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天明,梁王大營點兵待發。朱全忠發令言道:“張全義,本王命你率兵一萬,佯攻澤州。隻可駐兵拖延時日,不可發兵攻城。”朱全忠親自督軍,命葛從周為大將軍節製各部兵馬,王彥章為先鋒向潞州進發。
李克用聞探馬急報,命周德威率三萬兵馬增援澤州。單說朱全忠親率三軍列陣潞州城下,這座古城在梁晉之間已是數度易手。潞州守將李罕之,陳州項城人氏,驍勇善戰,所以未曾顧慮。其餘各路兵馬分守要害。李罕之見朱全忠大兵來犯,下令開城迎戰。潞州城上號炮三聲,城門大開,步兵於前,騎兵在後湧出城外,當前一員大將,此人麵目黑紫,毛發濃密,頭戴豬嘴盔,身披黃金魚鱗鎖子甲,手中 鳳頭金攥斧 ,跨下一匹追風逐日千裏烏騅馬,此人便是李罕之。朱全忠曾聞潞州守將李罕之力大無窮,且驍勇過人,對李罕之言道:“前方來將可李罕之將軍?”
李罕之言道:“某正是李罕之,朱全忠勸你早早退兵,否則某斧下不認人。”
朱全忠言道:“我觀你也是一條好漢,何必屈身李克用帳下,若得歸順,與本王共保當今萬歲,不失榮華富貴。”
李罕之言道:“什麽萬歲不萬歲,有種與某大戰三百合。”
部將鄭霖言道:“梁王休與這廝廢話,待末將取其首級獻於千歲麾下。”說著策馬殺去。
李罕之見鄭霖出馬,揮斧相迎,僅戰一個迴合,鄭霖便人頭落地。這一斧令朱全忠心中暗暗叫絕,又聞耳邊有人喊道:“黑賊修狂,吃我一刀!”朱全忠一看,此將乃是部將焦俊,焦俊手提一口三尖兩刃四竅八環刀 ,直取李罕之,二將盤馬惡鬥。又是四五迴合,焦俊刀柄被大斧砍斷,李罕之順勢橫掃一斧,焦俊身斷兩節。鐵槍王彥章見此情景,催馬迎戰。李罕之與王彥章大戰三十迴合難分勝負。朱全忠見李罕之驍勇威猛,名不虛傳,心生降服之心,即令鳴金收兵。王彥章大戰正酣,忽聞鳴金,虛晃一槍,退迴陣去。
兩軍各自迴營,王彥章跟隨朱全忠來至中軍大帳,彥章問道:“方才我正欲刺死李罕之,梁王何故收兵呀。”
朱全忠笑了笑言道:“彥章豈不聞英雄惜英雄,那李罕之勇猛魁梧,我實不忍心加害。”
軍師謝瞳言道:“千歲之意,是要智取李罕之,而不在強攻。”
朱全忠聞聽此言哈哈大笑:“知我者乃謝子明也,我卻有收複此將之心,子明可有良策否?”
謝瞳答曰:“下官心中已生有一計,定叫李罕之棄暗投明,另尋明主。”
朱全忠言道:“子明快快講來。”
謝瞳言道:“那李罕之年輕之時本是黃巢反賊中一校尉,後歸降李克用麾下,因力大無窮,勇猛善戰,被封為偏將,今鎮守潞州。梁王在此駐兵長久,李罕之必派人向李克用求援。可派人暗捉信使,我自有良策。”
朱全忠言道:“好,就依軍師之計,命五百士卒暗伏於潞州各門,以截軍報。”
朱全忠所派五百精兵,鄉民打扮,暗伏於潞州各城門周邊。時隔三日,果然有梁兵捕獲潞州信使。搜出密信一封。朱全忠招軍師謝瞳、參軍敬翔來看此信。敬翔言道:“此信並非求救兵之信,而是李克用的發兵之信。晉將馬溉、伊鐔率三千人馬正在馳援潞州。”
謝瞳言道:“此來正好,千歲可先派大將劫殺馬溉、伊鐔,在冒充馬、伊二將之名詐入城中,潞州可破矣。”
朱全忠言道:“此計甚妙,吾即命胡真、丁會二將率五千精兵劫殺晉軍援兵。”
話說晉王李克用命部將馬溉、伊鐔二人率三千援兵前往潞州,行至一山澗,忽見山坡之上有梁兵殺出,頓時箭弩齊發,滾木擂石順坡落下,晉軍兵將未戰先折去許多。胡真、丁會見時機已到,二將縱馬殺來,馬溉、伊鐔匆忙率兵迎戰。未戰幾合,馬溉、伊鐔豈是胡真、丁會的對手,盡皆命喪馬下。晉軍士兵見主將已死,紛紛下跪投降,被俘者有千餘人。此時大將葛從周又率三千精兵來到,命這三千兵士換上晉軍士卒軍衣。打馬溉、伊鐔二人旗號直往潞州。丁會、胡真押解降卒迴營。
潞州守將李罕之正在巡城,忽見遠處行來一支晉軍人馬,旗號打的的“馬”、“伊”二字,但為首之將乃是葛從周。隊伍行至城下,有守城士卒問道:“來者何人?”
這隊兵馬之中有校尉答道:“速速告之李罕之將軍,晉王麾下馬溉、伊鐔二位將軍已率援兵來到,快開城門。”
李罕之仔城垛上聽得明白,便下令開城門,這隊身著晉軍衣裝的梁軍士兵紛紛進城。李罕之正欲到城牆下迎接,忽有士卒稟告,梁將王彥章率兵攻打東門,李罕之隻得慌忙率兵往東門督戰。葛從周命人占據南門,大開城門,引梁兵入城。李罕之隻知在東門督戰,卻不知後院失火。有士卒來梁軍已由南門攻入,西門、北門接連失守。李罕之大驚,慌忙跑下城垛,上馬提斧與城內梁兵交戰。此時晉軍在潞州大勢已去,李罕之連斬梁將數人衝出南門,早有梁將朱珍布下陷馬坑,李罕之掉入坑內,被梁兵捕獲,當晚潞州失守。
幾個梁軍士卒押著五花大綁的李罕之,推推搡搡押至中軍大帳之內。朱全忠坐在帥椅上打量了一番,須發蓬亂的李罕之,假惺惺的問道:“蓬頭垢麵,這是何人?”
李罕之提著嗓門言道:“我乃晉王麾下大將李罕之!”
朱全忠假裝驚歎道:“哎呀呀,原來是李罕之將軍。”又看了一眼左右士卒言道:“爾等怎可如此對待李將軍,快快鬆綁!”
左右士卒將李罕之綁繩解下,李罕之言道:“要殺要剮,悉聽尊便。”
朱全忠一本正經的言道:“本王雖出身草莽,怎肯亂殺綠林兄弟!”
這句話到把李罕之說了一愣,朱全忠言道:“我久聞罕之昔日乃黃巢麾下,當年朱溫亦是大齊將官。如今我效忠朝廷,扶保天子。將軍何不與我等共謀大業。”朱全忠走到葛從周麵前為李罕之介紹言道:“葛通美,昔日黃巢麾下名將,而如今是報國忠良。罕之同我與通美皆是綠林弟兄,我實不忍心加害呀。”
這一席話到說的李罕之迴憶起義軍往事,不由得心中酸楚,跪倒在地言道:“罕之今欲梁王,如遇明主。我願為千歲馬前驅使,赴湯蹈火,在所不惜!”
朱全忠把李罕之扶起,喜道:“罕之能遇我等共謀大事,真乃朝廷之幸。”眾人也接連道喜,朱全忠設酒宴為李罕之接風,次日進駐潞州。李罕之又為朱全忠保舉一將名曰楊師厚,穎州勾斤人氏,本是潞州押衙,善用一口亮銀撲風刀。
朱全忠攻占潞州後,城內的晉軍將士均隨李罕之歸降朱全忠,唯李罕之養子李建及,為人忠義不願背主,星夜乘馬逃往李克用沁州大營報信。李克用此時正坐陣沁州督戰,李建及飛馬報信,克用聞李罕之降梁,潞州失守,心中大怒。眾將亦束手無策,隻有太監張承業言道:“如今周德威率重兵在澤州督戰,而沁州城池矮小,又無重兵,千歲萬不可再此逗留。”
參軍郭崇韜也言道:“張公公所言極是,梁軍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千歲速速撤往晉陽為宜。”眾人正在商議破敵之策,有探馬來報,梁軍日夜兼程離沁州還有五十裏。
大太保李嗣源言道:“如今梁軍兵臨沁州,各路兵馬千裏難解燃眉之急。孩兒願率沁州三千駐兵斷後。請父王速速撤迴晉陽。”克用亦是無可奈何,隻得應允。
李克用率親兵千餘人退往晉陽,並連發六支調令,調兵馳援沁州。李嗣源獨率三千兵馬沁水之東南岸列陣。李嗣源立於陣前言道:“今日我等斷後,誓與梁兵決一死戰。爾等家有老母幼子者,可趁梁兵未到,速速逃命去。”李嗣源見三千將士無一人臨陣脫逃,抱拳言道:“諸位將士既抱有必死之心,嗣源將破釜沉舟,不留退路。”即命人將沁水河上木橋拆毀。
木橋拆毀少時,見有大隊人馬奔馳而來。李嗣源定睛一看,正是朱全忠率十萬大軍來到。朱全忠一看李嗣源僅率三千士卒被水列陣,對李嗣源喊道:“李嗣源你好大的膽子,區區幾千人竟敢被水列陣,與孤王交戰。”
李嗣源言道:“朱全忠當初恨沒有連你父女一同誅殺。”
提起朱瑤花令朱全忠惱羞成怒,對左右將士嗬道:“馬步三軍,今日李嗣源等必盡皆斬殺,不可留一活口!”有部將陳宣、喬鬆請戰,率三千牙兵殺向李嗣源。李嗣源率兵相應。李嗣源掌中鋼骨亮銀槍,連挑士卒二十餘人,隻見陳宣手中一條镔鐵烏油棍 揮舞打來。李嗣源橫槍一當,反槍封喉,將陳宣刺落馬下。喬鬆手中一條骷骨點金錘 ,一個秋風騷落葉,橫掃過來,嗣源立槍招架,被大錘震的兩手發麻。但大錘笨重不及嗣源槍快,喬鬆亦被挑下戰馬。再觀士卒,晉兵被水毀橋,已存必死之心,而梁兵依仗勢大,各懷僥幸之意,隻求保命,竟被殺的大敗。朱全忠見連折兩將,一怒之下,令十萬將士一擁而上。李嗣源率三千士卒拚死相爭。正是:
沁水河畔起恩仇,血流隨波到盡頭。破釜沉舟項羽誌,背水列陣韓信謀。
保駕晉主緩兵策,不退梁王死不休。披荊斬棘多磨礪,一世威武列春秋。
僅僅三千晉兵卻與大戰十萬梁軍半日之久,殺傷梁兵萬餘人。李嗣源見左右將士悉數命喪,隻得催馬延沁水向北突圍。葛從周部將華景、華襄二將率兵千人策馬追來,將李嗣源圍困其中,李嗣源橫槍來戰,華氏兄弟三兩迴合便被刺死。朱全忠見李嗣源連傷數將,怒道:“傳令三千弓弩手,將這賊子亂箭穿身!”胡真即率三千弓弩手沿河追射,李嗣源翻身藏於馬蹬,扭轉絲韁殺迴梁軍陣中。胡真見李嗣源又混入梁軍隊中,反使梁兵誤傷幾十人,胡真見狀慌忙下令:“勿傷本部兵馬!”,弩手隻得停射。雖是躲過亂箭,但亦身中四弩,血映戰袍。正是:
潺潺河水起血腥,隻身欲把中原平。孤軍獨將踏敵陣,匹馬單槍踹梁營。
蹬裏藏身躲亂箭,鋒刃飄紅退雄兵。膽教千軍魂難附,不愧美將傳美名。
朱全忠大怒道:“傳我將令,殺李嗣源者,賞三千邑,封萬戶侯!”梁軍兵馬得此將令爭相殺向李嗣源。王彥章與其部將孫彥、鞠振等率兵將李嗣源逼至河邊,李嗣源怒挑孫彥、鞠振二將。李嗣源殺梁兵上千人,誅將三十六員,所過之處殘屍橫臥,血流成河。李嗣源已是身中四弩已力所難敵,大將王彥章趁李嗣源疲憊難支,趁機一槍抽中其胸口,摔下戰馬,落入沁水河內,不知所終。梁兵人多勢眾,李嗣源所帶三千將士已是盡皆戰死。
王彥章令人收拾戰場,尋找李嗣源屍首,卻未曾找到。王彥章對朱全忠言道:“啟稟千歲,想那李嗣源興許已經淹死,可否速搭建浮橋渡河追擊李克用?”
朱全忠問道:“倘若架橋,需時幾何?”
王彥章答道:“此時架橋,恐需半日有餘,今夜才可行軍。”
朱全忠把手中馬鞭猛摔地上,無奈歎道:“再過半日隻恐李克用各路援軍已至晉陽,為時晚矣。晉王有李嗣源如此虎將,吾焉能追擊得勝?”王彥章見朱全忠灰心喪氣,也未敢再言。朱全忠遂令三軍迴師潞州。
單將李克用自迴至晉陽,調來六路援兵,共計五萬餘人。但大太保李嗣源的生死下落不明,令李克用是起食難安。聽說朱全忠已退兵潞州,李克用命三太保李存璋前往沁州去尋李嗣源,且活要見人,死要見屍。李存璋在沁州四處打聽詢問,僅是有人揀到李嗣源的兵器鋼骨亮銀槍,至於生死,百姓皆言李嗣源淹死沁水河中。
李克用逢潞州之敗,決心收複潞州。晉王命二太保李嗣昭為先鋒官,興兵五萬, 殺迴潞州。晉王率兵於潞州城下安營紮寨。
兩日之後,梁晉兩軍列陣於潞州城下。梁軍陣中有一大將出陣叫戰,見此人頭戴鑽天盔,身披金鑲排須軟甲 ,跨下一匹棗紅馬,手中一條銀蟒槍,此將名叫張存敬,譙郡人氏。晉王先鋒官李嗣昭出馬應戰,二將交鋒,戰鼓急擂。兩人大戰二十迴合竟未分勝負,這卻急壞了觀敵瞭陣的朱全忠,全忠心中暗想前番淹死個李嗣源,今日又冒出李嗣昭,開來李克用的太保軍果然名不虛傳。張存敬與李嗣昭戰至三十個迴合,梁將朱珍、胡真出馬助戰,晉軍陣中亦有五太保李存審、安休休殺來。
六將混殺難解難分,朱全忠令葛從周、王彥章各領三千牙兵,擊鼓進兵。李克用見梁兵殺來,即命石紹雄、李存璋分率三千人夾擊而來。兩軍混殺,李克用看的十分專注,戰馬不由想前探出數米遠。正在陣中廝殺的王彥章,見李克用陣位靠前,心中暗想若能趁此時突然殺出,結果李克用性命,即是頭功,又能為兄弟王彥童報仇,豈不是一舉兩得。想到這裏,王彥童邊打邊向晉軍陣前靠近。突然,王彥章趁李克用觀望別人交戰之時,策馬衝來。晉軍陣中霎時無人注意,偏偏被廝殺中的李存璋看到,李存璋急忙大喊道:“父王小心!”李克用忽聞李存璋喊聲,扭頭一看。哎呀不好,王彥章舉槍近在咫尺,隻覺著一陣涼風,那百斤镔鐵點鋼槍迎麵刺來,李克用一側身,這一槍打歪了克用頭盔。李克用舉起手中虎威戟迴擊一戟,欲調轉馬頭。王彥章在刺一槍,正巧紮到李克用坐騎踏雪胭脂馬的屁股上,頓時驚了戰馬,胭脂馬受驚猛向東麵跑去,王彥章策馬便追。
這踏雪胭脂馬拚命跑出有幾十裏,才累得氣喘籲籲,緩過勁來。李克用正欲調轉馬頭返迴潞州大營。隻見王彥章飛馬追來。李克用無奈,隻得持戟迎戰。王彥章手中鐵槍大戰李克用二十多個迴合,李克用便有些力不從心,一瀨王彥章是梁王帳下數一數二的大將,二來李克用年事已高,今非昔比。王彥章將鐵槍一挑,這一猛勁把李克用手中的虎威戟打飛到半空。李克用心中一驚,眼看要束手就擒,隻聽耳邊“嗖”的一聲,一塊拳頭大小的飛石打到王彥章的左眼上,王彥章“哎吆”一聲,左眼皮頓時腫了起來。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迴分解。
李克用聞探馬急報,命周德威率三萬兵馬增援澤州。單說朱全忠親率三軍列陣潞州城下,這座古城在梁晉之間已是數度易手。潞州守將李罕之,陳州項城人氏,驍勇善戰,所以未曾顧慮。其餘各路兵馬分守要害。李罕之見朱全忠大兵來犯,下令開城迎戰。潞州城上號炮三聲,城門大開,步兵於前,騎兵在後湧出城外,當前一員大將,此人麵目黑紫,毛發濃密,頭戴豬嘴盔,身披黃金魚鱗鎖子甲,手中 鳳頭金攥斧 ,跨下一匹追風逐日千裏烏騅馬,此人便是李罕之。朱全忠曾聞潞州守將李罕之力大無窮,且驍勇過人,對李罕之言道:“前方來將可李罕之將軍?”
李罕之言道:“某正是李罕之,朱全忠勸你早早退兵,否則某斧下不認人。”
朱全忠言道:“我觀你也是一條好漢,何必屈身李克用帳下,若得歸順,與本王共保當今萬歲,不失榮華富貴。”
李罕之言道:“什麽萬歲不萬歲,有種與某大戰三百合。”
部將鄭霖言道:“梁王休與這廝廢話,待末將取其首級獻於千歲麾下。”說著策馬殺去。
李罕之見鄭霖出馬,揮斧相迎,僅戰一個迴合,鄭霖便人頭落地。這一斧令朱全忠心中暗暗叫絕,又聞耳邊有人喊道:“黑賊修狂,吃我一刀!”朱全忠一看,此將乃是部將焦俊,焦俊手提一口三尖兩刃四竅八環刀 ,直取李罕之,二將盤馬惡鬥。又是四五迴合,焦俊刀柄被大斧砍斷,李罕之順勢橫掃一斧,焦俊身斷兩節。鐵槍王彥章見此情景,催馬迎戰。李罕之與王彥章大戰三十迴合難分勝負。朱全忠見李罕之驍勇威猛,名不虛傳,心生降服之心,即令鳴金收兵。王彥章大戰正酣,忽聞鳴金,虛晃一槍,退迴陣去。
兩軍各自迴營,王彥章跟隨朱全忠來至中軍大帳,彥章問道:“方才我正欲刺死李罕之,梁王何故收兵呀。”
朱全忠笑了笑言道:“彥章豈不聞英雄惜英雄,那李罕之勇猛魁梧,我實不忍心加害。”
軍師謝瞳言道:“千歲之意,是要智取李罕之,而不在強攻。”
朱全忠聞聽此言哈哈大笑:“知我者乃謝子明也,我卻有收複此將之心,子明可有良策否?”
謝瞳答曰:“下官心中已生有一計,定叫李罕之棄暗投明,另尋明主。”
朱全忠言道:“子明快快講來。”
謝瞳言道:“那李罕之年輕之時本是黃巢反賊中一校尉,後歸降李克用麾下,因力大無窮,勇猛善戰,被封為偏將,今鎮守潞州。梁王在此駐兵長久,李罕之必派人向李克用求援。可派人暗捉信使,我自有良策。”
朱全忠言道:“好,就依軍師之計,命五百士卒暗伏於潞州各門,以截軍報。”
朱全忠所派五百精兵,鄉民打扮,暗伏於潞州各城門周邊。時隔三日,果然有梁兵捕獲潞州信使。搜出密信一封。朱全忠招軍師謝瞳、參軍敬翔來看此信。敬翔言道:“此信並非求救兵之信,而是李克用的發兵之信。晉將馬溉、伊鐔率三千人馬正在馳援潞州。”
謝瞳言道:“此來正好,千歲可先派大將劫殺馬溉、伊鐔,在冒充馬、伊二將之名詐入城中,潞州可破矣。”
朱全忠言道:“此計甚妙,吾即命胡真、丁會二將率五千精兵劫殺晉軍援兵。”
話說晉王李克用命部將馬溉、伊鐔二人率三千援兵前往潞州,行至一山澗,忽見山坡之上有梁兵殺出,頓時箭弩齊發,滾木擂石順坡落下,晉軍兵將未戰先折去許多。胡真、丁會見時機已到,二將縱馬殺來,馬溉、伊鐔匆忙率兵迎戰。未戰幾合,馬溉、伊鐔豈是胡真、丁會的對手,盡皆命喪馬下。晉軍士兵見主將已死,紛紛下跪投降,被俘者有千餘人。此時大將葛從周又率三千精兵來到,命這三千兵士換上晉軍士卒軍衣。打馬溉、伊鐔二人旗號直往潞州。丁會、胡真押解降卒迴營。
潞州守將李罕之正在巡城,忽見遠處行來一支晉軍人馬,旗號打的的“馬”、“伊”二字,但為首之將乃是葛從周。隊伍行至城下,有守城士卒問道:“來者何人?”
這隊兵馬之中有校尉答道:“速速告之李罕之將軍,晉王麾下馬溉、伊鐔二位將軍已率援兵來到,快開城門。”
李罕之仔城垛上聽得明白,便下令開城門,這隊身著晉軍衣裝的梁軍士兵紛紛進城。李罕之正欲到城牆下迎接,忽有士卒稟告,梁將王彥章率兵攻打東門,李罕之隻得慌忙率兵往東門督戰。葛從周命人占據南門,大開城門,引梁兵入城。李罕之隻知在東門督戰,卻不知後院失火。有士卒來梁軍已由南門攻入,西門、北門接連失守。李罕之大驚,慌忙跑下城垛,上馬提斧與城內梁兵交戰。此時晉軍在潞州大勢已去,李罕之連斬梁將數人衝出南門,早有梁將朱珍布下陷馬坑,李罕之掉入坑內,被梁兵捕獲,當晚潞州失守。
幾個梁軍士卒押著五花大綁的李罕之,推推搡搡押至中軍大帳之內。朱全忠坐在帥椅上打量了一番,須發蓬亂的李罕之,假惺惺的問道:“蓬頭垢麵,這是何人?”
李罕之提著嗓門言道:“我乃晉王麾下大將李罕之!”
朱全忠假裝驚歎道:“哎呀呀,原來是李罕之將軍。”又看了一眼左右士卒言道:“爾等怎可如此對待李將軍,快快鬆綁!”
左右士卒將李罕之綁繩解下,李罕之言道:“要殺要剮,悉聽尊便。”
朱全忠一本正經的言道:“本王雖出身草莽,怎肯亂殺綠林兄弟!”
這句話到把李罕之說了一愣,朱全忠言道:“我久聞罕之昔日乃黃巢麾下,當年朱溫亦是大齊將官。如今我效忠朝廷,扶保天子。將軍何不與我等共謀大業。”朱全忠走到葛從周麵前為李罕之介紹言道:“葛通美,昔日黃巢麾下名將,而如今是報國忠良。罕之同我與通美皆是綠林弟兄,我實不忍心加害呀。”
這一席話到說的李罕之迴憶起義軍往事,不由得心中酸楚,跪倒在地言道:“罕之今欲梁王,如遇明主。我願為千歲馬前驅使,赴湯蹈火,在所不惜!”
朱全忠把李罕之扶起,喜道:“罕之能遇我等共謀大事,真乃朝廷之幸。”眾人也接連道喜,朱全忠設酒宴為李罕之接風,次日進駐潞州。李罕之又為朱全忠保舉一將名曰楊師厚,穎州勾斤人氏,本是潞州押衙,善用一口亮銀撲風刀。
朱全忠攻占潞州後,城內的晉軍將士均隨李罕之歸降朱全忠,唯李罕之養子李建及,為人忠義不願背主,星夜乘馬逃往李克用沁州大營報信。李克用此時正坐陣沁州督戰,李建及飛馬報信,克用聞李罕之降梁,潞州失守,心中大怒。眾將亦束手無策,隻有太監張承業言道:“如今周德威率重兵在澤州督戰,而沁州城池矮小,又無重兵,千歲萬不可再此逗留。”
參軍郭崇韜也言道:“張公公所言極是,梁軍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千歲速速撤往晉陽為宜。”眾人正在商議破敵之策,有探馬來報,梁軍日夜兼程離沁州還有五十裏。
大太保李嗣源言道:“如今梁軍兵臨沁州,各路兵馬千裏難解燃眉之急。孩兒願率沁州三千駐兵斷後。請父王速速撤迴晉陽。”克用亦是無可奈何,隻得應允。
李克用率親兵千餘人退往晉陽,並連發六支調令,調兵馳援沁州。李嗣源獨率三千兵馬沁水之東南岸列陣。李嗣源立於陣前言道:“今日我等斷後,誓與梁兵決一死戰。爾等家有老母幼子者,可趁梁兵未到,速速逃命去。”李嗣源見三千將士無一人臨陣脫逃,抱拳言道:“諸位將士既抱有必死之心,嗣源將破釜沉舟,不留退路。”即命人將沁水河上木橋拆毀。
木橋拆毀少時,見有大隊人馬奔馳而來。李嗣源定睛一看,正是朱全忠率十萬大軍來到。朱全忠一看李嗣源僅率三千士卒被水列陣,對李嗣源喊道:“李嗣源你好大的膽子,區區幾千人竟敢被水列陣,與孤王交戰。”
李嗣源言道:“朱全忠當初恨沒有連你父女一同誅殺。”
提起朱瑤花令朱全忠惱羞成怒,對左右將士嗬道:“馬步三軍,今日李嗣源等必盡皆斬殺,不可留一活口!”有部將陳宣、喬鬆請戰,率三千牙兵殺向李嗣源。李嗣源率兵相應。李嗣源掌中鋼骨亮銀槍,連挑士卒二十餘人,隻見陳宣手中一條镔鐵烏油棍 揮舞打來。李嗣源橫槍一當,反槍封喉,將陳宣刺落馬下。喬鬆手中一條骷骨點金錘 ,一個秋風騷落葉,橫掃過來,嗣源立槍招架,被大錘震的兩手發麻。但大錘笨重不及嗣源槍快,喬鬆亦被挑下戰馬。再觀士卒,晉兵被水毀橋,已存必死之心,而梁兵依仗勢大,各懷僥幸之意,隻求保命,竟被殺的大敗。朱全忠見連折兩將,一怒之下,令十萬將士一擁而上。李嗣源率三千士卒拚死相爭。正是:
沁水河畔起恩仇,血流隨波到盡頭。破釜沉舟項羽誌,背水列陣韓信謀。
保駕晉主緩兵策,不退梁王死不休。披荊斬棘多磨礪,一世威武列春秋。
僅僅三千晉兵卻與大戰十萬梁軍半日之久,殺傷梁兵萬餘人。李嗣源見左右將士悉數命喪,隻得催馬延沁水向北突圍。葛從周部將華景、華襄二將率兵千人策馬追來,將李嗣源圍困其中,李嗣源橫槍來戰,華氏兄弟三兩迴合便被刺死。朱全忠見李嗣源連傷數將,怒道:“傳令三千弓弩手,將這賊子亂箭穿身!”胡真即率三千弓弩手沿河追射,李嗣源翻身藏於馬蹬,扭轉絲韁殺迴梁軍陣中。胡真見李嗣源又混入梁軍隊中,反使梁兵誤傷幾十人,胡真見狀慌忙下令:“勿傷本部兵馬!”,弩手隻得停射。雖是躲過亂箭,但亦身中四弩,血映戰袍。正是:
潺潺河水起血腥,隻身欲把中原平。孤軍獨將踏敵陣,匹馬單槍踹梁營。
蹬裏藏身躲亂箭,鋒刃飄紅退雄兵。膽教千軍魂難附,不愧美將傳美名。
朱全忠大怒道:“傳我將令,殺李嗣源者,賞三千邑,封萬戶侯!”梁軍兵馬得此將令爭相殺向李嗣源。王彥章與其部將孫彥、鞠振等率兵將李嗣源逼至河邊,李嗣源怒挑孫彥、鞠振二將。李嗣源殺梁兵上千人,誅將三十六員,所過之處殘屍橫臥,血流成河。李嗣源已是身中四弩已力所難敵,大將王彥章趁李嗣源疲憊難支,趁機一槍抽中其胸口,摔下戰馬,落入沁水河內,不知所終。梁兵人多勢眾,李嗣源所帶三千將士已是盡皆戰死。
王彥章令人收拾戰場,尋找李嗣源屍首,卻未曾找到。王彥章對朱全忠言道:“啟稟千歲,想那李嗣源興許已經淹死,可否速搭建浮橋渡河追擊李克用?”
朱全忠問道:“倘若架橋,需時幾何?”
王彥章答道:“此時架橋,恐需半日有餘,今夜才可行軍。”
朱全忠把手中馬鞭猛摔地上,無奈歎道:“再過半日隻恐李克用各路援軍已至晉陽,為時晚矣。晉王有李嗣源如此虎將,吾焉能追擊得勝?”王彥章見朱全忠灰心喪氣,也未敢再言。朱全忠遂令三軍迴師潞州。
單將李克用自迴至晉陽,調來六路援兵,共計五萬餘人。但大太保李嗣源的生死下落不明,令李克用是起食難安。聽說朱全忠已退兵潞州,李克用命三太保李存璋前往沁州去尋李嗣源,且活要見人,死要見屍。李存璋在沁州四處打聽詢問,僅是有人揀到李嗣源的兵器鋼骨亮銀槍,至於生死,百姓皆言李嗣源淹死沁水河中。
李克用逢潞州之敗,決心收複潞州。晉王命二太保李嗣昭為先鋒官,興兵五萬, 殺迴潞州。晉王率兵於潞州城下安營紮寨。
兩日之後,梁晉兩軍列陣於潞州城下。梁軍陣中有一大將出陣叫戰,見此人頭戴鑽天盔,身披金鑲排須軟甲 ,跨下一匹棗紅馬,手中一條銀蟒槍,此將名叫張存敬,譙郡人氏。晉王先鋒官李嗣昭出馬應戰,二將交鋒,戰鼓急擂。兩人大戰二十迴合竟未分勝負,這卻急壞了觀敵瞭陣的朱全忠,全忠心中暗想前番淹死個李嗣源,今日又冒出李嗣昭,開來李克用的太保軍果然名不虛傳。張存敬與李嗣昭戰至三十個迴合,梁將朱珍、胡真出馬助戰,晉軍陣中亦有五太保李存審、安休休殺來。
六將混殺難解難分,朱全忠令葛從周、王彥章各領三千牙兵,擊鼓進兵。李克用見梁兵殺來,即命石紹雄、李存璋分率三千人夾擊而來。兩軍混殺,李克用看的十分專注,戰馬不由想前探出數米遠。正在陣中廝殺的王彥章,見李克用陣位靠前,心中暗想若能趁此時突然殺出,結果李克用性命,即是頭功,又能為兄弟王彥童報仇,豈不是一舉兩得。想到這裏,王彥童邊打邊向晉軍陣前靠近。突然,王彥章趁李克用觀望別人交戰之時,策馬衝來。晉軍陣中霎時無人注意,偏偏被廝殺中的李存璋看到,李存璋急忙大喊道:“父王小心!”李克用忽聞李存璋喊聲,扭頭一看。哎呀不好,王彥章舉槍近在咫尺,隻覺著一陣涼風,那百斤镔鐵點鋼槍迎麵刺來,李克用一側身,這一槍打歪了克用頭盔。李克用舉起手中虎威戟迴擊一戟,欲調轉馬頭。王彥章在刺一槍,正巧紮到李克用坐騎踏雪胭脂馬的屁股上,頓時驚了戰馬,胭脂馬受驚猛向東麵跑去,王彥章策馬便追。
這踏雪胭脂馬拚命跑出有幾十裏,才累得氣喘籲籲,緩過勁來。李克用正欲調轉馬頭返迴潞州大營。隻見王彥章飛馬追來。李克用無奈,隻得持戟迎戰。王彥章手中鐵槍大戰李克用二十多個迴合,李克用便有些力不從心,一瀨王彥章是梁王帳下數一數二的大將,二來李克用年事已高,今非昔比。王彥章將鐵槍一挑,這一猛勁把李克用手中的虎威戟打飛到半空。李克用心中一驚,眼看要束手就擒,隻聽耳邊“嗖”的一聲,一塊拳頭大小的飛石打到王彥章的左眼上,王彥章“哎吆”一聲,左眼皮頓時腫了起來。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