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但是看了奏章中的內容,皇帝禁不住就微微一樂,也明白了高峻的意思。
西州的奏章中寫道:貞觀二十年伊始,西州便顯現出天時幹旱的跡像,各大草場已現出了萎縮,可以預見,今秋紫花苜蓿的收成要減個兩、三成。
奏章中說,但馬以料為天、不可一日不食。為此,西州都督高峻懇請陛下,準許他帶領天山牧的牧群,到蔥嶺以西的五國地麵上去放牧。
非但如此,高峻提議,從今年起乙毗射匱的人就不要越過蔥嶺、到這邊的於闐、疏勒來了。那裏位於昆侖山下,被融化雪水澆灌的草場倒沒什麽縮減,但他擔心去得人雜了,萬一讓馬踢了不大好。
蔥嶺這邊的於闐、疏勒兩地,原來歸屬一直不大明確,唐、胡兩邊都常有人去,而這兩地來者不拒——也沒有能力和膽量抵拒。
皇帝一邊看著高都督的奏章,一邊偷偷自樂,於麵目上就有了體現。在使者看來,大唐皇帝像是極為高興有人看上他的公主似的,但他不知人家樂的是什麽。
皇帝想,這麽看來,高峻讓蔥嶺來的使者捎帶奏章也就可以理解了。他不便截留異域來的使團,也看得出他不大讚同再派什麽公主和親。
但他愣是一句反對和親的話也沒提,偏偏拿什麽天時、牧場和草場對著長安說事兒。到蔥嶺以西的五國地麵上放牧,這豈是大唐皇帝能決定的?
他瞬間明白了高峻的意思,當著手下的眾臣對蔥嶺使者說道,“朕向來極為看重和親一事,但……朕年紀大了,公主該嫁的嫁了不少、已沒有多少年紀合適的。有一個倒是行,但朕視若掌上明珠,本來是不打算外嫁的。乙毗射匱若是心誠,我也狠狠心舍得!”
使者忙問詳細。
皇帝道,“天時幹旱,西州牧場不利啊,西州都督高峻說……蔥嶺五國地麵牧草豐盛……要是乙毗射匱……肯於將那裏割與大唐做聘禮,讓朕做天山牧的牧場,那朕就割愛!”
使者道,“陛下,外臣對此事不能決斷,須返迴本部去與可汗請示。”
皇帝道,那麽朕就不留你們了,你們早迴、早給朕傳個消息,以慰朕之急切心情!
使者不知大唐皇帝是急於嫁公主、還是急於得到蔥嶺以西五國的草場,但也隻好迴去複命。臨行前,大唐皇帝賜乙毗射匱可汗奔馬絹一幅——以前都是成匹地賜絹,現在就是三尺,上邊織有一匹紅馬——並且,皇帝心情大好地在上邊再一次題了字。
之後,他問底下,“今年的天時有個什麽跡像?西州可都報上來了,天旱啊!”
有官員迴稟,“陛下,都水監上報:今年正月江、河水位下了六尺,比往年此時多降了四成。京畿等地為保春季灌溉,正在全力均衡水力,但已發生某鄉為爭水而發生的械鬥。”
皇帝問,“朕不問、你們就不報,西州不等朕問、就報上來了!”他沉吟了片刻,又問,你們是如何做的?
“陛下,臣已下令各州,凡捕漁者禁,灌溉田畝、自渠遠者開始,渠長和鬥門長嚴控給水量,節其多寡而均焉。勒令縣府委官督察。凡京畿諸水,因灌溉盜費水力者,定要嚴拿。”
皇帝這才點點頭,說道,“天時不等人,爾等須盡心而為!”
二月中旬,各地大旱的奏章,也紛紛像雪片一樣送到了皇帝的手上。其中尤其以黔州刺史高審行所報為甚。
高審行在奏章中說,黔州本已打算開春後組織州內六縣民力、全力春種,但天氣幹旱,滴雨未下,各縣開拓出來的新田都在等雨下種……黔州軍民誓與天時而鬥,力爭將所有能種之田一畝不少地下種,最大限度不誤農時。
高審行在奏章中提到了一件事,新由辰州劃入的都濡縣麵臨極度的旱情,新任縣令李引帶領民眾,引盈隆嶺下深潭之水溉田,在六縣之中是抗旱搞得最好的。
“而微臣之夫人崔氏,也帶了貼身丫環、深入到了盈隆嶺上,與軍民同甘共苦,引水抗旱……”
皇帝記住了這個李引,問道,“這個李引,看來倒是個幹材,不知之前是做什麽官職?”
沒有誰能答得出來,宗正少卿樊伯山忽然想到了那個販魚販蝦之人,自從領著他去了西州一趟,至今也沒個消息,不知是不是他。
但他看到了江夏王李道宗,便把話咽了下去。
皇帝吩咐道,“考功郎中也需留意一下都濡縣抗旱成就。若真有成效,朕也不在乎升他做個黔州長史。”
吏部尚書連忙把此事記下。從一位從七品下階的下縣縣令,一下子到正六品下階的中州長史,這是一步七級的跨度,陛下的大手筆也沒有誰能比得上了。
皇帝又道,“誰有意替朕巡視黔州抗旱?朕要聽一聽黔州更詳盡的情況。”
樊伯山正在想這個李引的事,當即也顧不得自己這個宗正寺官員合不合適出巡,出班奏道,“陛下,微臣願往。”
皇帝點頭。兩日後,大唐皇帝頒布了《祈雨詔》,曉諭天下各州:
朕以緲身,榮膺大寶,兢兢業業,二十載於今矣。上不能使陰陽順序、風雨應時;下不能使禮樂興行、家給人足。自春之始,亢陽為虐。雖反複祈禱,膏雨弗應。斯乃上天示譴,罪在朕身,與百姓何辜?有此災害,朕食不甘味,寢不安席……
……
都濡縣,盈隆嶺。
縣令李引正率領著縣內工匠、民役,日以繼夜地構建取水裝置,要把嶺下深潭中的水提到盈隆嶺上來。
開春以來,黔州的旱情的確如高審行所說,滴雨未下。所有等雨下種的土地讓人心焦萬分。對於高審行來講,這種焦慮就更是磨人。
在他的計劃中,萬事俱備、隻欠下種。他到黔州後的大手筆,在此時就是一處最為關鍵的環節了。種子入不了地,那麽收成由哪裏來?
他督令黔州各縣,著民役擔水溉田,誰耽誤了農時,誰就提著烏紗帽來見!
李引自任了縣令,勤於政事,深受縣民愛戴。一個郡王府的長史,想要幹好一個下縣令,於能力上並沒什麽欠缺。高刺史下達抗旱令後,他一下子就想到了盈隆嶺。
這裏地勢高、下臨深潭。旱情似乎沒有影響到此潭的水位,如果能把水提到盈隆嶺上來,居高臨下、順著地勢修渠引導,那麽盈隆嶺周邊的地塊都能灌溉了。
隻是,這個工程難度太大,從懸崖頂到下邊的水麵足有十來丈高,用什麽辦法才能達成目的呢?
李引正在想著此事,刺史夫人崔氏坐著馬車、帶著貼身丫環、捧著兩株小桕樹苗也到盈隆嶺上來了。
但是看了奏章中的內容,皇帝禁不住就微微一樂,也明白了高峻的意思。
西州的奏章中寫道:貞觀二十年伊始,西州便顯現出天時幹旱的跡像,各大草場已現出了萎縮,可以預見,今秋紫花苜蓿的收成要減個兩、三成。
奏章中說,但馬以料為天、不可一日不食。為此,西州都督高峻懇請陛下,準許他帶領天山牧的牧群,到蔥嶺以西的五國地麵上去放牧。
非但如此,高峻提議,從今年起乙毗射匱的人就不要越過蔥嶺、到這邊的於闐、疏勒來了。那裏位於昆侖山下,被融化雪水澆灌的草場倒沒什麽縮減,但他擔心去得人雜了,萬一讓馬踢了不大好。
蔥嶺這邊的於闐、疏勒兩地,原來歸屬一直不大明確,唐、胡兩邊都常有人去,而這兩地來者不拒——也沒有能力和膽量抵拒。
皇帝一邊看著高都督的奏章,一邊偷偷自樂,於麵目上就有了體現。在使者看來,大唐皇帝像是極為高興有人看上他的公主似的,但他不知人家樂的是什麽。
皇帝想,這麽看來,高峻讓蔥嶺來的使者捎帶奏章也就可以理解了。他不便截留異域來的使團,也看得出他不大讚同再派什麽公主和親。
但他愣是一句反對和親的話也沒提,偏偏拿什麽天時、牧場和草場對著長安說事兒。到蔥嶺以西的五國地麵上放牧,這豈是大唐皇帝能決定的?
他瞬間明白了高峻的意思,當著手下的眾臣對蔥嶺使者說道,“朕向來極為看重和親一事,但……朕年紀大了,公主該嫁的嫁了不少、已沒有多少年紀合適的。有一個倒是行,但朕視若掌上明珠,本來是不打算外嫁的。乙毗射匱若是心誠,我也狠狠心舍得!”
使者忙問詳細。
皇帝道,“天時幹旱,西州牧場不利啊,西州都督高峻說……蔥嶺五國地麵牧草豐盛……要是乙毗射匱……肯於將那裏割與大唐做聘禮,讓朕做天山牧的牧場,那朕就割愛!”
使者道,“陛下,外臣對此事不能決斷,須返迴本部去與可汗請示。”
皇帝道,那麽朕就不留你們了,你們早迴、早給朕傳個消息,以慰朕之急切心情!
使者不知大唐皇帝是急於嫁公主、還是急於得到蔥嶺以西五國的草場,但也隻好迴去複命。臨行前,大唐皇帝賜乙毗射匱可汗奔馬絹一幅——以前都是成匹地賜絹,現在就是三尺,上邊織有一匹紅馬——並且,皇帝心情大好地在上邊再一次題了字。
之後,他問底下,“今年的天時有個什麽跡像?西州可都報上來了,天旱啊!”
有官員迴稟,“陛下,都水監上報:今年正月江、河水位下了六尺,比往年此時多降了四成。京畿等地為保春季灌溉,正在全力均衡水力,但已發生某鄉為爭水而發生的械鬥。”
皇帝問,“朕不問、你們就不報,西州不等朕問、就報上來了!”他沉吟了片刻,又問,你們是如何做的?
“陛下,臣已下令各州,凡捕漁者禁,灌溉田畝、自渠遠者開始,渠長和鬥門長嚴控給水量,節其多寡而均焉。勒令縣府委官督察。凡京畿諸水,因灌溉盜費水力者,定要嚴拿。”
皇帝這才點點頭,說道,“天時不等人,爾等須盡心而為!”
二月中旬,各地大旱的奏章,也紛紛像雪片一樣送到了皇帝的手上。其中尤其以黔州刺史高審行所報為甚。
高審行在奏章中說,黔州本已打算開春後組織州內六縣民力、全力春種,但天氣幹旱,滴雨未下,各縣開拓出來的新田都在等雨下種……黔州軍民誓與天時而鬥,力爭將所有能種之田一畝不少地下種,最大限度不誤農時。
高審行在奏章中提到了一件事,新由辰州劃入的都濡縣麵臨極度的旱情,新任縣令李引帶領民眾,引盈隆嶺下深潭之水溉田,在六縣之中是抗旱搞得最好的。
“而微臣之夫人崔氏,也帶了貼身丫環、深入到了盈隆嶺上,與軍民同甘共苦,引水抗旱……”
皇帝記住了這個李引,問道,“這個李引,看來倒是個幹材,不知之前是做什麽官職?”
沒有誰能答得出來,宗正少卿樊伯山忽然想到了那個販魚販蝦之人,自從領著他去了西州一趟,至今也沒個消息,不知是不是他。
但他看到了江夏王李道宗,便把話咽了下去。
皇帝吩咐道,“考功郎中也需留意一下都濡縣抗旱成就。若真有成效,朕也不在乎升他做個黔州長史。”
吏部尚書連忙把此事記下。從一位從七品下階的下縣縣令,一下子到正六品下階的中州長史,這是一步七級的跨度,陛下的大手筆也沒有誰能比得上了。
皇帝又道,“誰有意替朕巡視黔州抗旱?朕要聽一聽黔州更詳盡的情況。”
樊伯山正在想這個李引的事,當即也顧不得自己這個宗正寺官員合不合適出巡,出班奏道,“陛下,微臣願往。”
皇帝點頭。兩日後,大唐皇帝頒布了《祈雨詔》,曉諭天下各州:
朕以緲身,榮膺大寶,兢兢業業,二十載於今矣。上不能使陰陽順序、風雨應時;下不能使禮樂興行、家給人足。自春之始,亢陽為虐。雖反複祈禱,膏雨弗應。斯乃上天示譴,罪在朕身,與百姓何辜?有此災害,朕食不甘味,寢不安席……
……
都濡縣,盈隆嶺。
縣令李引正率領著縣內工匠、民役,日以繼夜地構建取水裝置,要把嶺下深潭中的水提到盈隆嶺上來。
開春以來,黔州的旱情的確如高審行所說,滴雨未下。所有等雨下種的土地讓人心焦萬分。對於高審行來講,這種焦慮就更是磨人。
在他的計劃中,萬事俱備、隻欠下種。他到黔州後的大手筆,在此時就是一處最為關鍵的環節了。種子入不了地,那麽收成由哪裏來?
他督令黔州各縣,著民役擔水溉田,誰耽誤了農時,誰就提著烏紗帽來見!
李引自任了縣令,勤於政事,深受縣民愛戴。一個郡王府的長史,想要幹好一個下縣令,於能力上並沒什麽欠缺。高刺史下達抗旱令後,他一下子就想到了盈隆嶺。
這裏地勢高、下臨深潭。旱情似乎沒有影響到此潭的水位,如果能把水提到盈隆嶺上來,居高臨下、順著地勢修渠引導,那麽盈隆嶺周邊的地塊都能灌溉了。
隻是,這個工程難度太大,從懸崖頂到下邊的水麵足有十來丈高,用什麽辦法才能達成目的呢?
李引正在想著此事,刺史夫人崔氏坐著馬車、帶著貼身丫環、捧著兩株小桕樹苗也到盈隆嶺上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