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昭雲在金城辦公,安撫了當地的商會外,開始發出檄文,招攬中原商賈與胡商在西北諸郡的大城內,設立商鋪,新策中也規定建立自由坊市,前期稅率提得不高,用後世的話講,叫招商引資,大力促進經濟發展。
同時,在民生方麵,對於每年有七十歲以上老人者,每月口糧會有補助,八十歲者,給的口糧更多一些,保證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因為古代醫療設施差,天災人禍多,所以,能活上七十者並不多,有句古話叫人生七十古來稀,意思是說活到七十歲自古都稀少。
這樣做,很大成分是為了拉攏民心,送出一部分糧食,贏得了百姓的口碑,老人得到了實惠,他們教育子孫就會偏向羅成這邊,古人重孝道,對長輩很尊敬,自然對羅成理政治民的印象就好。
再說雖都有年邁的時候,百姓看到了在羅成治理下,以後老有所養,不必擔心餓死,心中更有踏實感,都私下希望羅成能夠稱王,就在西北不走了,這樣他們可以一直享受這種好政策。
這筆糧草和錢財從哪裏來?牽扯到地方財政、帥府財政收支問題,亂世打仗,養兵養馬都需要大筆開銷,許多勢力都向民掠奪,不會反哺給百姓。
羅昭雲與杜如晦、褚遂良、於誌寧等人商討,目前西北八郡,土地大部分都是荒野和山林,耕種地少,而且多幹旱、風沙帶,像西海郡、西平、澆河等郡,隻有綠洲能夠耕作。
“每個郡、每個縣城都需要有官田,糧食要自給自足,官吏的俸祿,一半用糧食,一半用錢幣,然後再分一些土地,讓家仆耕作,保證西北官吏的收入水準,不能大富,但也不可清貧。”
“另外,軍隊劃分成鄉府兵、武備軍、遠征軍三種類型,鄉府兵,顧名思義,就是守護家鄉,駐紮郡府的守城兵,每個郡都設立一支郡府兵,縣裏的鄉兵,人數配比合理,平時負責守城,鎮壓小型叛亂,剿滅地方盜賊團夥,包括軍屯等。”
“武備軍通過募兵形式,組合在一起的大軍,大多為新軍,一年以下儲備軍,開設立幾個軍區,管轄武備軍。至於遠征軍,就是要隨軍不斷東進的精銳人馬。這種分配,暫時符合動亂時期,戰爭頻繁的階段,等安定下來,再按照朝廷製度重新安置兵馬。”
眾人點頭,同意少帥的意見,因為分析到位,符合當前形勢。
羅昭雲又道:“另外,由於亂世到來,這幾年肯定會有諸多戰事,我軍管轄西北,鎮撫一方,平時對軍事情報、軍事作戰謀劃等,有個嚴密的組織,所以,本帥打算設立一個臨時的樞密院,挑選數人入職,共研大事,這幾人權力有分工,都屬於樞密院的軍機大臣。”
這樞密院,始於唐朝,盛於五代,宋遼元皆有沿用,明清時廢止,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各代皆使用,有它的意義所在。
羅昭雲打算成立一個樞密院組織,負責軍機大事的討論,這樣組織運作起來,不必他事事躬親,也不必擔心交給某個人,名不正言不順,而且相互妒忌或推諉,把它組織化,製度化,有利於責任擔當和軍事管理。
最後經過一番討論,暫選五人,分別是郭孝恪、杜如晦、程名振、褚遂良、於誌寧。
程名振正在地方為官曆練,如今被挑選出來,委以重用。
至於李靖、侯君集、薛萬仞等人,都是統軍元帥、大將,有調兵權,就不適合再認樞密院額度職務了。
長孫無忌則主要在民政方麵,以後是做宰相、尚書的料子,羅昭雲每月把他列入其中。
“日後本將軍帶軍出征,樞密院至少要留下三人,在後方運作,調配各郡兵馬、糧草事宜,另外兩人,隨我出征。”
“明白!”諸人點頭,覺得這樣安排符合實際需求,非常穩妥。
羅昭雲進一步分工道:“軍械兵器、戰馬、軍糧、武將考核、軍功獎賞等,以後都需要樞密院來負責,有調兵遣將權力,卻無指揮權。各地將軍有帶兵指揮權,無調兵權,去往何地,需要聽樞密院調度。”
就在這時,白虎節堂外,有侍衛急促道:“元帥,有緊急軍情到。”
羅昭雲聞言,喝道:“遞進來。”
門口帶刀侍衛,從一名邊戍斥候手中,拿過軍情折子,大步進入堂內,呈遞上去。
羅昭雲接過之後,眼神一緊,臉色不變,語氣轉冷道:“吐蕃出動了五萬大軍,向河源、臨眺兩郡發起攻擊,麥季才兵力有限,在邊戍之地吃了敗仗,正在後撤,需要大軍前往支援,抗衡吐蕃來犯。”
杜如晦道:“元帥,這個節骨眼兒上,正是我們考慮東進的時刻,吐蕃來犯,會拖住我軍,影響下一步戰略。”
褚遂良在旁哼道:“吐蕃不斷壯大,吞了半個吐穀渾,現在要入侵西北,野心不小。”
“根據情報,吐蕃國有一位年輕國師,噶爾東讚,頗有韜略,謀計甚多,由他在賬內運籌帷幄,這場仗不容易打。”羅昭雲通過燕琅閣,提取就知曉了吐蕃國內的情況,這個噶爾東讚,就是在曆史上,吐蕃國也是赫赫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祿東讚。
於誌寧提出疑問:“那該派何人出征,目前軍中唯有侯君集、郭孝恪、薛萬仞三位將軍的威望,可以統領五萬人馬以上的資曆,其它將軍,還不能獨當一麵。”
羅昭雲猶豫片刻,最終開口道:“由我親自統兵出征吧,這場仗,我們輸不起,否則,攢起來的威望都會垮掉,而且,兵力招募、訓練起來不易,如果兵敗,五六萬兵馬葬送掉,太過可惜,由我親自出兵,務必打痛吐蕃,讓他們老實幾年,至少等我們入住中原後,找機會掉過頭再徹底收拾一番吐蕃國。”
“元帥若親自出征,那肯定能夠戰勝吐蕃!”幾人不是恭維,還是都覺得少帥帶兵是強項,少有敗績,對他有自信。
同時,在民生方麵,對於每年有七十歲以上老人者,每月口糧會有補助,八十歲者,給的口糧更多一些,保證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因為古代醫療設施差,天災人禍多,所以,能活上七十者並不多,有句古話叫人生七十古來稀,意思是說活到七十歲自古都稀少。
這樣做,很大成分是為了拉攏民心,送出一部分糧食,贏得了百姓的口碑,老人得到了實惠,他們教育子孫就會偏向羅成這邊,古人重孝道,對長輩很尊敬,自然對羅成理政治民的印象就好。
再說雖都有年邁的時候,百姓看到了在羅成治理下,以後老有所養,不必擔心餓死,心中更有踏實感,都私下希望羅成能夠稱王,就在西北不走了,這樣他們可以一直享受這種好政策。
這筆糧草和錢財從哪裏來?牽扯到地方財政、帥府財政收支問題,亂世打仗,養兵養馬都需要大筆開銷,許多勢力都向民掠奪,不會反哺給百姓。
羅昭雲與杜如晦、褚遂良、於誌寧等人商討,目前西北八郡,土地大部分都是荒野和山林,耕種地少,而且多幹旱、風沙帶,像西海郡、西平、澆河等郡,隻有綠洲能夠耕作。
“每個郡、每個縣城都需要有官田,糧食要自給自足,官吏的俸祿,一半用糧食,一半用錢幣,然後再分一些土地,讓家仆耕作,保證西北官吏的收入水準,不能大富,但也不可清貧。”
“另外,軍隊劃分成鄉府兵、武備軍、遠征軍三種類型,鄉府兵,顧名思義,就是守護家鄉,駐紮郡府的守城兵,每個郡都設立一支郡府兵,縣裏的鄉兵,人數配比合理,平時負責守城,鎮壓小型叛亂,剿滅地方盜賊團夥,包括軍屯等。”
“武備軍通過募兵形式,組合在一起的大軍,大多為新軍,一年以下儲備軍,開設立幾個軍區,管轄武備軍。至於遠征軍,就是要隨軍不斷東進的精銳人馬。這種分配,暫時符合動亂時期,戰爭頻繁的階段,等安定下來,再按照朝廷製度重新安置兵馬。”
眾人點頭,同意少帥的意見,因為分析到位,符合當前形勢。
羅昭雲又道:“另外,由於亂世到來,這幾年肯定會有諸多戰事,我軍管轄西北,鎮撫一方,平時對軍事情報、軍事作戰謀劃等,有個嚴密的組織,所以,本帥打算設立一個臨時的樞密院,挑選數人入職,共研大事,這幾人權力有分工,都屬於樞密院的軍機大臣。”
這樞密院,始於唐朝,盛於五代,宋遼元皆有沿用,明清時廢止,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各代皆使用,有它的意義所在。
羅昭雲打算成立一個樞密院組織,負責軍機大事的討論,這樣組織運作起來,不必他事事躬親,也不必擔心交給某個人,名不正言不順,而且相互妒忌或推諉,把它組織化,製度化,有利於責任擔當和軍事管理。
最後經過一番討論,暫選五人,分別是郭孝恪、杜如晦、程名振、褚遂良、於誌寧。
程名振正在地方為官曆練,如今被挑選出來,委以重用。
至於李靖、侯君集、薛萬仞等人,都是統軍元帥、大將,有調兵權,就不適合再認樞密院額度職務了。
長孫無忌則主要在民政方麵,以後是做宰相、尚書的料子,羅昭雲每月把他列入其中。
“日後本將軍帶軍出征,樞密院至少要留下三人,在後方運作,調配各郡兵馬、糧草事宜,另外兩人,隨我出征。”
“明白!”諸人點頭,覺得這樣安排符合實際需求,非常穩妥。
羅昭雲進一步分工道:“軍械兵器、戰馬、軍糧、武將考核、軍功獎賞等,以後都需要樞密院來負責,有調兵遣將權力,卻無指揮權。各地將軍有帶兵指揮權,無調兵權,去往何地,需要聽樞密院調度。”
就在這時,白虎節堂外,有侍衛急促道:“元帥,有緊急軍情到。”
羅昭雲聞言,喝道:“遞進來。”
門口帶刀侍衛,從一名邊戍斥候手中,拿過軍情折子,大步進入堂內,呈遞上去。
羅昭雲接過之後,眼神一緊,臉色不變,語氣轉冷道:“吐蕃出動了五萬大軍,向河源、臨眺兩郡發起攻擊,麥季才兵力有限,在邊戍之地吃了敗仗,正在後撤,需要大軍前往支援,抗衡吐蕃來犯。”
杜如晦道:“元帥,這個節骨眼兒上,正是我們考慮東進的時刻,吐蕃來犯,會拖住我軍,影響下一步戰略。”
褚遂良在旁哼道:“吐蕃不斷壯大,吞了半個吐穀渾,現在要入侵西北,野心不小。”
“根據情報,吐蕃國有一位年輕國師,噶爾東讚,頗有韜略,謀計甚多,由他在賬內運籌帷幄,這場仗不容易打。”羅昭雲通過燕琅閣,提取就知曉了吐蕃國內的情況,這個噶爾東讚,就是在曆史上,吐蕃國也是赫赫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祿東讚。
於誌寧提出疑問:“那該派何人出征,目前軍中唯有侯君集、郭孝恪、薛萬仞三位將軍的威望,可以統領五萬人馬以上的資曆,其它將軍,還不能獨當一麵。”
羅昭雲猶豫片刻,最終開口道:“由我親自統兵出征吧,這場仗,我們輸不起,否則,攢起來的威望都會垮掉,而且,兵力招募、訓練起來不易,如果兵敗,五六萬兵馬葬送掉,太過可惜,由我親自出兵,務必打痛吐蕃,讓他們老實幾年,至少等我們入住中原後,找機會掉過頭再徹底收拾一番吐蕃國。”
“元帥若親自出征,那肯定能夠戰勝吐蕃!”幾人不是恭維,還是都覺得少帥帶兵是強項,少有敗績,對他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