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建德迴了中軍大營,要審一個人,那就是景城的戶曹張玄素,官職並不大,正值壯年,前些日子攻克了景城,準備殺掉一些當地一些惡名官吏,來給百姓出氣,但這位張玄素被捆綁推出來後,卻被城內一千多人苦求放掉。
他感到不解,於是派人打聽,才得知這是一位務實的清官,很為當地百姓著想,所以當地人在集體訴求,不要殺張玄素。
隋末亂世,人命賤如螻蟻,許多起義軍表麵上打著“官逼民反”的旗幟,喊著“拯救黎民”的口號,真殺起老百姓來卻毫不手軟,比如山東義軍首領張金稱,史載他“比諸賊尤殘暴,所過民無孑遺”,自稱迦樓羅王的朱粲更是以人肉為軍糧,號稱“食之美者,寧過於人肉乎!但令他國有人,我何所慮?”
那些所謂的農民起義軍首領,殺人如麻,破壞地方,草菅人命,作惡比朝廷軍隊多得多。
雖然許多朝代到了末期,往往社會矛盾尖銳,官場黑暗,遇上昏君弄臣,導致民不聊生,苛政猛於虎,但並非是某一個人、或是朝廷、軍隊的做的壞事,而是整個王朝發展到一定階段,自身變得腐朽,土地兼並、官場腐敗、貴族特權化、大災荒等等各種元素才導致王朝崩潰,即便如此,軍隊也要比這些叛軍盜匪有原則性。
相較之下,在北方這些義軍首領中,隻有竇建德做法可圈可點,雖然他是寒門出身,卻不像其它義軍首領那樣,見到讀書人和隋朝官吏就殺無赦,他不僅對普通民眾鮮有劫掠,連對生擒的隋朝官吏都以禮相待。
半個月前,河間守將王琮與竇建德對壘多時,直至糧盡才被迫投降。因竇建德在和王琮對峙攻城期間,士兵傷亡慘重,其部署遂要求活烹王琮報仇,竇建德卻力排眾議,親解王琮之縛,並下令無論誰與王琮有仇,都不得加害,留位己用。
揮師北上的沿途之中,竇建德對俘虜的隋朝官員一律釋放,任憑他們去留,甚至還發給路費派兵護送,這種手腕,更顯竇建德之高明,隨著聲譽鵲起,河北士人百姓都把他的統轄區域當成了投奔目標。
竇建德迴到答應,張玄素穿戴整齊,一身儒生士子服飾,眉清目秀,很有書卷氣。
“雖然我竇建德是粗人一個,但向來敬佩讀書人,如今天下大亂,並非我要造反,實在是隋朝廷昏君無道,天下百姓都要反他,我若不站出來,百姓會有更大的傷亡,被各地亂軍傷害無辜,這種亂世,隻有能者,梟雄人物,才能護住一方百姓,你是讀書人,豈能隻能死理,隻聽書中的片麵道義,而無視天下百姓的疾苦和訴求呢?”竇建德坐下後,對著帳內站立的張玄素,說著肺腑之言。
宋正本也是精通諸子經緯之術的士子,在旁開口道:墨子曰:義,誌以天下為芬,所謂大義,就是立誌把天下的事作為自己分內的事,以解救天下為己任,這才是讀書人的大義。荀子曰:先義而後利者榮。竇將軍就是在廣施仁義,然後為百姓、為周圍的將士爭取利,這是值得榮耀的事。張先生年紀輕輕,有務實才學,切不可自誤,當學良禽擇木而棲。”
張玄素搖頭道:“古人曾言:‘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讀書之人,當有氣節,知有所為,有所不為也。我身為隋臣,食君之祿,就該對得起身上的官府,吃過的皇糧,越是朝廷危機時刻,越不能背叛。我與宋先生不同,與你們都不同,你們沒有做過隋臣,充其量都是地方縣令曾征募用的小吏,不算朝廷任命的官員,所以,你們可以叛國謀反,對抗朝廷,但是我卻不能。”
竇建德歎道:“人人好公,則天下太平;人人營私,則天下大亂。隋朝落得如此下場,就是因為昏君殘暴,好大喜功,窮奢極欲;官僚腐敗,弄臣當道,瞞上欺下;已經無藥可救了,唯有誌之士,才能深明大義,以猛藥去屙,還一個朗朗乾坤。”
張玄素沉默下來,雖然心中有些佩服竇建德、宋正本等人,但是他身為讀書人,深信儒家忠君之道,所以,寧死不會變節。
竇建德見他執意如此,擺擺手,讓人將張玄素待下去,話不投機,等以後在勸吧。
張玄素一拱手,雖然不願意加入河北軍任職,但是也有些感激對方不殺之恩,轉身出了大帳。
………
河北軍大營轅門外。
兩萬精兵已經抽調出來,用於襲擊大清河對岸的隋軍後方大營,其中有五千騎兵,一萬名甲士,五千弓箭手,每個人帶足七天的糧草,輕裝上陣,快速行軍,從上遊繞過防線,大概需要三四天時間。
蘇定方作為這支偷襲軍隊的主將,明顯得到了破格提拔,從偏將擢升亞將,年紀輕輕,卻如此實權職務,非常少見。
所以蘇定方很看重這次襲擊的任務,也想擊敗隋軍,打破羅成的神話。
原本蘇定方就是將門之後,少年學藝,熱血方剛,心高氣傲,自然不服人,在他少年時候,就整日聽聞羅成的傳聞,被他師傅、父親拿出來比較,作為他的榜樣,讓他煩不勝煩,心中叛逆的性格,縱使蘇定方渴望有一天跟羅成正麵一戰,打破神話。
此次機會難得,蘇定方覺得一旦破了河堤防線,大破隋軍,很可能就要跟羅成較量了。
“定方,此行奔襲,兇險萬分,切忌不可大意,定要審時度勢,偷襲得手!”竇紅線含情脈脈第盯著蘇定方,口中溫柔叮囑。
蘇定方牽住竇紅線的玉手,豪氣淩雲道:“放心吧,紅線,這次我第一次執行這等重要任務,一定會倍加小心,不會讓你和竇將軍失望的,別說羅成不在前線,就是他來了,我也不懼,照樣敢去偷襲他的營盤,哼,天下人怕他羅成,我卻不怕,有機會定要跟他戰上一番,掂量一下他是否浪得虛名!”
他感到不解,於是派人打聽,才得知這是一位務實的清官,很為當地百姓著想,所以當地人在集體訴求,不要殺張玄素。
隋末亂世,人命賤如螻蟻,許多起義軍表麵上打著“官逼民反”的旗幟,喊著“拯救黎民”的口號,真殺起老百姓來卻毫不手軟,比如山東義軍首領張金稱,史載他“比諸賊尤殘暴,所過民無孑遺”,自稱迦樓羅王的朱粲更是以人肉為軍糧,號稱“食之美者,寧過於人肉乎!但令他國有人,我何所慮?”
那些所謂的農民起義軍首領,殺人如麻,破壞地方,草菅人命,作惡比朝廷軍隊多得多。
雖然許多朝代到了末期,往往社會矛盾尖銳,官場黑暗,遇上昏君弄臣,導致民不聊生,苛政猛於虎,但並非是某一個人、或是朝廷、軍隊的做的壞事,而是整個王朝發展到一定階段,自身變得腐朽,土地兼並、官場腐敗、貴族特權化、大災荒等等各種元素才導致王朝崩潰,即便如此,軍隊也要比這些叛軍盜匪有原則性。
相較之下,在北方這些義軍首領中,隻有竇建德做法可圈可點,雖然他是寒門出身,卻不像其它義軍首領那樣,見到讀書人和隋朝官吏就殺無赦,他不僅對普通民眾鮮有劫掠,連對生擒的隋朝官吏都以禮相待。
半個月前,河間守將王琮與竇建德對壘多時,直至糧盡才被迫投降。因竇建德在和王琮對峙攻城期間,士兵傷亡慘重,其部署遂要求活烹王琮報仇,竇建德卻力排眾議,親解王琮之縛,並下令無論誰與王琮有仇,都不得加害,留位己用。
揮師北上的沿途之中,竇建德對俘虜的隋朝官員一律釋放,任憑他們去留,甚至還發給路費派兵護送,這種手腕,更顯竇建德之高明,隨著聲譽鵲起,河北士人百姓都把他的統轄區域當成了投奔目標。
竇建德迴到答應,張玄素穿戴整齊,一身儒生士子服飾,眉清目秀,很有書卷氣。
“雖然我竇建德是粗人一個,但向來敬佩讀書人,如今天下大亂,並非我要造反,實在是隋朝廷昏君無道,天下百姓都要反他,我若不站出來,百姓會有更大的傷亡,被各地亂軍傷害無辜,這種亂世,隻有能者,梟雄人物,才能護住一方百姓,你是讀書人,豈能隻能死理,隻聽書中的片麵道義,而無視天下百姓的疾苦和訴求呢?”竇建德坐下後,對著帳內站立的張玄素,說著肺腑之言。
宋正本也是精通諸子經緯之術的士子,在旁開口道:墨子曰:義,誌以天下為芬,所謂大義,就是立誌把天下的事作為自己分內的事,以解救天下為己任,這才是讀書人的大義。荀子曰:先義而後利者榮。竇將軍就是在廣施仁義,然後為百姓、為周圍的將士爭取利,這是值得榮耀的事。張先生年紀輕輕,有務實才學,切不可自誤,當學良禽擇木而棲。”
張玄素搖頭道:“古人曾言:‘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讀書之人,當有氣節,知有所為,有所不為也。我身為隋臣,食君之祿,就該對得起身上的官府,吃過的皇糧,越是朝廷危機時刻,越不能背叛。我與宋先生不同,與你們都不同,你們沒有做過隋臣,充其量都是地方縣令曾征募用的小吏,不算朝廷任命的官員,所以,你們可以叛國謀反,對抗朝廷,但是我卻不能。”
竇建德歎道:“人人好公,則天下太平;人人營私,則天下大亂。隋朝落得如此下場,就是因為昏君殘暴,好大喜功,窮奢極欲;官僚腐敗,弄臣當道,瞞上欺下;已經無藥可救了,唯有誌之士,才能深明大義,以猛藥去屙,還一個朗朗乾坤。”
張玄素沉默下來,雖然心中有些佩服竇建德、宋正本等人,但是他身為讀書人,深信儒家忠君之道,所以,寧死不會變節。
竇建德見他執意如此,擺擺手,讓人將張玄素待下去,話不投機,等以後在勸吧。
張玄素一拱手,雖然不願意加入河北軍任職,但是也有些感激對方不殺之恩,轉身出了大帳。
………
河北軍大營轅門外。
兩萬精兵已經抽調出來,用於襲擊大清河對岸的隋軍後方大營,其中有五千騎兵,一萬名甲士,五千弓箭手,每個人帶足七天的糧草,輕裝上陣,快速行軍,從上遊繞過防線,大概需要三四天時間。
蘇定方作為這支偷襲軍隊的主將,明顯得到了破格提拔,從偏將擢升亞將,年紀輕輕,卻如此實權職務,非常少見。
所以蘇定方很看重這次襲擊的任務,也想擊敗隋軍,打破羅成的神話。
原本蘇定方就是將門之後,少年學藝,熱血方剛,心高氣傲,自然不服人,在他少年時候,就整日聽聞羅成的傳聞,被他師傅、父親拿出來比較,作為他的榜樣,讓他煩不勝煩,心中叛逆的性格,縱使蘇定方渴望有一天跟羅成正麵一戰,打破神話。
此次機會難得,蘇定方覺得一旦破了河堤防線,大破隋軍,很可能就要跟羅成較量了。
“定方,此行奔襲,兇險萬分,切忌不可大意,定要審時度勢,偷襲得手!”竇紅線含情脈脈第盯著蘇定方,口中溫柔叮囑。
蘇定方牽住竇紅線的玉手,豪氣淩雲道:“放心吧,紅線,這次我第一次執行這等重要任務,一定會倍加小心,不會讓你和竇將軍失望的,別說羅成不在前線,就是他來了,我也不懼,照樣敢去偷襲他的營盤,哼,天下人怕他羅成,我卻不怕,有機會定要跟他戰上一番,掂量一下他是否浪得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