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王李景達得知趙匡胤從正陽關殺出,心中是驚駭不已,暗想昨日信中朱元已將趙匡胤、趙匡義兄弟二人誅殺,今日又殺出一個趙匡胤,真實難辨,不如暫且退兵。李景達傳令鳴金收兵,唐兵紛紛退走。李重進對柴榮道:“陛下,唐兵退卻,末將願領三千精兵追擊。”
柴榮道:“李景達率兵退走並非潰敗,其中虛實難測,不可追擊。”
過了少時,探馬來報,李景達已率兵登船。柴榮道:“若是登船撤走,軍士必無戰心。”遂命李重進率三千輕騎追擊。南唐士兵撤走之時,見周兵未來追殺,不慌不忙列隊登船。忽聞馬蹄震地,鞭撻驚耳,後周大將李重進率領騎兵飛奔殺來,多數唐兵尚未登船,頃刻驚恐大亂,倉惶迎敵。正是:
飛騎卷土震淮河,怒攜浩淼化長歌。
踏碎岸邊無名骨,灑盡水中血滂沱。
一痛廝殺,南唐將士哀鳴苦喊,死傷難計。柴榮率後隊人馬跟到,又是一場好殺。五萬唐兵或死亂軍刀下,或溺淮河水中。唐將許文縝見勢不妙,高聲叫道:“齊王快走,末將斷後!”李景達僅率十幾隻戰船,軍士不足千餘人狼狽逃迴淮河南岸大營。許文縝殺得一條血路正欲逃走,大將高懷德催馬趕到,伸手揪住許文縝腰間絲絛,一聲大吼將其扯下戰馬,十幾個軍卒一擁而上,將許文縝按住生擒。
李景達與邊鎬剛上南岸,見紫金山大營緊閉不開。邊鎬喊道:“齊王率軍迴營,快開營門!”話音未落,一支弓弩從箭樓之上射下,從邊鎬耳畔擦過,邊鎬大罵道:“狗奴才!哪裏射?”從弓兵身後閃出一將,高聲喝道:“陳覺小兒已被殺敗,大將趙匡義在此!”
“啊!氣煞我也,今日拚了性命也要奪迴大營。”李景達暴躁怒吼,卻招來紫金山上戰鼓擂聲,後周大將趙匡胤率一千騎兵從半山腰上,傾瀉而下。邊鎬勸道:“敗局已定,殿下且走,臣自擋之!”李景達領了幾百敗兵逃走,邊鎬率其他兵卒迎至山坡與趙匡胤大戰。唐軍被周兵一衝擊潰,南唐士卒紛紛投降。大將邊鎬殺出重圍,尋一小道逃走,偏巧參軍趙普早有預料在道間布下絆馬索,絆倒戰馬,生擒了邊鎬。
李景達、陳覺敗退江寧府,邊鎬、許文縝被周軍生擒。鎮守壽州的大將劉仁贍得知此事,是暴病不起。壽州城被困已近兩年,城中糧草竭盡,人心惶惶,李璟再三派兵來援,卻屢戰屢敗。此番李景達全軍覆沒,壽州副將孫羽見待援無望,而劉仁贍也是病入膏肓,便擅作主張,借劉仁贍之名舉城降周。柴榮得知此事,親往壽州收複,並散發軍糧接濟城內軍民。孫羽作得一碗肉粥獻與劉仁贍,仁贍問道:“平日隻有糠湯,今日哪來的肉粥,莫非援軍已到?”
孫羽答:“末將已歸順周主柴榮,此粥乃是周軍接濟。”劉仁贍頓時大怒,打翻碗筷,罵道:“我食唐祿,怎可再吃周食?賊子負我!”劉仁贍氣血攻心,嘔吐鮮血,昏厥而亡。
柴榮率軍收了壽州,占據淮河南岸,指日可到長江。眾將官大擺筵宴,相互稱賀,偏巧有人來報軍師李轂病危,柴榮遂率領眾將返迴北岸大營探望。君臣相見,自是依稀淚下,李轂道:“陛下已襲取淮河兩岸,南唐敗軍已定,但幽雲十六州尚未平定,實乃老臣後顧之憂。”
柴榮道:“愛卿鞠躬盡瘁,朕於心不忍,明日即送愛情迴京師治病。”
李轂道:“世人皆有大限之日,為臣死不足惜,隻盼陛下早日一統四海,完成大業。”說罷此言,李轂病情愈重,咳血不止,未過幾時,便一命歸天。李轂病故,柴榮甚是悲傷心酸,趙匡胤勸道:“今淮南平定,陛下當速發精兵,一統江北。人死不能複生,還當節哀才是。”
柴榮道:“李轂出征未捷卻馬革裹屍,朕心難安。傳令收兵據守淮河北岸,朕要親送李轂靈柩往京師,待下葬之後再征南唐。”
匡胤道:“陛下仁愛,但此時南征,時機千載難得,軍師靈柩遣一大將護送便可。”
柴榮道:“君臣骨肉相連,朕不可忘卻手足之情。”後周大軍遂即收攏兵馬屯兵,淮河北岸,水軍都督王環督領北岸各寨,柴榮率親軍一路北上,送李轂靈柩返迴京師。
南唐中興元年,公元958年十月,後周世宗皇帝柴榮點兵三十萬人再度南征,水陸並進,與南唐濠州府隔河相望。濠州刺史名叫郭廷,乃是一介文弱書生不懂兵法,麾下到有一員大將名叫林仁肇獻計言道:“今見周兵大船居多,非濠州戰船可擋,末將以為可在船上加造高塔,命旗手居高臨下號令戰船。”郭庭便依照林仁肇之計,在濠州戰船之上加造木塔。
這日北風驟起,柴榮以為渡淮河時機已到,即命水軍都督王環統領戰船出戰。南唐戰船僅有十餘艘戰船之上建好木塔,林仁肇遂將大小船隻分作十隊,旗手登上木塔以旗幟為號。林仁肇對郭庭言道:“大人督領十隊戰船,末將親舉牙旗在木塔上指揮。遇黃旗則進,紅旗則退。”郭庭以仁肇之計吩咐眾將,遂登船出戰。
河流之上,後周戰船順北風南下,林仁肇高舉一麵大紅牙旗,分向東西揮舞,南唐戰船便分作兩隊駛向東西。又見周船順風來至橫流之上,林仁肇將一麵杏黃牙旗高舉,兩麵船隊望見旗號更替,便借橫流中擊截斷周兵船隊,將後周戰船殺得大敗。
柴榮在河岸觀戰,見王環敗退而迴。問道:“唐兵船少且小卻操練有序,諸位愛卿可有何破敵良策?”
趙匡義道:“南唐戰船雖是小船,卻有塔樓居高,河麵戰局盡收眼底。陛下若能將船艙加高一層,則船高遮住南唐耳目,定可破敵。”柴榮采納其計,傳旨各寨水軍日夜伐木,加修船倉,大船加高兩層,小船加高一層。
時隔一月,後周戰船修複已畢,世宗柴榮親登戰船向南岸眺望,心中大喜道:“船高河寬,其勢雄偉,就為高船取名‘齊雲舟’。”左右將官皆是稱讚戰船高大。
三日後,柴榮親登齊雲舟,命水軍都督王環領中軍,曹彬、潘美率一隊小戰船為左,李重進、趙匡胤率一隊小戰船為右,水軍副都督向訓領一隊齊雲舟為先鋒,橫成一隊並列南下。郭廷、林仁肇率戰船出寨,木塔之上隻見掛先鋒旗號的高大戰船二十餘隻,卻望不見跟隨其後的船隊陣勢。南唐水軍畏懼齊雲舟,紛紛敗退。
後周戰船靠南岸,周兵縱火焚燒濠州大營,郭廷、林仁肇率敗兵退迴濠州城內,閉城堅守。柴榮傳下詔令,命趙匡胤、趙匡義、高懷德、李重進分兵四路,圍攻濠州。周兵雲梯登城,撞車衝門,箭弩飛射,殺得城上唐兵好生悲慘。一連圍攻數日,濠州城內糧草已盡,郭廷對林仁肇言道:“外無援軍,內無糧草,老夫不忍城內百姓受苦,決議獻城降周。”
林仁肇喪氣言道:“大人乃文官,憐憫百姓疾苦,尚可降周;仁肇乃武將,隻可戰死,不可投降。大人待末將戰死之後,再降不遲。”
郭廷道:“將軍此言差矣,仁肇有韓信、樂毅之才,日後定是大唐社稷之臣。老夫已定下一計,可送將軍迴江寧。”郭廷命人取來筆墨,寫下降表一封。表曰:
“今見周師威武雄壯,乃唐王水軍不能敵也,破城已是旦夕之事。臣不能守一州以抗王師,然願請命於唐而後降。”
寫罷此表,郭廷對林仁肇道:“柴榮為人心胸寬闊,看到此表定不會為難老夫。林將軍可扮作信使,自然可以脫身。”遂命人將降表坤在箭上射入周營。
後周大將高懷德在營中得到此箭,將降表送入中軍大帳。柴榮觀看一番,自然喜上眉梢。高懷德道:“郭廷老兒死到臨頭才想獻城歸降,未必是真心歸附。”
柴榮道:“郭廷不獻諂媚之言,而要告之其主,到也是個忠厚賢良之臣。傳令各營今日起攻城暫緩,放郭廷使者出去。”
周兵各營得柴榮詔令,各自收兵。周營又迴書一封準濠州可放出使者三人,郭廷令林仁肇帶了兩個親信扮作使者出城。臨行之時,郭廷叮囑道:“將軍能逃出此圍,大唐必無憂矣。” 林仁肇再三拜別才驅馬離去。
郭廷見林仁肇走遠,自是開城獻降,周主柴榮招撫百姓,厚待郭廷不做細表。單說林仁肇快馬加鞭到長江北岸,又連夜渡船來到江寧。林仁肇將郭庭奏章上呈南唐元宗李璟,李璟也覺心酸,言道:“郭愛卿不忍百姓遭難,朕又豈能讓愛卿心寒,傳旨戶部務必厚待郭廷家眷。”
又過兩日,南唐泗州、楚州相繼失守。柴榮已命人造成齊雲舟數百艘,浩浩蕩蕩由由水路南下。偏巧楚州有個北神堰,此地河道狹窄,雖然可通長江,奈何齊雲舟船體高大,難以通過。柴榮對眾將言道:“齊雲舟難過河道,朕欲率小舟先行。”
水軍副都督向訓勸道:“陛下倘若以小船列於江岸,南唐大船來犯,我軍必敗。臣以為當地百姓久居此地,定有通曉河運之人。”柴榮聞知有理,便令王環、向訓在楚州打聽通曉河運的百姓。
向訓在楚州四處勘查河道,終日無果,到見一漁夫在劃著小漁船唱歌,且詞調清晰,婉轉悅耳。唱詞曰:
“老鸛河,波連波,百轉千折入江河。老鸛河,波連波,曹操索船亦可過。”
向訓聽得上耳,便將老漁夫喚了過來。問道漁夫:“敢問老者,方才所唱傳調有何寓意?”
漁夫答道:“楚州有一老鸛河北連淮水,南銜長江,水大浪急。自從南唐先主李昪封河治水,就是曹操鐵鎖連戰船也可遊到長江。”
向訓聞聽大喜:“實不相瞞,我乃大周皇帝柴榮麾下,欲請老者引我去開掘老鸛河,大事若成,我主柴榮定重重有商。”漁夫聞聽有賞,便隨向訓去往周兵大營。
老漁夫指引周兵來至老鸛河故道,柴榮命人取來一宗金銀謝過漁夫,遂命大軍掘河開路。幾十萬大軍不過三日,便引淮河之水流向長江。過了半日,大水泛漲,河道衝寬。柴榮大喜,名王環、向訓督領齊雲舟延老鸛河南下,其餘眾將率馬步軍水陸並進,殺至長江北岸。
柴榮紮下水陸兩座大寨,又向唐主李璟下戰書。李璟本以為周兵大船不能行至長江,今見數百艘齊雲舟沿岸列陣,好生威武,心中自是畏懼。宰相馮延巳看出了皇帝心思,獻讒言道:“楚州水道狹窄,周兵大船本不能如江。隻恐柴榮是真命天子,率周兵自天而下,才至今日。”
李璟道:“宰相若有良策,可盡管說來。”
馮延巳道:“江北十四州乃柴榮後顧之憂,若陛下能將十四州讓與柴榮,不僅周、唐克平息兵戈,還可換迴郭廷、陸孟俊、邊鎬、許文縝、馮延魯等被俘將士。”
李璟歎道:“寡人連年征戰,有負蒼生,今天助柴榮,非朕無能。”
李璟草擬臣表,命鍾謨為使到江北求和。鍾謨,字仲益,會稽人氏,柴榮見鍾謨來營議和,問道:“朕已將百艘齊雲舟列於江麵,唐主可曾定下決戰時日?”,
鍾謨道:“陛下天兵至此,唐兵豈敢相抗?我主李璟願削去帝號,盡獻江北諸州,以長江為界以求太平。”自從南唐動兵,已近三載。柴榮自知勞師遠征,軍心疲憊,既有李璟割地求和,自是心滿意足,準許議和。此時,揚、泰、滁、和、壽、濠、泗、楚、光、海十州為後周所占,南唐又獻廬、舒、蘄、黃四州。李璟不再稱帝,奉後周皇帝柴榮為正朔,自稱國主,兩家劃長江為界。
一月之後,柴榮班師迴朝,釋放馮延魯、陸孟俊、邊鎬、許文縝等眾多南唐官吏放還,惟有邊鎬被俘又被放還,自覺大辱,含恨病故於金陵。壽州大將劉仁贍恪守忠節而死,唐主追授太師封號。
鍾謨往周營議和返迴南唐,自以為有功於國,同朝中百官相互稱賀。惟有太傅宋齊丘卻怒道:“割地求和,賣主為榮,何顏再見江南父老?”言罷轉身便走,鍾謨念宋齊丘乃老臣不敢頂撞,心裏憋氣。馮延魯來至鍾謨耳畔笑道:“宋齊丘倚老賣老,閣下怎可受者老兒之辱?”正是:
忠奸同室不相容,但看君王識賢庸。
江南春光來又去,偶爾也曾遇寒冬。
欲知馮延魯有何奸計,且看下迴分解。
柴榮道:“李景達率兵退走並非潰敗,其中虛實難測,不可追擊。”
過了少時,探馬來報,李景達已率兵登船。柴榮道:“若是登船撤走,軍士必無戰心。”遂命李重進率三千輕騎追擊。南唐士兵撤走之時,見周兵未來追殺,不慌不忙列隊登船。忽聞馬蹄震地,鞭撻驚耳,後周大將李重進率領騎兵飛奔殺來,多數唐兵尚未登船,頃刻驚恐大亂,倉惶迎敵。正是:
飛騎卷土震淮河,怒攜浩淼化長歌。
踏碎岸邊無名骨,灑盡水中血滂沱。
一痛廝殺,南唐將士哀鳴苦喊,死傷難計。柴榮率後隊人馬跟到,又是一場好殺。五萬唐兵或死亂軍刀下,或溺淮河水中。唐將許文縝見勢不妙,高聲叫道:“齊王快走,末將斷後!”李景達僅率十幾隻戰船,軍士不足千餘人狼狽逃迴淮河南岸大營。許文縝殺得一條血路正欲逃走,大將高懷德催馬趕到,伸手揪住許文縝腰間絲絛,一聲大吼將其扯下戰馬,十幾個軍卒一擁而上,將許文縝按住生擒。
李景達與邊鎬剛上南岸,見紫金山大營緊閉不開。邊鎬喊道:“齊王率軍迴營,快開營門!”話音未落,一支弓弩從箭樓之上射下,從邊鎬耳畔擦過,邊鎬大罵道:“狗奴才!哪裏射?”從弓兵身後閃出一將,高聲喝道:“陳覺小兒已被殺敗,大將趙匡義在此!”
“啊!氣煞我也,今日拚了性命也要奪迴大營。”李景達暴躁怒吼,卻招來紫金山上戰鼓擂聲,後周大將趙匡胤率一千騎兵從半山腰上,傾瀉而下。邊鎬勸道:“敗局已定,殿下且走,臣自擋之!”李景達領了幾百敗兵逃走,邊鎬率其他兵卒迎至山坡與趙匡胤大戰。唐軍被周兵一衝擊潰,南唐士卒紛紛投降。大將邊鎬殺出重圍,尋一小道逃走,偏巧參軍趙普早有預料在道間布下絆馬索,絆倒戰馬,生擒了邊鎬。
李景達、陳覺敗退江寧府,邊鎬、許文縝被周軍生擒。鎮守壽州的大將劉仁贍得知此事,是暴病不起。壽州城被困已近兩年,城中糧草竭盡,人心惶惶,李璟再三派兵來援,卻屢戰屢敗。此番李景達全軍覆沒,壽州副將孫羽見待援無望,而劉仁贍也是病入膏肓,便擅作主張,借劉仁贍之名舉城降周。柴榮得知此事,親往壽州收複,並散發軍糧接濟城內軍民。孫羽作得一碗肉粥獻與劉仁贍,仁贍問道:“平日隻有糠湯,今日哪來的肉粥,莫非援軍已到?”
孫羽答:“末將已歸順周主柴榮,此粥乃是周軍接濟。”劉仁贍頓時大怒,打翻碗筷,罵道:“我食唐祿,怎可再吃周食?賊子負我!”劉仁贍氣血攻心,嘔吐鮮血,昏厥而亡。
柴榮率軍收了壽州,占據淮河南岸,指日可到長江。眾將官大擺筵宴,相互稱賀,偏巧有人來報軍師李轂病危,柴榮遂率領眾將返迴北岸大營探望。君臣相見,自是依稀淚下,李轂道:“陛下已襲取淮河兩岸,南唐敗軍已定,但幽雲十六州尚未平定,實乃老臣後顧之憂。”
柴榮道:“愛卿鞠躬盡瘁,朕於心不忍,明日即送愛情迴京師治病。”
李轂道:“世人皆有大限之日,為臣死不足惜,隻盼陛下早日一統四海,完成大業。”說罷此言,李轂病情愈重,咳血不止,未過幾時,便一命歸天。李轂病故,柴榮甚是悲傷心酸,趙匡胤勸道:“今淮南平定,陛下當速發精兵,一統江北。人死不能複生,還當節哀才是。”
柴榮道:“李轂出征未捷卻馬革裹屍,朕心難安。傳令收兵據守淮河北岸,朕要親送李轂靈柩往京師,待下葬之後再征南唐。”
匡胤道:“陛下仁愛,但此時南征,時機千載難得,軍師靈柩遣一大將護送便可。”
柴榮道:“君臣骨肉相連,朕不可忘卻手足之情。”後周大軍遂即收攏兵馬屯兵,淮河北岸,水軍都督王環督領北岸各寨,柴榮率親軍一路北上,送李轂靈柩返迴京師。
南唐中興元年,公元958年十月,後周世宗皇帝柴榮點兵三十萬人再度南征,水陸並進,與南唐濠州府隔河相望。濠州刺史名叫郭廷,乃是一介文弱書生不懂兵法,麾下到有一員大將名叫林仁肇獻計言道:“今見周兵大船居多,非濠州戰船可擋,末將以為可在船上加造高塔,命旗手居高臨下號令戰船。”郭庭便依照林仁肇之計,在濠州戰船之上加造木塔。
這日北風驟起,柴榮以為渡淮河時機已到,即命水軍都督王環統領戰船出戰。南唐戰船僅有十餘艘戰船之上建好木塔,林仁肇遂將大小船隻分作十隊,旗手登上木塔以旗幟為號。林仁肇對郭庭言道:“大人督領十隊戰船,末將親舉牙旗在木塔上指揮。遇黃旗則進,紅旗則退。”郭庭以仁肇之計吩咐眾將,遂登船出戰。
河流之上,後周戰船順北風南下,林仁肇高舉一麵大紅牙旗,分向東西揮舞,南唐戰船便分作兩隊駛向東西。又見周船順風來至橫流之上,林仁肇將一麵杏黃牙旗高舉,兩麵船隊望見旗號更替,便借橫流中擊截斷周兵船隊,將後周戰船殺得大敗。
柴榮在河岸觀戰,見王環敗退而迴。問道:“唐兵船少且小卻操練有序,諸位愛卿可有何破敵良策?”
趙匡義道:“南唐戰船雖是小船,卻有塔樓居高,河麵戰局盡收眼底。陛下若能將船艙加高一層,則船高遮住南唐耳目,定可破敵。”柴榮采納其計,傳旨各寨水軍日夜伐木,加修船倉,大船加高兩層,小船加高一層。
時隔一月,後周戰船修複已畢,世宗柴榮親登戰船向南岸眺望,心中大喜道:“船高河寬,其勢雄偉,就為高船取名‘齊雲舟’。”左右將官皆是稱讚戰船高大。
三日後,柴榮親登齊雲舟,命水軍都督王環領中軍,曹彬、潘美率一隊小戰船為左,李重進、趙匡胤率一隊小戰船為右,水軍副都督向訓領一隊齊雲舟為先鋒,橫成一隊並列南下。郭廷、林仁肇率戰船出寨,木塔之上隻見掛先鋒旗號的高大戰船二十餘隻,卻望不見跟隨其後的船隊陣勢。南唐水軍畏懼齊雲舟,紛紛敗退。
後周戰船靠南岸,周兵縱火焚燒濠州大營,郭廷、林仁肇率敗兵退迴濠州城內,閉城堅守。柴榮傳下詔令,命趙匡胤、趙匡義、高懷德、李重進分兵四路,圍攻濠州。周兵雲梯登城,撞車衝門,箭弩飛射,殺得城上唐兵好生悲慘。一連圍攻數日,濠州城內糧草已盡,郭廷對林仁肇言道:“外無援軍,內無糧草,老夫不忍城內百姓受苦,決議獻城降周。”
林仁肇喪氣言道:“大人乃文官,憐憫百姓疾苦,尚可降周;仁肇乃武將,隻可戰死,不可投降。大人待末將戰死之後,再降不遲。”
郭廷道:“將軍此言差矣,仁肇有韓信、樂毅之才,日後定是大唐社稷之臣。老夫已定下一計,可送將軍迴江寧。”郭廷命人取來筆墨,寫下降表一封。表曰:
“今見周師威武雄壯,乃唐王水軍不能敵也,破城已是旦夕之事。臣不能守一州以抗王師,然願請命於唐而後降。”
寫罷此表,郭廷對林仁肇道:“柴榮為人心胸寬闊,看到此表定不會為難老夫。林將軍可扮作信使,自然可以脫身。”遂命人將降表坤在箭上射入周營。
後周大將高懷德在營中得到此箭,將降表送入中軍大帳。柴榮觀看一番,自然喜上眉梢。高懷德道:“郭廷老兒死到臨頭才想獻城歸降,未必是真心歸附。”
柴榮道:“郭廷不獻諂媚之言,而要告之其主,到也是個忠厚賢良之臣。傳令各營今日起攻城暫緩,放郭廷使者出去。”
周兵各營得柴榮詔令,各自收兵。周營又迴書一封準濠州可放出使者三人,郭廷令林仁肇帶了兩個親信扮作使者出城。臨行之時,郭廷叮囑道:“將軍能逃出此圍,大唐必無憂矣。” 林仁肇再三拜別才驅馬離去。
郭廷見林仁肇走遠,自是開城獻降,周主柴榮招撫百姓,厚待郭廷不做細表。單說林仁肇快馬加鞭到長江北岸,又連夜渡船來到江寧。林仁肇將郭庭奏章上呈南唐元宗李璟,李璟也覺心酸,言道:“郭愛卿不忍百姓遭難,朕又豈能讓愛卿心寒,傳旨戶部務必厚待郭廷家眷。”
又過兩日,南唐泗州、楚州相繼失守。柴榮已命人造成齊雲舟數百艘,浩浩蕩蕩由由水路南下。偏巧楚州有個北神堰,此地河道狹窄,雖然可通長江,奈何齊雲舟船體高大,難以通過。柴榮對眾將言道:“齊雲舟難過河道,朕欲率小舟先行。”
水軍副都督向訓勸道:“陛下倘若以小船列於江岸,南唐大船來犯,我軍必敗。臣以為當地百姓久居此地,定有通曉河運之人。”柴榮聞知有理,便令王環、向訓在楚州打聽通曉河運的百姓。
向訓在楚州四處勘查河道,終日無果,到見一漁夫在劃著小漁船唱歌,且詞調清晰,婉轉悅耳。唱詞曰:
“老鸛河,波連波,百轉千折入江河。老鸛河,波連波,曹操索船亦可過。”
向訓聽得上耳,便將老漁夫喚了過來。問道漁夫:“敢問老者,方才所唱傳調有何寓意?”
漁夫答道:“楚州有一老鸛河北連淮水,南銜長江,水大浪急。自從南唐先主李昪封河治水,就是曹操鐵鎖連戰船也可遊到長江。”
向訓聞聽大喜:“實不相瞞,我乃大周皇帝柴榮麾下,欲請老者引我去開掘老鸛河,大事若成,我主柴榮定重重有商。”漁夫聞聽有賞,便隨向訓去往周兵大營。
老漁夫指引周兵來至老鸛河故道,柴榮命人取來一宗金銀謝過漁夫,遂命大軍掘河開路。幾十萬大軍不過三日,便引淮河之水流向長江。過了半日,大水泛漲,河道衝寬。柴榮大喜,名王環、向訓督領齊雲舟延老鸛河南下,其餘眾將率馬步軍水陸並進,殺至長江北岸。
柴榮紮下水陸兩座大寨,又向唐主李璟下戰書。李璟本以為周兵大船不能行至長江,今見數百艘齊雲舟沿岸列陣,好生威武,心中自是畏懼。宰相馮延巳看出了皇帝心思,獻讒言道:“楚州水道狹窄,周兵大船本不能如江。隻恐柴榮是真命天子,率周兵自天而下,才至今日。”
李璟道:“宰相若有良策,可盡管說來。”
馮延巳道:“江北十四州乃柴榮後顧之憂,若陛下能將十四州讓與柴榮,不僅周、唐克平息兵戈,還可換迴郭廷、陸孟俊、邊鎬、許文縝、馮延魯等被俘將士。”
李璟歎道:“寡人連年征戰,有負蒼生,今天助柴榮,非朕無能。”
李璟草擬臣表,命鍾謨為使到江北求和。鍾謨,字仲益,會稽人氏,柴榮見鍾謨來營議和,問道:“朕已將百艘齊雲舟列於江麵,唐主可曾定下決戰時日?”,
鍾謨道:“陛下天兵至此,唐兵豈敢相抗?我主李璟願削去帝號,盡獻江北諸州,以長江為界以求太平。”自從南唐動兵,已近三載。柴榮自知勞師遠征,軍心疲憊,既有李璟割地求和,自是心滿意足,準許議和。此時,揚、泰、滁、和、壽、濠、泗、楚、光、海十州為後周所占,南唐又獻廬、舒、蘄、黃四州。李璟不再稱帝,奉後周皇帝柴榮為正朔,自稱國主,兩家劃長江為界。
一月之後,柴榮班師迴朝,釋放馮延魯、陸孟俊、邊鎬、許文縝等眾多南唐官吏放還,惟有邊鎬被俘又被放還,自覺大辱,含恨病故於金陵。壽州大將劉仁贍恪守忠節而死,唐主追授太師封號。
鍾謨往周營議和返迴南唐,自以為有功於國,同朝中百官相互稱賀。惟有太傅宋齊丘卻怒道:“割地求和,賣主為榮,何顏再見江南父老?”言罷轉身便走,鍾謨念宋齊丘乃老臣不敢頂撞,心裏憋氣。馮延魯來至鍾謨耳畔笑道:“宋齊丘倚老賣老,閣下怎可受者老兒之辱?”正是:
忠奸同室不相容,但看君王識賢庸。
江南春光來又去,偶爾也曾遇寒冬。
欲知馮延魯有何奸計,且看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