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帶人進宮的時候,趙禎正在皇宮裏小憩。
喜公公聽包拯說是急報,猶豫再三之後,這才小心翼翼的來到趙禎休息的房間,道:“陛下,包拯包大人有要事求見。”
喜公公喊了一聲,趙禎並沒有任何反應,畢竟在這樣的天氣,就算是打盹的人也不一定能夠立馬清醒,更何況喜公公的聲音並不是很高。
見趙禎沒有反應,喜公公拿來扇子給趙禎扇了幾下,任何又喊道:“官家,包拯包大人有要事求見。”
這次趙禎微微動了一下,眯眼看了看喜公公,接著懶洋洋的問道:“小喜子啊,包愛卿有何事?”
“聽說蜀中暴亂……”
喜公公的話還沒有說完,聽到蜀中暴亂這幾個字的趙禎突然清醒了,他一直都想當一個在史書上能夠留下好名聲的皇帝,既然是好皇帝,怎麽能容忍蜀中發生暴亂?
“來人,快宣包愛卿覲見。”
包拯帶人送急報的人來到禦書房的時候,趙禎正來迴不停的走著,他看到包拯之後,不等包拯行禮,立馬問道:“包愛卿免禮,你說有要事稟報,是何要事?”
包拯微微拱手,道:“聖上,蜀中送急報的人昏死在了街上,被百姓送往開封府,臣也隻知一二,說是蜀中暴亂,因此臣怕事情太大,未及時通知中書省,而是先來見聖上,還請聖上恕臣逾越之罪。”
此時趙禎正急著知道具體情況,倒也沒有在意包拯沒有將急報先送往幾位宰相那裏,隻道:“包愛卿無需多言,快講急報呈上來。”
包拯頷首,而後命那名送急報的人將急報送上來,按照規矩,像這種急報應該先送往幾位宰相所在的中書省,而後由宰相遞交皇上,包拯隻是開封府府尹,是沒有權看急報的,所以包拯雖然遇到了送急報的人,但對於急報的內容,他卻是一點不知的。
趙禎見急報的蠟封未去,便知是怎麽迴事,因此對包拯的這種態度很是欣賞,他把急報打開,看過之後頓時一驚,接著怒道:“可惡,大膽……”
包拯立在一旁,因為不知急報內容,為此不曾多言,這時趙禎將急報遞給包拯,道:“包愛卿你且看看吧。”
包拯猶豫了一下,道:“聖上,這怕有些不合適吧,不如將龐大人文大人他們叫來如何?”
趙禎見此,道:“包愛卿,你是開封府府尹,地位不比他們低,曾經也是做過宰相的,要你看你就看,那麽多規矩做什麽。”
包拯沒有辦法,隻好接過來看,看過之後,他也是不由得大吃一驚,急報是蜀中成都府知府陸百派人送來的,急報中說,蜀中多地發生興國軍叛亂,如今已有多個州縣失守,興國軍勢力越來越大,很快便將攻打成都府,他希望朝廷能夠盡快派兵支援。
包拯看過之後,眉頭微凝,大宋的主要敵人是遼國、西夏和南唐,所以在這三國的邊界處設有重兵把守,相比較下蜀中雖然經常發生叛亂,而且跟吐蕃大理接壤,但大宋在那裏並沒有囤積太多的兵馬,隻有兩千常備軍和三千廂兵而已。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吐蕃政局不穩,他們自己還自顧不暇,更別說隨便找大宋麻煩了,而且吐蕃與西夏相鄰,西夏打不過大宋和遼國,就會侵占吐蕃的領土,如此一來,吐蕃更不會隨意找大宋的麻煩。
至於大理,大理自建國以來就與大宋的關係不錯,很少發生戰亂,而且大理偏居一隅,也從來沒有想過要侵略其他國家,所以兩國也算和平,隻在大理國政局不穩的時候,才與大宋發生過衝突。
吐蕃和大理與大宋還算和平,因此大宋朝廷並沒有在蜀中多設兵馬,再者,蜀中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如果裏麵的將士嘩變,完全可以在蜀中建立一個小朝廷,所以大宋也不敢在蜀中設置太多的兵馬。
基於這些原因,如果蜀中發生叛亂的話,一般很快就會取得一些勝利,因為大宋朝廷在那裏根本沒有多少可用的兵馬進行抵抗。
隻不過包拯在想到這些之後,卻仍舊覺得事情很奇怪,大宋開國這些年來,除了剛滅掉後蜀時在蜀中的態度有些跋扈外,從那之後對蜀中百姓來說是很不錯的,而且興國軍已經被滅八十多年,他們怎麽還可能死灰複燃,而且這麽快就在蜀中發展壯大起來?
包拯沉思不語,趙禎見此,問道:“包愛卿,對於此事你有何看法?”
“聖上,成都府在蜀中至關重要,必須保證成都府不落在叛軍手中,臣以為應當立馬派人前去剿滅敵匪。”
趙禎聽完,點點頭:“包愛卿言之有理,隻是該派何人前往呢?”
包拯神色微緊,接著說道:“蜀中費不尋常,當派以為聖上信得過的人才行,至於派誰,這應該由宰相以及百官商量,臣不敢逾越。”
趙禎有點討厭包拯這種公事公辦的態度,不由得凝了凝眉,道:“無妨,你且說一個人選吧,權當讓朕參考了。”
包拯細細思之,道:“近來我大宋很少與遼國開戰,楊宗保楊元帥尚留京城,不如讓他去蜀中剿匪如何,楊家一門忠烈,是不容懷疑的。”
包拯說完,微微抬頭看了一眼趙禎,趙禎沉思許久,接著說道:“我大宋雖與遼國和平了幾年,但卻不能不居安思危,聽聞遼國今年大旱,所以必須防著他們,楊愛卿朕已經決定讓他過幾天就去邊關防衛的,他若去了蜀中,朕敢肯定遼國定會派兵攻打玉門關的,所以還是換個人吧。”
包拯見趙禎這樣說,心知趙禎並不是完全信任楊宗保,不過他覺得趙禎分析的也有道理,楊宗保若是在蜀中脫不開身,遼國攻打玉門關的可能性很大。
“既然聖上覺得楊宗保楊將軍不合適,那不如就讓二皇子趙淵去吧,二皇子頗通兵法,如今又在兵部任職,要他去蜀中平叛,也算是曆練了。”
喜公公聽包拯說是急報,猶豫再三之後,這才小心翼翼的來到趙禎休息的房間,道:“陛下,包拯包大人有要事求見。”
喜公公喊了一聲,趙禎並沒有任何反應,畢竟在這樣的天氣,就算是打盹的人也不一定能夠立馬清醒,更何況喜公公的聲音並不是很高。
見趙禎沒有反應,喜公公拿來扇子給趙禎扇了幾下,任何又喊道:“官家,包拯包大人有要事求見。”
這次趙禎微微動了一下,眯眼看了看喜公公,接著懶洋洋的問道:“小喜子啊,包愛卿有何事?”
“聽說蜀中暴亂……”
喜公公的話還沒有說完,聽到蜀中暴亂這幾個字的趙禎突然清醒了,他一直都想當一個在史書上能夠留下好名聲的皇帝,既然是好皇帝,怎麽能容忍蜀中發生暴亂?
“來人,快宣包愛卿覲見。”
包拯帶人送急報的人來到禦書房的時候,趙禎正來迴不停的走著,他看到包拯之後,不等包拯行禮,立馬問道:“包愛卿免禮,你說有要事稟報,是何要事?”
包拯微微拱手,道:“聖上,蜀中送急報的人昏死在了街上,被百姓送往開封府,臣也隻知一二,說是蜀中暴亂,因此臣怕事情太大,未及時通知中書省,而是先來見聖上,還請聖上恕臣逾越之罪。”
此時趙禎正急著知道具體情況,倒也沒有在意包拯沒有將急報先送往幾位宰相那裏,隻道:“包愛卿無需多言,快講急報呈上來。”
包拯頷首,而後命那名送急報的人將急報送上來,按照規矩,像這種急報應該先送往幾位宰相所在的中書省,而後由宰相遞交皇上,包拯隻是開封府府尹,是沒有權看急報的,所以包拯雖然遇到了送急報的人,但對於急報的內容,他卻是一點不知的。
趙禎見急報的蠟封未去,便知是怎麽迴事,因此對包拯的這種態度很是欣賞,他把急報打開,看過之後頓時一驚,接著怒道:“可惡,大膽……”
包拯立在一旁,因為不知急報內容,為此不曾多言,這時趙禎將急報遞給包拯,道:“包愛卿你且看看吧。”
包拯猶豫了一下,道:“聖上,這怕有些不合適吧,不如將龐大人文大人他們叫來如何?”
趙禎見此,道:“包愛卿,你是開封府府尹,地位不比他們低,曾經也是做過宰相的,要你看你就看,那麽多規矩做什麽。”
包拯沒有辦法,隻好接過來看,看過之後,他也是不由得大吃一驚,急報是蜀中成都府知府陸百派人送來的,急報中說,蜀中多地發生興國軍叛亂,如今已有多個州縣失守,興國軍勢力越來越大,很快便將攻打成都府,他希望朝廷能夠盡快派兵支援。
包拯看過之後,眉頭微凝,大宋的主要敵人是遼國、西夏和南唐,所以在這三國的邊界處設有重兵把守,相比較下蜀中雖然經常發生叛亂,而且跟吐蕃大理接壤,但大宋在那裏並沒有囤積太多的兵馬,隻有兩千常備軍和三千廂兵而已。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吐蕃政局不穩,他們自己還自顧不暇,更別說隨便找大宋麻煩了,而且吐蕃與西夏相鄰,西夏打不過大宋和遼國,就會侵占吐蕃的領土,如此一來,吐蕃更不會隨意找大宋的麻煩。
至於大理,大理自建國以來就與大宋的關係不錯,很少發生戰亂,而且大理偏居一隅,也從來沒有想過要侵略其他國家,所以兩國也算和平,隻在大理國政局不穩的時候,才與大宋發生過衝突。
吐蕃和大理與大宋還算和平,因此大宋朝廷並沒有在蜀中多設兵馬,再者,蜀中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如果裏麵的將士嘩變,完全可以在蜀中建立一個小朝廷,所以大宋也不敢在蜀中設置太多的兵馬。
基於這些原因,如果蜀中發生叛亂的話,一般很快就會取得一些勝利,因為大宋朝廷在那裏根本沒有多少可用的兵馬進行抵抗。
隻不過包拯在想到這些之後,卻仍舊覺得事情很奇怪,大宋開國這些年來,除了剛滅掉後蜀時在蜀中的態度有些跋扈外,從那之後對蜀中百姓來說是很不錯的,而且興國軍已經被滅八十多年,他們怎麽還可能死灰複燃,而且這麽快就在蜀中發展壯大起來?
包拯沉思不語,趙禎見此,問道:“包愛卿,對於此事你有何看法?”
“聖上,成都府在蜀中至關重要,必須保證成都府不落在叛軍手中,臣以為應當立馬派人前去剿滅敵匪。”
趙禎聽完,點點頭:“包愛卿言之有理,隻是該派何人前往呢?”
包拯神色微緊,接著說道:“蜀中費不尋常,當派以為聖上信得過的人才行,至於派誰,這應該由宰相以及百官商量,臣不敢逾越。”
趙禎有點討厭包拯這種公事公辦的態度,不由得凝了凝眉,道:“無妨,你且說一個人選吧,權當讓朕參考了。”
包拯細細思之,道:“近來我大宋很少與遼國開戰,楊宗保楊元帥尚留京城,不如讓他去蜀中剿匪如何,楊家一門忠烈,是不容懷疑的。”
包拯說完,微微抬頭看了一眼趙禎,趙禎沉思許久,接著說道:“我大宋雖與遼國和平了幾年,但卻不能不居安思危,聽聞遼國今年大旱,所以必須防著他們,楊愛卿朕已經決定讓他過幾天就去邊關防衛的,他若去了蜀中,朕敢肯定遼國定會派兵攻打玉門關的,所以還是換個人吧。”
包拯見趙禎這樣說,心知趙禎並不是完全信任楊宗保,不過他覺得趙禎分析的也有道理,楊宗保若是在蜀中脫不開身,遼國攻打玉門關的可能性很大。
“既然聖上覺得楊宗保楊將軍不合適,那不如就讓二皇子趙淵去吧,二皇子頗通兵法,如今又在兵部任職,要他去蜀中平叛,也算是曆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