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三十章 金釵墜地鬢堆雲
毒醫風華,盛寵太子妃 作者:上官青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過,先帝倒也沒有一口否定太子與筠兒的婚事,”
高太後話鋒一轉,又道,“先帝知道太子與筠兒的事情之後,隻說太子年紀還小,暫且不考慮這麽早就大婚的事情,卻也沒有說不同意太子和筠兒在一起,那時候哀家就知道了,先帝實際上是允了太子與筠兒的婚事的,隻不過沒有明說罷了。而先帝的這一層心思,太子和筠兒也是心知肚明了。”
高太後深歎道,“若非後來南疆歸附,軒轅家派人來京城為其大公子求公主和親的事情,想來太子年歲一到,先帝就會下了聖旨,讓太子和筠兒完婚的。”
想起當年舊事,憶起其中諸多曲折,高太後也隻能歎一句造化弄人了。
淩遙早就從羅成那裏知道了這位清影公主的事情,所以聽了高太後這話,便問道:“皇祖母,南疆歸附求娶公主和親,但因為先帝膝下公主俱已成親,所以先帝就把人選定在了這位白姑娘身上,想要讓她去和親南疆,是麽?”
“是的,”高太後歎道,“皇家和宗室之中尋不到適齡女子和親南疆,而宗室遠支中勉強有幾個合適的,但品性卻都不好,和親之人若對大齊和南疆之間的關係沒有助益,也是枉然。所以先帝首要看重的就是品性,其次才是門第出身,他那時就已經放棄了在皇家和宗室之中尋找,隻想著尋到一個合適和親的女子,然後冊封公主之尊即可。”
“就這樣,先帝瞧來瞧去,選來選去,就選中了筠兒,”
高太後道,“先帝說,筠兒的性子很好,被哀家教養了這麽幾年,跟真正嫡出的公主也不差什麽,無非就是個身份而已。而且筠兒去和親,比那些宗室遠支不知性情的女子去和親更好。就這樣,先帝不顧太子的反對,強行將筠兒敕封為清影公主,然後為防事情有變,或者太子做出什麽不該做的事情來,就用最快的速度將筠兒送到南疆去了。臨走之前,還是哀家悄悄安排了一下,她才得以跟太子見麵訣別的。”
當年之事,說起來也不過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完。但這其中的無奈與掙紮,傷害與感情,又豈能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得完的呢?那些個複雜的情緒,大概也隻有當事人心裏是最為清楚的了。
淩遙抿唇,心裏默默地想著,先帝跟元熙帝還真是父子,都是不顧及自己兒子感受的。當了皇帝之後,就想著四海之內萬事皆由朕裁決的心思,但凡有任何事,都是把旁的事情放在首位,自己兒子的感受倒還排在後頭了,一點也不懂得體諒別人的感受。不過還好,齊灤沒有長成那般寡情的樣子。
她聽羅成說過,那位清影公主嫁到南疆去後不過兩年就病死了,想來,也應當是被先帝這樣強行拆散姻緣給弄得心情抑鬱,這心情長期抑鬱的人,怎麽可能不得病呢?再加上又是南疆那等林深煙瘴之地,清影公主長期遠離熟悉的地方,一病不起,就此去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啊。
淩遙跟著歎了歎,她心裏倒是有些可憐這位清影公主,若非先帝如此獨斷專行,清影公主也不會有這麽個淒慘的結局。
就連淩遙都這般唏噓,那幾乎是看著清影公主長大的高太後,心裏就越發的難受了,話說到這裏,她也就想起清影公主的諸般好處來了,此刻忍不住長歎道:“先帝強行敕封筠兒為公主之後,曾與筠兒長談了一次,將和親南疆的利害關係都對她說明白了,跟她說,事已至此,叫她不要犯糊塗,到了南疆之後要好好的做她的和親公主。筠兒是哀家教養長大的孩子,心思端正,即便這心裏再難受,她也是不會說出來的,還答應了先帝的話,說她會好好去做這個和親公主的。可是她嘴上答應的再好又怎麽樣呢,去了之後,她照舊心裏放不下呀。她的早逝,未必跟這些事沒有關係的。”
“哀家記得,她跟太子告別的時候,還叫太子不要惦記她,就此忘了她也好,畢竟他們是無緣無分,若是不忘記,那就是為難了自己。她跟太子約定,她去南疆之後,會好好保重自己,也要太子在大齊好好保重自己。隻可惜啊,他兩個都沒能做到這一點。”
淩遙等高太後說完,才輕輕嗤道:“金釵墜地鬢堆雲,自別朝陽帝豈聞。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處用將軍。”
迎著高太後驚異的眸光,淩遙道,“清影公主的悲劇完全就是先帝一手造成的。我記得,清影公主去後一年,南疆就叛離了大齊。皇祖母,先帝沒有把這件事安在清影公主身上,怪她沒有維係好兩地之間的關係吧?”
要是先帝真是這種凡事錯了就怪在女人身上的帝王,淩遙就越發瞧不起他了。
高太後沒想到淩遙隨口吟出這等詩句來,愣神的功夫,才想起淩遙信手拈來的是李山甫的詩句,她定了定神,才道:“南疆軒轅家的心思反複不定,再加上這裏頭又多了個陸家,先帝原本就知道隻靠和親是攏不住南疆的,所以,讓筠兒好好盡到她的責任,卻也沒有想過南疆複叛,是她的原因。因此,並沒有怪責她的意思。”
淩遙聽了這話,心中暗自點頭,看來先帝還是分得清大是大非的。
關於元熙帝和清影公主的這些過往,淩遙在齊灤和元熙帝的對話中已經約莫知道了大半,後來又聽羅成補充了一些,這會兒從高太後這裏又得知一些細節,倒也是足夠了的。
何況,她入宮來尋高太後,重點並不是要知道元熙帝與清影公主的那些過往,而是想要知道元熙帝和文淑皇後的過往。
於是,在高太後話音落下之後,淩遙便跟著問道:“那後來呢?”
高太後也知道淩遙最為關心的是皇上與文淑後頭的事情,所以,她定了定神,才又開口道:“筠兒走後,皇上自然是傷心的,那會兒皇上年紀雖小,卻跟哀家說,筠兒走後,他日日都是肝腸寸斷,幾乎都要覺得自己撐不下去了。先帝倒是不把這些當做一迴事的,隻說過些時日就好了,並不過分關心。倒是哀家心疼皇上,哀家知道,這樣年少的時候,感情受挫也是一種極大的傷害,哀家怕皇上想不開做出什麽傻事來,就鼓勵皇上微服多出去散散心,在宮外多轉一轉,興許心情能好些。慢慢地,心情好了,或者就能從挫折之中走出來了。”
高太後歎道,“哀家哪裏知道,過了不多久,皇上微服在宮外散心時,就遇到了文淑。那時候,文淑的容貌與筠兒有九成相似,皇上見了自然是不肯放過的。但那時候皇上心裏頭知道,文淑是文淑,不是筠兒。他也隻是貪看文淑的容貌,所以,總是出宮去尋文淑,要麽說話,要麽散步。可是文淑並不知道皇上的用意,就這麽一來二去的,文淑就喜歡上了皇上,隻是那會兒還不曾對皇上表明罷了。就這麽過了兩年,筠兒的死訊從南疆傳來,皇上越發傷心,再加上先帝說他到了大婚的年紀了,皇上就做了決定,說是要迎娶文淑為後。哀家那時候沒有見過文淑,皇上隻帶給先帝看過,先帝看後也沒說什麽,直接就允準了,也同意了。很快就定下了婚期,也是在迎娶之後,哀家才第一次見到了文淑,也是那個時候才知道,皇上竟是把文淑當成了筠兒的替身在看待!”
淩遙聽著,忍不住開口問道:“難道皇上一開始遇見文淑皇後的時候,皇祖母不知道嗎?”
“哀家事先並不知情,就是皇上遇見文淑時,也沒有同哀家說過半句,還是後來皇上說要娶文淑時,才簡單與哀家說,是在宮外遇見的民女,他說他喜歡,想要娶其為妻,”
高太後道,“哀家怕皇上因為筠兒的死做出什麽傻事來,更怕他說要娶妻的話是胡亂賭氣說的,也怕他誤了人家女兒的終生,就叫他把姑娘帶進宮中來給哀家看看,更追問皇上是否真的喜歡那位姑娘。結果皇上不肯帶給哀家看,隻跟哀家說就喜歡這位姑娘,定要娶她,後來也隻將文淑帶給先帝看過了,先帝倒是允準了,直接就賜婚並且定下了婚期。後來文淑嫁到宮中,給哀家敬茶時,哀家才發現原來她的容貌與筠兒相似,也是那時候才知道,皇上娶她為後,就是為了將她作為筠兒的替身的。哀家心裏自然是不同意的,可是大禮已成,文淑已經成了皇上的太子妃,哀家就算再不情願,又能有什麽辦法呢?事情更不可說出來讓文淑知道,哀家也隻好違心的跟皇上一起瞞著文淑了。”
“皇祖母當時為什麽不瞞著皇上出宮打聽一下呢?如果當時就打聽到了,也許就不會有後麵這麽多事了,”
淩遙這迴聽了這些過往,倒是沒有像高太後那樣唏噓,而是以一種更為理性的目光在看待這件事,畢竟文淑皇後是齊灤的母親,跟她也算是關係親近之人,跟那位清影公主還是不同的,但是很明顯,在高太後這裏,似乎還是清影公主跟她更為親近一些,“而且,據皇祖母所說,先帝在皇上大婚前是見過文淑皇後的,那麽,也就是說,先帝其實是知道皇上拿文淑皇後當成清影公主的替身的,但是先帝並不在乎這一點,反而還同意了皇上與文淑皇後的婚事,是這樣的麽?”
淩遙的問話,讓高太後有些難以啟齒,但她知道,今日這場談話,勢必要把當年所有的事情原原本本的告訴淩遙,就連那些暗藏在於心中日久的心思也是不得不說的,所以,她遲疑了片刻,還是開口答道:“皇上那時候的狀態並不甚好,哀家不敢逼迫太過,哀家就想著,若是皇上高興,哀家也就隨他了。他既然不願意讓哀家看看,那等到大婚之時哀家自然會看到的。所以,也就沒再逼迫皇上,也沒有瞞著皇上派人出宮打聽文淑了。”
高太後這會兒想想,也覺得淩遙確實說得很對,如果她當時悄悄派人打聽一下,也許這些事情就不會發生了。至少,不會弄成這個樣子了。隻是事已至此,這假設和如果都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了,也沒有重來一次的機會了。
淩遙聽了高太後的話,心裏自然也就明白了,對於當時的高太後而言,元熙帝看中的那個宮外的女子其實根本沒什麽打緊的,無論是誰都好,隻要能讓元熙帝高興,管她是誰家的姑娘呢。何況,高太後也並不知道元熙帝是想要把文淑皇後當做清影公主的替身的,更何況,高太後很清楚,就算是找個民女,元熙帝也不可能胡亂找個人充數的,畢竟這姑娘將來是太子妃,更是一國之母的。
所以,隻要元熙帝給先帝看過,高太後自然是放心的。
而先帝知道兒子尋了替身,卻還是什麽都不說就允準了,顯然也是沒把文淑皇後的處境放在眼裏的。
而接下來高太後的說辭,果然就跟淩遙所想的差不多。
就聽高太後道:“哀家後來也問過先帝,明明見過文淑,看到了文淑的樣貌,知道了皇上是拿文淑當做筠兒的替身的,為什麽還要同意這樁婚事?先帝當時是這樣迴答哀家的,先帝說,他並不在乎皇上有沒有拿文淑當做筠兒的替身,他隻在乎此事能讓皇上高興就好。畢竟在和親南疆的事情上委屈皇上了,就在這事上補償皇上一下也不為過。而且,文淑的品性很好,先帝與她深談過一番,對她的為人很是讚賞,認為她可以做太子妃,甚至也當得起未來的皇後。先帝說,隻要沒有人告訴文淑當年清影公主的事情,她就永遠不可能知道自己隻是個替身。而這一點,當時皇上與哀家,還有先帝,都是達成了共識的。”
高太後頓了頓,才又道,“也是因為這個,之前在筠兒和親南疆時,哀家已經清理過一遍了。為了皇上和文淑的大婚,哀家和先帝聯手,又將宮中清理了一遍,所以,等先帝去後,宮裏頭除了哀家和皇上,再加上近身服侍的人,再也沒人知道這個秘密了。”
“可哀家心裏卻知道,這些年,雖然皇上看似寵愛文淑,但其實真正是委屈了文淑了。”
淩遙有些無言,難怪元熙帝事事都要效法先帝,原來元熙帝還不算是薄情寡恩的,這位先帝才算是真正薄情寡恩的。居然為了補償兒子,竟然連一個無辜的姑娘也要傷害!高太後是不知情也就罷了,先帝明明是知情的,卻執意這樣做,這樣薄情寡恩的皇帝,怎能奢望他真正愛民如子呢!
隻不過,她這些心裏的吐槽都沒有當著高太後的麵說出來。一則是看高太後形容憔悴,又這樣傷心,怕自己說了這些話,會把高太後刺激出個好歹來,為了照顧高太後的心情,所以沒有說,她本來也不是那等落井下石尖酸刻薄之人,自來也不屑用言語傷害親近之人,何況事已至此,傷了高太後又能如何呢?
二則,她心裏明白得很,高太後不是能最終做主的人,在她麵前說這些話毫無意義,在這個男權至上的時代裏,她的這些話,就應該在元熙帝跟前去說。也隻有這樣,方才表達她心中所想!
淩遙不欲在這些道理上多做糾纏,也沒有迴應高太後的感歎,隻問道:“阿灤問過父皇,文淑皇後是否對這件事知情。父皇當時的迴答是,一開始是不知情的。我猜想,父皇這話的意思,是說這件事,文淑皇後一開始並不知情,但後來卻知道了。是這樣的嗎,皇祖母?”
高太後這些日子本就一直在擔心,擔驚受怕了這麽幾日,情緒上本就有些不穩定了,這會兒又跟淩遙說了這麽多叫她想起來就傷心的事情,一直忍著沒有哭出來已經是她在極力克製的結果了,此時淩遙的追問,到了讓她情緒更為糾結,心情更為鬱悶的階段,她就忍不住落下淚來,淩遙問到的這個階段,正是讓她極為傷心,極為內疚,又特別為難的時候,想起那幾年的事情,高太後隻覺得心疼,這心疼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皇上,更是為了文淑皇後。
淩遙早就料到在問話過程中,高太後會因為承受不住這樣的往事而哭出來,畢竟這些事情,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都已經成了那般左右為難的局麵了,高太後作為知道所有事情的知情人,心中的煎熬肯定是比任何人都多的。
而且,人都是有感情的,高太後雖然親厚清影公主,但她後來更是和文淑皇後相處了十四年,淩遙記得,從前高太後在她麵前提起文淑皇後時,語氣都是滿滿的慈愛和喜愛,可以想見,高太後心中其實也是對文淑皇後有很深的感情的。
此番要迴憶對於文淑皇後來說最痛苦的事情,高太後怎麽可能一點觸動都沒有呢?
淩遙耐心的等待高太後平複情緒,沒有出言催促,更沒有再多說一句話,隻是靜靜地坐在那裏,等著高太後感覺好了自己再開口說話。
高太後緩了緩,飲了一盞熱茶,平複了情緒後就不再掉眼淚了,深吸一口氣,才紅著眼眶道:“哀家心中自是不願文淑知道這些事情的,哀家怕她傷心,再加上哀家知道,文淑心裏是很愛皇上的,自然更不能讓她知道這件事了。皇上和先帝也知道事關重大,不願意讓這件事鬧出來,所以,也都瞞著文淑。皇上大婚後三年,武德四十五年的時候,先帝駕崩後,皇上就登基了,文淑就成了皇後,哀家也成了皇太後,那時候,文淑還是不知道這些事。”
高太後歎了歎,道,“在先帝駕崩之前,就在那一年,文淑生下了灤兒,灤兒的容貌與筠兒極為相似,甚至比文淑的樣貌更像筠兒,為此,皇上對灤兒更是疼寵非常。後來,元熙二年初,文淑又生下一子,也就是二皇子了,取名齊軒。隻是軒兒的樣子並不像文淑,他的樣貌更像皇上一些。因此,皇上對軒兒的疼愛就及不上灤兒了。文淑一開始以為,皇上疼寵灤兒勝過軒兒是因為灤兒是長子的緣故,結果後來軒兒長到了三歲,表現得比灤兒更為聰明伶俐,可皇上卻還是不甚疼惜他,這一下,文淑就起了疑心了。”
“文淑本就是皇上身邊最為親近之人,若是有心探查,就算皇上隱瞞得再深,也總能尋到一些跡象的。更何況,皇上並不知文淑已起了疑心,他未曾事事留心,很快就被文淑探知到了她疑心的問題。”
高太後說到這裏,長歎一聲,淩遙卻聽得動意,忙追問道:“文淑皇後是怎麽發現的?”
高太後歎道:“文淑問皇上說,你喜歡的是不是隻是我的容貌。不然的話,為什麽灤兒像我,你就這般喜歡,軒兒像你,你卻不喜歡了。”
“文淑本就是細心之人,她前幾年從未起過疑心,自然不會留心這些事。但動了疑心之後,就發現可疑的地方太多了,如今再迴頭看時,隻覺得事事都可疑,皇上還未答她,她還對皇上說,以前尚未察覺,可現在想來,卻覺得皇上每次凝視她的時候,都像是通過她在看另外一個人,並不是像是在看她。”
淩遙聞言,心中一歎,又問道:“就這麽幾句問話,皇上就承認了嗎?”
-本章完結-
高太後話鋒一轉,又道,“先帝知道太子與筠兒的事情之後,隻說太子年紀還小,暫且不考慮這麽早就大婚的事情,卻也沒有說不同意太子和筠兒在一起,那時候哀家就知道了,先帝實際上是允了太子與筠兒的婚事的,隻不過沒有明說罷了。而先帝的這一層心思,太子和筠兒也是心知肚明了。”
高太後深歎道,“若非後來南疆歸附,軒轅家派人來京城為其大公子求公主和親的事情,想來太子年歲一到,先帝就會下了聖旨,讓太子和筠兒完婚的。”
想起當年舊事,憶起其中諸多曲折,高太後也隻能歎一句造化弄人了。
淩遙早就從羅成那裏知道了這位清影公主的事情,所以聽了高太後這話,便問道:“皇祖母,南疆歸附求娶公主和親,但因為先帝膝下公主俱已成親,所以先帝就把人選定在了這位白姑娘身上,想要讓她去和親南疆,是麽?”
“是的,”高太後歎道,“皇家和宗室之中尋不到適齡女子和親南疆,而宗室遠支中勉強有幾個合適的,但品性卻都不好,和親之人若對大齊和南疆之間的關係沒有助益,也是枉然。所以先帝首要看重的就是品性,其次才是門第出身,他那時就已經放棄了在皇家和宗室之中尋找,隻想著尋到一個合適和親的女子,然後冊封公主之尊即可。”
“就這樣,先帝瞧來瞧去,選來選去,就選中了筠兒,”
高太後道,“先帝說,筠兒的性子很好,被哀家教養了這麽幾年,跟真正嫡出的公主也不差什麽,無非就是個身份而已。而且筠兒去和親,比那些宗室遠支不知性情的女子去和親更好。就這樣,先帝不顧太子的反對,強行將筠兒敕封為清影公主,然後為防事情有變,或者太子做出什麽不該做的事情來,就用最快的速度將筠兒送到南疆去了。臨走之前,還是哀家悄悄安排了一下,她才得以跟太子見麵訣別的。”
當年之事,說起來也不過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完。但這其中的無奈與掙紮,傷害與感情,又豈能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得完的呢?那些個複雜的情緒,大概也隻有當事人心裏是最為清楚的了。
淩遙抿唇,心裏默默地想著,先帝跟元熙帝還真是父子,都是不顧及自己兒子感受的。當了皇帝之後,就想著四海之內萬事皆由朕裁決的心思,但凡有任何事,都是把旁的事情放在首位,自己兒子的感受倒還排在後頭了,一點也不懂得體諒別人的感受。不過還好,齊灤沒有長成那般寡情的樣子。
她聽羅成說過,那位清影公主嫁到南疆去後不過兩年就病死了,想來,也應當是被先帝這樣強行拆散姻緣給弄得心情抑鬱,這心情長期抑鬱的人,怎麽可能不得病呢?再加上又是南疆那等林深煙瘴之地,清影公主長期遠離熟悉的地方,一病不起,就此去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啊。
淩遙跟著歎了歎,她心裏倒是有些可憐這位清影公主,若非先帝如此獨斷專行,清影公主也不會有這麽個淒慘的結局。
就連淩遙都這般唏噓,那幾乎是看著清影公主長大的高太後,心裏就越發的難受了,話說到這裏,她也就想起清影公主的諸般好處來了,此刻忍不住長歎道:“先帝強行敕封筠兒為公主之後,曾與筠兒長談了一次,將和親南疆的利害關係都對她說明白了,跟她說,事已至此,叫她不要犯糊塗,到了南疆之後要好好的做她的和親公主。筠兒是哀家教養長大的孩子,心思端正,即便這心裏再難受,她也是不會說出來的,還答應了先帝的話,說她會好好去做這個和親公主的。可是她嘴上答應的再好又怎麽樣呢,去了之後,她照舊心裏放不下呀。她的早逝,未必跟這些事沒有關係的。”
“哀家記得,她跟太子告別的時候,還叫太子不要惦記她,就此忘了她也好,畢竟他們是無緣無分,若是不忘記,那就是為難了自己。她跟太子約定,她去南疆之後,會好好保重自己,也要太子在大齊好好保重自己。隻可惜啊,他兩個都沒能做到這一點。”
淩遙等高太後說完,才輕輕嗤道:“金釵墜地鬢堆雲,自別朝陽帝豈聞。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處用將軍。”
迎著高太後驚異的眸光,淩遙道,“清影公主的悲劇完全就是先帝一手造成的。我記得,清影公主去後一年,南疆就叛離了大齊。皇祖母,先帝沒有把這件事安在清影公主身上,怪她沒有維係好兩地之間的關係吧?”
要是先帝真是這種凡事錯了就怪在女人身上的帝王,淩遙就越發瞧不起他了。
高太後沒想到淩遙隨口吟出這等詩句來,愣神的功夫,才想起淩遙信手拈來的是李山甫的詩句,她定了定神,才道:“南疆軒轅家的心思反複不定,再加上這裏頭又多了個陸家,先帝原本就知道隻靠和親是攏不住南疆的,所以,讓筠兒好好盡到她的責任,卻也沒有想過南疆複叛,是她的原因。因此,並沒有怪責她的意思。”
淩遙聽了這話,心中暗自點頭,看來先帝還是分得清大是大非的。
關於元熙帝和清影公主的這些過往,淩遙在齊灤和元熙帝的對話中已經約莫知道了大半,後來又聽羅成補充了一些,這會兒從高太後這裏又得知一些細節,倒也是足夠了的。
何況,她入宮來尋高太後,重點並不是要知道元熙帝與清影公主的那些過往,而是想要知道元熙帝和文淑皇後的過往。
於是,在高太後話音落下之後,淩遙便跟著問道:“那後來呢?”
高太後也知道淩遙最為關心的是皇上與文淑後頭的事情,所以,她定了定神,才又開口道:“筠兒走後,皇上自然是傷心的,那會兒皇上年紀雖小,卻跟哀家說,筠兒走後,他日日都是肝腸寸斷,幾乎都要覺得自己撐不下去了。先帝倒是不把這些當做一迴事的,隻說過些時日就好了,並不過分關心。倒是哀家心疼皇上,哀家知道,這樣年少的時候,感情受挫也是一種極大的傷害,哀家怕皇上想不開做出什麽傻事來,就鼓勵皇上微服多出去散散心,在宮外多轉一轉,興許心情能好些。慢慢地,心情好了,或者就能從挫折之中走出來了。”
高太後歎道,“哀家哪裏知道,過了不多久,皇上微服在宮外散心時,就遇到了文淑。那時候,文淑的容貌與筠兒有九成相似,皇上見了自然是不肯放過的。但那時候皇上心裏頭知道,文淑是文淑,不是筠兒。他也隻是貪看文淑的容貌,所以,總是出宮去尋文淑,要麽說話,要麽散步。可是文淑並不知道皇上的用意,就這麽一來二去的,文淑就喜歡上了皇上,隻是那會兒還不曾對皇上表明罷了。就這麽過了兩年,筠兒的死訊從南疆傳來,皇上越發傷心,再加上先帝說他到了大婚的年紀了,皇上就做了決定,說是要迎娶文淑為後。哀家那時候沒有見過文淑,皇上隻帶給先帝看過,先帝看後也沒說什麽,直接就允準了,也同意了。很快就定下了婚期,也是在迎娶之後,哀家才第一次見到了文淑,也是那個時候才知道,皇上竟是把文淑當成了筠兒的替身在看待!”
淩遙聽著,忍不住開口問道:“難道皇上一開始遇見文淑皇後的時候,皇祖母不知道嗎?”
“哀家事先並不知情,就是皇上遇見文淑時,也沒有同哀家說過半句,還是後來皇上說要娶文淑時,才簡單與哀家說,是在宮外遇見的民女,他說他喜歡,想要娶其為妻,”
高太後道,“哀家怕皇上因為筠兒的死做出什麽傻事來,更怕他說要娶妻的話是胡亂賭氣說的,也怕他誤了人家女兒的終生,就叫他把姑娘帶進宮中來給哀家看看,更追問皇上是否真的喜歡那位姑娘。結果皇上不肯帶給哀家看,隻跟哀家說就喜歡這位姑娘,定要娶她,後來也隻將文淑帶給先帝看過了,先帝倒是允準了,直接就賜婚並且定下了婚期。後來文淑嫁到宮中,給哀家敬茶時,哀家才發現原來她的容貌與筠兒相似,也是那時候才知道,皇上娶她為後,就是為了將她作為筠兒的替身的。哀家心裏自然是不同意的,可是大禮已成,文淑已經成了皇上的太子妃,哀家就算再不情願,又能有什麽辦法呢?事情更不可說出來讓文淑知道,哀家也隻好違心的跟皇上一起瞞著文淑了。”
“皇祖母當時為什麽不瞞著皇上出宮打聽一下呢?如果當時就打聽到了,也許就不會有後麵這麽多事了,”
淩遙這迴聽了這些過往,倒是沒有像高太後那樣唏噓,而是以一種更為理性的目光在看待這件事,畢竟文淑皇後是齊灤的母親,跟她也算是關係親近之人,跟那位清影公主還是不同的,但是很明顯,在高太後這裏,似乎還是清影公主跟她更為親近一些,“而且,據皇祖母所說,先帝在皇上大婚前是見過文淑皇後的,那麽,也就是說,先帝其實是知道皇上拿文淑皇後當成清影公主的替身的,但是先帝並不在乎這一點,反而還同意了皇上與文淑皇後的婚事,是這樣的麽?”
淩遙的問話,讓高太後有些難以啟齒,但她知道,今日這場談話,勢必要把當年所有的事情原原本本的告訴淩遙,就連那些暗藏在於心中日久的心思也是不得不說的,所以,她遲疑了片刻,還是開口答道:“皇上那時候的狀態並不甚好,哀家不敢逼迫太過,哀家就想著,若是皇上高興,哀家也就隨他了。他既然不願意讓哀家看看,那等到大婚之時哀家自然會看到的。所以,也就沒再逼迫皇上,也沒有瞞著皇上派人出宮打聽文淑了。”
高太後這會兒想想,也覺得淩遙確實說得很對,如果她當時悄悄派人打聽一下,也許這些事情就不會發生了。至少,不會弄成這個樣子了。隻是事已至此,這假設和如果都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了,也沒有重來一次的機會了。
淩遙聽了高太後的話,心裏自然也就明白了,對於當時的高太後而言,元熙帝看中的那個宮外的女子其實根本沒什麽打緊的,無論是誰都好,隻要能讓元熙帝高興,管她是誰家的姑娘呢。何況,高太後也並不知道元熙帝是想要把文淑皇後當做清影公主的替身的,更何況,高太後很清楚,就算是找個民女,元熙帝也不可能胡亂找個人充數的,畢竟這姑娘將來是太子妃,更是一國之母的。
所以,隻要元熙帝給先帝看過,高太後自然是放心的。
而先帝知道兒子尋了替身,卻還是什麽都不說就允準了,顯然也是沒把文淑皇後的處境放在眼裏的。
而接下來高太後的說辭,果然就跟淩遙所想的差不多。
就聽高太後道:“哀家後來也問過先帝,明明見過文淑,看到了文淑的樣貌,知道了皇上是拿文淑當做筠兒的替身的,為什麽還要同意這樁婚事?先帝當時是這樣迴答哀家的,先帝說,他並不在乎皇上有沒有拿文淑當做筠兒的替身,他隻在乎此事能讓皇上高興就好。畢竟在和親南疆的事情上委屈皇上了,就在這事上補償皇上一下也不為過。而且,文淑的品性很好,先帝與她深談過一番,對她的為人很是讚賞,認為她可以做太子妃,甚至也當得起未來的皇後。先帝說,隻要沒有人告訴文淑當年清影公主的事情,她就永遠不可能知道自己隻是個替身。而這一點,當時皇上與哀家,還有先帝,都是達成了共識的。”
高太後頓了頓,才又道,“也是因為這個,之前在筠兒和親南疆時,哀家已經清理過一遍了。為了皇上和文淑的大婚,哀家和先帝聯手,又將宮中清理了一遍,所以,等先帝去後,宮裏頭除了哀家和皇上,再加上近身服侍的人,再也沒人知道這個秘密了。”
“可哀家心裏卻知道,這些年,雖然皇上看似寵愛文淑,但其實真正是委屈了文淑了。”
淩遙有些無言,難怪元熙帝事事都要效法先帝,原來元熙帝還不算是薄情寡恩的,這位先帝才算是真正薄情寡恩的。居然為了補償兒子,竟然連一個無辜的姑娘也要傷害!高太後是不知情也就罷了,先帝明明是知情的,卻執意這樣做,這樣薄情寡恩的皇帝,怎能奢望他真正愛民如子呢!
隻不過,她這些心裏的吐槽都沒有當著高太後的麵說出來。一則是看高太後形容憔悴,又這樣傷心,怕自己說了這些話,會把高太後刺激出個好歹來,為了照顧高太後的心情,所以沒有說,她本來也不是那等落井下石尖酸刻薄之人,自來也不屑用言語傷害親近之人,何況事已至此,傷了高太後又能如何呢?
二則,她心裏明白得很,高太後不是能最終做主的人,在她麵前說這些話毫無意義,在這個男權至上的時代裏,她的這些話,就應該在元熙帝跟前去說。也隻有這樣,方才表達她心中所想!
淩遙不欲在這些道理上多做糾纏,也沒有迴應高太後的感歎,隻問道:“阿灤問過父皇,文淑皇後是否對這件事知情。父皇當時的迴答是,一開始是不知情的。我猜想,父皇這話的意思,是說這件事,文淑皇後一開始並不知情,但後來卻知道了。是這樣的嗎,皇祖母?”
高太後這些日子本就一直在擔心,擔驚受怕了這麽幾日,情緒上本就有些不穩定了,這會兒又跟淩遙說了這麽多叫她想起來就傷心的事情,一直忍著沒有哭出來已經是她在極力克製的結果了,此時淩遙的追問,到了讓她情緒更為糾結,心情更為鬱悶的階段,她就忍不住落下淚來,淩遙問到的這個階段,正是讓她極為傷心,極為內疚,又特別為難的時候,想起那幾年的事情,高太後隻覺得心疼,這心疼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皇上,更是為了文淑皇後。
淩遙早就料到在問話過程中,高太後會因為承受不住這樣的往事而哭出來,畢竟這些事情,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都已經成了那般左右為難的局麵了,高太後作為知道所有事情的知情人,心中的煎熬肯定是比任何人都多的。
而且,人都是有感情的,高太後雖然親厚清影公主,但她後來更是和文淑皇後相處了十四年,淩遙記得,從前高太後在她麵前提起文淑皇後時,語氣都是滿滿的慈愛和喜愛,可以想見,高太後心中其實也是對文淑皇後有很深的感情的。
此番要迴憶對於文淑皇後來說最痛苦的事情,高太後怎麽可能一點觸動都沒有呢?
淩遙耐心的等待高太後平複情緒,沒有出言催促,更沒有再多說一句話,隻是靜靜地坐在那裏,等著高太後感覺好了自己再開口說話。
高太後緩了緩,飲了一盞熱茶,平複了情緒後就不再掉眼淚了,深吸一口氣,才紅著眼眶道:“哀家心中自是不願文淑知道這些事情的,哀家怕她傷心,再加上哀家知道,文淑心裏是很愛皇上的,自然更不能讓她知道這件事了。皇上和先帝也知道事關重大,不願意讓這件事鬧出來,所以,也都瞞著文淑。皇上大婚後三年,武德四十五年的時候,先帝駕崩後,皇上就登基了,文淑就成了皇後,哀家也成了皇太後,那時候,文淑還是不知道這些事。”
高太後歎了歎,道,“在先帝駕崩之前,就在那一年,文淑生下了灤兒,灤兒的容貌與筠兒極為相似,甚至比文淑的樣貌更像筠兒,為此,皇上對灤兒更是疼寵非常。後來,元熙二年初,文淑又生下一子,也就是二皇子了,取名齊軒。隻是軒兒的樣子並不像文淑,他的樣貌更像皇上一些。因此,皇上對軒兒的疼愛就及不上灤兒了。文淑一開始以為,皇上疼寵灤兒勝過軒兒是因為灤兒是長子的緣故,結果後來軒兒長到了三歲,表現得比灤兒更為聰明伶俐,可皇上卻還是不甚疼惜他,這一下,文淑就起了疑心了。”
“文淑本就是皇上身邊最為親近之人,若是有心探查,就算皇上隱瞞得再深,也總能尋到一些跡象的。更何況,皇上並不知文淑已起了疑心,他未曾事事留心,很快就被文淑探知到了她疑心的問題。”
高太後說到這裏,長歎一聲,淩遙卻聽得動意,忙追問道:“文淑皇後是怎麽發現的?”
高太後歎道:“文淑問皇上說,你喜歡的是不是隻是我的容貌。不然的話,為什麽灤兒像我,你就這般喜歡,軒兒像你,你卻不喜歡了。”
“文淑本就是細心之人,她前幾年從未起過疑心,自然不會留心這些事。但動了疑心之後,就發現可疑的地方太多了,如今再迴頭看時,隻覺得事事都可疑,皇上還未答她,她還對皇上說,以前尚未察覺,可現在想來,卻覺得皇上每次凝視她的時候,都像是通過她在看另外一個人,並不是像是在看她。”
淩遙聞言,心中一歎,又問道:“就這麽幾句問話,皇上就承認了嗎?”
-本章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