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國子監鬧劇
“進來吧。”
這名學生聽到郭於禮的聲音後,這才推門進入,後轉過身去,把門關住。
“何事?”郭於禮問道。
“先生,門外有很多讀書人,他們靜坐在那裏,說是要為張居正請命,想讓皇上為張居正平反,並恢複新政。”這名學生盡力的保持著鎮靜。
“胡鬧。”說著郭於禮站起身,往門外走去,這名學生緊緊的跟在郭於禮的身後。
郭於禮到了門前才發現學生們都聚在門口,而學生看到郭於禮的到來,都自覺的讓出一條路來,郭於禮到了門前,看著門外靜坐的施淮安等人。
“你等如此胡鬧,聖人之言白讀了嗎?”實然,現在郭於禮十分生氣,因為在他心中讀書人就應該把書讀好,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他的信條,而現在這些讀書人的所作所為讓他感到厭惡。
因為郭於禮乃是國子監祭酒,在山東等地又有些名氣,故施淮安也認識郭於禮,看到郭於禮出來,站起身來,向著郭於禮鞠了一躬道:“先生,請救我大明朝。”
“危言聳聽,皇上龍體康健,正值年少,國家五穀豐登,正是盛世,何來國危?”郭於禮真的是一個十分盡職的讀書人,兩耳不聞窗外事,在他看來,朱由檢鏟除了魏忠賢,便是明君,天下沒有叛亂,便是盛世。
聽完郭於禮的話後,施淮安有些生氣,郭於禮空有一身學識,卻毫無見解。
“當今天下,建奴危及北疆,各地官員貪腐不堪,地主鄉紳欺壓百姓,百姓多食不果腹,苦不堪言,怎言盛世,昔日張公居正,推行新法,惠及黎民,望先生能與我等一起上奏皇上,為居正大人平反,恢複新政,但求百姓安居樂業,朝廷早日鏟除邊患。”施淮安知道郭於禮過於死板,從未想過要打動他,說這些話實際上不是讓郭於禮聽得,而是讓郭於禮身後的這些學生聽得。
“哼,說的好聽,張居正到底有沒有罪,你怎知道,新政的好處與弊端,你可曾清楚,一個讀書人不知安安分分的讀書科考,隻想著這些歪門邪道還博取官位嗎?”郭於禮身後的一名學生對於施淮安這種憂天下的表情實在看不下去。
施淮安看了一眼這名學生,沒有絲毫搭理他的意思,轉而看向郭於禮。
郭於禮沒有說話,沉寂了一會兒。
“你們趕緊走吧,這裏是國之重地,容不得你們胡鬧,張居正能否平反,不是你我二人能夠決定的,朝廷之上,自有皇上與各位大臣商議定奪,速速離去。”郭於禮擺了擺手。
“我等今日就算身死在這裏,也不會退步,我等從小便熟讀聖人之言,自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之理,不像你等,隻知道悶頭做學問,關緊門窗,唯恐惹禍上身,你們皆是我等讀書人的害群之馬,誰說無用是書生,我們這些書生今日便讓朝廷知道,民意何在,為張居正大人平反,恢複新政。”施淮安臉色有些猙獰,咬著牙齒說出了這些話。
跟隨施淮安一起來的居正社的人聽完施淮安的話後,齊聲喊道:“為張公居正平反,恢複新政。”
“為張公居正平反,恢複新政。”
郭於禮被眼前的這一幕氣的不輕,嘴中支吾的說道:“胡鬧,胡鬧。”
兩名學生趕緊上前來攙扶住郭於禮。
“先生,我們扶您進去。”
郭於禮知道如果自己在這裏呆著,指不定待迴會罵自己什麽?應了一聲後,便在兩名學生的攙扶中進入了國子監。
扶著郭於禮的一名學生道:“先生,我等可要去報官。”
“無需,但願這些讀書人懸崖勒馬,不能耽誤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聽完郭於禮的話後,學生有些不服氣道:“先生,他們敢罵我們膽小怕事,我等怎還考慮他們的前程。”
郭於禮沒有說話,隻是靜靜的朝前走去。
此時的國子監門外已不如剛剛那麽風平浪靜,國子監的學生已於居正社的讀書人爭吵起來,場麵極其混亂。
國子監的學生罵居正社的讀書人不知本分,妄談朝政。
居正社的讀書人罵國子監的學生隻讀死書,不願意為大明朝的昌盛出一點力,枉受皇恩。
兩撥人就這樣你來我往,施淮安看著這幕心中十分滿意。
雖說讀書人與學生有些年邁的,但大多數都是青壯年,火氣比較旺,爭吵無果後,竟然動起手來,場麵更加混亂。
在附近遊走的一對三大營士兵,聽到動靜,趕忙跑了過來。可看著一群讀書人在打架,倒是讓他們不知所措。
士兵的一個百戶抽出跨在腰間的長劍,大喊一聲:“住手。”
可這些讀書人卻沒有一個人迴應,還是忙著把拳頭打到對手的身上。
百戶又喊一聲住手,還是無人理會。
這倒為難了這群當兵的,怎麽辦,要動手嗎?可是對方是一群讀書人,或是誤傷,豈不是給自家大人找麻煩。
正當三大營士兵為難的時候,李世超率領的錦衣衛來到了。
李世超看著混亂的局勢,大喊一聲:“國之重地,豈能容如此鬧劇,來人,全部抓起來,若是有人反抗,格殺勿論。”
李世超的話比之那個百戶的話更有威懾性,在看著他們的穿著,都是錦衣衛,紛紛停下手來,錦衣衛什麽事情不敢幹,要是反抗被殺了,豈不虧了。
錦衣衛的人盡皆下馬抓捕讀書人與國子監的學生,三大營的士兵在一旁看著,沒有人阻攔,實然這些三大營的士兵入城後,就再也沒有接受來自洪承疇與曹文昭的命令,現在的他們不敢輕舉妄動,故看著這幕事情的發生也沒有阻止。
李世超看到了人群中的施淮安,這個時候的施淮安也看著李世超,兩人隻是對視一眼便移開了視線。
“你們沒有權利抓我,我是有功名在身的。”正當所有讀書人乖乖就範的時候,一名居正社的讀書人大喊一聲,推開了錦衣衛。
李世超下了馬來,走到這名說話的讀書人麵前指著國子監的大門道:“你知道這是什麽地方嗎?”
“知道。”
“知道,你還敢來這裏鬧事。”
“我等隻是想讓皇上為張居正大人平反,是為了大明。”這名讀書人有些血性,絲毫不害怕近在咫尺的李世超。
李世超眼中一閃而過的猶豫,這個時候,若是他抽刀把這名讀書人殺了,無異於把這場風波鬧得更大,可他不是野獸,他下不去手,雖然李世超下不去手,可一個跟隨李世超多年的錦衣衛卻看懂了李世超的猶豫,抽出刀,指著這名讀書人的腰部,冷冷的說了句:“普天之下,沒有我們錦衣衛不能捉拿的人,即便你們有功名在身,在此鬧事,我現在就可以一刀把你砍了。”
李世超看了一眼這個多年的兄弟,歎口氣,轉過了身。
這名年輕的讀書人迴頭看了一眼錦衣衛,譏笑道:“你們有膽量去遼東砍韃子啊,在這裏耍什麽威風。我大明遲早會敗落在你等手中。”
這名錦衣衛聽到讀書人的話後,一刀捅進了這名讀書人的腰腹中,鮮血濺了出來,也讓居正社的讀書人受到了刺激,當然也嚇壞了國子監的學生。
求推薦,求支持,求收藏
“進來吧。”
這名學生聽到郭於禮的聲音後,這才推門進入,後轉過身去,把門關住。
“何事?”郭於禮問道。
“先生,門外有很多讀書人,他們靜坐在那裏,說是要為張居正請命,想讓皇上為張居正平反,並恢複新政。”這名學生盡力的保持著鎮靜。
“胡鬧。”說著郭於禮站起身,往門外走去,這名學生緊緊的跟在郭於禮的身後。
郭於禮到了門前才發現學生們都聚在門口,而學生看到郭於禮的到來,都自覺的讓出一條路來,郭於禮到了門前,看著門外靜坐的施淮安等人。
“你等如此胡鬧,聖人之言白讀了嗎?”實然,現在郭於禮十分生氣,因為在他心中讀書人就應該把書讀好,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他的信條,而現在這些讀書人的所作所為讓他感到厭惡。
因為郭於禮乃是國子監祭酒,在山東等地又有些名氣,故施淮安也認識郭於禮,看到郭於禮出來,站起身來,向著郭於禮鞠了一躬道:“先生,請救我大明朝。”
“危言聳聽,皇上龍體康健,正值年少,國家五穀豐登,正是盛世,何來國危?”郭於禮真的是一個十分盡職的讀書人,兩耳不聞窗外事,在他看來,朱由檢鏟除了魏忠賢,便是明君,天下沒有叛亂,便是盛世。
聽完郭於禮的話後,施淮安有些生氣,郭於禮空有一身學識,卻毫無見解。
“當今天下,建奴危及北疆,各地官員貪腐不堪,地主鄉紳欺壓百姓,百姓多食不果腹,苦不堪言,怎言盛世,昔日張公居正,推行新法,惠及黎民,望先生能與我等一起上奏皇上,為居正大人平反,恢複新政,但求百姓安居樂業,朝廷早日鏟除邊患。”施淮安知道郭於禮過於死板,從未想過要打動他,說這些話實際上不是讓郭於禮聽得,而是讓郭於禮身後的這些學生聽得。
“哼,說的好聽,張居正到底有沒有罪,你怎知道,新政的好處與弊端,你可曾清楚,一個讀書人不知安安分分的讀書科考,隻想著這些歪門邪道還博取官位嗎?”郭於禮身後的一名學生對於施淮安這種憂天下的表情實在看不下去。
施淮安看了一眼這名學生,沒有絲毫搭理他的意思,轉而看向郭於禮。
郭於禮沒有說話,沉寂了一會兒。
“你們趕緊走吧,這裏是國之重地,容不得你們胡鬧,張居正能否平反,不是你我二人能夠決定的,朝廷之上,自有皇上與各位大臣商議定奪,速速離去。”郭於禮擺了擺手。
“我等今日就算身死在這裏,也不會退步,我等從小便熟讀聖人之言,自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之理,不像你等,隻知道悶頭做學問,關緊門窗,唯恐惹禍上身,你們皆是我等讀書人的害群之馬,誰說無用是書生,我們這些書生今日便讓朝廷知道,民意何在,為張居正大人平反,恢複新政。”施淮安臉色有些猙獰,咬著牙齒說出了這些話。
跟隨施淮安一起來的居正社的人聽完施淮安的話後,齊聲喊道:“為張公居正平反,恢複新政。”
“為張公居正平反,恢複新政。”
郭於禮被眼前的這一幕氣的不輕,嘴中支吾的說道:“胡鬧,胡鬧。”
兩名學生趕緊上前來攙扶住郭於禮。
“先生,我們扶您進去。”
郭於禮知道如果自己在這裏呆著,指不定待迴會罵自己什麽?應了一聲後,便在兩名學生的攙扶中進入了國子監。
扶著郭於禮的一名學生道:“先生,我等可要去報官。”
“無需,但願這些讀書人懸崖勒馬,不能耽誤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聽完郭於禮的話後,學生有些不服氣道:“先生,他們敢罵我們膽小怕事,我等怎還考慮他們的前程。”
郭於禮沒有說話,隻是靜靜的朝前走去。
此時的國子監門外已不如剛剛那麽風平浪靜,國子監的學生已於居正社的讀書人爭吵起來,場麵極其混亂。
國子監的學生罵居正社的讀書人不知本分,妄談朝政。
居正社的讀書人罵國子監的學生隻讀死書,不願意為大明朝的昌盛出一點力,枉受皇恩。
兩撥人就這樣你來我往,施淮安看著這幕心中十分滿意。
雖說讀書人與學生有些年邁的,但大多數都是青壯年,火氣比較旺,爭吵無果後,竟然動起手來,場麵更加混亂。
在附近遊走的一對三大營士兵,聽到動靜,趕忙跑了過來。可看著一群讀書人在打架,倒是讓他們不知所措。
士兵的一個百戶抽出跨在腰間的長劍,大喊一聲:“住手。”
可這些讀書人卻沒有一個人迴應,還是忙著把拳頭打到對手的身上。
百戶又喊一聲住手,還是無人理會。
這倒為難了這群當兵的,怎麽辦,要動手嗎?可是對方是一群讀書人,或是誤傷,豈不是給自家大人找麻煩。
正當三大營士兵為難的時候,李世超率領的錦衣衛來到了。
李世超看著混亂的局勢,大喊一聲:“國之重地,豈能容如此鬧劇,來人,全部抓起來,若是有人反抗,格殺勿論。”
李世超的話比之那個百戶的話更有威懾性,在看著他們的穿著,都是錦衣衛,紛紛停下手來,錦衣衛什麽事情不敢幹,要是反抗被殺了,豈不虧了。
錦衣衛的人盡皆下馬抓捕讀書人與國子監的學生,三大營的士兵在一旁看著,沒有人阻攔,實然這些三大營的士兵入城後,就再也沒有接受來自洪承疇與曹文昭的命令,現在的他們不敢輕舉妄動,故看著這幕事情的發生也沒有阻止。
李世超看到了人群中的施淮安,這個時候的施淮安也看著李世超,兩人隻是對視一眼便移開了視線。
“你們沒有權利抓我,我是有功名在身的。”正當所有讀書人乖乖就範的時候,一名居正社的讀書人大喊一聲,推開了錦衣衛。
李世超下了馬來,走到這名說話的讀書人麵前指著國子監的大門道:“你知道這是什麽地方嗎?”
“知道。”
“知道,你還敢來這裏鬧事。”
“我等隻是想讓皇上為張居正大人平反,是為了大明。”這名讀書人有些血性,絲毫不害怕近在咫尺的李世超。
李世超眼中一閃而過的猶豫,這個時候,若是他抽刀把這名讀書人殺了,無異於把這場風波鬧得更大,可他不是野獸,他下不去手,雖然李世超下不去手,可一個跟隨李世超多年的錦衣衛卻看懂了李世超的猶豫,抽出刀,指著這名讀書人的腰部,冷冷的說了句:“普天之下,沒有我們錦衣衛不能捉拿的人,即便你們有功名在身,在此鬧事,我現在就可以一刀把你砍了。”
李世超看了一眼這個多年的兄弟,歎口氣,轉過了身。
這名年輕的讀書人迴頭看了一眼錦衣衛,譏笑道:“你們有膽量去遼東砍韃子啊,在這裏耍什麽威風。我大明遲早會敗落在你等手中。”
這名錦衣衛聽到讀書人的話後,一刀捅進了這名讀書人的腰腹中,鮮血濺了出來,也讓居正社的讀書人受到了刺激,當然也嚇壞了國子監的學生。
求推薦,求支持,求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