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賢的這番話無疑給閹黨成員增加了自信,可是魏忠賢後半句話卻震驚了整個朝堂,也把整個閹黨集團打入了深淵。


    “孫承宗早年督造遼東防線,朝廷上下若說誰了解遼東局勢,非孫承宗一人,老奴認為,普天之下,也隻有孫承宗可擔大任,老奴無任何疑議,皇上聖明。”


    魏忠賢這話一說,太和殿中一片死寂,就連孫承宗都震驚異常,為什麽魏忠賢會如此支持自己。


    崔呈秀,許顯純一幹人等不敢相信自己聽到了什麽。


    朱由檢會心一笑:“魏公公如此深明大義,怪不得先帝如此倚重信賴."


    滿朝文武看著魏忠賢與朱由檢一唱一和,不了解朝政的人還以為兩人是政治同盟呢,不過頗有見解的人士了解,魏忠賢是前朝的權臣,朱由檢是新朝的皇帝,這種關係讓他們不可能走到一起,魏忠賢隻能選擇和平隱退,朱由檢也要選擇一個重新的權臣來協助他治理國家。


    實然,在這種情況之下,造反也就成為了權臣的一條道路,可縱觀大明朝276年江山,可曾見過權臣造反,沒有,這全是因為朱元璋朱棣兩個皇帝的政治軍事改革,就是憑著這種國家製度,萬曆皇帝十幾年不上朝,國家的大部分權利仍然在手中緊握。


    即便換個朝代,魏忠賢也不可能造反,原因簡單又可笑,因為他是名太監,如何坐天下,又有誰跟著他一起造反,所以,和平隱退成為此時魏忠賢最大的政治意圖,他想退下來,安穩的落地,丹書鐵劵便是他第一個要爭取的利器。


    ”崔尚書,你還有話可講嗎?“朱由檢看向崔呈秀說道。


    崔呈秀低下頭去,輕聲說道:”臣遵旨。“


    朱由檢站起身,走向了王體乾,從王體乾手中接過一道聖旨,慢慢的下了階梯,緩慢的靠近著孫承宗:“朕的遼東,便交給孫經略了。”說著,竟然雙手遞給孫承宗。


    孫承宗大驚失色,趕忙下跪道:“皇上如此恩寵,老臣萬死不辭。”說這些話的孫承宗雙眼之中竟然含有熱淚。


    不能說孫承宗做小女子狀態,隻因為封建王朝的皇帝便如神祗一般尊貴,此時竟然如此禮遇自己,當然受寵若驚。


    “孫大人快快平身。‘‘


    孫承宗站起身來,雙手接過聖旨中氣十足的說道:”臣孫承宗領旨。“


    朱由檢輕輕一笑,後轉過身去,向著王體乾望去,王體乾會意,趕忙又遞過來一份聖旨。


    聖旨到了朱由檢的手中。


    ”這道旨意不是朕下的,是朕的皇兄,先帝所下,魏公公,你來誦讀。“朱由檢毫無顧忌的拿著已經去世的天啟皇帝來當作自己圓謊的工具。


    魏忠賢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東西便在朱由檢的手中,緩慢向著朱由檢走去,當走到朱由檢身邊的時候,魏忠賢竟然發現自己的身體在顫抖,魏忠賢利用客氏接近天啟皇帝,並靠著天啟皇帝的寵信登上權力巔峰的時候,他便在想著如何下來,才能讓自己安然無恙,而朱由檢竟然言明要賜給他丹書鐵劵,不管是天啟皇帝的意思,還是朱由檢的意思,都是聖旨,他自認為沒有什麽區別,所以也沒有在意朱由檢所說的話,但這隻是魏忠賢的以為,日後朱由檢倒閹的時候,完全可以說天啟皇帝歸天之際,神誌不清,被魏忠賢利用,發下旨意,甚至都不需要任何遮羞布,說魏忠賢篡改聖旨,天啟皇帝根本沒有這道旨意,再找一兩個小太監作證,那時候,丹書鐵劵便就成為了一塊廢鐵。


    但這些魏忠賢都沒有想過,他覺得自己最需要的便是皇帝親口承認具有合法意義的丹書鐵劵。


    魏忠賢從朱由檢手中接過聖旨,打開聖旨後,看到裏麵的文字唿吸變得緊促起來。


    朱由檢拍了拍魏忠賢的手掌道:“魏公公,宣旨吧。”說完轉過身去,緩步朝著龍椅走去。


    當朱由檢轉過身去慢慢朝著龍椅走去的時候,魏忠賢開始宣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忠賢為國為民,鞠躬盡瘁,一心輔佐朕治理天下,勞苦功高,朕歸天之際,唯恐忠賢被小人陷害,特下遺旨,賜予忠賢丹書鐵劵,欽此。天啟七年,八月二十二日。“


    讀完聖旨後,魏忠賢跪下身去大哭道:"先帝,你待老奴如此之好,老奴怎麽迴報啊,下輩子,老奴還要服侍皇上,已報今世之恩。“


    這道聖旨讓閹黨極其震驚,先帝有這道旨意嗎?魏公公知道此事,事前又為何不給大家透透口風,閹黨之間的裂縫越來越大。


    聖旨剛剛宣布,就有一個文官跪倒在地,大聲說道:“萬萬不可啊,皇上。”


    朱由檢看著這個文官道:“有何不可。”這滿朝文武上百人,而這文官還站在最後一列,應是沒有實權的閑散衙門主事,故朱由檢也不知道此人叫什麽名字,在聖旨頒布之後,還敢出麵阻止,這份膽量就不是一般文臣能做出來的,這樣子讓朱由檢對這名文官也高看了一眼,不過朱由檢卻不會為了這個官員而違反自己的政治交易。


    “皇上,賜封內臣丹書鐵劵,駭人聽聞,貽笑千古,先帝乃是賢明之君,不能讓他背上這個罵名,而魏公公一心為國,當然不會領旨而拖累先帝。“這個文臣頗為精明,把所有的事情都說成是為先帝辯解。


    魏忠賢的眼睛直勾勾的看著這名文官,恨不得把這名文官吐下肚去。


    閹黨成員都在愣神之中,而許顯純是第一個反應過來的。


    “皇上,臣認為即是先帝遺旨,就必須遵守,不然天下之人又該如何看待皇上呢?”許顯純出列道,與那個無名小吏針鋒相對。


    朱由檢輕歎口氣:‘眾位愛卿均是一心為國,朕深感欣慰,然先帝遺旨,卻不得不遵守,不然至國家法度與何處,魏公公領旨吧。“


    魏忠賢鬆了一口氣,大喊道:”老奴領旨。”


    那名文官黯然退下,心中滿是沮喪。朱由檢看著這名文官的表情不由有些心憐,開口說道:“愛卿是何官職?”


    那名文官抬起頭無精打采的說道:“臣姓李名爍,位於都給事中之位。”


    “愛卿一心為先帝思量,朕心甚慰。"


    雖然李爍這個名字朱由檢從未聽說過,但朱由檢一直信大明朝的朝堂之上是有人才的,隻不過被黨爭給埋沒了。


    孫承宗心中也早就明白,怪不得魏忠賢會對自己的事情抱支持態度,原來朱由檢是有一份大禮送給他,心中明白朱由檢的苦心,深受感動,暗自下定決心,定要整肅軍紀,還朝廷一個安穩的邊境,讓朱由檢在日後的改革中無後顧之憂。


    大早朝之上的兩大聖旨讓朝廷的格局發生了輕微的變化。


    散朝後,朱由檢便迴到了養心殿中,第一步已經走完,第二步便是要動魏忠賢手中的軍權,但此時卻不能動崔呈秀,因為剛剛讓孫承宗掌兵,便去動崔呈秀,隻怕會逼急魏忠賢,思來想去,也隻能從京師三大營下手。


    洪武年間,太祖皇帝朱元璋集全國精銳府兵與南京,成立三大營,而靖難之役之後,明朝國度從南京遷到了北京城,朱棣便又創建了全新的京師三大營,不過大明朝實行兩都製,故南京三大營也沒有被取締。


    洪武永樂年間,京師三大營戰功赫赫,頗有勇力,不過經過土木堡之變後,三大營便不複從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明末做皇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蜀道古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蜀道古風並收藏重生明末做皇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