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田野,那間小屋》(原名《凡人鎮軼事》)自構思到完筆,曆時三年,期間寫寫改改,數易其稿;鄙人本非天才,故個中甘苦,唯有自知。

    下筆之初,本無絮絮叨叨拉如此之長的計劃,原想三四萬字可矣,不成想,凡作品如生命,自有長短,一開筆竟不由自主了。

    我曾說過,凡人鎮乃筆者家鄉藝術化了的縮影,我自小生活於其中,眾多感人的軼事,如一日三餐中的稀粥和饅頭,供養我長大成人。人到中年,懷鄉之情漸甚,家鄉的人和事便漸漸地活躍於腦海之中,讓你欲罷不能,遂命筆一一憶錄。雖成於筆,卻不知歸為何類文體(自稱雜記體小說)。好在自古“文無定法”,能表情達意即可。“軼事”伴隨著民間傳說而生。在民間,傳說和現實本沒有區別。現實中有的東西,被人們傳得時間長了,便成了“傳說”;現實中沒有的東西,被傳的人多了,也就成了“現實”。這正應了魯迅先生的那句話:“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明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其中“民俗風情”(或曰“民俗文化”)便是一枝獨秀的奇葩。可惜的是,自人類有了“科學”這個詞語以來,這支奇葩便被一些人不分青紅皂白,一股腦兒地當成毒草,鏟進了“封建迷信”的垃圾箱中。然而“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株“毒草”被鏟了生,生了鏟,鏟了再生。它之所以具有這樣生生不息的頑強生命力,是因為它的根不是紮在泥土裏,而是深深地紮在一個民族的心裏!這種民族的民俗的東西,不是幾句口號、幾場政治運動、幾條所謂的法律、甚至發動戰爭就能將其根除得了的,你能壓製住一時,卻不能壓製住一世。誰能肯定,看上去平靜的海麵,而海底不在孕育一場強烈的狂風巨浪!

    有些人總喜歡抬出一些所謂科學的道理,企圖勸說百姓不要去相信封建(它們大多產生並形成於封建社會時期)的東西,認為那都是迷信的,以為告訴百姓一段某位專家的論斷,或者幹脆給他們讀一篇科學的論著,就能從心靈深處說服百姓,讓他們乖乖地脫離“迷信”。這簡直是一種幼稚,甚至是一種狂妄。有一些民俗現象,百姓不一定就認為那是確有其事的,比如春節放鞭炮貼門神,比如清明節上墳燒紙,比如新媳婦床上的花生紅棗……可百姓們就是要這樣做。為什麽呢?值得每個人去深思。從古至今,有許多科學所難以解讀的東西。所謂“科學”,也隻是人類對自然對社會的一種探討而已,並非絕對的真理——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日心說到銀河係……科學家們不知遭遇了多少的尷尬。真理是科學的,但“科學”的東西並非都是真理。

    這篇作品,把民風淳厚的凡人古鎮放進了中原的民俗風情中去浸泡,希望從中能像四川泡菜那樣泡出點味道來。最終味道如何,筆者心中實在是沒有底了,隻有聽憑讀者朋友們去說長道短吧。因為,一篇作品,一旦從作者的筆下哇哇墜地,脫穎而出,其內涵的深淺和寬窄,就不由作者能夠做主了。這就如同父母隻能給兒女們生命,卻往往不能夠去按照自己的心願規定兒女們的人生,他們的人生需他們自己去書寫。作品自有其生命,或夭折,或長壽,或永垂不朽。

    這篇作品不要序言,僅此後記足矣。因為序言常常會弄巧成拙,束縛了讀者朋友們的思維空間。讀書的快感和樂趣,自古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需要由誰霸道地給別人固定了思想的空間。

    但願讀者朋友們的思想,能從這篇小說中享受到一次“桑拿”的快樂!

    此篇故事,一部分為虛構,一部分取材於民間傳說,也有一些為城市餐桌上的調侃。所以讀者朋友切不可對號入座,權當生活調料,一笑了之。

    2006年9月9日,深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田野,那間小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采菊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采菊人並收藏田野,那間小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