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句題外話開始說起,誰知道為什麽第二次世界大戰裏麵,日本海軍指揮官們為什麽拿自己的航空母艦當誘餌,幻想著用戰列艦去解決美國艦隊?
其實從骨子裏麵說起,可以看得見的打擊效果,就是男人身體內腎上腺素翻湧的原動力。
大家都希望可以親眼看到敵人的覆滅,在望遠鏡內看到敵人的戰艦被己方的炮彈打成篩子,那才是真正的男人的浪漫。
同樣的道理,使用超視距中程空空導彈攻擊目標,雖然可以更快更穩的打擊敵人,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有些讓人痛苦了。
比起打電子遊戲還略顯無聊的作戰過程,看著電腦屏幕,一直到代表著對方的光斑從雷達掃描區域內消失,就算是完成了戰鬥,這算什麽?
所以用中程空空導彈幹掉靶機,對於唐小天來說真的沒有什麽值得興奮的地方。
他熱血沸騰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兩發中程空空導彈打完之後,後麵還有兩發格鬥導彈要發射。
這可真的是讓人血脈噴張的演習項目了,能夠親眼看到導彈攻擊目標,對於唐小天來說絕對算得上是值得興奮的事情。
在第二發中程空空導彈擊落了目標之後,唐小天就開始準備後麵的發射了。
和四平八穩的中程空空導彈發射有些不同,格鬥導彈自然是要在格鬥條件下發射的了。
唐小天不能用機頭正對著目標,使用頭盔瞄準具引導導彈攻擊,這是演習的技術要求。
頭盔瞄準具其實就是實現了“看哪兒打哪兒”的一體化頭盔,它直接與近距空空導彈的火控係統交聯,飛行員的目光可以直接瞄向近距來襲的敵機。
頭盔內個感應器可以識別飛行員的視線,然後直接控製空空導彈射向目標。
這種與飛行員頭盔結合在一起的瞄準裝置,通常由頭盔、顯示器、頭部位置測量器和計算機等組成。頭盔起支架作用;顯示器位於飛行員眼前或頭盔的護目鏡上,用來觀察跟蹤目標及顯示瞄準信息。
它隨飛行員的頭部運動,飛行員發現目標後,通過顯示器內的標誌盯住目標,可實現對目標的跟蹤。
頭盔內置的測量器用於測量飛行員頭部轉動的角度,以獲得目標相對載機的角位置;計算機將目標位置信息轉變為瞄準指令,控製導彈的導引頭、炮塔、雷達或其他光電探測裝置跟蹤目標。
此類頭盔瞄準具使用簡便、瞄準迅速、便於目視搜索、跟蹤範圍大,但精度一般,適用於發射製導武器或用於雷達、光電探測器的定位跟蹤。
說的直白一些,就是這種瞄準手段隻能實現指向性粗略瞄準,不能進行精確製導。
此外,它隻能測目標角位置,測距及瞄準計算仍需由其他設備完成。頭盔瞄準具是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研製的,用於武裝直升機上。
後來隨著技術的發展和進步,開始逐漸應用在固定翼飛機上,80年代這項技術已經被各國采用,大量使用在現役作戰飛機上。
唐小天研究過這種瞄準具的理論知識,在飛殲-11c戰鬥機的時候也有接觸,可他從未使用過這種瞄準具,也不知道它有多神奇。
現在,機會來了,他可以光明正大的使用這種瞄準具,看看這東西究竟有麽有軍事欄目裏麵說的那麽好用。
之前看使用說明書,還有在巡邏飛行、訓練以及演習中,這東西還算不錯,誰知道實戰中是不是依舊表現良好啊。
很快,林墨打出了第二發中程空空導彈之後,唐小天就輪到了近距離開火的機會。
他駕駛著自己的飛機,接近不遠處的目標,那是一架剛剛被發射升空的模擬靶機,在天空中看過去,隻有芝麻粒兒那樣大小。
兩架殲-11c戰鬥機一前一後接近了這個靶機,唐小天目不轉睛的盯著它,生怕它突然逃走了一樣。
“我鎖定目標了。”在確定了自己已經將目標抓住之後,唐小天對長機林墨說道。
他的飛機正在繞著那架靶機做水平機動,等待著攻擊的命令。林墨給出了可以攻擊的命令之後,就看到唐小天發射了一枚導彈。
近距離格鬥導彈的彈體比較纖細,一般情況下都是使用紅外線導引頭作為製導手段。
這種導彈反應速度快,可以承受幾十個g的過載,能夠做比戰鬥機還要複雜的技術動作,外形也要比其他種類的導彈更加纖細一些。
一般情況下,戰鬥機都要攜帶兩枚近距離格鬥導彈,作為自己的防身武器使用。
它們和機炮構成了比較穩定的近距離攻擊體係,確保飛機在近身的狀況下,有能力與敵機繼續作戰。
眾所周知,射程遠的超視距空空導彈命中精度相比較而言並不高,所以現如今空軍還沒有隻攜帶中程空空導彈的武器配置方案。
就連最先進的空優戰鬥機f-22,也在側彈艙內裝備格鬥導彈作為自己的護身符使用。
“導彈發射!”盯著目標的唐小天看到自己的導彈尾焰,在空中拖拽著一條長長的痕跡,向著靶機的方向直衝而去。
那尾焰一點點的接近目標,紅外線的導引頭已經開始工作,唐小天的目鏡內有了一個提示標誌,耳機裏麵也響起了電腦的提示音:“導彈導引頭開始工作!導彈導引頭開始工作!”
這代表著現在唐小天可以自由的飛翔,不用管那枚開始自動攻擊“敵人”的導彈了。
不過唐小天可不想放棄這個寶貴的機會,他想要親眼看到,看到自己發射的導彈,攻擊到目標靶機的模樣。
一秒鍾過後,那枚格鬥導彈已經飛到了爆炸毀傷範圍之內,整個導彈在空中炸成了一團火焰,無數彈片仿佛綻放的花朵一樣,借著慣性衝向了靶機。
那架正在飛直線的靶機被彈片打得千瘡百孔,濃煙從發動機內翻滾而出。它的機翼隨之折斷,一頭栽下了雲端。
其實從骨子裏麵說起,可以看得見的打擊效果,就是男人身體內腎上腺素翻湧的原動力。
大家都希望可以親眼看到敵人的覆滅,在望遠鏡內看到敵人的戰艦被己方的炮彈打成篩子,那才是真正的男人的浪漫。
同樣的道理,使用超視距中程空空導彈攻擊目標,雖然可以更快更穩的打擊敵人,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有些讓人痛苦了。
比起打電子遊戲還略顯無聊的作戰過程,看著電腦屏幕,一直到代表著對方的光斑從雷達掃描區域內消失,就算是完成了戰鬥,這算什麽?
所以用中程空空導彈幹掉靶機,對於唐小天來說真的沒有什麽值得興奮的地方。
他熱血沸騰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兩發中程空空導彈打完之後,後麵還有兩發格鬥導彈要發射。
這可真的是讓人血脈噴張的演習項目了,能夠親眼看到導彈攻擊目標,對於唐小天來說絕對算得上是值得興奮的事情。
在第二發中程空空導彈擊落了目標之後,唐小天就開始準備後麵的發射了。
和四平八穩的中程空空導彈發射有些不同,格鬥導彈自然是要在格鬥條件下發射的了。
唐小天不能用機頭正對著目標,使用頭盔瞄準具引導導彈攻擊,這是演習的技術要求。
頭盔瞄準具其實就是實現了“看哪兒打哪兒”的一體化頭盔,它直接與近距空空導彈的火控係統交聯,飛行員的目光可以直接瞄向近距來襲的敵機。
頭盔內個感應器可以識別飛行員的視線,然後直接控製空空導彈射向目標。
這種與飛行員頭盔結合在一起的瞄準裝置,通常由頭盔、顯示器、頭部位置測量器和計算機等組成。頭盔起支架作用;顯示器位於飛行員眼前或頭盔的護目鏡上,用來觀察跟蹤目標及顯示瞄準信息。
它隨飛行員的頭部運動,飛行員發現目標後,通過顯示器內的標誌盯住目標,可實現對目標的跟蹤。
頭盔內置的測量器用於測量飛行員頭部轉動的角度,以獲得目標相對載機的角位置;計算機將目標位置信息轉變為瞄準指令,控製導彈的導引頭、炮塔、雷達或其他光電探測裝置跟蹤目標。
此類頭盔瞄準具使用簡便、瞄準迅速、便於目視搜索、跟蹤範圍大,但精度一般,適用於發射製導武器或用於雷達、光電探測器的定位跟蹤。
說的直白一些,就是這種瞄準手段隻能實現指向性粗略瞄準,不能進行精確製導。
此外,它隻能測目標角位置,測距及瞄準計算仍需由其他設備完成。頭盔瞄準具是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研製的,用於武裝直升機上。
後來隨著技術的發展和進步,開始逐漸應用在固定翼飛機上,80年代這項技術已經被各國采用,大量使用在現役作戰飛機上。
唐小天研究過這種瞄準具的理論知識,在飛殲-11c戰鬥機的時候也有接觸,可他從未使用過這種瞄準具,也不知道它有多神奇。
現在,機會來了,他可以光明正大的使用這種瞄準具,看看這東西究竟有麽有軍事欄目裏麵說的那麽好用。
之前看使用說明書,還有在巡邏飛行、訓練以及演習中,這東西還算不錯,誰知道實戰中是不是依舊表現良好啊。
很快,林墨打出了第二發中程空空導彈之後,唐小天就輪到了近距離開火的機會。
他駕駛著自己的飛機,接近不遠處的目標,那是一架剛剛被發射升空的模擬靶機,在天空中看過去,隻有芝麻粒兒那樣大小。
兩架殲-11c戰鬥機一前一後接近了這個靶機,唐小天目不轉睛的盯著它,生怕它突然逃走了一樣。
“我鎖定目標了。”在確定了自己已經將目標抓住之後,唐小天對長機林墨說道。
他的飛機正在繞著那架靶機做水平機動,等待著攻擊的命令。林墨給出了可以攻擊的命令之後,就看到唐小天發射了一枚導彈。
近距離格鬥導彈的彈體比較纖細,一般情況下都是使用紅外線導引頭作為製導手段。
這種導彈反應速度快,可以承受幾十個g的過載,能夠做比戰鬥機還要複雜的技術動作,外形也要比其他種類的導彈更加纖細一些。
一般情況下,戰鬥機都要攜帶兩枚近距離格鬥導彈,作為自己的防身武器使用。
它們和機炮構成了比較穩定的近距離攻擊體係,確保飛機在近身的狀況下,有能力與敵機繼續作戰。
眾所周知,射程遠的超視距空空導彈命中精度相比較而言並不高,所以現如今空軍還沒有隻攜帶中程空空導彈的武器配置方案。
就連最先進的空優戰鬥機f-22,也在側彈艙內裝備格鬥導彈作為自己的護身符使用。
“導彈發射!”盯著目標的唐小天看到自己的導彈尾焰,在空中拖拽著一條長長的痕跡,向著靶機的方向直衝而去。
那尾焰一點點的接近目標,紅外線的導引頭已經開始工作,唐小天的目鏡內有了一個提示標誌,耳機裏麵也響起了電腦的提示音:“導彈導引頭開始工作!導彈導引頭開始工作!”
這代表著現在唐小天可以自由的飛翔,不用管那枚開始自動攻擊“敵人”的導彈了。
不過唐小天可不想放棄這個寶貴的機會,他想要親眼看到,看到自己發射的導彈,攻擊到目標靶機的模樣。
一秒鍾過後,那枚格鬥導彈已經飛到了爆炸毀傷範圍之內,整個導彈在空中炸成了一團火焰,無數彈片仿佛綻放的花朵一樣,借著慣性衝向了靶機。
那架正在飛直線的靶機被彈片打得千瘡百孔,濃煙從發動機內翻滾而出。它的機翼隨之折斷,一頭栽下了雲端。