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愛動腦筋的人,思維總是不自覺地走進死胡同。
聯合艦隊之所以沿著外星艦隊的預定軌道逆行而上,是為了最大限度阻擊敵軍,確保此戰的殲滅效果。
航空兵雖然沿用聯合艦隊的戰術,但前車之鑒不遠,當然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一百多架重型空天戰機離開地球之後,分成了四個波次,靠近外星艦隊的軌道航行,卻不進入其軌道之中,避開碎片的覆蓋範圍之後,從外星艦隊的前側方靠近,發射導彈之後立刻脫離。
一個波次三十架戰機,每架戰機八枚導彈,每一次齊射都是二百四十枚導彈的同步進擊,即便外星戰艦隱藏在密集的碎片雲之中,依然被連續不斷的核爆轟得焦頭爛額,隻發射兩波導彈,僅剩的八艘外星戰艦飲恨當場。
不過航空兵並未就此罷手,剩餘的兩個波次仍然將導彈全部發射出去,把碎片雲轟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找不著半塊稍大一點的碎片,這才心滿意足地返航。
戰艦調頭不容易,戰機卻是說往迴走就往迴走,半點也不拖泥帶水……戰機體積那麽小,也沒有多餘的地方裝載物資,讓戰機飛上十天半月再返迴地球,非餓死一大票飛行員不可。
航空兵的勝利,被視為狂瀾戰役結束的標誌。而且攔截行動的成功坐實了航空兵致上論,直接導致軍方下定發展空天母艦的決心。
僅僅一天之後,碎片雲自地球附近掠過,少量碎片被地球引力捕捉,撞壞外空幾顆衛星之後落入大氣層,引起了一場持續四十多分鍾的流星雨。
碎片雲主體越過地球軌道,切入金星和地球軌道之間的空隙,後來碎片雲受到金星引力的影響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墜入金星,其他碎片在地球和金星之間形成了稀疏的碎片帶,規模遠遜小行星帶,卻帶有幾分相似。
三月上旬,研究院終於完成了核動力引擎的設計,設計圖紙第一時間發往北月洲。
在北都的協調指揮下,北月洲抽調精兵強將,隻花了兩天時間就製造出兩台核動力引擎樣機。
核動力引擎的原理與獵戶座計劃沒有任何區別,但是幾十年過去了,技術的飛速進步令設計院完全摒棄了老舊的設計內容,設計出一款全新的核動力引擎。
這款引擎的結構與傳統的反衝引擎非常相似,引擎有個類似燃料室的空腔結構,名曰反應室。
反應室最深處是個非常簡單的發射裝置,可以持續發射綠豆粒大小的塑料小球。
不要小看這種不起眼的小塑料球,這東西才是核動力引擎真正的核心——塑料小球中的氫原子不是普通的氫,而是氫的同位素氘,塑料小球中還含有適量的氦3。
當塑料小球從反應室底部發射出去後,將沿著反應室向外飛,當小球飛至反應室末端時,以一束高能激光照射塑料小球,令氘與氦3核聚變,產生一次非常微小的核爆炸。
爆炸將構成塑料小球的其他元素等離子化,高溫高壓的等離子在反應腔中迅速擴散,其中一部分快速噴出反應腔,令核引擎獲得反向推進力。
通過精確控製小球中氘和氦3數量,可以精確控製反應腔內的核爆當量,避免能量過高毀掉反應室。
反應室連續不斷的發射燃料球,就可以為引擎提供源源不斷的推進力,達到與反衝發動機相似的效果,消耗的燃料卻少之又少。
軍方高層知道這個消息之後,跌碎了一地眼鏡片。
固態燃料不是什麽新聞,軍方部署在外空的導彈全都是固態燃料。
可是核動力引擎用的居然也是固態燃料,而且工作還像打bb彈一樣可笑,實在沒法不讓人驚愕。
但是甭管究竟用什麽樣的方式工作,能不能用、好不好用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北月洲生產的兩台樣機第一時間送至軌道工廠,安裝到一台011級戰艦之上。
這台011級因為故障返廠大修,沒能加入聯合艦隊,是目前北月洲擁有的唯一一艘011級戰艦。
換裝新式引擎之後,這艘011級立即著手進行試航。
結果發現,核動力引擎不僅完全達到設計標準,加速性能還略有超出,其加速能力不亞於化學燃料引擎。
根據設計院的測算,若是為024級換裝核動力引擎,隻需要一個月就能從地球飛到火星,飛到木星也隻需要四到五個月!
這樣的數據看起來沒什麽大不了,無非是比電磁引擎強一倍而已。
但這個數據是真正的直航數據,換句話說,使用核動力引擎的飛船不必利用地球的引力彈弓加速,隻靠引擎加速,就能在四個多月之後飛抵木星。
這就未免太嚇人了。
核動力引擎的出現,彌補了太空戰艦的最後一塊短板,北都立刻通知北月洲,立即著手建造第一代空天母艦。
軍方對新型戰艦的需要極度迫切,可又擔心直接上馬大型戰艦帶來的不確定因素,思前想後,最終決定上馬中型空天母艦。
三月中旬,第一艘空天母艦鋪設龍骨,官方將其命名為蓬萊號。
為了保護脆弱的推進器,蓬萊號並未采用危險的外置引擎方案,而是在艦艏安裝一部製動引擎,而且是那種可以三百六十度旋轉,可調整戰艦姿態的設計。
艦艏安裝引擎,必然會影響艦艏的武器配置,但是總體而言利大於弊。
按海軍的經驗,單獨使用空天母艦風險較高,必須組建以空天母艦為核心的空母戰鬥群,參照航母戰鬥群的組建經驗,024級與026級一同成為空母戰鬥群的護航戰艦,補給艦、醫療艦和其他專用戰艦也在設計之中。
但是設計院最先拿出來的不是戰艦設計,而是第二代空天戰機的設計方案。
沒能應用在戰艦上的翼掛引擎方案,被設計人員直接挪到戰機的設計之中,賦予了新型戰機無與倫比的機動能力。
人類一直在客機、運輸機等大型飛機上應用翼掛引擎方案,如今不過是讓轟炸機結構的飛機執行戰鬥機的任務,又沒誰規定引擎掛翅膀底下就不算戰鬥機,實用的方案才是最好的方案。
不是嗎?
聯合艦隊之所以沿著外星艦隊的預定軌道逆行而上,是為了最大限度阻擊敵軍,確保此戰的殲滅效果。
航空兵雖然沿用聯合艦隊的戰術,但前車之鑒不遠,當然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一百多架重型空天戰機離開地球之後,分成了四個波次,靠近外星艦隊的軌道航行,卻不進入其軌道之中,避開碎片的覆蓋範圍之後,從外星艦隊的前側方靠近,發射導彈之後立刻脫離。
一個波次三十架戰機,每架戰機八枚導彈,每一次齊射都是二百四十枚導彈的同步進擊,即便外星戰艦隱藏在密集的碎片雲之中,依然被連續不斷的核爆轟得焦頭爛額,隻發射兩波導彈,僅剩的八艘外星戰艦飲恨當場。
不過航空兵並未就此罷手,剩餘的兩個波次仍然將導彈全部發射出去,把碎片雲轟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找不著半塊稍大一點的碎片,這才心滿意足地返航。
戰艦調頭不容易,戰機卻是說往迴走就往迴走,半點也不拖泥帶水……戰機體積那麽小,也沒有多餘的地方裝載物資,讓戰機飛上十天半月再返迴地球,非餓死一大票飛行員不可。
航空兵的勝利,被視為狂瀾戰役結束的標誌。而且攔截行動的成功坐實了航空兵致上論,直接導致軍方下定發展空天母艦的決心。
僅僅一天之後,碎片雲自地球附近掠過,少量碎片被地球引力捕捉,撞壞外空幾顆衛星之後落入大氣層,引起了一場持續四十多分鍾的流星雨。
碎片雲主體越過地球軌道,切入金星和地球軌道之間的空隙,後來碎片雲受到金星引力的影響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墜入金星,其他碎片在地球和金星之間形成了稀疏的碎片帶,規模遠遜小行星帶,卻帶有幾分相似。
三月上旬,研究院終於完成了核動力引擎的設計,設計圖紙第一時間發往北月洲。
在北都的協調指揮下,北月洲抽調精兵強將,隻花了兩天時間就製造出兩台核動力引擎樣機。
核動力引擎的原理與獵戶座計劃沒有任何區別,但是幾十年過去了,技術的飛速進步令設計院完全摒棄了老舊的設計內容,設計出一款全新的核動力引擎。
這款引擎的結構與傳統的反衝引擎非常相似,引擎有個類似燃料室的空腔結構,名曰反應室。
反應室最深處是個非常簡單的發射裝置,可以持續發射綠豆粒大小的塑料小球。
不要小看這種不起眼的小塑料球,這東西才是核動力引擎真正的核心——塑料小球中的氫原子不是普通的氫,而是氫的同位素氘,塑料小球中還含有適量的氦3。
當塑料小球從反應室底部發射出去後,將沿著反應室向外飛,當小球飛至反應室末端時,以一束高能激光照射塑料小球,令氘與氦3核聚變,產生一次非常微小的核爆炸。
爆炸將構成塑料小球的其他元素等離子化,高溫高壓的等離子在反應腔中迅速擴散,其中一部分快速噴出反應腔,令核引擎獲得反向推進力。
通過精確控製小球中氘和氦3數量,可以精確控製反應腔內的核爆當量,避免能量過高毀掉反應室。
反應室連續不斷的發射燃料球,就可以為引擎提供源源不斷的推進力,達到與反衝發動機相似的效果,消耗的燃料卻少之又少。
軍方高層知道這個消息之後,跌碎了一地眼鏡片。
固態燃料不是什麽新聞,軍方部署在外空的導彈全都是固態燃料。
可是核動力引擎用的居然也是固態燃料,而且工作還像打bb彈一樣可笑,實在沒法不讓人驚愕。
但是甭管究竟用什麽樣的方式工作,能不能用、好不好用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北月洲生產的兩台樣機第一時間送至軌道工廠,安裝到一台011級戰艦之上。
這台011級因為故障返廠大修,沒能加入聯合艦隊,是目前北月洲擁有的唯一一艘011級戰艦。
換裝新式引擎之後,這艘011級立即著手進行試航。
結果發現,核動力引擎不僅完全達到設計標準,加速性能還略有超出,其加速能力不亞於化學燃料引擎。
根據設計院的測算,若是為024級換裝核動力引擎,隻需要一個月就能從地球飛到火星,飛到木星也隻需要四到五個月!
這樣的數據看起來沒什麽大不了,無非是比電磁引擎強一倍而已。
但這個數據是真正的直航數據,換句話說,使用核動力引擎的飛船不必利用地球的引力彈弓加速,隻靠引擎加速,就能在四個多月之後飛抵木星。
這就未免太嚇人了。
核動力引擎的出現,彌補了太空戰艦的最後一塊短板,北都立刻通知北月洲,立即著手建造第一代空天母艦。
軍方對新型戰艦的需要極度迫切,可又擔心直接上馬大型戰艦帶來的不確定因素,思前想後,最終決定上馬中型空天母艦。
三月中旬,第一艘空天母艦鋪設龍骨,官方將其命名為蓬萊號。
為了保護脆弱的推進器,蓬萊號並未采用危險的外置引擎方案,而是在艦艏安裝一部製動引擎,而且是那種可以三百六十度旋轉,可調整戰艦姿態的設計。
艦艏安裝引擎,必然會影響艦艏的武器配置,但是總體而言利大於弊。
按海軍的經驗,單獨使用空天母艦風險較高,必須組建以空天母艦為核心的空母戰鬥群,參照航母戰鬥群的組建經驗,024級與026級一同成為空母戰鬥群的護航戰艦,補給艦、醫療艦和其他專用戰艦也在設計之中。
但是設計院最先拿出來的不是戰艦設計,而是第二代空天戰機的設計方案。
沒能應用在戰艦上的翼掛引擎方案,被設計人員直接挪到戰機的設計之中,賦予了新型戰機無與倫比的機動能力。
人類一直在客機、運輸機等大型飛機上應用翼掛引擎方案,如今不過是讓轟炸機結構的飛機執行戰鬥機的任務,又沒誰規定引擎掛翅膀底下就不算戰鬥機,實用的方案才是最好的方案。
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