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降的詔書從長安發出,經渭河,直達北地。
北地郡歸屬於涼州,分別在永初五年、永建四年、永和六年,有過三次內徙寄居,與關中左馮翊、右扶風相臨,如今李傕、郭汜的部隊,就駐紮於此。
收到朝廷發來的特赦詔書,兩人大為高興。
這些天一直懸在心裏的石頭,也總算落地。
前任老板董卓雖然待他們不薄,但人死不能複生,新的帶頭大哥牛輔又被手下砍了腦袋,送往長安。
他兩麾下雖有數千兵馬,但和朝廷比起來,簡直九牛一毛,小胳膊小腿,根本不敢和朝廷做對。
隻要能夠不被降罪,李、郭二人就已然心滿意足。
然而收到特赦詔書的兩人還沒高興多久,在某個朦朧的清晨,就遭到了宋翼和王宏聯合發起的突然襲擊。
措不及防之下,李、郭二人慘遭大敗。
宋翼、王宏得手以後,乘勝追擊,李傕郭汜被迫從與左馮翊交界的富平縣,一路敗退至泥陽山下。
期間,他們也派人去問過緣由,是不是有所誤會。而宋翼、王宏給出的迴答是,奉命清剿董賊餘孽。
李傕郭汜聽得這個迴複,又驚又氣,大罵朝廷不講信用。
當天夜晚,趁眾人睡下,李傕把郭汜叫來帳中。
近日連敗,士氣跌入穀底。
兩人一合計,既然朝廷容不下,咱們還是各自逃命去吧!
拿定了主意,兩人收拾行囊想走。
此時,帳簾忽地被人掀開。
走進來的是個四十餘歲的中年男人,麵目和善,眼角的魚尾紋很重,其貌不揚,給人的感覺很是平凡。
“二位將軍,棄部眾而獨行,實在有失將帥風範。”中年男人笑嗬嗬的說著。
吃了連續敗仗,郭汜心情本就不好,如今聽得眼前之人奚落,心頭就更是冒火,正準備好好教訓一番,李傕卻將他攔下,甚至有些客氣的請教:“賈輔軍有何高見?”
進帳者不是別人,正是“漢末三毒”之一的賈詡。
早些年間,賈詡在涼州三明的張奐手下任職,後成為董卓部將,先後任職過平津都尉、討虜校尉,後因遭到李儒猜忌,主動請辭,去到牛輔麾下任輔軍一職。
牛輔死後,就來投奔的李傕。
如今,朝廷要清餘孽,賈詡也在其中。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這是賈詡的人生信條。
隻想一路苟到世界末日的賈某人,在麵對朝廷痛下殺手時,肯定不可能坐以待斃。
於是就想到了現有的兩位工具人。
賈詡對此緩緩而談:“獨自逃命,隻需一介亭長,就能將二位縛交於官府。在下有一策,可助二位將軍成事。”
李傕一聽,當即把腰一彎,拱手行禮,表現得謙卑無比:“請先生教我!”
之前他聽主公董卓提起過,賈詡祖上乃是長沙王、太傅賈誼,賈誼師從宰相張蒼,張蒼又師從儒學三巨頭之一的荀子,也是荀子的關門弟子和得意門生。
武威郡賈氏一族,可謂正統的儒學豪門。
所以從一開始,李傕就對賈詡客氣的原因,就在這裏。
郭汜也跟著說道:“若能得脫此劫,某願奉先生為師!”
看得出來,兩人態度很是誠懇,畢竟性命攸關。
賈詡提筆,在竹簡上寫了起來。
兩人同時投去目光,看著浮現出的文字,心中也跟著默念起來:率軍西進,攻打長安。
默念以後,郭汜當即就跳了腳:“這算哪門子主意,咱們這才多少兵馬,跟朝廷硬磕,根本沒有丁點兒勝算,還不如卷鋪蓋走人的好!”
與此同時,李傕的臉色也不好看,他心裏大概估算了一下,以目前兩人的兵力,就算合在一起,也隻有四千不到。
而朝廷方麵,光是宋翼和王宏的兵馬,就有三萬之眾。
但他還是比較沉得住氣,也相信賈詡不會信口雌黃:“季淵,勿要急躁,且聽賈兄細說。”
賈詡略帶讚賞的看了李傕一眼,然後鋪開他的計劃:
“想攻進長安,其實不難,隻需做到三點:
其一,打出為董公報仇的旗號,聯合各地舊部。另外,特別還要提到,進軍長安不是謀反,而且清君側;
其二,往涼州後方散播流言,就說王允要將所有涼州人趕盡殺絕,激起涼州人的憤怒;
其三,擊垮擋在麵前的宋翼、王宏,為其他人樹立榜樣。”
賈詡說完,李、郭二人仍舊愁眉。
前麵兩點倒是沒有問題,問題在於最後。
這些時日,他們已經連敗多場,手下將士早已喪失信心。
更何況,雙方兵力懸殊太大。
賈詡對此搖頭,是二位將軍心怯了而已。
“不瞞二位將軍,我之前也觀察過宋翼、王宏的排兵布陣,此二人作戰調度死板,戰場協調能力更是一般……”
“反觀二位將軍,皆是追隨董公多年的善戰之將,而且董公麾下騎戰驍悍的飛熊軍,也一直是由李將軍統領指揮,隻要二位將軍正常發揮,一戰便能擊潰敵軍!”
李傕被賈詡說的有些心動,看向郭汜,征求起他的意見:“季淵,你覺得呢?”
郭汜脾氣暴躁,與其這樣窩囊逃走,還不如聽賈詡的賭上一把。
“橫豎是個死,幹他娘的!”
郭汜把心一橫。
李傕也為之拍板,握緊的拳頭重重錘在桌麵,語氣果斷:“好,幹他娘的!”
翌日。
郭汜率領本部兵馬前進,向宋翼、王宏所在的營地發起搦戰。
手下敗將,還敢叫囂?
得知消息,宋、王二人當即領兵出戰。
雙方交戰片刻,郭汜為之敗退。
王、宋二人窮追不舍,誓要將郭汜斬首。
然而在追擊過河橋時,李傕率領飛熊軍忽地殺出,從中截斷,於萬軍之中,斬殺宋翼。
宋翼一死,後方為之大亂。
聽得後方遇襲,王宏急忙迴援,可郭汜沒有給他機會,在李傕取得優勢以後,立馬轉守為攻,果斷出擊。
王宏為此無暇分身,於是就想著先集中兵力弄死郭汜,然後再迴頭去解決李傕。
有此想法固然美好,然而之前的連勝使得王宏過於的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這西北二狼。
多年的並肩作戰,李傕和郭汜的默契程度幾乎堪稱完美,前後夾擊之下,呈摧枯拉朽之勢,漢軍死傷無數。
王宏最後也死於亂軍之中。
誠如賈詡所言,一戰而定。
北地郡歸屬於涼州,分別在永初五年、永建四年、永和六年,有過三次內徙寄居,與關中左馮翊、右扶風相臨,如今李傕、郭汜的部隊,就駐紮於此。
收到朝廷發來的特赦詔書,兩人大為高興。
這些天一直懸在心裏的石頭,也總算落地。
前任老板董卓雖然待他們不薄,但人死不能複生,新的帶頭大哥牛輔又被手下砍了腦袋,送往長安。
他兩麾下雖有數千兵馬,但和朝廷比起來,簡直九牛一毛,小胳膊小腿,根本不敢和朝廷做對。
隻要能夠不被降罪,李、郭二人就已然心滿意足。
然而收到特赦詔書的兩人還沒高興多久,在某個朦朧的清晨,就遭到了宋翼和王宏聯合發起的突然襲擊。
措不及防之下,李、郭二人慘遭大敗。
宋翼、王宏得手以後,乘勝追擊,李傕郭汜被迫從與左馮翊交界的富平縣,一路敗退至泥陽山下。
期間,他們也派人去問過緣由,是不是有所誤會。而宋翼、王宏給出的迴答是,奉命清剿董賊餘孽。
李傕郭汜聽得這個迴複,又驚又氣,大罵朝廷不講信用。
當天夜晚,趁眾人睡下,李傕把郭汜叫來帳中。
近日連敗,士氣跌入穀底。
兩人一合計,既然朝廷容不下,咱們還是各自逃命去吧!
拿定了主意,兩人收拾行囊想走。
此時,帳簾忽地被人掀開。
走進來的是個四十餘歲的中年男人,麵目和善,眼角的魚尾紋很重,其貌不揚,給人的感覺很是平凡。
“二位將軍,棄部眾而獨行,實在有失將帥風範。”中年男人笑嗬嗬的說著。
吃了連續敗仗,郭汜心情本就不好,如今聽得眼前之人奚落,心頭就更是冒火,正準備好好教訓一番,李傕卻將他攔下,甚至有些客氣的請教:“賈輔軍有何高見?”
進帳者不是別人,正是“漢末三毒”之一的賈詡。
早些年間,賈詡在涼州三明的張奐手下任職,後成為董卓部將,先後任職過平津都尉、討虜校尉,後因遭到李儒猜忌,主動請辭,去到牛輔麾下任輔軍一職。
牛輔死後,就來投奔的李傕。
如今,朝廷要清餘孽,賈詡也在其中。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這是賈詡的人生信條。
隻想一路苟到世界末日的賈某人,在麵對朝廷痛下殺手時,肯定不可能坐以待斃。
於是就想到了現有的兩位工具人。
賈詡對此緩緩而談:“獨自逃命,隻需一介亭長,就能將二位縛交於官府。在下有一策,可助二位將軍成事。”
李傕一聽,當即把腰一彎,拱手行禮,表現得謙卑無比:“請先生教我!”
之前他聽主公董卓提起過,賈詡祖上乃是長沙王、太傅賈誼,賈誼師從宰相張蒼,張蒼又師從儒學三巨頭之一的荀子,也是荀子的關門弟子和得意門生。
武威郡賈氏一族,可謂正統的儒學豪門。
所以從一開始,李傕就對賈詡客氣的原因,就在這裏。
郭汜也跟著說道:“若能得脫此劫,某願奉先生為師!”
看得出來,兩人態度很是誠懇,畢竟性命攸關。
賈詡提筆,在竹簡上寫了起來。
兩人同時投去目光,看著浮現出的文字,心中也跟著默念起來:率軍西進,攻打長安。
默念以後,郭汜當即就跳了腳:“這算哪門子主意,咱們這才多少兵馬,跟朝廷硬磕,根本沒有丁點兒勝算,還不如卷鋪蓋走人的好!”
與此同時,李傕的臉色也不好看,他心裏大概估算了一下,以目前兩人的兵力,就算合在一起,也隻有四千不到。
而朝廷方麵,光是宋翼和王宏的兵馬,就有三萬之眾。
但他還是比較沉得住氣,也相信賈詡不會信口雌黃:“季淵,勿要急躁,且聽賈兄細說。”
賈詡略帶讚賞的看了李傕一眼,然後鋪開他的計劃:
“想攻進長安,其實不難,隻需做到三點:
其一,打出為董公報仇的旗號,聯合各地舊部。另外,特別還要提到,進軍長安不是謀反,而且清君側;
其二,往涼州後方散播流言,就說王允要將所有涼州人趕盡殺絕,激起涼州人的憤怒;
其三,擊垮擋在麵前的宋翼、王宏,為其他人樹立榜樣。”
賈詡說完,李、郭二人仍舊愁眉。
前麵兩點倒是沒有問題,問題在於最後。
這些時日,他們已經連敗多場,手下將士早已喪失信心。
更何況,雙方兵力懸殊太大。
賈詡對此搖頭,是二位將軍心怯了而已。
“不瞞二位將軍,我之前也觀察過宋翼、王宏的排兵布陣,此二人作戰調度死板,戰場協調能力更是一般……”
“反觀二位將軍,皆是追隨董公多年的善戰之將,而且董公麾下騎戰驍悍的飛熊軍,也一直是由李將軍統領指揮,隻要二位將軍正常發揮,一戰便能擊潰敵軍!”
李傕被賈詡說的有些心動,看向郭汜,征求起他的意見:“季淵,你覺得呢?”
郭汜脾氣暴躁,與其這樣窩囊逃走,還不如聽賈詡的賭上一把。
“橫豎是個死,幹他娘的!”
郭汜把心一橫。
李傕也為之拍板,握緊的拳頭重重錘在桌麵,語氣果斷:“好,幹他娘的!”
翌日。
郭汜率領本部兵馬前進,向宋翼、王宏所在的營地發起搦戰。
手下敗將,還敢叫囂?
得知消息,宋、王二人當即領兵出戰。
雙方交戰片刻,郭汜為之敗退。
王、宋二人窮追不舍,誓要將郭汜斬首。
然而在追擊過河橋時,李傕率領飛熊軍忽地殺出,從中截斷,於萬軍之中,斬殺宋翼。
宋翼一死,後方為之大亂。
聽得後方遇襲,王宏急忙迴援,可郭汜沒有給他機會,在李傕取得優勢以後,立馬轉守為攻,果斷出擊。
王宏為此無暇分身,於是就想著先集中兵力弄死郭汜,然後再迴頭去解決李傕。
有此想法固然美好,然而之前的連勝使得王宏過於的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這西北二狼。
多年的並肩作戰,李傕和郭汜的默契程度幾乎堪稱完美,前後夾擊之下,呈摧枯拉朽之勢,漢軍死傷無數。
王宏最後也死於亂軍之中。
誠如賈詡所言,一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