論男女就叫高麗,”
高峻也不是省油的燈,故作不知地問,“你說……高麗那個人是叫蓋蘇文還是叫高蘇文?”
蘇殷臉一紅,然後覺著要說得文雅些,便寫上了“抑強扶弱”。
因為這四個字,半月後,大都督府的平靜就被打亂了。
高峻有點措手不及,因為西州的幸福日子才剛剛開始,百業興旺,四方平靜,牧事繁榮,柳玉如對九夫人麗藍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他以為這樣的日子還要無限期地持續下去的時候,三月下旬,長安的詔書到了。
皇帝陛下擢升高峻為兵部尚書、總牧監,兼全國兵馬事,見詔赴任。當然絲路督監一職還掛著。
都護府治所立即由焉耆遷迴到西州來,大都護郭孝恪兼領西州都督,賜上柱國。都護府長史高岷兼西州長史。
三月戊子,皇帝已下詔,左武衛大將軍牛進達為青丘道行軍大總管,原兵部尚書李世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三總管兵以伐高麗。
柳玉如簡直有點六神無主了。
一方麵她高興,這樣一來高峻就升至了正三品。另一方麵她又擔心,閣老生前給她分析過侯君集失勢的原因,是“功不稱位,資曆不到,樹大招風”,而高峻出任尚書的年齡比侯君集更年輕。
她說,“怎麽不讓郭叔叔去坐這個兵部?那就好了!”
吏部不同於天高皇帝遠的西州,一直無拘無束慣了、像匹野馬似的高峻,去了長安以後到底能不能適應?
謝金蓮無牽無掛,當然滿心歡喜,因為她能夠以兵部尚書二夫人的身份,堂堂正正地、隨著高峻去長安定居了。
以前,當她拖著病痛、拉著甜甜、在舊村北坡的草房中忍受哥嫂的擠兌時,可敢想過有今天?
麗容也興奮,她喜歡長安的熱鬧以及更高的身份;
蘇殷有些鬧心,因為詔書沒提到她,她還得是西州司馬;
麗藍也鬧心,她是這些人裏唯一沒被賜給爵位的。除了柳玉如是瑤國夫人之外,其他人都是縣君,她能不能去還不確定、又不能腆著臉上去問。
她感到了焦慮和委屈,就算能去的話池子怎麽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