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杭州乃是上州,郡內湖光山色,皋亭山、石鏡山、天目山物產豐富,白編綾、藤紙、木瓜都是長安指名的貢品。王洲橘是東西兩市的搶手貨,而此地產出的蜜薑、幹薑,也同樣是禦廚中必備的增辣佳品。
餘杭縣南、西、北三麵有湖,灌溉良田千餘頃,隻在西北方向有一條大道直通縣境,抬頭能看石鏡山黛青色的山脊,如水墨潑向天際。
樊鶯心中惦記著親人的消息,一路上幾乎沒有心思觀看沿途的美麗景色。但在高峻看來,她的美貌放在此時此地的江南勝景之中,方如明珠置於錦鍛匣、紅花綠葉相得益彰。
有道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而樊鶯此時就如仙子一般,比之去邏些城時更顯嬌嬈,連在阡陌中赤足勞作的、美麗的鄉間女子們,都紛紛朝大道上注目於她。
離著餘杭縣越近,樊鶯越是急切,顯得有些緊張,“師兄,也許這些年我父親一直都好好的,隻是不知我去了哪裏罷了……”
高峻不說話,樊鶯又道,“也不大可能呀,他不知道我,難道不知聯絡叔叔?總之我猜,父親一定遭遇了什麽重大的變故,使他不能行動……”
然後又自我寬慰道,“總之找到父親,母親總會有些消息……”
一路上,她就這麽猜來猜去,有時就認為父親也可能因為什麽變故突然失憶了,連家在哪兒、連有她這麽個獨生的女兒、有個在宗正寺做官的兄弟都記不得了。
高峻就由著她去猜來猜去,不忍心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她、打斷她良好的心願。在這件事情上高峻有著更清醒的認識,總之褚大人的消息總是不好方麵的居多。
如果褚大人找到的是生者,那麽信不會隻由他來寫,樊伯江沒有理由不一並附上自己的信。若真如樊鶯所說,萬裏有一他真是失憶,那麽褚大人怎麽確定他的身份?
他對師妹道,“凡事要好壞都想到,才不會失望難過,總之有消息總比沒有消息要好。”樊鶯佯作要怒、怪他烏鴉嘴,轉而體會了師兄的用意是不想她有失望。她嘴上不說,人卻沉默起來。
其實,那些自言自語的猜來猜去連她自己都不大相信,“那你能不能也猜一猜?好讓我有個準備。”
高峻道,“褚大人一直忙著挖塘修田,又是丁憂時期不便他往,那麽這個消息一定是由屯田過程中而得……我猜,或許是嶽父大人就在修田的人當中,恰好碰到機緣,被褚大人認出。”
高峻的猜測出口時隻說出了一半,另一半不忍對她說出來,那太殘酷了。
但在當天傍晚,他們抵達餘杭縣、見到了褚遂良之後,高峻說出來的這一半話也得到了驗證。褚大人就是在挖塘屯田過程中有了這個發現的。
以褚大人之前在朝堂上的顯赫地位,雖屬丁憂,將來能否再迴到通直散騎常侍的位置上去還是未知。但在遠離長安的餘杭郡來說,這就是個連一州刺史都不敢怠慢的人物。
餘杭縣自褚大人返鄉之後,縣令李浚時,便放下了父母之尊,時時、事事都跑到褚大人家來請教。
李浚時今後五十多歲,他父親的曾祖,與高祖的曾祖是遠房兄弟。
這個關係其實已經相當的淡遠了。能在一座上州中的望縣出任縣令,與皇族的關係雖然關鍵,但隻算一小方麵。能不能站住了腳、坐穩了位子,還得確屬頭腦夠用、而且也得謹小慎微、眼裏出氣才行。
自褚遂良迴鄉後,褚大人的家焉然就比縣衙還要重要了,縣令有事就跑過來,並給褚大人安排了衙中的兩名差役專作聯絡之用。
褚大人提出為黔州抗旱籌措捐款、以及廣泛開展開塘屯田的建議之後,這兩件大事都以餘杭縣為開端,很快在整個餘杭郡鋪展開來。
高峻和樊鶯二人騎著馬,到餘杭縣衙說明了來意。
縣令李浚時得知眼前兩個小自己近三十歲的年輕人,便是兩年來、名聲響徹了大唐朝野的西州大都督、天山牧總牧監、絲路督監高峻和他的三夫人,驚訝而恭敬之意毫不掩飾。
李縣令不敢怠慢,立刻在縣內驛館中為二人安排了上好的客房,幾乎一眨眼便備好了豐盛的酒宴。
高峻示意樊鶯不要急躁,客隨主便,餘杭縣夠得上台麵的兩三位官員都畢恭畢敬的下座相陪。
很快,外邊迴稟褚大人和樊大人請到了。高峻、樊鶯連忙起身出迎。
宗正少卿樊伯山變化不大,但顯得有些憔悴。褚遂良身上沒有官袍,迴鄉後麵色在日光下曬得不再似原來那樣白晰,但看起來精神很好,連腰板兒也比以前直了。
高峻暗道,褚大人的這個變化,一方麵與參加勞作、餘杭水土養人有關,但恐怕與他在餘杭的身份和位置有更大關係。
在長安時褚大人得事事小心,當朝重臣,連頭都得時時謙恭地微微低著,而在餘杭郡卻換成別人這樣對褚大人。
樊伯山和褚大人應該已經知道是誰來了,兩人下馬後,便有些急切地在出迎的人堆裏溜了一眼。
尤其是褚遂良,看到高峻和樊鶯在內,仿佛就暗暗一舒了口氣。
不等兩人開口,樊鶯便快步上前,對樊伯山和褚大人萬福下去,對二人同時口稱叔父。
高峻也上前見禮,然後縣中官員們也都見過,然後才請入席。
因為有褚大人丁憂的原因,席上的菜品沒有葷、膩、腥膻,但即便是一桌素菜、素酒,也同樣堪稱佳肴。猴頭燕窩、時蔬新藕,連蒸上來的米飯也是餘杭郡獨有的香粳。
樊大人與褚大人居中而坐,樊鶯挨著叔父,高峻則臨著褚大人,李縣令與縣中兩名官員在下首。
氣氛平靜,連各人的語調都不高,樊伯山和褚遂良話不多,眾人的話題先是圍繞著西州、再是杭州,然後又移到黔州去,偏偏沒有人說入正題。
臨散席時,時間已經不早了,樊鶯終於忍不住,問樊伯山和褚大人,“兩位叔父大人,怎麽不與說說我父親的消息?”
樊伯山愛憐地看著侄女,又轉向褚大人,然後褚遂良說,大老遠的趕過來,時候也不早了,先休息。總之人已到了不在這一時,不在這一時。
樊鶯還想追問,見師兄以目向自己示意,便強自忍住。
迴到客房內,樊鶯悶悶不樂。不論是叔叔還是褚大人、還是縣裏官員們在席間的神情,都預示著父親的消息一定不是她路上所猜的任何一種。
此時再無外人,她也不問師兄,隻是默默地收拾著洗漱、躺下。驛館中準備了兩人的被褥,她也不去自己那裏,尋求倚靠似地鑽到高峻這裏來。她眼睛直直的瞧著屋頂,不一會兒溢出了淚水。
杭州乃是上州,郡內湖光山色,皋亭山、石鏡山、天目山物產豐富,白編綾、藤紙、木瓜都是長安指名的貢品。王洲橘是東西兩市的搶手貨,而此地產出的蜜薑、幹薑,也同樣是禦廚中必備的增辣佳品。
餘杭縣南、西、北三麵有湖,灌溉良田千餘頃,隻在西北方向有一條大道直通縣境,抬頭能看石鏡山黛青色的山脊,如水墨潑向天際。
樊鶯心中惦記著親人的消息,一路上幾乎沒有心思觀看沿途的美麗景色。但在高峻看來,她的美貌放在此時此地的江南勝景之中,方如明珠置於錦鍛匣、紅花綠葉相得益彰。
有道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而樊鶯此時就如仙子一般,比之去邏些城時更顯嬌嬈,連在阡陌中赤足勞作的、美麗的鄉間女子們,都紛紛朝大道上注目於她。
離著餘杭縣越近,樊鶯越是急切,顯得有些緊張,“師兄,也許這些年我父親一直都好好的,隻是不知我去了哪裏罷了……”
高峻不說話,樊鶯又道,“也不大可能呀,他不知道我,難道不知聯絡叔叔?總之我猜,父親一定遭遇了什麽重大的變故,使他不能行動……”
然後又自我寬慰道,“總之找到父親,母親總會有些消息……”
一路上,她就這麽猜來猜去,有時就認為父親也可能因為什麽變故突然失憶了,連家在哪兒、連有她這麽個獨生的女兒、有個在宗正寺做官的兄弟都記不得了。
高峻就由著她去猜來猜去,不忍心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她、打斷她良好的心願。在這件事情上高峻有著更清醒的認識,總之褚大人的消息總是不好方麵的居多。
如果褚大人找到的是生者,那麽信不會隻由他來寫,樊伯江沒有理由不一並附上自己的信。若真如樊鶯所說,萬裏有一他真是失憶,那麽褚大人怎麽確定他的身份?
他對師妹道,“凡事要好壞都想到,才不會失望難過,總之有消息總比沒有消息要好。”樊鶯佯作要怒、怪他烏鴉嘴,轉而體會了師兄的用意是不想她有失望。她嘴上不說,人卻沉默起來。
其實,那些自言自語的猜來猜去連她自己都不大相信,“那你能不能也猜一猜?好讓我有個準備。”
高峻道,“褚大人一直忙著挖塘修田,又是丁憂時期不便他往,那麽這個消息一定是由屯田過程中而得……我猜,或許是嶽父大人就在修田的人當中,恰好碰到機緣,被褚大人認出。”
高峻的猜測出口時隻說出了一半,另一半不忍對她說出來,那太殘酷了。
但在當天傍晚,他們抵達餘杭縣、見到了褚遂良之後,高峻說出來的這一半話也得到了驗證。褚大人就是在挖塘屯田過程中有了這個發現的。
以褚大人之前在朝堂上的顯赫地位,雖屬丁憂,將來能否再迴到通直散騎常侍的位置上去還是未知。但在遠離長安的餘杭郡來說,這就是個連一州刺史都不敢怠慢的人物。
餘杭縣自褚大人返鄉之後,縣令李浚時,便放下了父母之尊,時時、事事都跑到褚大人家來請教。
李浚時今後五十多歲,他父親的曾祖,與高祖的曾祖是遠房兄弟。
這個關係其實已經相當的淡遠了。能在一座上州中的望縣出任縣令,與皇族的關係雖然關鍵,但隻算一小方麵。能不能站住了腳、坐穩了位子,還得確屬頭腦夠用、而且也得謹小慎微、眼裏出氣才行。
自褚遂良迴鄉後,褚大人的家焉然就比縣衙還要重要了,縣令有事就跑過來,並給褚大人安排了衙中的兩名差役專作聯絡之用。
褚大人提出為黔州抗旱籌措捐款、以及廣泛開展開塘屯田的建議之後,這兩件大事都以餘杭縣為開端,很快在整個餘杭郡鋪展開來。
高峻和樊鶯二人騎著馬,到餘杭縣衙說明了來意。
縣令李浚時得知眼前兩個小自己近三十歲的年輕人,便是兩年來、名聲響徹了大唐朝野的西州大都督、天山牧總牧監、絲路督監高峻和他的三夫人,驚訝而恭敬之意毫不掩飾。
李縣令不敢怠慢,立刻在縣內驛館中為二人安排了上好的客房,幾乎一眨眼便備好了豐盛的酒宴。
高峻示意樊鶯不要急躁,客隨主便,餘杭縣夠得上台麵的兩三位官員都畢恭畢敬的下座相陪。
很快,外邊迴稟褚大人和樊大人請到了。高峻、樊鶯連忙起身出迎。
宗正少卿樊伯山變化不大,但顯得有些憔悴。褚遂良身上沒有官袍,迴鄉後麵色在日光下曬得不再似原來那樣白晰,但看起來精神很好,連腰板兒也比以前直了。
高峻暗道,褚大人的這個變化,一方麵與參加勞作、餘杭水土養人有關,但恐怕與他在餘杭的身份和位置有更大關係。
在長安時褚大人得事事小心,當朝重臣,連頭都得時時謙恭地微微低著,而在餘杭郡卻換成別人這樣對褚大人。
樊伯山和褚大人應該已經知道是誰來了,兩人下馬後,便有些急切地在出迎的人堆裏溜了一眼。
尤其是褚遂良,看到高峻和樊鶯在內,仿佛就暗暗一舒了口氣。
不等兩人開口,樊鶯便快步上前,對樊伯山和褚大人萬福下去,對二人同時口稱叔父。
高峻也上前見禮,然後縣中官員們也都見過,然後才請入席。
因為有褚大人丁憂的原因,席上的菜品沒有葷、膩、腥膻,但即便是一桌素菜、素酒,也同樣堪稱佳肴。猴頭燕窩、時蔬新藕,連蒸上來的米飯也是餘杭郡獨有的香粳。
樊大人與褚大人居中而坐,樊鶯挨著叔父,高峻則臨著褚大人,李縣令與縣中兩名官員在下首。
氣氛平靜,連各人的語調都不高,樊伯山和褚遂良話不多,眾人的話題先是圍繞著西州、再是杭州,然後又移到黔州去,偏偏沒有人說入正題。
臨散席時,時間已經不早了,樊鶯終於忍不住,問樊伯山和褚大人,“兩位叔父大人,怎麽不與說說我父親的消息?”
樊伯山愛憐地看著侄女,又轉向褚大人,然後褚遂良說,大老遠的趕過來,時候也不早了,先休息。總之人已到了不在這一時,不在這一時。
樊鶯還想追問,見師兄以目向自己示意,便強自忍住。
迴到客房內,樊鶯悶悶不樂。不論是叔叔還是褚大人、還是縣裏官員們在席間的神情,都預示著父親的消息一定不是她路上所猜的任何一種。
此時再無外人,她也不問師兄,隻是默默地收拾著洗漱、躺下。驛館中準備了兩人的被褥,她也不去自己那裏,尋求倚靠似地鑽到高峻這裏來。她眼睛直直的瞧著屋頂,不一會兒溢出了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