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吳家兩口子說話的時候,顧家顧國章與楊秀芸也正談及這件事。
“這婚事我可不同意!”楊秀芸態度極為堅決。
上次趙三妹對她家顧青是如何輕慢的,她可還記得清清楚楚。
提著那麽一袋子李子來就敢放言要提親,他們老吳家怕是以為是個姑娘家都該貼著吳建仁不放,才會表現得如此高高在上。
顧國章安撫般的握著楊秀芸的手。
不過,對於這樁婚事,顧國章的看法卻與楊秀芸不同。
他也沒有直接說出自己的意思,而是道:“秀芸,你說說看,你不同意這樁婚事的理由。”
理由啊,那就太多了!
楊秀芸一一細數。
“咱們青青才十六歲,而且還在上學,壓根兒就用不著急著考慮親事,將來等親親大學畢業了也不急。”
“再說了,這老吳家也不是個什麽好去處,別看老吳家出了個大學生,但這個大學生可是把老吳家的家底都吸得幹幹淨淨的,明明不需要學費,學校還每個月有補貼,老吳家還得每個月給吳建仁寄錢花,這幾年下來,方才那兩口子提來的東西怕就是老吳家最後能拿出來的像樣的東西了。”
同住一個村子,誰家怎麽樣大家多少總是能看出來些的。
“還有,趙三妹那就是個滾刀肉,咱們青青這樣靦腆的性子,真要嫁到老吳家去,還不知道會受什麽委屈呢!”
那樣的情景楊秀芸簡直想都不敢想。
總之,她就是不同意。
見楊秀芸越說越激動,顧國章安撫般的朝著她點了點頭,等楊秀芸重新平靜下來,他才道:“秀芸啊,咱們一條一條的說……”
聽他這樣說,楊秀芸瞪著眼睛:“你的意思是你同意這門親事?”
一副顧國章敢說個“是”字就要與她翻臉的樣子。
顧家平時都是顧國章說了算,但前提是不觸及她的一雙兒女,現在關係到顧青的一生,楊秀芸又怎麽會輕易就點頭?
顧國章拍了拍楊秀芸的手:“你看你,我這不是跟你商量嘛,你先聽聽看,要是還不同意咱們就當沒這迴事兒行嗎?”
楊秀芸這才點了點頭。
顧國章於是道:“我知道你舍不得青青,咱們家青青也確實還小,不用急著考慮親事,但真要有合適的人選,咱們先替她看著也行吧?”
楊秀芸沒有反對。
雖然去年就有了姑娘家滿了二十周歲才能結婚的規定,但是鄉下地方女孩子結婚本就早,十七八歲嫁人的多的是,顧青雖然才十六歲,但這個年紀就定親的,在鄉下半點都不少見。
“第二嘛,老吳家的家底怎麽樣都無所謂,青青將來是要上大學的,怎麽也能掙一份工資,聽吳家老兩口的意思,吳建仁畢業了也會留在城裏,兩個孩子要是真成了,總不會差了飯吃。”
楊秀芸想了想,也確實是這樣。
“至於趙三妹,她就是再怎麽渾,咱們青青以後不跟著她一起住也就行了,將來青青大學畢業了總不會再迴到村子裏來,吳建仁也在市裏,與趙三妹也就逢年過節的在一起呆上幾天,就是再怎麽有矛盾也有限。”
聽完顧國章這些話,楊秀芸不由得皺起了眉頭。
“那吳建仁有什麽好的,你怎麽就一直偏著他?”楊秀芸有些不滿。
顧國章失笑,“瞧你說的,我哪是偏向吳建仁,我隻是想著,咱們也算是看著吳建仁長大的,怎麽也是知根知底,兩家又在一處,青青將來結了婚我們做父母的離得近總也能看顧一二,就像你說的,青青的性子靦腆,受了委屈也不知道說,真要是等她將來大學畢業了嫁到外麵,怕是被婆家欺負了我們都不知道……”
其實,顧國章還擔心顧青將來大學畢業嫁個城裏人,這門不當戶不對的,還不知道得吃多少苦。
這年頭城裏人鄉下人可是涇渭分明的,顧國章在廠子裏上班,也見過一些鄉下女子嫁到城裏的,可從來沒見著哪個城裏婆婆能待見自己的鄉下兒媳婦。
不得婆婆的喜歡,這婚姻又能有多幸福?
與其如此,倒不如給顧青找個門當戶對又知根知底的人家,有他和楊秀芸看顧著,總不能讓顧青受了委屈。
這就是顧國章的想法了。
聽顧國章將心裏的擔憂說完,楊秀芸也沉默了。
不得不說,顧國章的擔憂並不是無的放矢。
不過……
“咱們以前也沒怎麽接觸過建仁那孩子,你怎麽知道他適不適合咱們青青?”楊秀芸道。
顧國章笑了笑:“以老吳家兩口子對吳建仁的看重,要不是吳建仁自己要求,他們又哪裏會來咱家提親?不管怎麽說,吳建仁也指定是對咱們青青有意思的,隻要他心裏有青青,總會對青青好,要是他敢對不起咱們青青,哼,我可是知道他在市裏的哪所學校教書的,到時候總有他好看的!”
說到後來,顧國章的語氣都有些兇狠了。
事關顧青,他也是方方麵麵都仔細考慮過的。
楊秀芸最後也被顧國章說服了。
真正打動她的,是顧國章說的顧青嫁得近,他們可以在近處看顧著。
顧青雖然性子靦腆,但有他們這做父母的照看著,總也不至於受什麽大的委屈,若是如顧國章所說的那樣以後顧青和吳建仁能在市裏生活,遠離趙三妹,那就更好了。
所以,幾番思忖之後,楊秀芸後來到底也點了頭。
兩家的親事於是也就這樣定下來了。
當然,在點頭之前,楊秀芸和顧國章也問了顧青的意思,他們都是疼愛孩子的人,若是顧青自己不願意,他們怎麽也不會逼著她定親的。
那時候的顧青還是個真正的十六歲的小姑娘,又將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學習上,對於定親這種事可謂是從來都沒有想過。
顧青是個軟性子,在楊秀芸和顧國章與她掰開了揉碎了的一一細說之後,雖然對吳建仁並沒有什麽特別的好感,但她想著這種人生大事聽父母的總不會錯的,也就點了頭。
“這婚事我可不同意!”楊秀芸態度極為堅決。
上次趙三妹對她家顧青是如何輕慢的,她可還記得清清楚楚。
提著那麽一袋子李子來就敢放言要提親,他們老吳家怕是以為是個姑娘家都該貼著吳建仁不放,才會表現得如此高高在上。
顧國章安撫般的握著楊秀芸的手。
不過,對於這樁婚事,顧國章的看法卻與楊秀芸不同。
他也沒有直接說出自己的意思,而是道:“秀芸,你說說看,你不同意這樁婚事的理由。”
理由啊,那就太多了!
楊秀芸一一細數。
“咱們青青才十六歲,而且還在上學,壓根兒就用不著急著考慮親事,將來等親親大學畢業了也不急。”
“再說了,這老吳家也不是個什麽好去處,別看老吳家出了個大學生,但這個大學生可是把老吳家的家底都吸得幹幹淨淨的,明明不需要學費,學校還每個月有補貼,老吳家還得每個月給吳建仁寄錢花,這幾年下來,方才那兩口子提來的東西怕就是老吳家最後能拿出來的像樣的東西了。”
同住一個村子,誰家怎麽樣大家多少總是能看出來些的。
“還有,趙三妹那就是個滾刀肉,咱們青青這樣靦腆的性子,真要嫁到老吳家去,還不知道會受什麽委屈呢!”
那樣的情景楊秀芸簡直想都不敢想。
總之,她就是不同意。
見楊秀芸越說越激動,顧國章安撫般的朝著她點了點頭,等楊秀芸重新平靜下來,他才道:“秀芸啊,咱們一條一條的說……”
聽他這樣說,楊秀芸瞪著眼睛:“你的意思是你同意這門親事?”
一副顧國章敢說個“是”字就要與她翻臉的樣子。
顧家平時都是顧國章說了算,但前提是不觸及她的一雙兒女,現在關係到顧青的一生,楊秀芸又怎麽會輕易就點頭?
顧國章拍了拍楊秀芸的手:“你看你,我這不是跟你商量嘛,你先聽聽看,要是還不同意咱們就當沒這迴事兒行嗎?”
楊秀芸這才點了點頭。
顧國章於是道:“我知道你舍不得青青,咱們家青青也確實還小,不用急著考慮親事,但真要有合適的人選,咱們先替她看著也行吧?”
楊秀芸沒有反對。
雖然去年就有了姑娘家滿了二十周歲才能結婚的規定,但是鄉下地方女孩子結婚本就早,十七八歲嫁人的多的是,顧青雖然才十六歲,但這個年紀就定親的,在鄉下半點都不少見。
“第二嘛,老吳家的家底怎麽樣都無所謂,青青將來是要上大學的,怎麽也能掙一份工資,聽吳家老兩口的意思,吳建仁畢業了也會留在城裏,兩個孩子要是真成了,總不會差了飯吃。”
楊秀芸想了想,也確實是這樣。
“至於趙三妹,她就是再怎麽渾,咱們青青以後不跟著她一起住也就行了,將來青青大學畢業了總不會再迴到村子裏來,吳建仁也在市裏,與趙三妹也就逢年過節的在一起呆上幾天,就是再怎麽有矛盾也有限。”
聽完顧國章這些話,楊秀芸不由得皺起了眉頭。
“那吳建仁有什麽好的,你怎麽就一直偏著他?”楊秀芸有些不滿。
顧國章失笑,“瞧你說的,我哪是偏向吳建仁,我隻是想著,咱們也算是看著吳建仁長大的,怎麽也是知根知底,兩家又在一處,青青將來結了婚我們做父母的離得近總也能看顧一二,就像你說的,青青的性子靦腆,受了委屈也不知道說,真要是等她將來大學畢業了嫁到外麵,怕是被婆家欺負了我們都不知道……”
其實,顧國章還擔心顧青將來大學畢業嫁個城裏人,這門不當戶不對的,還不知道得吃多少苦。
這年頭城裏人鄉下人可是涇渭分明的,顧國章在廠子裏上班,也見過一些鄉下女子嫁到城裏的,可從來沒見著哪個城裏婆婆能待見自己的鄉下兒媳婦。
不得婆婆的喜歡,這婚姻又能有多幸福?
與其如此,倒不如給顧青找個門當戶對又知根知底的人家,有他和楊秀芸看顧著,總不能讓顧青受了委屈。
這就是顧國章的想法了。
聽顧國章將心裏的擔憂說完,楊秀芸也沉默了。
不得不說,顧國章的擔憂並不是無的放矢。
不過……
“咱們以前也沒怎麽接觸過建仁那孩子,你怎麽知道他適不適合咱們青青?”楊秀芸道。
顧國章笑了笑:“以老吳家兩口子對吳建仁的看重,要不是吳建仁自己要求,他們又哪裏會來咱家提親?不管怎麽說,吳建仁也指定是對咱們青青有意思的,隻要他心裏有青青,總會對青青好,要是他敢對不起咱們青青,哼,我可是知道他在市裏的哪所學校教書的,到時候總有他好看的!”
說到後來,顧國章的語氣都有些兇狠了。
事關顧青,他也是方方麵麵都仔細考慮過的。
楊秀芸最後也被顧國章說服了。
真正打動她的,是顧國章說的顧青嫁得近,他們可以在近處看顧著。
顧青雖然性子靦腆,但有他們這做父母的照看著,總也不至於受什麽大的委屈,若是如顧國章所說的那樣以後顧青和吳建仁能在市裏生活,遠離趙三妹,那就更好了。
所以,幾番思忖之後,楊秀芸後來到底也點了頭。
兩家的親事於是也就這樣定下來了。
當然,在點頭之前,楊秀芸和顧國章也問了顧青的意思,他們都是疼愛孩子的人,若是顧青自己不願意,他們怎麽也不會逼著她定親的。
那時候的顧青還是個真正的十六歲的小姑娘,又將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學習上,對於定親這種事可謂是從來都沒有想過。
顧青是個軟性子,在楊秀芸和顧國章與她掰開了揉碎了的一一細說之後,雖然對吳建仁並沒有什麽特別的好感,但她想著這種人生大事聽父母的總不會錯的,也就點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