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榮和苑出來,俞明珠一路上還在迴味餘明意剛才臉上那憋屈的神色,重重地在顧七七肩上拍了一把,大笑著說:“哈哈哈……真是解氣!”
顧七七撇撇嘴,道:“您倒是解氣了,我可是跟她徹底結下梁子了啊。”
“怕什麽,我罩著你呢。”俞明珠一把摟住顧七七的肩,勾肩搭背地拉著她向自己院中走去。
經過一條長廊時,忽見院中一架華麗的四抬轎子下來一個衣飾華麗,頭上還戴著朵花兒的公子。
顧七七正覺著眼熟,俞明珠卻拉著她加快了腳步,似乎是不想見到這人。
奈何她不想見著他,那人卻沒有眼力見兒地跑上來,在身後叫著:“哎,妹妹,妹妹!明珠!”
俞明珠無可奈何地停下腳步,轉身服了一禮,道:“哥哥。”
“妹妹呀,怎的見了哥哥就跑呢?”那人搖曳著身姿走了過來,做作地做了個抹淚的動作說道:“哥哥就那麽不招你待見麽?”
顧七七眼皮子抽了抽,見這人身為男子,卻是雌雄莫辨。身段妖嬈,臉上塗脂抹粉的,身上還飄來香風陣陣,頓時想起來:喲,這不是俞明珍麽?
說起來三年前顧七七遇到了溫定一、溫六六等六人,這俞明珍可是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顧七七正想著一直沒好好謝謝他呢。
這時俞明珍也看到了七七,但卻是馬上移開了眼。想來也是,憑顧七七的易容之術,且把自己弄成了這副醜樣子,他自然是認不出她的。
“哥哥有事麽?”俞明珠顯然不想與他多說話,直截了當地道。
“啊呀,妹妹這般冷漠,哥哥好傷心呢。”俞明珍抽噎著,說道。
“沒事走了。”俞明珠說著拉起七七就要走。
“哎哎哎……”俞明珍忙拉住她,從懷裏掏出一封信來,“孟兄修書一封,托我送與妹妹,向妹妹賠罪呢。”
“噫……”俞明珠嫌惡地看了那信一眼,接也不接,說道:“我沒有什麽需要他賠罪的,讓他向我的侍女若晴賠罪去吧。”
說完她一點兒也不耽擱,拉著七七大步跑了。
俞明珠拉著她跑迴了自己的居所。俞明珠所住的照水閣坐落在照水湖邊,雖比不得榮和苑富麗堂皇,但勝在環境清幽,風景怡人。
進了閨房,俞明珠“噗通”一聲在席上坐下,大口喘著粗氣,對七七說道:“這府裏,我最怕見著的,可就是我哥了。以後你見著他,可要繞道走。”
雖不知緣由,顧七七卻也不問,隻答道:“是,小姐。”
然而顧七七不問,俞明珠卻有些期待落空的感覺,問道:“你……沒有什麽要問我的嗎?”
“小姐想說的話,自會告訴我的。”
“嘁……”俞明珠賭氣地偏過頭去,“你不問我就不說了。”
“好吧,我隻有一個問題要問,”見她像小孩子似的賭氣,顧七七笑笑,問道:“為何要偷那支什麽……鳳嘴鎏金釵?”
按說一隻金釵而已,俞府的嫡小姐什麽珍寶首飾沒有?為何卻要偷一支金釵呢?
俞明珠臉色一黯,說道:“那是我母親的東西,是當年父親還未貶黜,我們一家人還在京都之時,皇後娘娘賞賜給母親晉封一品誥命夫人的賀禮。”
憶及母親,俞明珠臉上滿是感懷,接著道:“母親走後,那支金釵一直不知所蹤,可前兩天,我看到王卉居然戴著那支釵招搖過市!一定是她從母親那兒偷走的!我衝上前質問她,她居然還不承認,真是豈有此理!無論如何,我一定要把它拿迴來!”
見事情果如她所料,顧七七心下暗道:看來俞府這灘渾水,果然是夠深的。
但是既然要在俞府站住腳跟,就必須討得俞明珠的歡心,取得她的信任。於是她一拍胸脯道:“好,兩天之內,給你拿迴來。”
“真,真的嗎?”俞明珠大為欣喜,激動地一把抓住七七的手,道:“有期!你最好了有期!”
顧七七心想這大小姐也太好哄了一點,搞得她很沒有成就感。
接著就聽俞明珠忽而問道:“不過,你想問的就是這個嗎?我原以為你會更想知道我的侍女……若晴,我為何要那般對她……”
從俞明珠臉上那傷懷的神色,顧七七便知她並不像外界傳言的那般心腸歹毒,於是輕歎道:“從三小姐口中,我已經大概了解了,她做出那般事,小姐施其懲罰,也是應當的。”
說到此處,顧七七略一停頓,試探著說道:“隻是……比起那個若晴,我倒是更想知道,關於那位孟公子……”
“呸!”聽到此處,俞明珠啐了一口,打斷了七七,“你可別聽餘明意那個賤人胡說!那個什麽孟元啟,我才不稀罕他呢!”
“哦……”顧七七心下存疑,但看俞明珠的這樣子,確實不像是為情所傷的樣子。
卻見俞明珠忽而麵色緋紅,說道:“我隻是……一日在悠然亭的詩會上見到他,他正詠歎著,一首塞北的詩句……”
俞明珠朱唇輕啟,輕輕吟誦了一首書寫北疆戰場的詩句——
詩中前半闕吟詠塞北的肅殺,直抒淩雲壯誌,氣勢恢宏,金戈鐵馬。而後半闕,卻是忽轉柔情,似是在追憶年少時與一女子的初見,以及與她的舊約……
顧七七聽到這詩句,心下一顫,腦中轟鳴一聲,記憶中似有一些破碎的片段如利刃一般襲來,將她的心撕裂成一樣的破碎、血肉淋漓……
那首詩,俞明珠隻念了一遍,卻已深深地刻進她的血肉之中,顧七七緊捂著胸口,身形微顫,幾乎站立不住……
俞明珠沉浸在自己的情思之中,沒有發現顧七七的異常,繼續說道:“這首詩是鎮北王所作,因孟元啟是朔州司馬之子,目下任職兵曹參軍,協理軍政,時常往來於朔州與北疆之間。那一日孟元啟自塞北迴來,帶迴了鎮北王的詩作……”
俞明珠說著,眼中蘊含著無限柔情,眉目間盡是小女兒情態,“我觀他吟此詩句,氣勢昂揚,眉目之間,竟有幾分鎮北王的風華氣度,這才……這才與他多說了幾句話,通了……幾,幾封……書信。”
顧七七漸漸平複,迴複過來,此時心下稍定,這才了然了,原來俞明珠的意中人並不是那位孟元啟孟公子,而是遠在塞北的——鎮北王。
而對於這位威名赫赫的鎮北王,顧七七自也是識得的。
自大魏建國以來,活躍在大魏北部的遊牧部族——突厥,就一直是大魏的一塊心病。
但是大魏曆代以來的亂政,導致國力連年的衰弱。因而大魏長久以來一直生活在北方蠻夷的欺壓之下。尤其生活在北境的百姓,更是常年遭受突厥部族的南下劫掠,實是不堪其擾,苦不堪言。
但是這一切都因鎮北王的出現而改變。
自鎮北王統領北境以來,他率領的北境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一掃大魏朝數十年來積壓的窩囊氣,重振了大魏的雄風。
而他治下的北境,亦終於得到了久違的安樂,不再滿載世間疾苦。因而北境軍民,或有不識得今上,卻無有不識得鎮北王的。
這樣一位震古爍今的當世豪傑,如俞明珠一般的萬千閨中少女會對其暗自傾心,自是理所當然的了。
顧七七撇撇嘴,道:“您倒是解氣了,我可是跟她徹底結下梁子了啊。”
“怕什麽,我罩著你呢。”俞明珠一把摟住顧七七的肩,勾肩搭背地拉著她向自己院中走去。
經過一條長廊時,忽見院中一架華麗的四抬轎子下來一個衣飾華麗,頭上還戴著朵花兒的公子。
顧七七正覺著眼熟,俞明珠卻拉著她加快了腳步,似乎是不想見到這人。
奈何她不想見著他,那人卻沒有眼力見兒地跑上來,在身後叫著:“哎,妹妹,妹妹!明珠!”
俞明珠無可奈何地停下腳步,轉身服了一禮,道:“哥哥。”
“妹妹呀,怎的見了哥哥就跑呢?”那人搖曳著身姿走了過來,做作地做了個抹淚的動作說道:“哥哥就那麽不招你待見麽?”
顧七七眼皮子抽了抽,見這人身為男子,卻是雌雄莫辨。身段妖嬈,臉上塗脂抹粉的,身上還飄來香風陣陣,頓時想起來:喲,這不是俞明珍麽?
說起來三年前顧七七遇到了溫定一、溫六六等六人,這俞明珍可是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顧七七正想著一直沒好好謝謝他呢。
這時俞明珍也看到了七七,但卻是馬上移開了眼。想來也是,憑顧七七的易容之術,且把自己弄成了這副醜樣子,他自然是認不出她的。
“哥哥有事麽?”俞明珠顯然不想與他多說話,直截了當地道。
“啊呀,妹妹這般冷漠,哥哥好傷心呢。”俞明珍抽噎著,說道。
“沒事走了。”俞明珠說著拉起七七就要走。
“哎哎哎……”俞明珍忙拉住她,從懷裏掏出一封信來,“孟兄修書一封,托我送與妹妹,向妹妹賠罪呢。”
“噫……”俞明珠嫌惡地看了那信一眼,接也不接,說道:“我沒有什麽需要他賠罪的,讓他向我的侍女若晴賠罪去吧。”
說完她一點兒也不耽擱,拉著七七大步跑了。
俞明珠拉著她跑迴了自己的居所。俞明珠所住的照水閣坐落在照水湖邊,雖比不得榮和苑富麗堂皇,但勝在環境清幽,風景怡人。
進了閨房,俞明珠“噗通”一聲在席上坐下,大口喘著粗氣,對七七說道:“這府裏,我最怕見著的,可就是我哥了。以後你見著他,可要繞道走。”
雖不知緣由,顧七七卻也不問,隻答道:“是,小姐。”
然而顧七七不問,俞明珠卻有些期待落空的感覺,問道:“你……沒有什麽要問我的嗎?”
“小姐想說的話,自會告訴我的。”
“嘁……”俞明珠賭氣地偏過頭去,“你不問我就不說了。”
“好吧,我隻有一個問題要問,”見她像小孩子似的賭氣,顧七七笑笑,問道:“為何要偷那支什麽……鳳嘴鎏金釵?”
按說一隻金釵而已,俞府的嫡小姐什麽珍寶首飾沒有?為何卻要偷一支金釵呢?
俞明珠臉色一黯,說道:“那是我母親的東西,是當年父親還未貶黜,我們一家人還在京都之時,皇後娘娘賞賜給母親晉封一品誥命夫人的賀禮。”
憶及母親,俞明珠臉上滿是感懷,接著道:“母親走後,那支金釵一直不知所蹤,可前兩天,我看到王卉居然戴著那支釵招搖過市!一定是她從母親那兒偷走的!我衝上前質問她,她居然還不承認,真是豈有此理!無論如何,我一定要把它拿迴來!”
見事情果如她所料,顧七七心下暗道:看來俞府這灘渾水,果然是夠深的。
但是既然要在俞府站住腳跟,就必須討得俞明珠的歡心,取得她的信任。於是她一拍胸脯道:“好,兩天之內,給你拿迴來。”
“真,真的嗎?”俞明珠大為欣喜,激動地一把抓住七七的手,道:“有期!你最好了有期!”
顧七七心想這大小姐也太好哄了一點,搞得她很沒有成就感。
接著就聽俞明珠忽而問道:“不過,你想問的就是這個嗎?我原以為你會更想知道我的侍女……若晴,我為何要那般對她……”
從俞明珠臉上那傷懷的神色,顧七七便知她並不像外界傳言的那般心腸歹毒,於是輕歎道:“從三小姐口中,我已經大概了解了,她做出那般事,小姐施其懲罰,也是應當的。”
說到此處,顧七七略一停頓,試探著說道:“隻是……比起那個若晴,我倒是更想知道,關於那位孟公子……”
“呸!”聽到此處,俞明珠啐了一口,打斷了七七,“你可別聽餘明意那個賤人胡說!那個什麽孟元啟,我才不稀罕他呢!”
“哦……”顧七七心下存疑,但看俞明珠的這樣子,確實不像是為情所傷的樣子。
卻見俞明珠忽而麵色緋紅,說道:“我隻是……一日在悠然亭的詩會上見到他,他正詠歎著,一首塞北的詩句……”
俞明珠朱唇輕啟,輕輕吟誦了一首書寫北疆戰場的詩句——
詩中前半闕吟詠塞北的肅殺,直抒淩雲壯誌,氣勢恢宏,金戈鐵馬。而後半闕,卻是忽轉柔情,似是在追憶年少時與一女子的初見,以及與她的舊約……
顧七七聽到這詩句,心下一顫,腦中轟鳴一聲,記憶中似有一些破碎的片段如利刃一般襲來,將她的心撕裂成一樣的破碎、血肉淋漓……
那首詩,俞明珠隻念了一遍,卻已深深地刻進她的血肉之中,顧七七緊捂著胸口,身形微顫,幾乎站立不住……
俞明珠沉浸在自己的情思之中,沒有發現顧七七的異常,繼續說道:“這首詩是鎮北王所作,因孟元啟是朔州司馬之子,目下任職兵曹參軍,協理軍政,時常往來於朔州與北疆之間。那一日孟元啟自塞北迴來,帶迴了鎮北王的詩作……”
俞明珠說著,眼中蘊含著無限柔情,眉目間盡是小女兒情態,“我觀他吟此詩句,氣勢昂揚,眉目之間,竟有幾分鎮北王的風華氣度,這才……這才與他多說了幾句話,通了……幾,幾封……書信。”
顧七七漸漸平複,迴複過來,此時心下稍定,這才了然了,原來俞明珠的意中人並不是那位孟元啟孟公子,而是遠在塞北的——鎮北王。
而對於這位威名赫赫的鎮北王,顧七七自也是識得的。
自大魏建國以來,活躍在大魏北部的遊牧部族——突厥,就一直是大魏的一塊心病。
但是大魏曆代以來的亂政,導致國力連年的衰弱。因而大魏長久以來一直生活在北方蠻夷的欺壓之下。尤其生活在北境的百姓,更是常年遭受突厥部族的南下劫掠,實是不堪其擾,苦不堪言。
但是這一切都因鎮北王的出現而改變。
自鎮北王統領北境以來,他率領的北境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一掃大魏朝數十年來積壓的窩囊氣,重振了大魏的雄風。
而他治下的北境,亦終於得到了久違的安樂,不再滿載世間疾苦。因而北境軍民,或有不識得今上,卻無有不識得鎮北王的。
這樣一位震古爍今的當世豪傑,如俞明珠一般的萬千閨中少女會對其暗自傾心,自是理所當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