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普所說的也是實情,現在朝廷關注的事情太多了,眼前就有營軍出關要安排,還有與蒙古結盟的後續,這個時候提出為張居正平反,一定會造成波動,甚至影響這兩件事情的進展。
朱由檢與李國普卻不一樣,他心中根本就沒有這個擔憂,擺擺手道:“你說的朕都清楚,不過為張居正平反,此事幹係重大,宜早不宜遲。”
聽完朱由檢的話,李國普有些無奈,臉上抽搐一下,後開口道:“即是明天論政,微臣這便下去準備。”雖然不想那麽快來臨,但晚來早來都會來,不如趁著皇帝巡視三大營留下的威勢,來處理這件事情。
朱由檢允了後,便召見了駱養性,安排他明日在太和殿門口多加上百名禁軍,並讓在民間的錦衣衛做好準備,在明日論政結束後,用一些非常規手段引起朝廷與官府的注意,比如,簽萬民傘,讓讀書人千人共同上書,甚至聚眾鬧事。
駱養性一一領會,並表示,一定完成任務。
整個京師的氣氛忽然變了,大街小巷上麵經常有錦衣衛走動,各官員的府邸門口也有錦衣衛盯梢,不過內閣的保密工作做的極好,李爍的上奏好像都無人得知,官員們沒有什麽反應。
在京師城西有了茶館,城西沒有城北城東富裕,城北都是高官富紳的聚集處,繁華無比,車水馬龍,城東靠近皇城,也標誌著這裏的繁榮程度,但城西卻與這兩個地方有天差之別,這邊隻有普通百姓與落魄的讀書人,全是些無權無勢,無田無銀的人。
就是因為貧窮,這裏才成為錦衣衛下手的地方。
這茶館每日都有許多讀書人,來此品茶論道,而這段時間中,茶館的生意出其的好,許多每日靜坐家中讀聖賢書的讀書人,經常來到這家茶館,而近些時日,來到這家茶館的人大多數都是已經引起官府注意的居正社的成員。
就在今日,二樓上坐滿了來自五湖四海的讀書人,他們大多數都是二十幾歲,有些衝勁,又有些沉穩。
此時的他們正在高談闊論。
“大明朝積弊已久,若在不改革變法,唯有衰敗一途。”一個留著胡須的年輕人高聲道,這個年輕人來自山東,叫施淮安。雖說年紀輕輕,但讀書卻非常厲害,已是秀才之身,來到京師本想入國子監讀書,不過卻沒有如願,此時的國子監以不如從前,在將近兩百年的演變中已經成為明末黨爭最大的發源地,毫無背景的施淮安就算符合了條件,拿著銀兩也沒有進入,被拒絕後,施淮安十分氣憤,又覺得歸家對不起家中父母,臉上無光,便在京師中住了下來,等待著來年科舉。
此時在京師頗有名氣的居正社便是施淮安一力促成的,在他的苦心經營下,聯絡了一千餘名對世事,朝政厭惡的讀書人,他們與當年的東林書院一般,聚在一起,談朝政,談治國方針,為張居正鳴不平,為神宗年間的新政歌功頌德,甚至在私下裏麵還辱罵過神宗皇帝。
施淮安為什麽會成立居正社,原因便在錦衣衛的身上,駱養性深知,隻靠著一幫百姓鬧,根本就起不到什麽效果,筆杆子有的時候要比槍杆子還有力度,他需要讀書人出來,便囑咐李世超去辦理這件事情。
李世超不敢大意,走訪京師,發覺施淮安善辯,朋友多,最重要的一條是他有一個讀書人的傲氣,李世超不敢以真正的身份出現在施淮安身邊,他把自己喬裝成了一個富家子弟的模樣,與施淮安交上了朋友。
因為李世超出手大方,談吐不凡,在一個月的時間中,兩個人便無話不談。
李世超無意間提起李爍曾上書為張居正平反這件事情,並未張居正新政說了很多好話,這施淮安一聽,便就動了想法,因為他來自地方,又經常遊學,對於各地的弊端十分了解,土地兼並,豪強並起,有的官府根本就壓製不住當地的富商,各級矛盾尤為特殊,正是因為有著這些擔憂與看法,施淮安才明白,大明朝必須要變上一變,他大明朝比作一個老人的話,他身上頑疾纏身,隻用溫補的藥,雖能緩解,卻不能治本,在這個時候,一記猛藥,絕對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施淮安對待張居正也有一種特殊的感情,若是有機會,願意為張居正平反正名出力。
在李世超的資助下,施淮安便開始著手成立居正社。
居正社成立後,果然起到了駱養性所想的作用,他們四處講學,宣傳新政的好處,在官方的操控下,這居正社的發展勢頭甚至超過了以前的東林書院,不過也有許多讀書人聽聞居正社的所作所為後,十分不滿,施淮安的一些朋友經常寫信咒罵施淮安,不務正業,妄議朝政,總有一天惹禍上身,施淮安的迴信很簡單,井底之蛙,不堪於謀。
“可又如何去變,皇上久居深宮,不知民間疾苦,難不成就靠著那些大臣們,可不是所有人都與陝西巡撫李大人一般,心係國家啊。”一個讀書人開口說道。
因為李爍曾在大朝會上提出過這個政治願景,故有一些崇拜李爍的讀書人存在,當然多數,還是厭惡李爍,都說李爍是個賣弄權術的小人,而在這居正社中,雖未謀麵,但他的威望卻是很高,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理想,都想改變大明朝。
“皇上不知道,我們難道不能讓他知道嗎?”施淮安嚴肅的說道,眉宇之間竟有些豪氣。
“賢弟此話何意?”一個年近中年的讀書人說道。
“明日我們去國子監靜坐,後聯名上書,痛斥朝政,為張閣老請命。”施淮安早就有了這個打算,一直沒有實施的原因是因為時機不對,可現在敏感的他知道時機已經到了,京師上下都在竄動著一種不安的情緒,貧富之間的矛盾被某些不知名的人挑起,而李世超的身份,這施淮安心中早就有了懷疑,不過一直沒有點破。
“可我們的上書,如何能到了禦前呢?”能夠參加居正社的讀書人骨子裏麵流淌的都是些不安於現狀的鮮血,對於這件事情他們沒有恐懼,有的隻是興奮。
“我有一朋友子在朝中為官,他說能夠把我們的上書遞交到禦前,並且根本不用經過內閣。”施淮安輕聲說道,言語之間十分自信。
“大好。”
在茶館商量好後,這施淮安便讓茶館的跑堂道外麵買了一張宣旨,這張宣旨足長兩米,磨好墨後,施淮安便動筆開始書寫,不一會兒便就寫好了一篇大氣磅礴的請命書,施淮安在落款的時候寫上了自己的名字,並從懷中拿出自己的印章蓋在了名字上。
施淮安寫好後,在這茶館中的其他讀書人也爭先書寫自己的名字。
如朋友對我說的,沒有腦子了,想出去就出現,迴來忙了吧,這兩天真的很忙,所以才每天一更,今天晚上兩更,希望書友們都夠喜歡這本小說,多多支持一把,拜謝
朱由檢與李國普卻不一樣,他心中根本就沒有這個擔憂,擺擺手道:“你說的朕都清楚,不過為張居正平反,此事幹係重大,宜早不宜遲。”
聽完朱由檢的話,李國普有些無奈,臉上抽搐一下,後開口道:“即是明天論政,微臣這便下去準備。”雖然不想那麽快來臨,但晚來早來都會來,不如趁著皇帝巡視三大營留下的威勢,來處理這件事情。
朱由檢允了後,便召見了駱養性,安排他明日在太和殿門口多加上百名禁軍,並讓在民間的錦衣衛做好準備,在明日論政結束後,用一些非常規手段引起朝廷與官府的注意,比如,簽萬民傘,讓讀書人千人共同上書,甚至聚眾鬧事。
駱養性一一領會,並表示,一定完成任務。
整個京師的氣氛忽然變了,大街小巷上麵經常有錦衣衛走動,各官員的府邸門口也有錦衣衛盯梢,不過內閣的保密工作做的極好,李爍的上奏好像都無人得知,官員們沒有什麽反應。
在京師城西有了茶館,城西沒有城北城東富裕,城北都是高官富紳的聚集處,繁華無比,車水馬龍,城東靠近皇城,也標誌著這裏的繁榮程度,但城西卻與這兩個地方有天差之別,這邊隻有普通百姓與落魄的讀書人,全是些無權無勢,無田無銀的人。
就是因為貧窮,這裏才成為錦衣衛下手的地方。
這茶館每日都有許多讀書人,來此品茶論道,而這段時間中,茶館的生意出其的好,許多每日靜坐家中讀聖賢書的讀書人,經常來到這家茶館,而近些時日,來到這家茶館的人大多數都是已經引起官府注意的居正社的成員。
就在今日,二樓上坐滿了來自五湖四海的讀書人,他們大多數都是二十幾歲,有些衝勁,又有些沉穩。
此時的他們正在高談闊論。
“大明朝積弊已久,若在不改革變法,唯有衰敗一途。”一個留著胡須的年輕人高聲道,這個年輕人來自山東,叫施淮安。雖說年紀輕輕,但讀書卻非常厲害,已是秀才之身,來到京師本想入國子監讀書,不過卻沒有如願,此時的國子監以不如從前,在將近兩百年的演變中已經成為明末黨爭最大的發源地,毫無背景的施淮安就算符合了條件,拿著銀兩也沒有進入,被拒絕後,施淮安十分氣憤,又覺得歸家對不起家中父母,臉上無光,便在京師中住了下來,等待著來年科舉。
此時在京師頗有名氣的居正社便是施淮安一力促成的,在他的苦心經營下,聯絡了一千餘名對世事,朝政厭惡的讀書人,他們與當年的東林書院一般,聚在一起,談朝政,談治國方針,為張居正鳴不平,為神宗年間的新政歌功頌德,甚至在私下裏麵還辱罵過神宗皇帝。
施淮安為什麽會成立居正社,原因便在錦衣衛的身上,駱養性深知,隻靠著一幫百姓鬧,根本就起不到什麽效果,筆杆子有的時候要比槍杆子還有力度,他需要讀書人出來,便囑咐李世超去辦理這件事情。
李世超不敢大意,走訪京師,發覺施淮安善辯,朋友多,最重要的一條是他有一個讀書人的傲氣,李世超不敢以真正的身份出現在施淮安身邊,他把自己喬裝成了一個富家子弟的模樣,與施淮安交上了朋友。
因為李世超出手大方,談吐不凡,在一個月的時間中,兩個人便無話不談。
李世超無意間提起李爍曾上書為張居正平反這件事情,並未張居正新政說了很多好話,這施淮安一聽,便就動了想法,因為他來自地方,又經常遊學,對於各地的弊端十分了解,土地兼並,豪強並起,有的官府根本就壓製不住當地的富商,各級矛盾尤為特殊,正是因為有著這些擔憂與看法,施淮安才明白,大明朝必須要變上一變,他大明朝比作一個老人的話,他身上頑疾纏身,隻用溫補的藥,雖能緩解,卻不能治本,在這個時候,一記猛藥,絕對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施淮安對待張居正也有一種特殊的感情,若是有機會,願意為張居正平反正名出力。
在李世超的資助下,施淮安便開始著手成立居正社。
居正社成立後,果然起到了駱養性所想的作用,他們四處講學,宣傳新政的好處,在官方的操控下,這居正社的發展勢頭甚至超過了以前的東林書院,不過也有許多讀書人聽聞居正社的所作所為後,十分不滿,施淮安的一些朋友經常寫信咒罵施淮安,不務正業,妄議朝政,總有一天惹禍上身,施淮安的迴信很簡單,井底之蛙,不堪於謀。
“可又如何去變,皇上久居深宮,不知民間疾苦,難不成就靠著那些大臣們,可不是所有人都與陝西巡撫李大人一般,心係國家啊。”一個讀書人開口說道。
因為李爍曾在大朝會上提出過這個政治願景,故有一些崇拜李爍的讀書人存在,當然多數,還是厭惡李爍,都說李爍是個賣弄權術的小人,而在這居正社中,雖未謀麵,但他的威望卻是很高,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理想,都想改變大明朝。
“皇上不知道,我們難道不能讓他知道嗎?”施淮安嚴肅的說道,眉宇之間竟有些豪氣。
“賢弟此話何意?”一個年近中年的讀書人說道。
“明日我們去國子監靜坐,後聯名上書,痛斥朝政,為張閣老請命。”施淮安早就有了這個打算,一直沒有實施的原因是因為時機不對,可現在敏感的他知道時機已經到了,京師上下都在竄動著一種不安的情緒,貧富之間的矛盾被某些不知名的人挑起,而李世超的身份,這施淮安心中早就有了懷疑,不過一直沒有點破。
“可我們的上書,如何能到了禦前呢?”能夠參加居正社的讀書人骨子裏麵流淌的都是些不安於現狀的鮮血,對於這件事情他們沒有恐懼,有的隻是興奮。
“我有一朋友子在朝中為官,他說能夠把我們的上書遞交到禦前,並且根本不用經過內閣。”施淮安輕聲說道,言語之間十分自信。
“大好。”
在茶館商量好後,這施淮安便讓茶館的跑堂道外麵買了一張宣旨,這張宣旨足長兩米,磨好墨後,施淮安便動筆開始書寫,不一會兒便就寫好了一篇大氣磅礴的請命書,施淮安在落款的時候寫上了自己的名字,並從懷中拿出自己的印章蓋在了名字上。
施淮安寫好後,在這茶館中的其他讀書人也爭先書寫自己的名字。
如朋友對我說的,沒有腦子了,想出去就出現,迴來忙了吧,這兩天真的很忙,所以才每天一更,今天晚上兩更,希望書友們都夠喜歡這本小說,多多支持一把,拜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