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朱由檢在大朝會上便就說過,把兩個有威望有能力的人放到一起,絕不是好事,甚至弄巧成拙,發生意想不到的後果。
朱由檢聽到袁崇煥這般說話,心中便有些不高興,真是個刺頭,哪個當官的不想入京,可這袁崇煥偏偏不想入京,深究下來,還是放心不下聊遼東局勢。
“你難不成是覺得孫承宗不堪大任,當不了這遼東經略嗎?”
“臣不敢有此意。”
“你迴遼東之事休要在提,朕有一份差事等著你,你袁崇煥接了便好,不接朕決不輕饒。”朱由檢也不想在跟袁崇煥客氣了,若袁崇煥真的不知好歹,魏忠賢垮台後,朱由檢不介意給袁崇煥也安上個私通閹黨的罪名,反正為魏忠賢建立生祠的人中有袁崇煥。
這時候,袁崇煥氣的閉口不語。
站在一旁的曹文詔有些心急,這可是在乾清宮,袁崇煥惹怒皇上會有好果子吃,再怎麽說他們也都算是遼東一係,故曹文詔也不想袁崇煥在京中受到懲處,忙開口勸慰道:“袁大人,皇上召你入京,是看重你的才能,你怎能拒絕皇上的好意呢,下官知道袁大人放心不下遼東的局勢,可遼東有孫大人,你就安安心心留在京中為皇上辦差吧。”曹文詔不愧是明末數得著的名將,他粗中有細,這些話說著一方麵是在勸慰袁崇煥,而另一方麵卻是對皇帝說,袁崇煥不想進京的原因不是想在遼東當土皇帝,而是心係邊疆安危。
大殿之中的人心思各異,有人高興有人憂。憂慮的人便是魏忠賢,曹文詔,田爾耕,而高興的人便是黃立極,洪承疇與施鳳來。
魏忠賢,田爾耕二人憂愁的原因當然不在袁崇煥身上,他們都是在憂愁著自己的明日,隻有曹文詔一人才是真正擔心袁崇煥冒犯了聖顏,黃立極,洪承疇與施鳳來高興的原因實際上也很簡單,他們三人都知道袁崇煥入京就任的便是崔呈秀遺留下來的兵部尚書職位,兵部尚書,位高權重,當為六部之首,黃立極想要洪承疇擔任,這樣子自己便完成了培養接班人的政治意圖,施鳳來與洪承疇二人卻都是有染指兵部尚書的想法,皇帝說要讓袁崇煥擔任的時候,兩個人都十分失望,此時看到袁崇煥頂撞皇帝,哪有不開心之理。
“王承恩,宣讀聖旨,我倒要看一看這袁崇煥敢不敢抗旨不尊。”朱由檢語氣冰冷的說道,登上帝位後,人人對他恭敬不敢忤逆,此時袁崇煥不買自己的賬,讓朱由檢十分生氣。
站在一旁的王承恩嚇了一跳,後趕忙到龍案之上拿起了聖旨,當眾誦道:“奉天承運,皇帝召曰,寧遠大捷,袁崇煥首敗後金,振奮士氣,使得遼東局勢豁然開朗,朕十分欣慰,今兵部尚書崔呈秀大逆不道,意圖謀反,革其職位,由遼東巡撫袁崇煥任大明兵部尚書,即日起,就任。欽此。”王承恩念完後,看向了袁崇煥。
這擺明是升官,可袁崇煥還是遲疑了一陣,朱由檢臉色越來越黑,正想發怒之時,袁崇煥開口說道:“皇上,臣願意領旨,不過皇上必要答應臣一個條件。”
“哈哈哈,袁崇煥,你把朕的乾清宮當成了你家的後花園了吧,也罷,朕看你有功,便聽一聽你的條件。”聽完袁崇煥的話,朱由檢本想一拍龍案,拿下了事,可卻忍住了,他不能學上個時空的崇禎皇帝,也要控製一下自己的脾氣,不然就會變成一個十足的暴君,導致大明朝亡國後,也不會有人說崇禎亡國實為可憐,倒是會有人說崇禎乃是大明朝有名的暴君,一言不合被便要殺人,導致好好的大明朝走向覆亡。
“臣願意留任兵部,不過若是遼東有失,臣應立即奔赴遼東。”袁崇煥堅定的說道。
聽完這話朱由檢心中一暖,他清楚袁崇煥真的是擔心著遼東的局勢,不管曆史到底如何,此時的袁崇煥對待大明還是有一顆獻身報國之心。
朱由檢輕聲說道:“朕準了,不過若是遼東有變,你也無需迴遼東了,朕的京師便托付給你了。”朱由檢這些話說的是真的,土木堡之變後,英宗皇帝被俘,幸兵部尚書於謙運籌帷幄,拒絕遷都,力爭死守京師,留下了赫赫忠名,而此時的朱由檢便對袁崇煥抱有這個希望,他想袁崇煥成為崇禎年間的於謙。
朱由檢這話一說,曹文詔心中一喜,而黃立極三人卻有些失望。
把京師交付於你之類的話表明了朱由檢對袁崇煥的看重,袁崇煥又哪裏不知,跪下身去,恭恭敬敬的說道:“微臣領旨。”
朱由檢開心的笑出聲來,道:“袁崇煥,你可知道,朕剛剛差點下旨把你拖出去,不過此時朕卻把你當成朕的左膀右臂那般看待,朕望你能夠為國盡忠,為朕盡忠。”
“微臣萬死不辭。”看樣子袁崇煥又恢複了正常。
朱由檢看向洪承疇道:“洪承疇,朕送你一份大禮。”
洪承疇心中奇怪,什麽大禮?
“微臣不知皇上何意?”
“袁崇煥率領的一萬軍馬就地編入三大營,不過,三個月後,你要五倍奉還,你要交出五萬人馬赴遼,兩年一輪換,朕的三大營不能不經曆沙場,讓他們看看遼東邊軍是如何作戰,也讓他們看看我們的敵人又是如何驍勇。”朱由檢提出了一個醞釀許久的想法。
不過話語一落,黃立極便站了出來說道:“皇上萬萬不可,遼兵內遷,為安士卒之心,並要遷其家眷入關,這一萬兵馬少說也有七八萬家眷,一路奔波,安置,對於朝廷來說是極大的負擔,再說讓三大營出關練兵,更為不妥,三大營久違沙場,去了遼東,若是鎮守不利,導致遼東防線有了缺口,後金兵馬長驅直入,到了京師之下,那便有亡國之險。”
朱由檢冷哼一聲說道:“朕便是防患於未然,三大營士卒若是不經沙場,日後若是大明到了生死關頭之際,三大營養了十幾萬酒囊飯袋,怎能力挽狂瀾,到時候才真的有亡國之險。袁崇煥,你說若是把這五萬京兵分別安插在各個城池,會讓遼東出現混亂,甚至讓後金攻入關內的風險嗎?“
袁崇煥理了一下思緒,已經進入了兵部尚書的角色。
”皇上,一萬邊軍入京,能與京兵相護演練,必能提高三大營的水準,而調五萬京兵出關,更是神來之筆,兩年後,京兵經曆了沙場,迴到京師,在調走五萬,周而複始,不出幾年,三大營絕對會變成一股精兵。”
“袁大人說的輕鬆,這都是白花花的銀子,一萬邊軍入關,遷徙家眷,安置,這少說也要二十多萬兩白銀,大軍一動,便又是一筆開銷,五萬大軍出關,每兩年一次,朝廷便會為此付出將近三十萬兩白銀,實乃勞民傷財,望皇上三思而行。”施鳳來開口說道。
就朱由檢提出的這個建議,大殿之中的人誰說的都沒錯,袁崇煥與朱由檢的本意是強軍,光是紙麵上說,永遠造就不了強大的軍隊,唯有血與淚才能鑄造強軍,而黃立極與施鳳來也是為大局著想,朝廷本來就很窮了,在加上這兩項付出,隻怕連官員的俸祿都發不出來,萬一日後有了天災造反之類的事情,朝廷拿什麽賑災,又拿什麽戡亂,隻能束手無策。
朱由檢聽到袁崇煥這般說話,心中便有些不高興,真是個刺頭,哪個當官的不想入京,可這袁崇煥偏偏不想入京,深究下來,還是放心不下聊遼東局勢。
“你難不成是覺得孫承宗不堪大任,當不了這遼東經略嗎?”
“臣不敢有此意。”
“你迴遼東之事休要在提,朕有一份差事等著你,你袁崇煥接了便好,不接朕決不輕饒。”朱由檢也不想在跟袁崇煥客氣了,若袁崇煥真的不知好歹,魏忠賢垮台後,朱由檢不介意給袁崇煥也安上個私通閹黨的罪名,反正為魏忠賢建立生祠的人中有袁崇煥。
這時候,袁崇煥氣的閉口不語。
站在一旁的曹文詔有些心急,這可是在乾清宮,袁崇煥惹怒皇上會有好果子吃,再怎麽說他們也都算是遼東一係,故曹文詔也不想袁崇煥在京中受到懲處,忙開口勸慰道:“袁大人,皇上召你入京,是看重你的才能,你怎能拒絕皇上的好意呢,下官知道袁大人放心不下遼東的局勢,可遼東有孫大人,你就安安心心留在京中為皇上辦差吧。”曹文詔不愧是明末數得著的名將,他粗中有細,這些話說著一方麵是在勸慰袁崇煥,而另一方麵卻是對皇帝說,袁崇煥不想進京的原因不是想在遼東當土皇帝,而是心係邊疆安危。
大殿之中的人心思各異,有人高興有人憂。憂慮的人便是魏忠賢,曹文詔,田爾耕,而高興的人便是黃立極,洪承疇與施鳳來。
魏忠賢,田爾耕二人憂愁的原因當然不在袁崇煥身上,他們都是在憂愁著自己的明日,隻有曹文詔一人才是真正擔心袁崇煥冒犯了聖顏,黃立極,洪承疇與施鳳來高興的原因實際上也很簡單,他們三人都知道袁崇煥入京就任的便是崔呈秀遺留下來的兵部尚書職位,兵部尚書,位高權重,當為六部之首,黃立極想要洪承疇擔任,這樣子自己便完成了培養接班人的政治意圖,施鳳來與洪承疇二人卻都是有染指兵部尚書的想法,皇帝說要讓袁崇煥擔任的時候,兩個人都十分失望,此時看到袁崇煥頂撞皇帝,哪有不開心之理。
“王承恩,宣讀聖旨,我倒要看一看這袁崇煥敢不敢抗旨不尊。”朱由檢語氣冰冷的說道,登上帝位後,人人對他恭敬不敢忤逆,此時袁崇煥不買自己的賬,讓朱由檢十分生氣。
站在一旁的王承恩嚇了一跳,後趕忙到龍案之上拿起了聖旨,當眾誦道:“奉天承運,皇帝召曰,寧遠大捷,袁崇煥首敗後金,振奮士氣,使得遼東局勢豁然開朗,朕十分欣慰,今兵部尚書崔呈秀大逆不道,意圖謀反,革其職位,由遼東巡撫袁崇煥任大明兵部尚書,即日起,就任。欽此。”王承恩念完後,看向了袁崇煥。
這擺明是升官,可袁崇煥還是遲疑了一陣,朱由檢臉色越來越黑,正想發怒之時,袁崇煥開口說道:“皇上,臣願意領旨,不過皇上必要答應臣一個條件。”
“哈哈哈,袁崇煥,你把朕的乾清宮當成了你家的後花園了吧,也罷,朕看你有功,便聽一聽你的條件。”聽完袁崇煥的話,朱由檢本想一拍龍案,拿下了事,可卻忍住了,他不能學上個時空的崇禎皇帝,也要控製一下自己的脾氣,不然就會變成一個十足的暴君,導致大明朝亡國後,也不會有人說崇禎亡國實為可憐,倒是會有人說崇禎乃是大明朝有名的暴君,一言不合被便要殺人,導致好好的大明朝走向覆亡。
“臣願意留任兵部,不過若是遼東有失,臣應立即奔赴遼東。”袁崇煥堅定的說道。
聽完這話朱由檢心中一暖,他清楚袁崇煥真的是擔心著遼東的局勢,不管曆史到底如何,此時的袁崇煥對待大明還是有一顆獻身報國之心。
朱由檢輕聲說道:“朕準了,不過若是遼東有變,你也無需迴遼東了,朕的京師便托付給你了。”朱由檢這些話說的是真的,土木堡之變後,英宗皇帝被俘,幸兵部尚書於謙運籌帷幄,拒絕遷都,力爭死守京師,留下了赫赫忠名,而此時的朱由檢便對袁崇煥抱有這個希望,他想袁崇煥成為崇禎年間的於謙。
朱由檢這話一說,曹文詔心中一喜,而黃立極三人卻有些失望。
把京師交付於你之類的話表明了朱由檢對袁崇煥的看重,袁崇煥又哪裏不知,跪下身去,恭恭敬敬的說道:“微臣領旨。”
朱由檢開心的笑出聲來,道:“袁崇煥,你可知道,朕剛剛差點下旨把你拖出去,不過此時朕卻把你當成朕的左膀右臂那般看待,朕望你能夠為國盡忠,為朕盡忠。”
“微臣萬死不辭。”看樣子袁崇煥又恢複了正常。
朱由檢看向洪承疇道:“洪承疇,朕送你一份大禮。”
洪承疇心中奇怪,什麽大禮?
“微臣不知皇上何意?”
“袁崇煥率領的一萬軍馬就地編入三大營,不過,三個月後,你要五倍奉還,你要交出五萬人馬赴遼,兩年一輪換,朕的三大營不能不經曆沙場,讓他們看看遼東邊軍是如何作戰,也讓他們看看我們的敵人又是如何驍勇。”朱由檢提出了一個醞釀許久的想法。
不過話語一落,黃立極便站了出來說道:“皇上萬萬不可,遼兵內遷,為安士卒之心,並要遷其家眷入關,這一萬兵馬少說也有七八萬家眷,一路奔波,安置,對於朝廷來說是極大的負擔,再說讓三大營出關練兵,更為不妥,三大營久違沙場,去了遼東,若是鎮守不利,導致遼東防線有了缺口,後金兵馬長驅直入,到了京師之下,那便有亡國之險。”
朱由檢冷哼一聲說道:“朕便是防患於未然,三大營士卒若是不經沙場,日後若是大明到了生死關頭之際,三大營養了十幾萬酒囊飯袋,怎能力挽狂瀾,到時候才真的有亡國之險。袁崇煥,你說若是把這五萬京兵分別安插在各個城池,會讓遼東出現混亂,甚至讓後金攻入關內的風險嗎?“
袁崇煥理了一下思緒,已經進入了兵部尚書的角色。
”皇上,一萬邊軍入京,能與京兵相護演練,必能提高三大營的水準,而調五萬京兵出關,更是神來之筆,兩年後,京兵經曆了沙場,迴到京師,在調走五萬,周而複始,不出幾年,三大營絕對會變成一股精兵。”
“袁大人說的輕鬆,這都是白花花的銀子,一萬邊軍入關,遷徙家眷,安置,這少說也要二十多萬兩白銀,大軍一動,便又是一筆開銷,五萬大軍出關,每兩年一次,朝廷便會為此付出將近三十萬兩白銀,實乃勞民傷財,望皇上三思而行。”施鳳來開口說道。
就朱由檢提出的這個建議,大殿之中的人誰說的都沒錯,袁崇煥與朱由檢的本意是強軍,光是紙麵上說,永遠造就不了強大的軍隊,唯有血與淚才能鑄造強軍,而黃立極與施鳳來也是為大局著想,朝廷本來就很窮了,在加上這兩項付出,隻怕連官員的俸祿都發不出來,萬一日後有了天災造反之類的事情,朝廷拿什麽賑災,又拿什麽戡亂,隻能束手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