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和的前來劉詠並不意外,隻不過事先不知道具體的人物而已,旁邊法正微微一笑道:“董幼宰前來,不過略盡人事而已,若是主公金口微開,稍稍表示誠意,相信這董和便能為為主公所用。”


    法正向來眼高於頂,但今日對董和倒沒有貶低,看來這董和還真的有些本事,而且曆史上董和能在劉備手上與被諸葛亮認可,官居掌軍中郎將,與諸葛亮、蔣琬、費禕並列為“四英”,看來的確不凡,倒是一個可用之才。


    董和入得大帳,見主位端坐一俊朗少年,月眉星目,雖身形單薄卻不失氣度,斷定就是劉詠,於是上前便拜:“益州牧幕下成都令董和見過劉車騎。”


    “幼宰先生快快免禮。”


    劉詠上前將董和扶起,並請董和上座,無論是態度還是招待的規格,都是熱情之至。


    劉詠對董和如此禮賢,一方麵是他有愛才之心,另一方麵則是與張鬆談論蜀中人物時,曾對他有過提醒,說是劉璋手下有一名叫作董和的賢才,若取益州,此人將來可堪大用,一定要好好對待。


    若說這董和,與其他益州人還大有不同。此人籍貫為荊州南郡枝江人,但其祖先卻本為益州巴郡江州人,又與義陽董家各為兩支。至建安初年時,董和舉家西遷,離開南郡來到益州,在劉璋手下做官,一直做到了成都令。


    這也就是說,董和祖籍益州,但卻生於荊州,既在荊州做過官,又是劉璋手底下任過仕,可以說他是半個益州人加半個荊州人。


    劉詠意圖用蜀人治蜀,但為了確保對益州的控製,他又不能完全的將益州軍政大權交給純粹的蜀人,軍隊上,固然可以用自己的武將等鎮守要害,但在政事上,自己的文臣歸入麾下都不是太久,且用荊州人來執掌益州政務,本身就與自己的治蜀政策相悖,勢必會引起蜀人的反感。


    那麽,有著一半荊州人身份的董和,其特殊的身世背景,以及其所懷的傑出才華,正好就成了劉詠心中的不二人選。正因如此,劉詠對待董和自然要比尋常益州士人要更熱情三分。


    受得劉詠如此禮遇,董和顯得有些受寵若驚,但也沒有因此而有所放鬆,依然小心謹慎應對。


    “我主與劉將軍算起來也是同族,先前因為受旁人所惑,一時糊塗才想修改舊約,劉將軍大人有大量,還望能念在同宗之誼的情份下,可否退兵東歸。”客套數句後,董和轉入了正題。


    董和所說的“同族”是將劉詠娶了萬年公主劉怡,劉璋與漢帝劉協同族同宗,劉詠隻是個駙馬,當然不能說是同宗,但按照禮製來說,做了駙馬也就是半個皇家之人,因此被董和拉來拉關係,再有就是天下同姓是一家之說,勉強算作“同族”。


    劉詠已猜到了他此來用意,聽得此言,當下隻是笑著飲茶,卻並不迴應。


    董和忙又道:“隻要劉將軍能不計前嫌,我主願意割讓江陽、東廣漢二郡作為補償。”


    劉詠冷笑一聲,“江陽和東廣漢郡二郡士吏是主動投順我的,劉季玉拿這麽兩個不在他手中的郡作為補償條件,他這算盤可打得真好啊。”


    劉詠的迴應也在董和意料之中,他隻得道:“但不知劉將軍要怎麽樣才會退兵,我主有言在先,隻要劉將軍肯撤兵,他什麽條件都能接受。”


    “什麽都願意接受?此話當真?”劉詠笑了,知道是董和一時口快,沒思慮清楚。


    劉詠嘴角露出一抹詭異的笑容,佯裝思索了半晌,方道:“既然如此,那好吧,如果劉季玉肯將蜀郡讓出,我倒是可以考慮一下退兵。”


    董和神色頓時一變。


    蜀郡相對於劉璋,形如魏郡與曹操,丹陽與孫權,形如南郡相對於劉詠。益州刺史部成都縣,正屬蜀郡管轄,劉璋若是把蜀郡割與劉詠,這與投降又有什麽區別。


    見董和一臉尷尬的樣子,劉詠哈哈大笑,輕鬆道:“我隻是開個玩笑,幼宰先生莫要見怪。”


    董和心裏邊也知劉詠不會退兵,他為劉璋所出這一計,也隻不過是略盡人臣之責而已。


    話到如此地步,已然表明的劉詠的意思,不占成都絕不罷休,董和隻得歎了一聲,拱手道:“但不知劉將軍究竟怎樣才肯退兵,還請明示。”


    劉詠也不再隱諱,正色道:“幼宰先生想必也早已聽聞,我大軍自荊州而來,一路上,郡縣士吏是望風而降,有的地方當地豪傑百姓還斬殺縣令,主動開城迎接。由此可見,劉季玉已是人心盡失,我劉詠乃是順應天意民心前來取蜀,試問焉能空手而還?否則,又置那些殺官獻城者於何地?”


    劉詠的話,徹底表明了他心思和決心,也讓董和沒有任何話說。


    話說到這份上,劉詠的態度已經很明朗:不拿下益州,誓不罷休!


    麵對劉詠最後通碟式的言語,董和一臉的無奈,隻能搖頭一歎。


    劉詠的表情卻反而愈加的平和,微笑道:“益州我是一定要取的,不過劉季玉到底是我的同族,這點情份還是要顧的。如果劉季玉能夠主動開城投降,我不但會保障他的安全,而且會以六個縣作為他的食邑,他父子世世代代可永享榮華富貴。這也算對他仁至義盡了。”


    六個縣的食邑,幾乎已達到王爵的封邑標準,以目前劉璋的不利處境,劉詠確實可以稱得上是對其“仁至義盡”。


    這個時候,董和知道已經沒有再談下去的必要,遂是無精打采的起身,拱手道:“既是如此,那我這就告辭迴城了,將劉將軍的話一定轉達於我主。究竟是戰是降,且看我主如何決斷。”


    “幼宰先生且慢。”


    就在董和要拜別離去時,劉詠趕忙起身將他攔下,一臉誠懇道:“幼宰先生才華橫溢,通曉古今,我正有不少學問上的事想請教先生。先生不妨就留在我營中吧,至於傳話之事,自可由隨從們代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草根霸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雍青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雍青玄並收藏草根霸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