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昭雲親自帶領六千鐵騎,分成了數股,插入了吐蕃的營地。
這股燕甲精騎,乃是羅昭雲投入了巨大的開銷,全身鐵甲包裹,用鐵的分量遠超過其它兵卒的甲胄,而且連坐騎也都被鐵甲裹住,不論是騎士還是戰馬,都帶著麵具,隻露著雙眼而已。
一身的寒氣,冷酷肅殺,揮舞起長槍和刀斧,橫衝直闖,普通軟弓的冷箭和長矛,對鐵甲戰士的傷勢,沒有那麽大。
夜幕之下,營地火光衝天,精銳鐵騎所向無敵,在大營內橫衝直撞,借助戰馬的衝擊,還有渾身甲胄的威力,催枯拉巧,吐蕃軍隊倉皇應戰,又是在夜色下,沒有任何準備,根本無力反抗。
“殺!殺殺——”
精騎一波又一波橫掃而過,營地的吐蕃軍一批批倒下,成為沒有生命的死屍。
這些遊牧部落的黨項騎士,平時都是牧民,聚則成兵,散則為民,沒有什麽正規的軍旅訓練,此時如一盤散沙,四處逃散,被隋軍鐵騎收割著生命。
羅昭雲手持長槍,勇不可當,帶著親衛和精騎,如開鑿石膏板一般,貫穿到底,將營地割裂,千瘡百孔。
吐蕃軍士慘叫不斷,傷亡無數,有的被長槍刺中,有的被馬蹄踩成肉泥,反抗的廝殺聲越來越小,隻用了半個時辰,一萬軍馬駐守的右軍大營,徹底淪陷。
當隋軍在營地外重新集合的時候,傷亡並不大,隻折損幾百人而已,但是一萬人數的吐蕃軍,過半陣亡在營地,還有一些做了降軍,其餘則落荒而逃。
“牽走戰馬,燒毀營地,然後撤軍!”羅昭雲下令。
“遵命!”
頃刻,整個營地燒起大火,能在數裏之外看到,燒毀了吐蕃的物資和屍體。
事實上,在十多裏外的噶爾東讚已經接到了右軍被襲擊的消息,他迅速下令調集軍隊準備營救,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逃兵湧過來,描述場景,他已經感覺到,大勢已去,前去解救已經沒有必要,而且還可能折損更多人馬。
更何況,越是聰明絕頂的人,也是心中疑神疑鬼,把人想得複雜化,容易多疑,噶爾東讚懷疑隋軍在途中設有伏兵,在途中要打伏擊,用那圍城打援之計,所以,他反而不敢派兵前往解救了。
“想不到,尚未交鋒,就被他算計一局,比他還是棋差一招啊”噶爾東讚覺得自己也算是極其聰明的人傑,奈何兩次交鋒,都在羅成手上吃虧,上一次打突厥,就有羅成參與,發揮了不小作用,這一次,本該是自己雪恥,要收拾羅成的機會,卻失了先招。
“大意了啊,這個羅成,本已經高估他了,沒想到用兵如此迅速和詭道,敢派兵先一步偷襲我的右軍!”此時噶爾東讚還不知道,那是羅成親自帶兵,他一直派人關注的羅成中軍,其實是個幌子。
………
李唐軍經過十多日的進兵,攻克長安故城,接收了不少人才和關隴貴族子弟,整個京兆郡人口密集,畢竟是皇城直轄郡,所以人才濟濟,紛紛加入李唐的軍隊。
盡管羅昭雲提前派人搜刮一些人才帶走,但畢竟他隻是朝廷一個邊戍藩王性質,不能明目張膽頒布求賢令等,廣納人才,但李唐就不同了,已經造反,索性大張旗鼓宣傳遵隋,但反楊廣,招攬關隴子弟加入李唐隊伍,為國家做貢獻。
這些關隴子弟心知肚明,這隻是一個口號,實則李家有意自己得天下,他們趨之若鶩,也是想早一點加入,占個有利位置,進入權力核心,容易被重用和提拔,後加入的肯定會遭到一些排斥,仕途晉升相比前麵到來者,也就困難一些了。
經過房玄齡等人的四處走動,把跟他們家族要好的貴族子弟找來過來,比如安陽縣尉顏師古一批飽學之士。
同時,京兆郡附近三輔之地的一些義軍首領,關中群雄紛紛來投,使得李世民帶領的這支唐軍隊伍更加壯大,從最初四五萬人,到小妹李秀寧的加入,達到七八萬人,此時更是突破十萬大軍。
這個消息傳迴去後,李淵也按耐不住了,覺得大業即將成功,當即率領麾下十萬人馬,繼續從龍門陣、風陵渡一帶渡河,繞過函穀關、潼關等天險,直奔京兆郡而去。
大興城內的代王楊侑,急的都哭了,畢竟隻是一個十一歲的毛孩子,遇到如此緊迫大事,猶如泰山傾崩,如何不讓他驚慌失色。
朝中留守官員分成兩派,主戰一派如兵部尚書衛文升、陰世師、滑儀等人,他們已經在李淵太原起兵的時候,派人挖掘了李氏祖墳,等若自絕後路,必須要死戰到底。
主降的一派,是一些不想陪葬的牆頭草,如崔毗伽、李仁政等人,覺得抵抗毫無意義,開城投降,李淵既然打著遵隋旗號,就不會對大家趕盡殺絕,一起共建新的大隋,完全是臆想。
最後話語權,還是掌握在有兵權的一方,衛文升力排眾議,堅決抵抗,調動城內數萬大軍防守,同時派人突圍,去給潼關屈突通送信,請求迴援,解救大興之圍。
李世民擔心夜長夢多,最後腹背受敵,所以趁著薛舉大兵進攻扶風郡唐弼的時候,也下令猛攻大興城。
一時間,皇城外圍旌旗飄揚,雲梯高架,箭矢如雨,戰鼓陣陣,殺聲喧天。
李唐軍士在殷開山、段誌玄、雷永吉等一些猛將帶領下,前仆後繼,奮力攀登城池,發起一撥又一撥的攻勢。
這種形勢下,三輔地區聞訊趕來的義軍隊伍越來越多,群雄洶洶,都覺得大興城保不住了,所以趕過來要立功受封,支持李閥換江山。
大勢形成,牆倒眾人推,所有痛恨楊廣暴君的百姓男丁,也紛紛加入隊伍。
不過,大興城牆高堅固,物資充足,接近十萬精兵把守,短時間內,李唐軍還是無法攻克,但是隨著李淵率大軍增援,關隴各地隊伍的不斷匯入,攻克皇城,也隻是時間遲早的問題。
這股燕甲精騎,乃是羅昭雲投入了巨大的開銷,全身鐵甲包裹,用鐵的分量遠超過其它兵卒的甲胄,而且連坐騎也都被鐵甲裹住,不論是騎士還是戰馬,都帶著麵具,隻露著雙眼而已。
一身的寒氣,冷酷肅殺,揮舞起長槍和刀斧,橫衝直闖,普通軟弓的冷箭和長矛,對鐵甲戰士的傷勢,沒有那麽大。
夜幕之下,營地火光衝天,精銳鐵騎所向無敵,在大營內橫衝直撞,借助戰馬的衝擊,還有渾身甲胄的威力,催枯拉巧,吐蕃軍隊倉皇應戰,又是在夜色下,沒有任何準備,根本無力反抗。
“殺!殺殺——”
精騎一波又一波橫掃而過,營地的吐蕃軍一批批倒下,成為沒有生命的死屍。
這些遊牧部落的黨項騎士,平時都是牧民,聚則成兵,散則為民,沒有什麽正規的軍旅訓練,此時如一盤散沙,四處逃散,被隋軍鐵騎收割著生命。
羅昭雲手持長槍,勇不可當,帶著親衛和精騎,如開鑿石膏板一般,貫穿到底,將營地割裂,千瘡百孔。
吐蕃軍士慘叫不斷,傷亡無數,有的被長槍刺中,有的被馬蹄踩成肉泥,反抗的廝殺聲越來越小,隻用了半個時辰,一萬軍馬駐守的右軍大營,徹底淪陷。
當隋軍在營地外重新集合的時候,傷亡並不大,隻折損幾百人而已,但是一萬人數的吐蕃軍,過半陣亡在營地,還有一些做了降軍,其餘則落荒而逃。
“牽走戰馬,燒毀營地,然後撤軍!”羅昭雲下令。
“遵命!”
頃刻,整個營地燒起大火,能在數裏之外看到,燒毀了吐蕃的物資和屍體。
事實上,在十多裏外的噶爾東讚已經接到了右軍被襲擊的消息,他迅速下令調集軍隊準備營救,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逃兵湧過來,描述場景,他已經感覺到,大勢已去,前去解救已經沒有必要,而且還可能折損更多人馬。
更何況,越是聰明絕頂的人,也是心中疑神疑鬼,把人想得複雜化,容易多疑,噶爾東讚懷疑隋軍在途中設有伏兵,在途中要打伏擊,用那圍城打援之計,所以,他反而不敢派兵前往解救了。
“想不到,尚未交鋒,就被他算計一局,比他還是棋差一招啊”噶爾東讚覺得自己也算是極其聰明的人傑,奈何兩次交鋒,都在羅成手上吃虧,上一次打突厥,就有羅成參與,發揮了不小作用,這一次,本該是自己雪恥,要收拾羅成的機會,卻失了先招。
“大意了啊,這個羅成,本已經高估他了,沒想到用兵如此迅速和詭道,敢派兵先一步偷襲我的右軍!”此時噶爾東讚還不知道,那是羅成親自帶兵,他一直派人關注的羅成中軍,其實是個幌子。
………
李唐軍經過十多日的進兵,攻克長安故城,接收了不少人才和關隴貴族子弟,整個京兆郡人口密集,畢竟是皇城直轄郡,所以人才濟濟,紛紛加入李唐的軍隊。
盡管羅昭雲提前派人搜刮一些人才帶走,但畢竟他隻是朝廷一個邊戍藩王性質,不能明目張膽頒布求賢令等,廣納人才,但李唐就不同了,已經造反,索性大張旗鼓宣傳遵隋,但反楊廣,招攬關隴子弟加入李唐隊伍,為國家做貢獻。
這些關隴子弟心知肚明,這隻是一個口號,實則李家有意自己得天下,他們趨之若鶩,也是想早一點加入,占個有利位置,進入權力核心,容易被重用和提拔,後加入的肯定會遭到一些排斥,仕途晉升相比前麵到來者,也就困難一些了。
經過房玄齡等人的四處走動,把跟他們家族要好的貴族子弟找來過來,比如安陽縣尉顏師古一批飽學之士。
同時,京兆郡附近三輔之地的一些義軍首領,關中群雄紛紛來投,使得李世民帶領的這支唐軍隊伍更加壯大,從最初四五萬人,到小妹李秀寧的加入,達到七八萬人,此時更是突破十萬大軍。
這個消息傳迴去後,李淵也按耐不住了,覺得大業即將成功,當即率領麾下十萬人馬,繼續從龍門陣、風陵渡一帶渡河,繞過函穀關、潼關等天險,直奔京兆郡而去。
大興城內的代王楊侑,急的都哭了,畢竟隻是一個十一歲的毛孩子,遇到如此緊迫大事,猶如泰山傾崩,如何不讓他驚慌失色。
朝中留守官員分成兩派,主戰一派如兵部尚書衛文升、陰世師、滑儀等人,他們已經在李淵太原起兵的時候,派人挖掘了李氏祖墳,等若自絕後路,必須要死戰到底。
主降的一派,是一些不想陪葬的牆頭草,如崔毗伽、李仁政等人,覺得抵抗毫無意義,開城投降,李淵既然打著遵隋旗號,就不會對大家趕盡殺絕,一起共建新的大隋,完全是臆想。
最後話語權,還是掌握在有兵權的一方,衛文升力排眾議,堅決抵抗,調動城內數萬大軍防守,同時派人突圍,去給潼關屈突通送信,請求迴援,解救大興之圍。
李世民擔心夜長夢多,最後腹背受敵,所以趁著薛舉大兵進攻扶風郡唐弼的時候,也下令猛攻大興城。
一時間,皇城外圍旌旗飄揚,雲梯高架,箭矢如雨,戰鼓陣陣,殺聲喧天。
李唐軍士在殷開山、段誌玄、雷永吉等一些猛將帶領下,前仆後繼,奮力攀登城池,發起一撥又一撥的攻勢。
這種形勢下,三輔地區聞訊趕來的義軍隊伍越來越多,群雄洶洶,都覺得大興城保不住了,所以趕過來要立功受封,支持李閥換江山。
大勢形成,牆倒眾人推,所有痛恨楊廣暴君的百姓男丁,也紛紛加入隊伍。
不過,大興城牆高堅固,物資充足,接近十萬精兵把守,短時間內,李唐軍還是無法攻克,但是隨著李淵率大軍增援,關隴各地隊伍的不斷匯入,攻克皇城,也隻是時間遲早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