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輕輕“哦”了一聲,看著劉備,“玄德有何隱情,速速道來。”
劉備歎息一聲,“明公有所不知,那趙雲武藝不在雲長翼德之下,實為英雄。備以明公大業所計,欲收之為明公所用,故行此離間之計。公孫瓚若知此事,必定不容趙雲。到時候,備再以一書相招,主公豈不是又得一大將?”
袁紹將信將疑地看著劉備,繼續叱問道:“汝以為吾三歲小兒?汝與公孫瓚有同窗之誼,舊時頗有交情,今番定是結交趙雲,以為進身之資,是也不是?”
“明公如此懷疑備,請斬備三人之首,備願一死以明此心!”劉備眼中滿是決絕,讓袁紹愣了一下。繼而又起身走到劉備麵前,扶起劉備,“玄德請勿說這一番氣話!若是玄德真心助吾,吾絕不負玄德!不如,玄德現在就寫信交予趙雲之手,勸其歸降,也好不負玄德美意。”
劉備沒想到事情會發展的這個地步,可是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無奈他隻好提筆寫了一封勸降信,讓人射到東平城中。
早有守城將士將那信教到趙雲手中,趙雲打開一看,正是劉備手書。其書為:
趙將軍雲親啟:
備與子龍,相識於虎牢關下,一見如故,恨不能長伴左右。備漂泊數載,天下之大,欲興漢室,勢單力薄,獨力難支。今寄身袁本初處,吾意天下英雄,無過本初者。公孫瓚鼠目寸光,難成大事。將軍何以明珠暗投,難展抱負。今袁公大軍已至,將軍何不獻城以投袁公,共成大事!如此,則漢室幸甚,天下幸甚,百姓幸甚,備亦幸甚!備虛席以待,以候子龍佳音。
備再拜頓首。
看完劉備的親筆信,趙雲不由得怒從中來,一下子將那布帛扯碎扔在地上,大聲喝道:“吾以為劉玄德乃天下英雄,今日一見,如此而已!”
福爾康不知道為什麽趙雲忽然就發那麽大的火,連忙勸道:“趙將軍息怒,不知道敵軍信上說了什麽,竟讓將軍如此大動肝火?”
趙雲餘怒未消,歎了口氣,“劉備勸我獻城投敵,哎,如此不忠不義之事,豈是我趙雲做的出來的?”
福安聽聞此言,再想到自己,心中冷笑:怪不得你如此不待見我,原來是因為我做了背主之事。既然劉備勸降與你,恐怕你與劉備也定有私交。
福爾康故作驚詫,坐立不安,忽然跪下,“將軍,若欲獻城,請先斬安首,否則到時必被袁紹所辱。”
趙雲慌忙將福安扶起,連聲說道:“爾康勿需如此,雲豈是那種背主求榮之人?”
福爾康起身,心裏再次翻起了波瀾:你不是,偏我就是?
趙雲自然不知道福爾康此時的心思,正在這時,忽然有兵士來報,城外喊殺聲起,請趙雲出城觀看。
“定是主公帶兵來援,福將軍,我出城接應主公,汝在城中緊守!”
福爾康立刻應道:“是!”
趙雲帶領所部衝了出去,隻聽到整齊劃一的喊聲衝天而起,“義之所至,生死相隨!蒼天可鑒,白馬為證!”
“是主公的白馬義從到了,弟兄們,衝啊!破敵就在今日!”
趙雲一聲呐喊,將士如同潮水般湧向前去,趙雲身先士卒,衝在最前麵。
一番衝殺,袁紹猝不及防,大敗而迴,公孫瓚帶兵進城,召集眾文武升帳議事。
“這番巧取東平郡,大敗袁軍,福將軍功不可沒,來,我給諸位介紹下,”說完,走到了福爾康的麵前,“這位就是福將軍,福安福爾康。”
接著,公孫瓚又走到另一位將軍麵前,對著大家說,“再給大家介紹下,這位是吾新提拔的偏將,姓祖名逖,字士稚,武藝驚人,又頗有謀略,這次裏應外合,多虧了祖將軍驍勇奮戰。”
祖逖資曆最淺,雖然公孫瓚十分喜歡他,他仍然十分謙遜的對著帳下諸將一一施禮。
“袁紹大軍仍然虎視眈眈,諸將無比同心協力,共破袁紹。”
當天晚上,趙雲獨自在帳中苦苦思索白天的事情,雖然和劉備接觸不多,可他的印象中,劉備並不是如此勸人背主之人,今番戰場相遇,雖然各為其主,廝殺便是,那勸降信到底是和意圖?難不成他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想及此,趙雲忽然醒悟過來:定是如此,劉玄德受製於袁紹,不得已而作此勸降之書,險些誤會了玄德公;況且玄德公和主公本是同窗,若是能讓玄德公來投主公,豈不是兩全其美?趙雲想到這,終於一掃心中不快,如同撥雲見日一般,正當欣喜萬分,想著如何和公孫瓚匯報之時,門外忽然有人喊道:趙將軍,主公有請!
趙雲來到公孫瓚處,此時才發現福爾康、祖逖等人都在,趙雲向公孫瓚行禮之後,站在原地。
“子龍,你跟著我也有幾年了,這些年雖然對汝沒有很大升遷,但是某一直視子龍為心腹。”公孫瓚幽幽說著,讓趙雲有些莫名其妙。
“主公待雲恩厚,無以為報,不知主公有何話要說?”
公孫瓚來迴走了幾步,“不知子龍可知,劉備正在袁紹軍中?”
趙雲聽到這,就很是興奮,他正準備勸說公孫瓚招降劉備,連連說道:“主公,雲正準備說,今日戰場,曾與張飛張翼德對戰,我們都不忍下死手,雲以為……”
“夠了!戰場之上,哪怕你們是親兄弟,隻要各為其主,也需用力拚殺,豈能容有私情!”公孫瓚忽然語氣一轉,十分嚴厲的打斷了趙雲的話。
趙雲一下子摸不著頭腦,慌忙跪下,“主公!是雲之罪,隻是雲以為那劉備和主公有同窗之誼,或許可以招之為主公之用。”
“子龍啊子龍,吾真是對你失望!劉備與我,多有舊情,向來對他有提攜之義;他不念舊情,勢孤後先投曹操,後奔袁紹,就是從沒想過來投瓚,想必在玄德心中,吾真是一個鼠目寸光之人。”公孫瓚長歎一聲,閉上了眼睛。
“主公何出此言?劉玄德欲投主公,必先經冀州,那袁本初豈肯輕易放行?”趙雲急忙為劉備辯解道。
“子龍跟隨我已有三年多,和劉備相識多不過數月,竟然如此悉心為其考慮,實為不易。子龍,你欲跟隨劉大耳,便自去吧!多年情義,吾不忍為難子龍。”
“主公!到底為何如此懷疑趙雲?雲心中實在不服!劉玄德仁義之人,但絕不是背情忘義之輩。”
劉備歎息一聲,“明公有所不知,那趙雲武藝不在雲長翼德之下,實為英雄。備以明公大業所計,欲收之為明公所用,故行此離間之計。公孫瓚若知此事,必定不容趙雲。到時候,備再以一書相招,主公豈不是又得一大將?”
袁紹將信將疑地看著劉備,繼續叱問道:“汝以為吾三歲小兒?汝與公孫瓚有同窗之誼,舊時頗有交情,今番定是結交趙雲,以為進身之資,是也不是?”
“明公如此懷疑備,請斬備三人之首,備願一死以明此心!”劉備眼中滿是決絕,讓袁紹愣了一下。繼而又起身走到劉備麵前,扶起劉備,“玄德請勿說這一番氣話!若是玄德真心助吾,吾絕不負玄德!不如,玄德現在就寫信交予趙雲之手,勸其歸降,也好不負玄德美意。”
劉備沒想到事情會發展的這個地步,可是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無奈他隻好提筆寫了一封勸降信,讓人射到東平城中。
早有守城將士將那信教到趙雲手中,趙雲打開一看,正是劉備手書。其書為:
趙將軍雲親啟:
備與子龍,相識於虎牢關下,一見如故,恨不能長伴左右。備漂泊數載,天下之大,欲興漢室,勢單力薄,獨力難支。今寄身袁本初處,吾意天下英雄,無過本初者。公孫瓚鼠目寸光,難成大事。將軍何以明珠暗投,難展抱負。今袁公大軍已至,將軍何不獻城以投袁公,共成大事!如此,則漢室幸甚,天下幸甚,百姓幸甚,備亦幸甚!備虛席以待,以候子龍佳音。
備再拜頓首。
看完劉備的親筆信,趙雲不由得怒從中來,一下子將那布帛扯碎扔在地上,大聲喝道:“吾以為劉玄德乃天下英雄,今日一見,如此而已!”
福爾康不知道為什麽趙雲忽然就發那麽大的火,連忙勸道:“趙將軍息怒,不知道敵軍信上說了什麽,竟讓將軍如此大動肝火?”
趙雲餘怒未消,歎了口氣,“劉備勸我獻城投敵,哎,如此不忠不義之事,豈是我趙雲做的出來的?”
福安聽聞此言,再想到自己,心中冷笑:怪不得你如此不待見我,原來是因為我做了背主之事。既然劉備勸降與你,恐怕你與劉備也定有私交。
福爾康故作驚詫,坐立不安,忽然跪下,“將軍,若欲獻城,請先斬安首,否則到時必被袁紹所辱。”
趙雲慌忙將福安扶起,連聲說道:“爾康勿需如此,雲豈是那種背主求榮之人?”
福爾康起身,心裏再次翻起了波瀾:你不是,偏我就是?
趙雲自然不知道福爾康此時的心思,正在這時,忽然有兵士來報,城外喊殺聲起,請趙雲出城觀看。
“定是主公帶兵來援,福將軍,我出城接應主公,汝在城中緊守!”
福爾康立刻應道:“是!”
趙雲帶領所部衝了出去,隻聽到整齊劃一的喊聲衝天而起,“義之所至,生死相隨!蒼天可鑒,白馬為證!”
“是主公的白馬義從到了,弟兄們,衝啊!破敵就在今日!”
趙雲一聲呐喊,將士如同潮水般湧向前去,趙雲身先士卒,衝在最前麵。
一番衝殺,袁紹猝不及防,大敗而迴,公孫瓚帶兵進城,召集眾文武升帳議事。
“這番巧取東平郡,大敗袁軍,福將軍功不可沒,來,我給諸位介紹下,”說完,走到了福爾康的麵前,“這位就是福將軍,福安福爾康。”
接著,公孫瓚又走到另一位將軍麵前,對著大家說,“再給大家介紹下,這位是吾新提拔的偏將,姓祖名逖,字士稚,武藝驚人,又頗有謀略,這次裏應外合,多虧了祖將軍驍勇奮戰。”
祖逖資曆最淺,雖然公孫瓚十分喜歡他,他仍然十分謙遜的對著帳下諸將一一施禮。
“袁紹大軍仍然虎視眈眈,諸將無比同心協力,共破袁紹。”
當天晚上,趙雲獨自在帳中苦苦思索白天的事情,雖然和劉備接觸不多,可他的印象中,劉備並不是如此勸人背主之人,今番戰場相遇,雖然各為其主,廝殺便是,那勸降信到底是和意圖?難不成他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想及此,趙雲忽然醒悟過來:定是如此,劉玄德受製於袁紹,不得已而作此勸降之書,險些誤會了玄德公;況且玄德公和主公本是同窗,若是能讓玄德公來投主公,豈不是兩全其美?趙雲想到這,終於一掃心中不快,如同撥雲見日一般,正當欣喜萬分,想著如何和公孫瓚匯報之時,門外忽然有人喊道:趙將軍,主公有請!
趙雲來到公孫瓚處,此時才發現福爾康、祖逖等人都在,趙雲向公孫瓚行禮之後,站在原地。
“子龍,你跟著我也有幾年了,這些年雖然對汝沒有很大升遷,但是某一直視子龍為心腹。”公孫瓚幽幽說著,讓趙雲有些莫名其妙。
“主公待雲恩厚,無以為報,不知主公有何話要說?”
公孫瓚來迴走了幾步,“不知子龍可知,劉備正在袁紹軍中?”
趙雲聽到這,就很是興奮,他正準備勸說公孫瓚招降劉備,連連說道:“主公,雲正準備說,今日戰場,曾與張飛張翼德對戰,我們都不忍下死手,雲以為……”
“夠了!戰場之上,哪怕你們是親兄弟,隻要各為其主,也需用力拚殺,豈能容有私情!”公孫瓚忽然語氣一轉,十分嚴厲的打斷了趙雲的話。
趙雲一下子摸不著頭腦,慌忙跪下,“主公!是雲之罪,隻是雲以為那劉備和主公有同窗之誼,或許可以招之為主公之用。”
“子龍啊子龍,吾真是對你失望!劉備與我,多有舊情,向來對他有提攜之義;他不念舊情,勢孤後先投曹操,後奔袁紹,就是從沒想過來投瓚,想必在玄德心中,吾真是一個鼠目寸光之人。”公孫瓚長歎一聲,閉上了眼睛。
“主公何出此言?劉玄德欲投主公,必先經冀州,那袁本初豈肯輕易放行?”趙雲急忙為劉備辯解道。
“子龍跟隨我已有三年多,和劉備相識多不過數月,竟然如此悉心為其考慮,實為不易。子龍,你欲跟隨劉大耳,便自去吧!多年情義,吾不忍為難子龍。”
“主公!到底為何如此懷疑趙雲?雲心中實在不服!劉玄德仁義之人,但絕不是背情忘義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