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山道上前後無人,而樹林中更是無人,她們停下來。
崔氏、丫環、陳贍、呂氏一齊下車。陳贍看到李縣令把他的馬也騎來了,而他的弓刀都在李縣令帶來的馬車裏。
車中還有一大包兒盤纏及一些衣物,都是刺史夫人給準備的。
李引衝陳贍抱拳道,“過所都給你們備好了,都在車中,二位此去西州,李某就祝你們一路順風吧!”
陳贍雖然把都濡縣的全部家當都拋棄了,但他最重要的家當卻帶在了身邊,此時洋溢在他胸中的是滿滿的豪情。
他對李縣令道,“大人,小人迴西州後,一定向高總牧監說一說縣令大人的相助之恩……不知李大人有些什麽話要我帶給高大人?”他聽李引說過與高總牧監是朋友。
李引搖著手道,“莫要說、莫要說,本官與高都督隻算神交麵都未曾見,你若這樣想就是高抬我了……我沒你想的那麽好!”
而呂氏對這位李縣令為她遮掩的舉動有著說不出的感激。因為陳贍趕迴來的那天晚上,她開門後所叫的“大人”,是高審行……這是不能用話語來表達的。
當著陳贍她隻能雙膝一彎給李引跪下,哽咽道,“大人再造之恩,小婦人永世不忘!到西州後,小婦人一定供上大人的尊位,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都會祁求上蒼保佑大人……”
李引尷尬道,“莫提此事,在下不值得誰如此。要謝你就謝崔夫人吧……她才是你最該感謝的。”
呂氏聞言,羞愧不起,隻在地下膝頭挪動、轉個方向,再向夫人磕頭不停,說一定也要給夫人供個尊位。
崔夫人隻好上手拉起她,“這迴總算與陳贍天天在一起了,以後的生活也就沒有多難……你正該高興才是。”
呂氏哽咽道,“可是……夫人……我,我,”
崔氏不許她多說、反而叮囑道,“我盡知了!有些時候你又能怎麽做呢……再說也算我照顧你不好。到西州後你們男牧女織定會不錯,此去路途雖遠,但你們一步一步走好,總會走到的!”
說著,夫人再遞上一封信給陳贍,“你要親手交給高總牧監,他一定會安排好你們的。”陳贍接過,仔細揣入懷中,護著馬車上路迴西州。
陳贍和他妻子的馬車走遠,而這件助人之事卻是自己與李引共同完成的,崔夫人當眾將鑰匙交還給李引,笑著對他道,“我已與老爺說過……你是下到某鄉去了,你總該往那處去走一趟、晃一下吧?”
李引對夫人躬身一揖道,“小人謹遵夫人之命。”說罷徒步往來路上而去。
丫環竟然一句話也輪不上說,一時也猜不到夫人與李引之間有什麽秘密。主仆二人上了自己的車子、由十名女護衛護送迴了黔州。
在車中,丫環再被夫人叮囑了幾句,迴府後不準多嘴。
晚上時,西州長史蘇殷、七夫人麗容與另十名護衛們也趕迴來了,而高審行留在了都濡縣城。崔氏能猜到他此刻坐臥不寧的樣子,但她心中一點兒快意也沒有。
一邊吃著飯,崔夫人問蘇殷在都濡走了一天、看了一天,對於黔州抗旱的局麵有什麽看法。
蘇殷道,“母親,黔州抗旱若都是都濡縣的這個麵貌,那我和麗容住些日子也可迴西州了。”
蘇殷說了她在盈隆嶺上的所見,那裏莊稼長勢良好,懸崖上,高大的畜力取水舀車緩慢而有力地轉動,將水由嶺頂上沿曲折而下的石渠送到嶺下。在這裏根本看不到詔書上所說的嚴重旱情,而盈隆嶺還在那樣高的地勢上呢。
崔氏心情很好,對媳婦笑道,“恐怕是一葉障目了,明天我陪你們到別處看一看。”
麗容的心思和壓力怎麽說都比蘇殷輕些。聽了崔氏的,話麗容鼓掌說好,她總是找些話與崔氏說、支持婆婆的每一句話,借以獲得婆婆的好感。
而崔氏自從一步踏入西州的那天起,也對麗容十分喜愛,晚上她們在同室休息,崔夫人再問起了西州家中的事。
夫人笑問麗容,“老大、老五都有了孩子,老二、老四也在搶醋了,你們卻跑到了這裏來,有沒有著急?”
蘇殷不說話,不想被這件煩心事打擾。誰都可以有這個念頭,隻有她不能想。
她在高峻的家中年紀最長、但在生孩子這件事上卻是最沒可能的——高峻到目前為止,隻在舊村送自己和麗容趕赴黔州時、才拉了拉她的手——拉拉手也能生孩子?
麗容卻抓到了機會,她很委屈地對崔夫人說,“母親!這是我一個人著急的事?”
崔氏安慰道,“沒什麽,總得有個前後。但依我看,你這麽乖巧可人,又懂事理、又機靈,總是早晚的事……”
“可是母親,你不知家中還有更乖巧可人、更機靈的呢!我算老幾。”
崔夫人不在意她明顯的妒意,反而感覺她可愛,於是安慰道,“你是說玉如吧,那我就也沒什麽好辦法給你想了。從你們身上,我看出來她也不是多麽跋扈的人。不過……於情理上說,高峻全部的榮耀本該都是她一個人的……”
麗容止住不再往下說,接下來問著明天婆婆要帶她們去哪裏。崔氏想了想道,“那就去去澎水縣吧,黔州隻有那裏有鹽井。”
於是,高府的三位夫人第二天坐了車、在衛隊的簇擁下到澎水縣來。縣令張佶遠遠地接出來,引著三位夫人到鹽井的周邊去看他們開出來的荒地。
到了這裏,蘇殷才看到了黔州旱情的一斑。地倒是開出了不少,連井邊兒都平整了,但種子灑下去,一棵苗兒也沒有出,現在連水也不必澆了。
張佶縣令苦著臉說,“這哪兒是種莊稼的地方!那些囟水早把這裏浸透了!可刺史大人的命令誰敢不聽?”
“老爺怎麽說?”崔氏問他。
縣令道,“刺史大人有些日子沒來了,下官曾經建議,就著天時把這些不長莊稼的地塊都移栽上桕樹——它們是最抗鹽堿的,但刺史大人當時把我申斥了,說我去樹開荒,你和我唱反調兒是不是!”
蘇殷道,“總比空著強啊!”
張佶知道說話的是西州大都督的八夫人,又是長安派來黔州協助抗旱的長史,於是努努力爭取道,“什麽叫因地製宜?這裏隻宜於種桕樹,不種,就隻能荒著。”
他指著那些裸露著地皮的山坡對夫人們說道,“草皮都鏟了,樹也一棵不剩,下官擔心萬一雨季一到,泥水要衝到鹽井裏去了!”
麗容笑道,“這裏在說抗旱,哪裏有個下雨的跡象啊。”
蘇殷卻對崔氏說,“張大人說的確是這個道理,地總不能閑著,反正麗容我們跟著老爺到處走,也真幫不上什麽大忙,不如就在這裏植樹。”
崔氏說好,府中內宅還有十幾棵樹苗,下次我們移來。
山道上前後無人,而樹林中更是無人,她們停下來。
崔氏、丫環、陳贍、呂氏一齊下車。陳贍看到李縣令把他的馬也騎來了,而他的弓刀都在李縣令帶來的馬車裏。
車中還有一大包兒盤纏及一些衣物,都是刺史夫人給準備的。
李引衝陳贍抱拳道,“過所都給你們備好了,都在車中,二位此去西州,李某就祝你們一路順風吧!”
陳贍雖然把都濡縣的全部家當都拋棄了,但他最重要的家當卻帶在了身邊,此時洋溢在他胸中的是滿滿的豪情。
他對李縣令道,“大人,小人迴西州後,一定向高總牧監說一說縣令大人的相助之恩……不知李大人有些什麽話要我帶給高大人?”他聽李引說過與高總牧監是朋友。
李引搖著手道,“莫要說、莫要說,本官與高都督隻算神交麵都未曾見,你若這樣想就是高抬我了……我沒你想的那麽好!”
而呂氏對這位李縣令為她遮掩的舉動有著說不出的感激。因為陳贍趕迴來的那天晚上,她開門後所叫的“大人”,是高審行……這是不能用話語來表達的。
當著陳贍她隻能雙膝一彎給李引跪下,哽咽道,“大人再造之恩,小婦人永世不忘!到西州後,小婦人一定供上大人的尊位,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都會祁求上蒼保佑大人……”
李引尷尬道,“莫提此事,在下不值得誰如此。要謝你就謝崔夫人吧……她才是你最該感謝的。”
呂氏聞言,羞愧不起,隻在地下膝頭挪動、轉個方向,再向夫人磕頭不停,說一定也要給夫人供個尊位。
崔夫人隻好上手拉起她,“這迴總算與陳贍天天在一起了,以後的生活也就沒有多難……你正該高興才是。”
呂氏哽咽道,“可是……夫人……我,我,”
崔氏不許她多說、反而叮囑道,“我盡知了!有些時候你又能怎麽做呢……再說也算我照顧你不好。到西州後你們男牧女織定會不錯,此去路途雖遠,但你們一步一步走好,總會走到的!”
說著,夫人再遞上一封信給陳贍,“你要親手交給高總牧監,他一定會安排好你們的。”陳贍接過,仔細揣入懷中,護著馬車上路迴西州。
陳贍和他妻子的馬車走遠,而這件助人之事卻是自己與李引共同完成的,崔夫人當眾將鑰匙交還給李引,笑著對他道,“我已與老爺說過……你是下到某鄉去了,你總該往那處去走一趟、晃一下吧?”
李引對夫人躬身一揖道,“小人謹遵夫人之命。”說罷徒步往來路上而去。
丫環竟然一句話也輪不上說,一時也猜不到夫人與李引之間有什麽秘密。主仆二人上了自己的車子、由十名女護衛護送迴了黔州。
在車中,丫環再被夫人叮囑了幾句,迴府後不準多嘴。
晚上時,西州長史蘇殷、七夫人麗容與另十名護衛們也趕迴來了,而高審行留在了都濡縣城。崔氏能猜到他此刻坐臥不寧的樣子,但她心中一點兒快意也沒有。
一邊吃著飯,崔夫人問蘇殷在都濡走了一天、看了一天,對於黔州抗旱的局麵有什麽看法。
蘇殷道,“母親,黔州抗旱若都是都濡縣的這個麵貌,那我和麗容住些日子也可迴西州了。”
蘇殷說了她在盈隆嶺上的所見,那裏莊稼長勢良好,懸崖上,高大的畜力取水舀車緩慢而有力地轉動,將水由嶺頂上沿曲折而下的石渠送到嶺下。在這裏根本看不到詔書上所說的嚴重旱情,而盈隆嶺還在那樣高的地勢上呢。
崔氏心情很好,對媳婦笑道,“恐怕是一葉障目了,明天我陪你們到別處看一看。”
麗容的心思和壓力怎麽說都比蘇殷輕些。聽了崔氏的,話麗容鼓掌說好,她總是找些話與崔氏說、支持婆婆的每一句話,借以獲得婆婆的好感。
而崔氏自從一步踏入西州的那天起,也對麗容十分喜愛,晚上她們在同室休息,崔夫人再問起了西州家中的事。
夫人笑問麗容,“老大、老五都有了孩子,老二、老四也在搶醋了,你們卻跑到了這裏來,有沒有著急?”
蘇殷不說話,不想被這件煩心事打擾。誰都可以有這個念頭,隻有她不能想。
她在高峻的家中年紀最長、但在生孩子這件事上卻是最沒可能的——高峻到目前為止,隻在舊村送自己和麗容趕赴黔州時、才拉了拉她的手——拉拉手也能生孩子?
麗容卻抓到了機會,她很委屈地對崔夫人說,“母親!這是我一個人著急的事?”
崔氏安慰道,“沒什麽,總得有個前後。但依我看,你這麽乖巧可人,又懂事理、又機靈,總是早晚的事……”
“可是母親,你不知家中還有更乖巧可人、更機靈的呢!我算老幾。”
崔夫人不在意她明顯的妒意,反而感覺她可愛,於是安慰道,“你是說玉如吧,那我就也沒什麽好辦法給你想了。從你們身上,我看出來她也不是多麽跋扈的人。不過……於情理上說,高峻全部的榮耀本該都是她一個人的……”
麗容止住不再往下說,接下來問著明天婆婆要帶她們去哪裏。崔氏想了想道,“那就去去澎水縣吧,黔州隻有那裏有鹽井。”
於是,高府的三位夫人第二天坐了車、在衛隊的簇擁下到澎水縣來。縣令張佶遠遠地接出來,引著三位夫人到鹽井的周邊去看他們開出來的荒地。
到了這裏,蘇殷才看到了黔州旱情的一斑。地倒是開出了不少,連井邊兒都平整了,但種子灑下去,一棵苗兒也沒有出,現在連水也不必澆了。
張佶縣令苦著臉說,“這哪兒是種莊稼的地方!那些囟水早把這裏浸透了!可刺史大人的命令誰敢不聽?”
“老爺怎麽說?”崔氏問他。
縣令道,“刺史大人有些日子沒來了,下官曾經建議,就著天時把這些不長莊稼的地塊都移栽上桕樹——它們是最抗鹽堿的,但刺史大人當時把我申斥了,說我去樹開荒,你和我唱反調兒是不是!”
蘇殷道,“總比空著強啊!”
張佶知道說話的是西州大都督的八夫人,又是長安派來黔州協助抗旱的長史,於是努努力爭取道,“什麽叫因地製宜?這裏隻宜於種桕樹,不種,就隻能荒著。”
他指著那些裸露著地皮的山坡對夫人們說道,“草皮都鏟了,樹也一棵不剩,下官擔心萬一雨季一到,泥水要衝到鹽井裏去了!”
麗容笑道,“這裏在說抗旱,哪裏有個下雨的跡象啊。”
蘇殷卻對崔氏說,“張大人說的確是這個道理,地總不能閑著,反正麗容我們跟著老爺到處走,也真幫不上什麽大忙,不如就在這裏植樹。”
崔氏說好,府中內宅還有十幾棵樹苗,下次我們移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